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無奈,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2021-01-10 清風明月讀書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 宋]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首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一日出外散心,走到博山道中,面對大好美景,卻提不起興致。一心想著報效祖國,收復失地,滿腔的熱血被潑了一盆冷水,千愁萬緒無處釋放,遂作此詞。

詞的上片為追憶往昔時光,少年氣盛,樂觀自信,以為只要努力就可以拯救一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何為愁味?登高望遠,詩興大發,故作深沉,無病呻吟,勉強說愁。

上片連用兩個「愛上層樓」,前一個為單純表達登高遊玩,後一個則著重強調原因,引出下面「強說愁」的果。

詞的下片為書寫今日現狀,辛棄疾出生在中原,當時中原已經被金攻陷,長年戰亂不堪,百姓生活艱難。他從小立志,努力學習兵法,苦練武術,收復中原。

林升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諷刺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只知享樂,無心北伐。

當時的南宋朝廷主和派比較多,把持朝政,主戰北上收復中原的辛棄疾遭到打擊。中年後,飽受滄桑,在朝廷的鬱郁不得志,南宋對他不予重視,備受冷落,還被削去官職,建功立業的理想瞬間化為泡影。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樣文武雙全的將才,卻屢屢被冷落,賦閒在家,懷才不遇,多少愁緒,無處排解,「欲說還休」,最後卻變成了自我調侃,「天涼好個秋」,詼諧幽默的語言卻透漏著深深的悲傷。「識盡愁滋味」卻強掩哀愁,更顯內心深處的痛楚。

「少年」與「而今」對比,無愁強說愁,有愁不願說,語言簡練,意義深遠,感情真摯,看似平淡卻很新奇,含蓄灑脫的表達了壯志難酬的悲涼心情。

少年時光本該無憂無慮,朝氣蓬勃,沒有生計之愁,更沒有什麼世事艱辛。

每次站在學校的樓上,看西邊的雲霞褪去最後一道光彩,樓下的人群漸漸模糊,總有一種莫名的傷感,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憂傷情緒湧上心頭。

遇到一些事情侃侃而談,似乎洞察了一切世事,故作老成,年紀輕輕就覺得看透一切。

中年以後,獨立承擔起家庭責任,體會到世事無常,經歷了背叛,疾病,貧窮,生活扇了一個又一個響亮的耳光,感覺都快被打耳鳴了。嘗盡愁苦百味,看遍人情冷暖,苦難,坎坷,實實在在的痛,壓抑的心靈再也看不到春花秋月,一年四季皆為破敗。

命運為何如此不厚待我?無數個黑夜的默默流淚?愁苦太多,生活卻還要繼續。

中年以後突然讀懂了,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箇中滋味,越嚼越苦,經歷過,才會懂,只想長嘆一口氣。

有苦卻不願提及,是經受的苦難不願回憶,還是苦難太多不知從何提起?變得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訴說。因為真正的愁苦是說不出來的,只能自己消化。百川入海,卻無舟可渡,只能自渡。

生活中無可奈何之事太多,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只願在經歷風雨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相關焦點

  • 天涼好個秋!少年不識愁滋味,如今欲說還休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 人生不同階段,對愁的理解不同。小時候的我們盼著快點長大,卻不知道大人也有大人的煩惱,沒有減少反而更多。
  •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識盡愁苦已老年
    辛棄疾少年也愛仿效前人強說愁苦,可當他真正經歷苦楚後,卻再難如此輕易的將心中的愁苦盡然說出。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譯文:年少不知憂愁的滋味,喜愛登高遠望。
  • 天涼好個秋,願你被歲月溫柔以待
    面對這樣的窘境,我有許多的不甘,也有很多的無奈!不管怎麼樣,我還是希望將來的自己能夠出人頭地,做出個樣子來,去完成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讓父母不再為我擔憂,讓我能夠成為他們的驕傲!因為沒結婚,年齡的增長讓我體會到了孤獨的滋味;因為沒成就,時間的流逝讓我感受到了歲月的恐慌。眼下,又是一年秋來到,又到一年中秋時。
  • 讀辛棄疾的一首《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對於所謂的「煩惱」,少年、中年和老年時期的感悟自然不同,辛棄疾一首《醜奴兒》就道得分明。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人生就是如此矛盾,少年不識愁滋味時往往最多愁善感,終日對月感傷,對風吟嘆,卻不知那時的「風花雪月」之嘆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等到歷經人生坎坷,真正知道愁為何物,那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卻又不足為他人道,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樣深刻的人生感悟非歷經世事之人所不能有,辛棄疾一生也算受盡坎坷,自然能夠體會得到其中的滋味。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原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賞析】此詞抒寫的是早年和晚年兩種不同人生體驗。少年時代涉世不深,不知人間甘苦,如今飽經風霜,嘗盡人間疾苦,真正懂了愁的滋味,卻不願說出來,表明胸中埋藏著深沉的憂愁,即使說出來也無人能理解,乾脆就不說了。這個時候的辛棄疾,空有一身抱負、一腔熱血,一心想著金戈鐵馬、揮師北伐,而現實的政治際遇卻使他往往不得不賦閒在家,有話難說,有勁難使,所謂「天涼好個秋」不過是「顧左右而言他」而已。
  • 美到心碎古詩詞,辛棄疾宋詞名篇,少年不識愁滋味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記得點讚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楊雨16: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醜奴兒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許多古典詩詞的名句到現在還活躍在我們的口語中,像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首詞中就有兩句的使用頻率還是非常高,那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兩句就是出自南宋著名英雄詞人辛棄疾筆下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少年不識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秋,是美麗的季節,但卻又給人們帶來一些悽涼的感覺。樹葉由綠變黃,由黃變紅,雖然葉子知道這將是失去生命的最後時光,依然給天地留下美麗的記憶。秋,也是傷感的季節,是葉的時節。秋的葉是那樣的傷感,葉是那樣的多愁!秋風吹過,帶走了葉!一片一片不願離去的葉……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 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寫盡了一生的委屈
    兒時的美好一去不復返,記得那個時候讀辛棄疾的詞是不能夠理解,他為什麼會那麼傷感,直到長大了之後,再次讀他的作品,突然發現那種傷感,還有那份憂愁,其實與自己極其想像,以他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來說,每一句都感人至深,道盡了人生的無奈,還有一生的委屈。
  • 朗誦:卻道天涼好個秋
    晨起,雨中漫步,依然還是短衣短褲上身,涼風颯颯,寒意絲絲,心底暗自喃語,卻道天涼好個秋。俯身拾起落葉一枚,甩去水滓,細細端祥,一種無言的觸動湧上心頭。雖然季節只是一種輪迴,而心境卻此一時彼一時。時光舊了,心境淡了,然,心依然會不經意間滋生出許多的感觸與嘆惋。
  •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詞《醜奴兒》裡的愁緒!
    畢竟當時國家衰落,面臨外患的侵襲,詩人作為一個熱血男兒,其理想自然是收復故土,揮軍北上,然而朝廷不作為,辛棄疾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奈使得他滿腔愁緒無處可訴,亦無法排解,所以偶然一次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一首詞,名為《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少年不識愁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在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憂愁是什麼,喜歡登高望遠,登高望遠是為了寫出新詩沒有愁而刻意說出愁。
  • 辛棄疾《醜奴兒》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在我們的印象中,辛棄疾是那個「醉裡挑燈看劍」「可憐白髮生」的遲暮老兵。可是今天我想通過這首詩,講講更完整的辛棄疾,告訴你,他年輕時候可是個不折折扣的少年英雄,壯年更是個地地道道的霸道總裁,事業有成,還是個有情趣的丈夫。
  • 閒人詞庫:少年不識愁滋味(8)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就好像辛棄疾這首《醜奴兒》,當你看到「少年不識愁滋味」,或者「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時候,你就知道,好文章少不了。果然,當老師拿著同學的範文念起來的時候,你的內心一定會被那些文字感動,起一身雞皮疙瘩。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寫得這麼好,我曾經一度認為他們一定是情竇初開,然後失戀了,所以才會有這麼深刻的體會,好像不是我們這個年齡應該有的情感一樣。
  • 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文/雪山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知道唐詩和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經典,唐朝和宋朝又是兩個相距最近的朝代,可以說在很多方面他們都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我們也從小就了解了不少出色的詩人和詞人,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首詞,是出自辛棄疾的,而且這首詞算是宋詞當中最讓人發「愁」的一首詞了,看完它一定會讓你變得更加憂愁。這首詞就叫《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辛棄疾筆下最惆悵的一首詩詞,語言樸實,卻耐人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夏承燾在《唐宋詞欣賞》中評價這首詞時寫到:他這首詞外表雖則婉約,而骨子裡卻是包含著憂鬱、沉悶不滿的情緒。……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樣一句閒淡的話,來結束全篇,用這樣一句閒淡話來寫自己胸中的悲憤,也是一種高妙的抒情法。
  • 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讀懂已不再是少年!
    我個人認為宋詞裡真正的老大應當是蘇軾和辛棄疾,這兩位的詞,無論是從文學性,還是思想性上來說,那都是要比其它的作者,描寫的更為深刻,也更加的優美,雖然蘇軾和辛棄疾並不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是兩人在創作上的共同點,所以也被後人並稱為「蘇辛」。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懂已不再是少年!
    辛棄疾的詞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他早期的作品,還是晚期的作品,那都是有一種憂愁之感,這也正是辛棄疾詞作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憂愁也何滋味。其實說起辛棄疾的作品,相信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那都是不會陌生,而且他的作品,自有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特別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描寫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悽美,同時也要極為感人,例如他的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那更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詩人描寫的很是憂愁,把內心的那種憂愁之感,以一種非常詩意的方式,描繪的淋漓盡致。
  • 辛棄疾感悟人生的詞,嘗盡世間酸甜苦辣,太有深度,難怪傳頌千年
    辛棄疾是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從小出生於金國,年少時抗金歸宋,為宋朝的國防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辛棄疾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慘遭彈劾落職,最後導致傷痛欲絕歸隱山林。這首詩便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隱居山林時所創作的,下面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首詩。
  • 辛棄疾的這首詞,少年時候看不懂,看懂時卻已經是中年人!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便是一首年輕時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的詞作。它出自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之手,是辛棄疾被罷免官職後,閒居帶湖期間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時,常常到博山(今江西廣豐縣西南)遊覽,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寫下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辛棄疾通過對自己「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記述了他對「愁」這種思想感情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