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詩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2021-01-09 古典文學與詩詞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注釋】

醜奴兒:詞牌名。又名《採桑子》、《醜奴兒令》、《羅敷媚》、《羅敷豔歌》。唐教坊大曲有《楊下採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南卓《羯鼓錄》作《涼下採桑》,屬「太簇角」。《醜奴兒》為雙調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為之。《尊前集》注「羽調」,《張子野詞》入「雙調」。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別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陳慥《無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來不識愁味。」

「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欲說還(huán)休: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休,停止。

【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遊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全詞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構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個「愁」字,並以此為線索層層鋪展,感情真摯委婉,言淺而意深,將詞人大半生的經歷感受高度概括出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作者】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相關焦點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原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賞析】此詞抒寫的是早年和晚年兩種不同人生體驗。少年時代涉世不深,不知人間甘苦,如今飽經風霜,嘗盡人間疾苦,真正懂了愁的滋味,卻不願說出來,表明胸中埋藏著深沉的憂愁,即使說出來也無人能理解,乾脆就不說了。這個時候的辛棄疾,空有一身抱負、一腔熱血,一心想著金戈鐵馬、揮師北伐,而現實的政治際遇卻使他往往不得不賦閒在家,有話難說,有勁難使,所謂「天涼好個秋」不過是「顧左右而言他」而已。
  • 讀辛棄疾的一首《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那時候,少年們總渴望快快長大,去做些只有「大人」才被允許做的事情,似乎就連「大人」們的煩惱,也值得羨慕。等到長大之後才漸漸明白,人對生活的感受會隨著人生閱歷而逐漸累加,到了合適的年齡,煩惱和憂愁都會不請自來,只怕那時候被生活的沉重負擔壓身,想逃都逃不開了。
  • 少年不識愁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在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憂愁是什麼,喜歡登高望遠,登高望遠是為了寫出新詩沒有愁而刻意說出愁。
  • 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文/雪山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知道唐詩和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經典,唐朝和宋朝又是兩個相距最近的朝代,可以說在很多方面他們都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我們也從小就了解了不少出色的詩人和詞人,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首詞,是出自辛棄疾的,而且這首詞算是宋詞當中最讓人發「愁」的一首詞了,看完它一定會讓你變得更加憂愁。這首詞就叫《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識盡愁苦已老年
    少年之際,我們無憂無慮,自信樂觀,有時不喜自己身上所帶的稚嫩之氣,反而偏愛歷盡千帆嘗盡苦楚的蒼老氣息,甚至有時我們為顯成熟而故意「找愁說愁」。辛棄疾少年也愛仿效前人強說愁苦,可當他真正經歷苦楚後,卻再難如此輕易的將心中的愁苦盡然說出。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美到心碎古詩詞,辛棄疾宋詞名篇,少年不識愁滋味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記得點讚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懂已不再是少年!
    辛棄疾的詞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他早期的作品,還是晚期的作品,那都是有一種憂愁之感,這也正是辛棄疾詞作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憂愁也何滋味。其實說起辛棄疾的作品,相信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那都是不會陌生,而且他的作品,自有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特別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描寫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悽美,同時也要極為感人,例如他的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那更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詩人描寫的很是憂愁,把內心的那種憂愁之感,以一種非常詩意的方式,描繪的淋漓盡致。
  • 閒人詞庫:少年不識愁滋味(8)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就好像辛棄疾這首《醜奴兒》,當你看到「少年不識愁滋味」,或者「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時候,你就知道,好文章少不了。果然,當老師拿著同學的範文念起來的時候,你的內心一定會被那些文字感動,起一身雞皮疙瘩。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寫得這麼好,我曾經一度認為他們一定是情竇初開,然後失戀了,所以才會有這麼深刻的體會,好像不是我們這個年齡應該有的情感一樣。
  • 畢業季 |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一種幸福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不太愛這類集體活動。早早跑回家,拿起平板,玩起了他喜歡的電子遊戲。沒怎麼責備他,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按照自己的個性成長,走自己的路,是為人父母應該去體諒的。翻了翻他的同學錄,除了少數幾個同學寫的比較中規中矩,其他的都很隨性,這是屬於他們這個年紀的天性,也是他們人生中最珍貴最真實的東西。
  • 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讀懂已不再是少年!
    那唐詩如果是一座高峰的話,宋詞無疑是另一座高峰,縱觀整個宋朝,它其實與唐朝是比較相似,兩個朝代也相距不遠,很多的詩人在創作詩歌的同時,也都創作了大量的宋詞,而且裡面的一些句子,同樣的對於後世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 少年不識愁滋味,如今欲說還休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 人生不同階段,對愁的理解不同。小時候的我們盼著快點長大,卻不知道大人也有大人的煩惱,沒有減少反而更多。
  •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但當你讀懂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上了一定年紀,因為有了生活經歷,所以才會讀懂。
  • 少年不知愁滋味(作文素材)
    少年不知愁滋味(作文素材) 2013-09-05 14:58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少年不識愁滋味?才怪!看《突然好想大哭一場》如何治癒
    辛棄疾他老人家在一首詞中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說的時間久了,看到哪個孩子說煩道惱,大人就會覺得可笑,甚至有老人笑罵:「一邊玩兒去,小孩子哪有什麼愁事?!」少年除了學習就真的沒有什麼憂愁嗎?如果真是這樣,就不會有跳樓自殺的孩子、不會有抑鬱的少年,更不會有《少年的你》那部電影了。
  •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詞《醜奴兒》裡的愁緒!
    酸甜苦辣是人之百味,喜怒哀樂是人之心情,從小到大,每個人都嘗過「愁」的滋味,大人有大人的「愁」,小孩兒有小孩兒的「愁」。畢竟當時國家衰落,面臨外患的侵襲,詩人作為一個熱血男兒,其理想自然是收復故土,揮軍北上,然而朝廷不作為,辛棄疾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奈使得他滿腔愁緒無處可訴,亦無法排解,所以偶然一次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一首詞,名為《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辛棄疾的這首詞,少年時候看不懂,看懂時卻已經是中年人!
    古詩詞最大的魅力就是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但想要讀懂作者詩詞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並非是一種容易的事。它往往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沉澱,所以當我們真正讀懂一首詩詞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自己,早已經告別了天真、單純的少年時代,而邁入了中年人的行列。
  • 「少年不知愁滋味」好,還是「少年聽雨歌樓上」好?你喜歡哪首?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愁」,是詞中最常見的一種情感之一,也是詞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在辛棄疾寫愁名詞中,有一首小令更是朗朗上口,雅俗共賞,常被人們所吟誦使用,那就是《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等名句就出於此詞。
  • 少年不識愁滋味.
    她每一首作品都很有辨識度,不走大眾化路線,像極了EP的名字,是「關於Sophy的學說」。這首《愁滋味》是EP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沒有複雜華麗的編曲,單把吉他的清晰乾脆把周圍的一切都映襯得格外寧靜,這份愁滋味隨著慵懶哀傷的歌聲在內心逐漸醞釀,淡淡而生。
  • 辛棄疾筆下最惆悵的一首詩詞,語言樸實,卻耐人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細讀此詞,不難發現詞人那沁進骨子裡的憂鬱和惆悵,詞的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寫這首詞時,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
  • 少年不識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
    少年不識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人生難免有喜有悲,有得必有舍,有苦必有甜,倘若不懂得取捨,那麼當你背負的太多了,總會彎腰屈膝;等你心存太滿了,就會遠離快樂。人可以不優秀,但不可以不快樂,應該為自己而活,當然要懂得善待自己,不應該為了取悅任何人、討好任何人去改變自我,務必知道我們屬於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永遠都不會屬於我們的。世上很多問題也只能了解,卻束手無策;很多結局也只能面對,卻無力挽回;很多故事也只能傾聽,卻無法改變。讓人疲憊的不是無盡的忙碌,而是心靈的頹廢、希望的喪棄。生活中有些事需要認真體會後才能懂得、看清楚了才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