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寫盡了一生的委屈

2020-12-24 小雷說詩詞

長大了之後常常懷念過去,這大概也是許多人的通病,少年時無憂無慮,不會有任何的煩惱,其實也不知道煩惱,更加不知道憂愁,只是長大了之後,出到了社會,才突然發現其實自己很憂愁,每天都過得很孤獨,面對生活時會迷茫,會有一種無力之感。這種憂愁可謂是與生俱來,只是少年時代有了父母在身邊,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天,不需要去考慮生活,長大後要獨自面對生活的挑戰,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比任何人都要孤獨,也更加的憂愁。

兒時的美好一去不復返,記得那個時候讀辛棄疾的詞是不能夠理解,他為什麼會那麼傷感,直到長大了之後,再次讀他的作品,突然發現那種傷感,還有那份憂愁,其實與自己極其想像,以他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來說,每一句都感人至深,道盡了人生的無奈,還有一生的委屈。辛棄疾也有同樣的感慨,少年時代過得很快樂,只是為了寫一首詞,才表現得很憂愁,但是這種憂愁是裝出來的,顯得不真實有些矯揉造作。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這首詞對於任何一位少年來說,那都是難以理解,也不可能體現到他的憂愁,少年時代是一生中最美的時光,那時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無憂無慮,不會有任何的煩惱,只是長大了之後,一個人獨自面對人生,這個時候才突然發現,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再回過頭來讀這首詞時,才真正能夠體會到辛棄疾的無奈。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詞人,原字坦夫,後改為幼安,別號稼軒,公元1140年生於山東濟南,當時北方已經淪陷,這對於年少的辛棄疾來說,讓他變得更加成熟,更具有家國情懷,所以他在少年時代就偷偷跑到南方,無非是希望可以貢獻出一份力量,去成就一番事業,去收復北方的失地,從而實現祖國的統一。

後來我們都知道南宋也成為了歷史,辛棄疾作為當時的主戰派,其實是一直被壓制,始終是沒有機會,畢竟對於當時的南宋朝廷來說,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收復北方,以為憑藉著長江天險,那麼就可以高枕無憂,所以對於主戰派一直是採取打壓的態勢,這也使得辛棄疾空有一身才華,始終是沒有受到重用,一直是鬱郁不得志。

辛棄疾正是在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種無奈,還有悲痛之苦,所以令他的作品顯得別具一格,處處充滿了憂愁,在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一詞中,他把那種憂愁,還有對於人生的無奈,用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從而使得這首詞感人肺腑,每一句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讀來當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詞的上片就直抒胸臆,把那種無奈刻畫得入木三分,少年時代是不懂得憂愁,喜歡登上高樓,登上高樓,其實無非是裝著很憂愁的樣子,為的就是寫一首詞,所以才表現得很傷感,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裝的憂愁,並不是真正的來自於內心的體會。這幾句看似寫得很一般,可是下片則是感人至深,把那種憂愁展現得淋漓盡致。

詞的下片每一句都很傷感,同時也非常的憂愁,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憂愁,也嘗盡了憂愁,想要說出來,可是不知道怎麼說,只能是感慨天涼好個秋。這幾句與前面的幾句,也是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也令這首詞更具有說服力,那種憂愁也更加的深刻,讀來讓人拍案叫絕。

辛棄疾的詞自有一種獨特的情感,寫得也是很深沉,每一句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卻最能夠打動我們,讀這樣的作品一定是要有經歷,只要經歷過了,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作品中所傳遞出來的憂愁,還有詞人的無奈,以及悲痛之苦。

相關焦點

  • 處於彌留之際的唐伯虎,寫下平生最後一首詩,道盡了一生的無奈
    晚年的唐伯虎更是窮困潦倒,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處於迷離之際時還寫下平生最後一首《臨終詩》,道盡了人生的無奈,也寫盡了一生的委屈,可見唐伯虎的晚年過得極為悲苦,時常是入不敷出,連生活都成問題,這也使得他極為傷感,在這首詩中他以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娓娓道來,寫下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整首詩每一句都傷感,字裡行間也充滿了憂愁。
  • 遠離故鄉的王勃獨自隱居山中,寫一首傷春之作,道盡了一生的委屈
    初唐著名詩人王勃的這首《春莊》,那就是一首很典型的傷春之作,整首詩無一字不憂愁,無一字不傷感,寫得很是悽美,字裡行間流露出了詩人對於人生的無奈,寫盡了一生的委屈。王勃寫這首詩時正好遠離故鄉,一個人獨自隱居在山中,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但是對於詩人來說,他依舊傷感,畢竟像他那種充滿理想的青年,那是希望可以去建功立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又是處處碰壁。王勃是絕對的天才詩人,短暫的一生猶如漆黑夜空中划過的流星,照亮了那個時代,他的每一首詩都是難得的經典之作。
  • 辛棄疾一首詞,短短44個字,便寫盡了人間愁苦,成為千古絕唱
    ——辛棄疾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人物,都說只有學好了詩才能做好詞,而辛棄疾卻是個例外,他詩寫得一塌糊塗上不得臺面,但其詞作才華卻是震古爍今的。在宋代那個詞人百花齊放的年代,辛棄疾不善於詩卻能成為詞壇領袖,成為豪放派的掌門人。
  • 李清照晚年寫下一首悽美之作,字裡行間透露出憂愁傷感,直擊人心
    即使生活充滿了磨難,日子過得多糟糕都沒有打敗李清照,苦難成為她的創作源泉,將自己的情感全部寄托在詩詞當中,將自己一生的委屈、憂愁都寫成了詩詞,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在李清照眾多的傷感之作之中有一首詞可以說是感人至深,那就是李清照晚年所寫的一首悽美之作《好事近·風定落花深》,整首詞意境悽美,字裡行間透出的憂愁傷感更是直擊人心,讀起來讓人感慨萬千。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傷春時節。
  • 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讀懂已不再是少年!
    我個人認為宋詞裡真正的老大應當是蘇軾和辛棄疾,這兩位的詞,無論是從文學性,還是思想性上來說,那都是要比其它的作者,描寫的更為深刻,也更加的優美,雖然蘇軾和辛棄疾並不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是兩人在創作上的共同點,所以也被後人並稱為「蘇辛」。
  • 倉央嘉措深情的一首情詩,28字道盡世間無奈,情根深種卻只能相望
    他之所以被稱為少年,是因為倉央嘉措的一生極其短暫,他只有21歲,卻在最美好的年華戛然而止。當倉央嘉措14歲進入布達拉宮時,他一生都與佛陀為友。按道理,為什麼一個和尚寫了一首絕美深情的詩,要從一個傳說說起。倉央嘉措從出生起就被認為是第五世活佛的轉世,所以就被當時的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的操縱下成為了第六代活佛,並把他囚禁在布達拉宮。
  • 李煜生病時,思念亡妻,寫了一首傷感詩,道盡了人生惆悵無奈
    寫詩的人,或者興盡時隨便幾筆,彰顯言歡勝意,或者悲苦時淚添兩行,訴說難言之隱,這些都讓文人騷客的豐富情感躍然紙上,也讓所有的離合悲歡有了去處。豪邁的,悲情的,愉快的,歡樂的,歷史都照單全收,流傳下來的,就是精品,其中,李煜的詞就讓人不自覺地想要流淚。
  • 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
    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平生塞外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他是慷慨悲壯的英雄,也是情感熾熱的詞人,他空有殺賊本領,報國豪情,卻一生寂寞。「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的辛棄疾,一生寫過多少「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豪邁詞篇,更是不乏「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的委婉。但我今天想寫的,是稼軒先生另外一首充滿悲壯雄心的佳作——《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 杜牧很有哲理的一首詩,感慨年華易老,寫盡了人生的無奈!
    古人的智慧可謂是無窮無盡,尤其是唐朝那些偉大的詩人,每個人都與眾不同,不僅寫下諸多優美的經典名篇,同時他們也喜歡把對於人生的解讀融入進作品中,從而也使得這些作品別具一格,不僅很是抒情,另我還充滿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我們去讀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的一片真誠,以及對於人生真為深沉的感悟。
  • 蘇軾鮮為人知的一首送別詞,道盡了人生真諦,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
    蘇軾鮮為人知的一首送別詞,道盡了人生真諦,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說到古代文學,就不能不談唐詩宋詞,說到唐詩宋詞,也總繞不開即為開山級別的人物:李白、白居易、杜甫、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而在宋詞中,蘇軾、柳永等人就詞的發展與風格的確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辛棄疾喝醉酒,和松樹吵了一架,寫了一首詞,讀起來風趣幽默
    哪想辛棄疾不領情,一把將它推開,還大聲呵斥道:「到一邊去!」見一邊的樹久久不再動彈,辛棄疾這次才酒醒,原來他是醉酒中誤把樹當成要扶他回家的朋友。他啞然失笑,回頭把這有意思的事給記錄下了來。辛棄疾與樹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人人讀到它都覺這件事不可思議,著實好笑。但詞中的深意,卻不知幾人能讀懂。詞的題目是遣興,表明文章是寫飲酒之樂。但仔細一覽,卻發現字裡行間,滿是寂寞。「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 辛棄疾最棒的一首詞,暗藏玄機,梁啓超稱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大家對於辛棄疾的了解一般都只是知道他是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 ,有"詞中之龍"之稱。但其實辛棄疾還是一位南宋的將領,辛棄疾的一生都在主張恢復國家統一,他的詩詞也多是流露出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精神。在辛棄疾留下的詩詞中,有一首詩特別棒,暗藏玄機!
  • 蘇軾醉酒後寫下一首詩,卻道盡人生無奈,發自肺腑,感人至深
    宴席上,他們歌舞吟詩,那麼,這又是一番什麼場面,蘇軾又寫了一首什麼詩呢?我們來一起欣賞吧《送錢藻出守婺州得英字》老手便劇郡,高懷厭承明。聯紆東陽綬,一濯滄浪纓。品讀蘇軾的詩詞,可以治癒心靈;品味蘇軾的人生,可以砥礪前行蘇東坡就是這樣一位千年難得一遇的集大成者,他的人品、才華、能力、態度,都值得我們去仰慕和學習。這本《蘇軾詞轉》記錄了蘇軾一生的經歷,將蘇軾似火似水的人生描寫的淋漓盡致!
  • 周邦彥一首很感人的詞,每一句都充滿了濃濃愛意,寫盡了相思之苦
    真正能夠代表宋詞的還是婉約派,並不是以蘇軾為首的豪放派,李清照在她的《詞論》中,對於蘇軾的詞是持批評的態度,認為他的詞不像詩,也不像詞,反而是更推崇周邦彥和柳永,認為他們兩位的詞才最正統。周邦彥的詞情感細膩,特別是他的愛情詞,每一首都感人肺腑,寫得無比深情,譬如這首經典的《蝶戀花.早行》,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充滿了濃濃的愛意,也是道盡了相思之苦。現實生活中的周邦彥也是一位多情之人,他與李師師,還有當時的名緩都有過交往,這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字裡行間儘是詞人的一片深情。
  • 一首千古情愛詞,人人熟知卻不解其意,道盡古今成大事者最高境界
    在古代,描寫愛情的詩詞數不勝數,而能夠流傳至今的詩詞,無不詩句優美,道盡情愛中的悲歡離合,讓人回味無窮。大部分描寫愛情的詩詞,大部分講述的是詩人在愛情當中的憂愁和愉悅,但有些卻不僅僅是描寫愛情,還上升到了更高的層面。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懂已不再是少年!
    辛棄疾的詞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他早期的作品,還是晚期的作品,那都是有一種憂愁之感,這也正是辛棄疾詞作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憂愁也何滋味。其實說起辛棄疾的作品,相信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那都是不會陌生,而且他的作品,自有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特別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描寫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悽美,同時也要極為感人,例如他的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那更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詩人描寫的很是憂愁,把內心的那種憂愁之感,以一種非常詩意的方式,描繪的淋漓盡致。
  •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識盡愁苦已老年
    辛棄疾少年也愛仿效前人強說愁苦,可當他真正經歷苦楚後,卻再難如此輕易的將心中的愁苦盡然說出。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譯文:年少不知憂愁的滋味,喜愛登高遠望。
  • 辛棄疾感悟人生的詞,嘗盡世間酸甜苦辣,太有深度,難怪傳頌千年
    也難怪,年輕的我們並沒有什麼人生經歷,對世間萬物都充滿著好奇,殊不知大人眼中的憂愁,卻還在故作憂愁,現在的我們嘗盡了世間百態,如果讓我們現在說出心中的憂愁,我們還真的無話可說。嘗盡了世間的酸甜苦辣,才懂得了過去的才是最美的。辛棄疾是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從小出生於金國,年少時抗金歸宋,為宋朝的國防立下了汗馬功勞。
  • 辛棄疾最不豪放的一首詞,末尾1句是人生第3境界,人一生要讀一次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最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也許正因為經歷和性格的原因,才使得辛棄疾的詞豪邁雄宏,在以婉約風格為主的詞壇開闢出了另一片新天地。辛棄疾的詞多詠祖國河山之壯美,多嗟世道政局之多變,筆觸大氣有力卻不失細膩。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由於年幼生長於金國,目睹了金國統治下,漢人所遭受的屈辱,終辛棄疾一生都希望能夠光復宋朝。
  • 辛棄疾筆下最惆悵的一首詩詞,語言樸實,卻耐人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全詞語言樸實,卻耐人尋味。……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樣一句閒淡的話,來結束全篇,用這樣一句閒淡話來寫自己胸中的悲憤,也是一種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語言來表達,有時更耐人尋味。細讀此詞,不難發現詞人那沁進骨子裡的憂鬱和惆悵,詞的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