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怎麼會要專門寫一首詞來罵大兒子呢?本詩詞有一個序,這當中辛棄疾早就介紹了原由。序中說:吾擬乞歸,犬子以田土未置止我,賦此罵之。就是說,辛棄疾的大兒子以家庭田土沒有購買為由,阻止辛棄疾罷官。
事實上光看辛棄疾序中所言,便能解釋他怎麼會要罵大兒子了,還可以解釋本詩會受後代人共同認可的原因。
《最高樓·吾衰矣》辛棄疾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閒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本詩一開始三句話「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它的意思是說:我老了,還需要尋求大福大貴到幾時啊?你不懂,這大福大貴事實上也是1種危害呀。
從此處就可以斷定,辛棄疾的大兒子是挑剔他的官階還不夠大,他的家產還不夠多,因而期盼辛棄疾別罷官。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想做富二代的兒子呀。
緊接五句「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辛棄疾則整個用典來駁斥大兒子的觀點。
首先是穆生的歷史故事,即西漢楚元王在1次酒宴上就禮節層面疏忽穆生,穆生便看到了潛藏的危害,便轉身告老還鄉。後是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歷史故事。陶淵明當彭澤縣令時,不願意以五鬥米的官俸而彎腰向村鄉的勢利小人,便罷官而去。
辛棄疾在此說穆生、陶淵明那種明達的人基本都是我相當尊敬的導師。不言自明,早就出現了先例,大福大貴並非就都好,它也有可能會變為危害。因而從下片著手,辛棄疾描寫出了他所策劃的功成身退後的衣食住行。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閒飲酒,醉吟詩。」這幾句的意思是說:辛棄疾不光有罷官功的觀念,甚至連功成身退後,閒居的亭園的暱稱都想好了。「佚老」意為康樂恬淡地享受後半輩子。「亦好」意為功成身退歸耕,雖貧亦好。同時,閒暇時喝灑,醉時賦詩,那就是理想的生活模式。從某層面來講,辛棄疾此處早就是在對他大兒子闡明罷官的信念。
「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兩句話,則是採用禪語和俗話,來奉勸兒子,人生無常,田產這類身外物都不可能持久,要坦然面對富貴吉祥。
末尾3個簡句「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辛棄疾立即駁斥了兒子對於大福大貴的看法,即功成身退後,便全部作罷,何苦再費口舌說什麼是非得失。言下之意,人要學著知足。
這首詞既反映了辛棄疾剛直不阿、嚴於律己的人物形象,也凸顯了辛棄疾對兒子的一片苦心,不顧一切給兒子述說道理,希望他明白大福大貴幕後潛藏著的人生真諦。而辛棄疾這首罵兒子的詞,它所賦予人們的有歷史的思辨,有人生的哲理,是作為後代人最該沉思的地方。
辛棄疾的這首詞,可謂是頗具人生道理,而且用語輕鬆幽默,打著罵兒子的口號,其實卻是對世人的勸誡,亦莊亦諧、雅俗共賞,辛棄疾在詞作上的非凡能力,當真是無與倫比!
我讀的這本《辛棄疾詞傳》選取了辛棄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更為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辛棄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
在參考了大量史料的額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並結合他不同時期的經歷,對詞進行了情感化的解讀,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辛棄疾的一生娓娓道來。
除此之外,這套書還另包含《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和《蘇軾詞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精良,閱讀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