詞中王者辛棄疾.

2021-03-04 唐詩宋詞古詩詞


唐詩宋詞古詩詞唐詩宋詞查詢,古詩詞分享!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

三十五歲的辛棄疾已南歸十二年。

十二載光陰在江陰籤判、廣德軍通判、建康府通判等任上輾轉,志向不是遙不可及,但豪情會在沉淪下僚的日子裡消磨,所有的壓抑、期許;消沉、渴盼;牢騷、激憤都在登高遠望中噴薄而出,而江南,大宋子民心目裡的故土,對辛棄疾而言卻是陌生。江南遊子,在落日樓頭斷鴻聲裡,家國就成為心頭上的重壓,壓迫到變豪宕為悲涼。

辛棄疾「姿英偉,尚氣節」,其摯友陳亮在《辛稼軒畫像讚》中寫道:「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友朋描述,雖有溢美之詞,但可以想見辛棄疾在賞心亭上的形象,如果說姜白石過揚州,兵火劫餘襯託的是詞人的弱不勝衣,而水隨天去秋無際展現的是辛棄疾雄健的身影。

劉過有《呈稼軒》詩:

精神此老健於虎,紅頰白須雙眼青。

未可瓢泉便歸去,要將九鼎重朝廷。

紅頰青眼,此時的辛棄疾正值壯年。喚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楚天千裡清秋中,詞人的目光是否注視著江天寥廓中的某一點,那裡升騰起激昂慷慨的英雄氣,那裡是詞人懷念的青年時代。

辛棄疾,字幼安,濟南歷城人。

靖康之難後,南宋與金隔淮水對峙,淮水以北山東、中原地區的大宋遺民,時刻盼望著收復故土。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興兵攻宋,於揚州驟生內亂,完顏亮身死。辛棄疾覺得時機已到,就在濟南南部山區組織兩千人的隊伍,並投歸山東義軍聲勢最大的耿京。

金主亮死,中原豪傑並起,耿京聚兵山東,稱天平軍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為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

——《宋史  稼軒本傳》

耿京採納了這一建議,命義軍諸軍都提領賈瑞及辛棄疾為代表,去與南宋接洽。公元1162年正月中旬,賈辛二人到達建康,受到高宗趙構的即日引見。

此次接洽非常順利,耿京實授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授承務郎、天平軍掌書記。但賈、辛歸途到海州卻驚聞變故:天平軍將領張安國投降金人殺了耿京,義軍大部潰散。此時的辛棄疾作為賈瑞的屬員,按理說沒有處理大事的資格,但史料紛紜,都沒有賈瑞如何主張的記載,辛棄疾挺身而出,獨擔大任。

會張安國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棄疾時年二十三。

——《宋史  稼軒本傳》

辛棄疾力擒張安國後,又勸說耿京舊部反正,帶著萬餘義軍星夜疾馳,渡江而南回歸大宋。

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秦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

——洪邁《稼軒記》

若干年後,辛棄疾再次回憶起舊事,填詞以記。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青年時代的辛棄疾臨大事能謀斷,對萬眾而膽愈壯。孫子兵法云: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早早顯露大將氣度的辛棄疾,率眾留在北方不失成為獨立宋金之外的一方諸侯;一心歸宋是期盼著能夠指揮王師北定中原。但蓋世豪傑面對著人生命運這個變幻莫測的對手,卻只能深深嘆息。

辛棄疾的祖父辛贊雖因生計問題仕金,但內心始終以大宋遺民自居。棄疾甫一出生,辛贊就寄予厚望,後來送他跟隨亳州名士劉瞻讀書,閒暇時帶他考察山川形勢,教他屯兵用兵之道。棄疾十七歲起兩次赴金國都城燕京參加科舉考試,經辛贊提點,凡所經之處,地理,經濟,金國的軍事部署及政治形勢,都一一留意,有了大量直觀的認知。青年時代的辛棄疾所展示出的智計勇武可比古之名將,但其本色還是書生。

南歸之後,辛棄疾歷任江陰通判、建康通判。八年之內,他把所見所歷所思,宋金對峙的形勢及兩國軍事前途的分析,寫成論文十篇,統名為《美芹十議》呈送朝廷,但苦無知音,直到同是以書生之身建立不世功勳的虞允文為相。

虞忠肅公采石之戰,日星晦蒙,江水震蕩,功烈赫然於時,足以讋服強虜,愧死名將。疑其平日為人,有喑啞叱吒,千人皆廢之狀。及觀其手帖,詞語詳雅,氣象雍容,乃真一書生耳。

——吳寬《匏翁家藏稿》

昔日金主完顏亮攻宋,軍將渡江。虞允文正奉命犒師前線,正在采石磯。淮河防務是名將劉錡主持,但劉錡已老,部將王權與金兵一觸即潰,形勢危急萬分。虞允文不計個人得失,收拾王權殘部,激勵士卒並以民軍相輔,終於以弱勝強。劉錡執虞允文之手感嘆:「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書生手,愧死我輩矣」。

如果說李白的理想「為君談笑靜胡沙」,所比肩的人物是謝安;杜甫的理想「再使風俗淳」,所仿效的對象是稷與契;那麼官居下僚辛棄疾的內心,應該渴望著能同虞允文一樣只手整頓乾坤。

當我們再次翻看辛棄疾上書虞允文的《九議》,其策略之詳盡,思慮之深遠,都會生出書生,名將所不及的感受。《九議》引言中,辛棄疾寫道:「苟從其說而不勝,與不從其說而勝,其請就誅以謝天下之妄言者」。儘管《九議》中表現出強烈的自信,但虞允文沒有採納其中任何一條措施卻是清晰的史實。命運對未經世事的磨礪稱作歷練,但對國之幹城的漠視也許是國家的悲哀。

辛棄疾從南歸到四十一歲的履歷,頻繁調動是特徵。在司農寺主簿、建康留守參議、轉運判官等官銜之中,滁州知府與江西提點刑獄是亮點。前者是地方民政,後者是捕盜治安,兩者的共同點是獨立任事。

滁州扼江,淮之要衝,趙匡胤曾在此大破南唐軍。宋金對峙,滁州戰禍頻繁,歷任地方官都無興復上的建樹,辛棄疾在滁州兩年,是實施其守江必守淮的軍事觀點,把民政做成了軍政。

州罹兵燼,井邑凋殘,棄疾寬徵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

——《宋史  稼軒本傳》

江西提點刑獄主要的任務是剿滅賴文政的茶商軍——販賣私茶的武裝,因各地剿捕不力,遂成流寇。辛棄疾以大將之才面對戰局,所做的不外是拔精壯,肅軍紀,守險要,施智計。

淳熙二年閏九月,辛棄疾誘賴文政殺之,茶寇平。

——《宋史  孝宗本紀》

獨立任事的前提下,辛棄疾所表現的才幹特點是結果耀眼,過程獨斷。如果亂世之中開疆擴土,這種特性能夠成一方雄主,但在偏安的南宋朝廷,無數雙眼盯緊過程的情況下,這種特性會成為深藏於土的雷,某天的炸響會毀了長城。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

辛棄疾四十歲,是年秋,由湖南轉運副使改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因湖南多盜,諸軍單弱,棄疾奏請創置湖南飛虎新軍。

創辦新軍,凡營寨、士卒、軍器、馬匹、人員、資金、協調等事千頭萬緒,紛繁複雜。

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鉅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

——《宋史  稼軒本傳》

經費的巨大花銷讓人懷疑辛棄疾趁機斂財,宋孝宗降御前金牌急令停止,辛棄疾藏金牌令部下以一月為期建成飛虎軍寨,違者行以軍法。「如期落成,開陳本末,繪圖繳進,上遂釋然」。

此時的辛棄疾如果和采石磯前的虞允文相比,虞憑藉的是報國的一腔熱血,而辛倚仗的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強大能力。「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1180年,辛棄疾轉任隆興府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這也是「身膺一面之寄」,但他的行事特性依然未變,這就導致了誹言謗語紛出,臺官王藺在彈劾奏章中稱其「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之後,辛棄疾被調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之後,讓人意料不到的是,幾達二十餘年的賦閒生涯在等待著他。

【水調歌頭  盟鷗】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1181年,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之濱開始修建莊園,莊園佔地頗廣。「既築室百楹,才佔地什四」,他自己繪製圖樣,設計很具匠心:「東岡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徑款竹扉,錦路行海棠,集山有樓,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滌硯有渚」。莊園中有十弓地的稻田,辛棄疾有言:「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此後自號稼軒。

如果把辛棄疾的人生劃分,帶湖前的二十年,他在志節與事功方面的表現,一些有識的朋輩,已經把他比成周瑜和謝安。帶湖後的二十多年,除了提點福建路刑獄、太府卿、主管武夷山衝佑觀等閒職,辛棄疾生活的主要內容,是同文人名士交往與詞的寫作,這時他面對著莊園稻田,更多的是自比陶淵明了。

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 。

辛棄疾與陳亮相識,成為摯友。

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人。孝宗時,上《中興五論》。極論時事,力主抗金。曾遭人嫉恨,兩度入獄,出獄後志氣益勵。詞作風格豪放,著有《龍川文集》《龍川詞》。

生而目光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宋史  陳亮本傳》

可以看出,陳亮是和辛棄疾一樣的人。命運往往會在壯志難酬的時間給人以慰藉——德不孤,必有鄰。

1188年,辛棄疾在鉛山縣修思渡修建了新居,附近有泉名瓢泉,有山名鵝湖峰,山下鵝湖寺,長松蔽日,分外清幽。這年冬,陳亮來訪,二人論詞談兵十日,有《賀新郎》詞唱和,成為南宋詞壇的著名鵝湖之會。

其餘當時人物如朱熹、劉過、姜夔等亦與辛棄疾過從甚密。辛棄疾南渡之初即娶妻範氏,侍女可考者先後凡六人,有子九人,女二人。

【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詞至蘇軾,從士大夫飲宴佐酒的小技末道中境界始大,劉熙載稱「東坡詞如老杜詩,以其無事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詞至稼軒,以詞為陶寫之具,英雄豪傑,忠臣義士,稼軒用雄渾之筆鼓蕩起南宋詞壇的風雲之氣。詞之豪放一派,蘇辛並稱。

歷代詞論,很多涉及蘇辛對比,周濟稱「世以蘇辛並稱,蘇之自在處,辛偶能到。辛之當行處,蘇必不能到。」 

詞人水準的高下,大可不必對比。詩詞作家在天資、才力、性情、靈氣、學力外,閱歷的不同會形成作品面目的各異,融合個人生命歷程的文字自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鬱。不善學之,流入叫囂一派。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氣魄雄大是胸襟膽力的反映,稼軒南渡後,官職累遷近三十,彈劾之章凡十六,宦海沉浮,英雄氣盤繞胸中受世事磨折,方得氣沉而鬱。

稼軒不平之鳴,隨處輒發,有英雄語,無學問語,故往往鋒穎太露;然其才情富豔,思力果銳,南北兩朝,實無其匹,無怪流傳之廣且久也。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

辛棄疾存詞629首。南宋詞壇以稼軒為領袖,陳亮、劉過等為羽翼被稱作辛派詞人群。如果說杜甫之後,學杜者代不乏人,以學習詩法並能登杜甫之堂奧為詩家目標。稼軒之後,一代代讀者與詞家更多的是從稼軒的縱橫之筆中汲取人格力量,去傳承稼軒詞風。

幾百年後,龔自珍在其詞序中寫道:

「偶檢叢紙,得花瓣一包,紙背細書辛幼安更能消幾番風雨詞一闕,乃京師憫忠寺海棠。」

可見稼軒詞的影響。

明清異代,鴉片戰爭,愈是家國危難之際,稼軒詞愈是被人想起。

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

韓侂胄為相,追封嶽飛為鄂王,追奪秦檜官職,力主北伐抗金,大量起用被貶斥的主戰派人物。辛棄疾從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任上入京御前奏對,時年六十五歲。

嘉泰四年甲子,春正月,辛棄疾入見,陳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侂胄大喜,遂決意開邊釁。

——《慶元黨禁》

對於北伐抗金的目標,辛、韓一致,但策略有分歧,韓急於立功,辛力主持重。辛棄疾奏對之後,「差知鎮江府,賜金帶」。

辛棄疾嘗為臣言:唯當以禁旅屯江上,以壯國威。至若渡淮迎敵,左右應援,則非沿邊土丁斷不可用。目今鎮江所造紅衲萬領,且欲先招萬人,正為是也。

——程珌《丙子輪對札子》

辛棄疾依舊是要獨立任事負責結果,他計劃十年備戰,但此時的北伐主帥韓侂胄正在迫不急待地要冒進,此是齟齬其一,其二是辛棄疾的個人性格。

先生守鎮江時,大軍雲集,諸將必有驕橫令人側目者,先生老成宿望,性嚴峻不肯下人,主客不相能,自在意中。

——鄭騫《辛稼軒年譜》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是稼軒詞中的名篇,詞中以古喻今,最擔憂的是韓侂胄也象宋文帝劉義隆一樣盲目北伐,草草冒進。辛棄疾的預言在一年後得到了驗證。但他沒有預測到自己,此時的辛棄疾離他生命的終點只有三年,命運在最後的時光給了他為國效命的機會,然而英雄已老,雖然志在千裡,但風流,終歸會被雨打風吹去。

1205年,辛棄疾調任隆興知府,未到任。1206年五月,韓侂胄北伐大敗。朝廷召辛棄疾奏陳對時局的意見,擬任兵部侍郎,辛棄疾力辭。

南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

辛棄疾病重,養病於鉛山家中。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南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陳亮卒,年五十二歲。

稼軒《祭陳同甫文》:而今而後,欲與同甫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可復得耶?

南宋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卒。

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如生。

——《宋史  稼軒本傳》

南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棄疾卒,年六十八歲。

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辛棄疾卒後又六十八年,加贈少師,諡文敏。

四年後,公元1279年,南宋亡。

時間回到2020年,當我們再次登上北固亭眺望長江,想像劉裕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氣概,恍惚間會與辛棄疾錦襜突騎渡江初的形象重疊。江水東逝,也許會在大風的天氣裡濁浪拍空,那時的景色,最宜蒼老的聲音在吟誦「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時間同江水一樣,也許再過去八百年,還會有人登上北固山想起「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文字與人一同不朽,凝結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那麼生命的長短,如意與否都會淡化,只留下慷慨與厚重。

我們通過史料追述了詞人的一生,再去翻看629首稼軒詞,或雄深雅健,或吞吐八荒,但辛棄疾的性格或許在一則跋文中更加清晰:

【跋紹興辛巳親徵詔草】

使此詔出於紹興之初,可以無事仇之大恥;使此詔行於隆興之後,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詔與此虜猶俱存也,悲夫。

而辛棄疾的心呢?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辛棄疾的心是萬裡江山。

本文授權轉載於微信公眾號:菊齋(ID:juzhai02),轉載請聯繫菊齋。現在新建了粉絲群以供各位詩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請在後臺輸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區回復喔)。

回復「唐詩」、「宋詞」,即可查詢詩詞。

相關焦點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豪放派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 詞中之龍:辛棄疾經典詞十首
    辛棄疾是中國文壇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人稱詞中之龍。他擅長以文為詞,其詞藝術風格多樣,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他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寫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 辛棄疾:人中之虎 詞中之龍
    在當時,詩是文化人高大上的創作,詞是由文化程度較低的樂師們,根據各種街頭小調和異域旋律的需要所寫成的一些長短句,和詩相比,可以算是當時的「三俗」了。例如在唐代的《敦煌曲子詞》中,就有一首典型的早期詞作《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鬥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 詞中之龍,辛棄疾經典詞十首!
    前言:辛棄疾是中國文壇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人稱詞中之龍。他擅長以文為詞,其詞藝術風格多樣,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 「詞中之龍」辛棄疾:除了金戈鐵馬,還有俠骨柔情
    世人皆知宋詞文豪榜中,辛棄疾站在豪放派的山峰上,潑墨揮灑。他的詞以豪放為主,題材廣泛又善用典故,家國大愛下有兒女情長,豪情萬丈中有俠骨柔腸,他的詞豪放的讓人讚嘆也讓人惋惜。他的作品裡俠骨柔情的一面也別具一格。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人去後、吹簫聲斷,倚樓人獨。
  • 【20】中國歷史文人軼事: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辛棄疾)
    年少的辛棄疾把一生的豪情壯志都許給了他的國家,可他的國家卻沒有給他精忠報國的機會。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議論恢復大計,批駁悲觀論點,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 詞中之龍辛棄疾最經典的十首詞,百讀不厭
    辛棄疾是中國文壇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人稱詞中之龍。古典君:這是辛棄疾廢退閒居時一首有名的小詞,詞中借醉酒而大發牢騷。一個「且」字,就從字裡行間流露出這「歡笑」比「痛哭」還要悲哀,下片的一片醉態正是借酒消愁。不拘形跡,其實也是在反抗現實。歡之可貪,正因為它暫得之不易。
  • 辛棄疾:詞中之龍,胸含虎嘯龍吟之氣,以功業自許卻抱憾而去
    他就是被譽為「詞中之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少年意氣:少年握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辛棄疾出生於金國,原字坦夫,後改字為幼安,號稼軒。他的祖父叫辛贊。靖康之難後,金人佔領了宋朝大半江山。辛贊受族人所累,未能隨宋室南下,無奈只得在金國做官。
  • 淺析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之特點(二)
    辛棄疾是南宋的一個民族英雄、愛國鬥士,他的詞是充溢著勇於承擔濟世責任與歷史使命的英雄之詞、愛國之詞,因而抒寫愛國主義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就成為貫穿於他全部詞作的主旋律,並以此為中心進行了多角度的抒寫。
  • 辛棄疾的一首詞,以小見大,其中一聯五味雜陳
    23歲那年,辛棄疾率眾起義,之後參加了耿京的起義軍。耿京派辛棄疾南下,與朝庭聯繫,共同抗金。在辛棄疾離開的這段時間,義軍中起了變故,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張安國投敵。辛棄疾聽聞這個消息,極度憤怒,只率領了五十餘騎人馬殺入金營,生擒了張安國,將他帶回南宋朝庭問斬。辛棄疾此舉英勇無匹,舉國震動。
  • 歐陽修這元宵詞,被辛棄疾《青玉案》碾壓近千年,懂詞的表示可惜
    於是,辛棄疾一首《青玉岸·元夕》從此人人傳頌。仔細品來,這首詞最難能可貴處,在於透過柔軟能夠見到堅強、豪邁,磊落狂放之氣,這正是宋詞特有的魅力。從這個角度而言,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歐陽修之作,從意境、文採、格調而言,其實都是不輸辛棄疾的,不少懂詞的朋友都表示它被忽視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 辛棄疾很特別的一首詞,通篇都在罵兒子,卻道出了千古至理
    辛棄疾怎麼會要專門寫一首詞來罵大兒子呢?本詩詞有一個序,這當中辛棄疾早就介紹了原由。序中說:吾擬乞歸,犬子以田土未置止我,賦此罵之。就是說,辛棄疾的大兒子以家庭田土沒有購買為由,阻止辛棄疾罷官。事實上光看辛棄疾序中所言,便能解釋他怎麼會要罵大兒子了,還可以解釋本詩會受後代人共同認可的原因。《最高樓·吾衰矣》辛棄疾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閒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 「詞中之龍」辛棄疾十首經典詞作,傳唱千年,你讀過哪一首?
    他有著「詞中之龍」的稱號,他的一生創作六百多首詞作,他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合稱「濟南二安」,他就是辛棄疾。辛棄疾出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五月十一日,即1140年5月28日,今天是他誕辰880周年紀念日,我們選擇了十首辛棄疾比較有代表性的詞作,來一起紀念這位偉大的豪放派詞人。
  • 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
    而筆者今天要為大家所介紹的這首詞,是來自「詞中之龍」辛棄疾的一首詞,這首詞被譽為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宋-辛棄疾)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 辛棄疾寫下戒酒詞,不久反悔,又寫下一首破戒詞,成為千古笑談
    唐宋時期,國家處於經濟比較繁榮的時期,因此文化領域有了巨大的發展,比如詩詞文化,便是在這段歲月中發展到了歷史巔峰的,並因此而湧現出了不少的優秀人物,比如辛棄疾便是其中之一。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為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是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 辛棄疾描寫閒暇時光的一首婉約詞,風格與李清照頗為相似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詞人。他被後世人譽為「詞中之龍」。他並不同於一般的文人墨客,因為他是可以率領士兵戰場殺敵,保家衛國,也是才華橫溢的詩詞大家。辛棄疾與李清照兩人,被合稱為「濟南二安」。雖然兩個人,並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但是在辛棄疾的很多詞作之中,我們都能夠發現,這之中總有一些李清照的影子。或許,這其中更多的原因,是因為辛棄疾對李清照的仰慕之情吧!
  • 辛棄疾為好友祝壽寫下這首趣詞,句句都是典故,詞中之龍名不虛傳
    以辛棄疾的耿介直男性格,能擔得起他誇上一誇的人,其實不多,但都挺有意思。這第一誇,他誇的是自己的髮妻,愛人過壽,他寫下了一首《浣溪沙·壽內子》,在詞中他寫道:「年年堂上壽星圖」,是滿滿的祝福,字裡行那股子恩愛勁兒令人會心一笑。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兩首詞,少時不知其意,如今再讀淚流滿面
    辛棄疾,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濟南府歷城縣人。官員、將領,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辛棄疾他不但可以吟詩作賦,他還可以在疆場上戎馬半生。文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武能橫刀躍馬,馳騁沙場。
  • 辛棄疾的愛情詞同樣很感人!一首經典的《鷓鴣天》,描寫得很深情
    辛棄疾,字坦夫,別號稼軒,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雖然他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描寫內心的悲痛之苦,極少描寫愛情詞,不過他卻是代別人寫過一首經典的愛情詞,也就是這首《鷓鴣天·代人賦》,雖然這是一首幫別人所作的詞。
  • 辛棄疾晚年為了戒酒,所作一首戒酒詞,讓人從頭笑到尾
    在北宋時期,著名詞人黃庭堅,就曾經在自己的夫人去世後,決定要戒酒,不過15年之後,他還是破戒了,為此,還特意寫下了一首詞來調侃自己。除了黃庭堅,南宋時期的辛棄疾,在被彈劾罷官之後,也曾想過要戒酒。為了敦促自己戒酒,他還寫下了一首戒酒詞,通篇幽默搞笑。這首詞便是著名的《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辛棄疾創作這首詞的時候,已經56歲,歷經了大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