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

2020-12-23 小詩看世界

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

「平生塞外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他是慷慨悲壯的英雄,也是情感熾熱的詞人,他空有殺賊本領,報國豪情,卻一生寂寞。

「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的辛棄疾,一生寫過多少「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豪邁詞篇,更是不乏「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的委婉。

但我今天想寫的,是稼軒先生另外一首充滿悲壯雄心的佳作——《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彼時,辛棄疾剛剛被貶官為民,閒居於帶湖。

一個清秋的夜晚,他來到博山腳下一戶姓王的人家投宿。這兒只有幾間破舊的小草庵,屋後是一片竹林、環境十分荒涼冷落。

詞人觸景生情,百感交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寫成了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繞床飢鼠」,一看即明白這裡物質的匱乏,用「翻燈舞」顯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風吹雨,加一「急」字更襯出小屋在風雨中單薄破敗,使得下句出現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心中呈現。

上下銜接毫不突兀,畫面感甚強,足以看出作者以深厚的筆力為底,不加雕飾,反而描寫得直觀具體。

稼軒青年戎馬,沙場舊事總要時時浮上心頭,一發收地復國之慨,可惜平生塞北江南,只換得歸來華發蒼顏。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有一則說:

「蘇、辛詞中之狂,白石猶不失為狷。若夢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輩,面目不同,同歸於鄉愿而已。」

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其實對詞的評價也是這樣,詞品即人品。

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一個人要有多熾熱的渴望,才會在漫長的一生中,將一件事翻來覆去地說。

詠春。他說:「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不直說,顧左右而言他,長安還未收復,人不能回去,燕子也只能夢回西園。

秋思。他說:「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不要說鱸魚正肥,正是回家鄉的時候。大業未成,休言還鄉,我不想還鄉,我不願還鄉。

懷古。他說:「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為什麼是孫仲謀呢?因為孫仲謀曾北上攻打曹操。

登高。他說:「把吳鉤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一個在落日樓頭唏噓哀嘆的狂夫,拿著吳鉤恨不能殺敵,只能一遍遍細細端詳,怒到極處把闌幹拍了又拍,有誰能夠理解呢?

看山。他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懷古。他說:「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他就這樣寸步不離地帶著這個夢沸騰了大半生,終於在獨宿的風雨之夜,恍然驚醒。自己庶民之身竟已是華發蒼顏,依然無一兵一卒,依然只能僵臥孤村。

可沸騰過的夢想不曾甘心,此刻雖稍沉靜,卻像漲起來的秋水,又從心頭漫起,漫過心胸,漫過靈魂,浮現在眼前: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烏臺詩案後,東坡屢屢遭貶,轉而向出世,常有「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之嘆。東坡的出世之念,可以當真。

辛棄疾則不然,從中年開始,屢屢遷任、遭貶,也有「我愧淵明久矣」「素壁寫《歸來》」之句,但稼軒的「歸來」之思,卻不可當真。

在他最深的夢裡,念念不忘的還是「了卻君王天下事」,是「男兒到死心如鐵」!

東坡喜詠周公瑾,因欣賞他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儒將之風;

稼軒必稱孫仲謀,因追慕他那「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王霸之氣。

有此胸襟氣魄,才堪當「詞中之龍」。

葉嘉瑩先生說:「辛棄疾最大的特點就在於他是用生命來書寫他的作品,用生活來實踐他的作品。」

一生奮鬥向上,一生懷揣夢想,紙短情深長,詞中真意濃,追憶似水流年。

為臣子、為人父、為英雄、為詞人,無論辛棄疾有著多少的身份標籤,都可以從他的詞中找尋到這種標籤的力量,而這力量足以點亮我們或多或少有些迷茫的人生。

讀稼軒的詞,可以明志;品稼軒的人生,讓人奮發。

這本《辛棄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辛棄疾的詩詞,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抱負。

當我走近這位「詞中之龍」,再讀「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無法言說的感懷、敬佩與奮發。

我讀的這本《辛棄疾詞傳》中選取了辛棄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辛棄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他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跨馬定乾坤」的民族詞人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蘇軾詞傳》。

名垂千古的蘇軾,即便生活再困難,境遇再坎坷,蘇軾依然是蘇軾。

蘇軾作為北宋第一詞人,他豁達超脫,秉承本心,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如果說有一種人生,鉛華洗盡,返璞歸真,歷盡世間的奢華百態仍清澈如水,那便是蘇東坡了。

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蘇軾傳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精良,閱讀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六本書活動價僅需88元,也就是幾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宋朝辛棄疾最霸氣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罵遍古往今來
    今天飄飄的原創文章要給大家分享的是辛棄疾最霸氣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罵遍古往今來。 宋朝的詞非常出名,很多宋詞都是被唱出來的,因為朗誦已經很難表達出它的情感了。
  • 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寫盡了一生的委屈
    兒時的美好一去不復返,記得那個時候讀辛棄疾的詞是不能夠理解,他為什麼會那麼傷感,直到長大了之後,再次讀他的作品,突然發現那種傷感,還有那份憂愁,其實與自己極其想像,以他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來說,每一句都感人至深,道盡了人生的無奈,還有一生的委屈。
  • 硬漢辛棄疾最「嫵媚」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絕唱,不輸李清照
    硬漢辛棄疾最「嫵媚」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絕唱,不輸李清照「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雖說辛棄疾是個男人,但是「俠骨男兒也有情」,多少好男兒徵戰沙場,豪情萬丈,心裡都有一個佳人存在,都有一絲柔情。一心想要上戰場,驅除金兵,收復中原故土的好男兒辛棄疾,內心也有脆弱的時候。
  • 辛棄疾最大氣的一首詞,其中10字為千秋絕調,全宋詞僅此一首
    僅僅10字,被後世推為千古絕調,它出自辛棄疾最大氣的一首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南宋-辛棄疾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 辛棄疾最棒的一首詞,暗藏玄機,梁啓超稱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大家對於辛棄疾的了解一般都只是知道他是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 ,有"詞中之龍"之稱。但其實辛棄疾還是一位南宋的將領,辛棄疾的一生都在主張恢復國家統一,他的詩詞也多是流露出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精神。在辛棄疾留下的詩詞中,有一首詩特別棒,暗藏玄機!
  • 辛棄疾最不豪放的一首詞,末尾1句是人生第3境界,人一生要讀一次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最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也許正因為經歷和性格的原因,才使得辛棄疾的詞豪邁雄宏,在以婉約風格為主的詞壇開闢出了另一片新天地。辛棄疾的詞多詠祖國河山之壯美,多嗟世道政局之多變,筆觸大氣有力卻不失細膩。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由於年幼生長於金國,目睹了金國統治下,漢人所遭受的屈辱,終辛棄疾一生都希望能夠光復宋朝。
  • 辛棄疾抒寫一首《清平樂》,僅46字,一氣呵成,道盡世間滄桑
    認為最開始所學的「通順」,已經不需要了,小兒科,如今追求的是「華美」、「高級」。後者似乎才是我們評判文章好壞的標準。而對於真正有能力、會寫詩詞文章的古代文人墨客而言,他們更多秉承的,還是最初的標準,「簡潔」、「順暢」。如同千古大詞人辛棄疾,他的一首僅46字的《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就被不少後世人評價說,「語言流暢通順,可讀性強」、「句意連貫,詞境不絕」。
  • 辛棄疾最婉約的一首詞,讀來悽楚又悲傷,柔情不輸柳永李清照
    通常在人們眼中,辛棄疾是一位慷慨豪放的詞人,也是一位威武生猛的英雄。其實,鐵骨硬漢辛棄疾也有溫情脈脈的一面。雖然他被歸為南宋豪放派代表詞人之一,但這不代表他就沒有其他風格的詞了。前幾天翻看辛稼軒的詞作,偶然發現了一首文筆十分婉約的詞,讀來悽楚又悲傷,格外地唯美,韻味無窮,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 辛棄疾用典最多的一首詞,圓轉流麗,梁啓超評價:這才華學不來
    辛棄疾用典最多的一首詞,圓轉流麗,梁啓超評價:這才華學不來。能集豪邁與婉約於一身卻毫無違和感的辛棄疾,無論是沙場抗敵還是案前執筆,都流露出獨特的魅力。辛棄疾的詩詞佳句,或直接或間接地詮釋出他本人的豪情滿懷、傲岸不羈。在辛棄疾留下的眾多詩詞中,有一首用典最多,也驚豔眾人。
  • 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
    就像杜甫一生都想要在唐朝由盛轉衰之際做點什麼,但是最終卻是一生的漂泊,發出「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慨嘆。而在宋朝也有陸遊一生致力於收復中原,至死還告誡後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對於這些讀書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堅持和抱負,他們想要憑藉自己一身所學,為國家和百姓謀福祉,當然讀書人大都有自己的風骨,所以很多詩人總是仕途多坎坷。
  • 辛棄疾最熱血的一首詞,僅憑7字,冠絕千古
    那是北宋滅亡的第十三年,大片國土已淪落金人之手,舉國上下,屈辱難言。 祖父辛贊望著襁褓中的他,含淚替他取名為「棄疾」,祈願他能如漢時名將霍去病般,為國家帶來振興的希望。也許,這冥冥中的一切,早已註定他一生的命運。
  • 辛棄疾很特別的一首詞,通篇都在罵兒子,卻道出了千古至理
    辛棄疾怎麼會要專門寫一首詞來罵大兒子呢?本詩詞有一個序,這當中辛棄疾早就介紹了原由。序中說:吾擬乞歸,犬子以田土未置止我,賦此罵之。就是說,辛棄疾的大兒子以家庭田土沒有購買為由,阻止辛棄疾罷官。辛棄疾在此說穆生、陶淵明那種明達的人基本都是我相當尊敬的導師。不言自明,早就出現了先例,大福大貴並非就都好,它也有可能會變為危害。因而從下片著手,辛棄疾描寫出了他所策劃的功成身退後的衣食住行。「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閒飲酒,醉吟詩。」這幾句的意思是說:辛棄疾不光有罷官功的觀念,甚至連功成身退後,閒居的亭園的暱稱都想好了。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懂已不再是少年!
    辛棄疾的詞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他早期的作品,還是晚期的作品,那都是有一種憂愁之感,這也正是辛棄疾詞作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憂愁也何滋味。作為一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生那都是在為了抗擊金兵,但是很可惜,他儘管非常的愛國,可是對於南宋的朝廷來說,對於他並不是很信任,這也正是由於他的出身,他原本就是北方人,只是後來他偷偷地回到南方,並且一直致力於收復北方,可是這對於南宋朝廷來說,從根子上就不信任他,這也使得他一直沒有愛到過重用。從而也使得他極為悲傷,也非常的憤恨。
  • 辛棄疾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
    他便是和蘇軾齊名的辛棄疾,56歲的他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這首詞名為《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全文如下: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於知已,真少恩哉。
  • 辛棄疾用典很多的一首詞,暗藏玄機,梁啓超:這才華一般人學不來
    在我們的印象裡,辛棄疾是大宋的一位抗金英雄,對於辛棄疾來說,寫詞是他閒居時最大的樂趣,他一生寫詞600餘首,抗金復國是辛棄疾作品的主旋律。我們知道辛棄疾的詞中經常會用到一些典故,但是有一首詞,人們說是辛棄疾用典最多的,其中至少用了6個典。梁啓超讀後都不禁感嘆:這才華一般人學不來。這首詩就是《賀新郎·賦琵琶》,是辛棄疾在看到佳人彈琵琶時所作。
  • 辛棄疾寫下戒酒詞,不久反悔,又寫下一首破戒詞,成為千古笑談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為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是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這樣的一個人,自然是非常優秀的,但是可惜的是,辛棄疾一生都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只能夠將滿腔熱血寄寓在詩作之中,這才給我們留下了如此之多的優秀作品。當然,人不可能總是和工作作伴,而在私底下的歲月中,辛棄疾也是個有趣的人,比如他戒酒的故事便令人忍俊不禁。
  • 辛棄疾不算豪放的一首詞,末尾一句很經典,多數人聽說過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最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也許正因為經歷和性格的原因,才使得辛棄疾的詞豪邁雄宏,在以婉約風格為主的詞壇開闢出了另一片新天地。辛棄疾的詞多詠祖國河山之壯美,多嗟世道政局之多變,筆觸大氣有力卻不失細膩。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由於年幼生長於金國,目睹了金國統治下,漢人所遭受的屈辱,終辛棄疾一生都希望能夠光復宋朝。
  • 辛棄疾寫下戒酒詞,不久反悔,又寫下一首破戒詞,拯救了千年笑點
    詩詞界嗜酒的文人騷客數不勝數,唐有李白,宋有蘇軾,但今天的主角是詞中之龍辛棄疾。對於稼軒兄來說,酒也是把雙刃劍,既有「醉裡挑燈看劍」的萬丈豪情,但也有「醉裡且貪歡笑」的孤獨失落,甚至還鬧出和松樹吵架的笑話:「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不過,辛棄疾因為喝酒而鬧出的笑話可不止這一個。
  • 硬漢辛棄疾很「嫵媚」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唱,不輸李清照
    硬漢辛棄疾最「嫵媚」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絕唱,不輸李清照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人去後、吹簫聲斷,倚樓人獨。滿眼不堪三月暮,舉頭已覺千山綠。但試將一紙寄來書,從頭讀。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時足?滴羅襟點點,淚珠盈掬。
  • 辛棄疾晚年為了戒酒,所作一首戒酒詞,讓人從頭笑到尾
    在北宋時期,著名詞人黃庭堅,就曾經在自己的夫人去世後,決定要戒酒,不過15年之後,他還是破戒了,為此,還特意寫下了一首詞來調侃自己。除了黃庭堅,南宋時期的辛棄疾,在被彈劾罷官之後,也曾想過要戒酒。為了敦促自己戒酒,他還寫下了一首戒酒詞,通篇幽默搞笑。這首詞便是著名的《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辛棄疾創作這首詞的時候,已經56歲,歷經了大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