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玉曾經五次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四度奪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另外尚有一次最佳女配角獎)。世界三大影展,她得過柏林和康城影展的影后殊榮。她在香港出生,英國長大,十七歲趁暑假回港探親,被星探發現,拍了個維他汽水廣告,繼而成為廣告模特兒,再參加選美,在電視劇《畫出彩虹》(1984)及《新紮師兄》(1984)擔任女主角,那時候大概還沒有人會想到,這位長了小齙牙、樣子甜美但演技稚嫩的港姐亞軍,會是日後得獎連連的國際級女星。
要談張曼玉,不能不提到王家衛。很多人都會認為在她的演藝生涯裡,《旺角卡門》(1988)是個轉捩點。她也曾在訪問裡提到,拍攝《旺角卡門》的時候,王家衛要求生活化的表演,跟以前其他導演對她的要求不同,「經過王家衛指導之後,我心想這才是自然,我開始留意自己的動靜,檢討之後,發現自己以前演戲太誇張了。」她甚至說以前很多人認為她不會演戲,「某些角色一定不會給我演。但王家衛給我信心。」
同一篇訪問,她提到自己1987年左右有個低潮,因為樣子太似「𡃁妹」,局限了事業發展,為此感到迷惘。之前她所演的,多是可愛而傻氣的角色,戲種亦以喜劇居多,王晶就接連找她演出了《青蛙王子》(1984)、《摩登仙履奇緣》(1985)、《精裝追女仔》(1987)等。她憶述,「拍完《黃色故事》(1988)後,才開始有點轉變,之後就談《旺角卡門》」,並提到「沒有女演員希望自己做花瓶,她都希望獲獎,能拍認真的電影,希望別人以真正演員看待她。」
《黃色故事》是三位導演聯手執導的三段式電影,由王小棣、金國釗、張艾嘉分別負責〈青春〉、〈成長〉及〈掙扎〉。張曼玉演繹臺灣女生小敏的三個人生階段,由情竇初開到初為人妻,再到離婚後面對新感情。她輪流跟鈕承澤、張世、吳大維、周華健演對手戲,即使角色的生活背景在臺灣,她演來樸素自然,絲毫沒有突兀感覺。張艾嘉曾經提到「張曼玉在《黃色故事》裡有很大的突破……當時難得她有機會演這麼認真的角色」。關錦鵬也說過他找張曼玉演《人在紐約》(1989),是因為看完《黃色故事》對她刮目相看,發現她並非「花瓶」,「能花那麼長時間在臺灣,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經歷,我覺得她要表現自己,在《黃色故事》得到觀眾和自己的肯定。」
就在1988年,張曼玉去做了牙齒矯正,一改以往的「𡃁妹」形象。而她演出的電影數量亦愈來愈多,1988年香港公映的電影裡,有她演出的就有十二部,包括令她意外受傷頭破血流需住院縫針的《警察故事續集》(1988)。1987年底,她公開了跟爾冬陞的戀情,並主演了他執導的《再見王老五》(1989)。他們的感情維持了三年。在張曼玉琢磨演技的過程中,不肯定爾冬陞起了怎樣的影響,但在她憑《人在紐約》贏得首個影后殊榮之後,當時有篇報導提到她在「開拍前對自己信心不足,演對手戲的張艾嘉和斯琴高娃都太強了,她生怕一比就被人搶走鋒芒」,是爾冬陞鼓勵她接拍,「把握機會與高手切磋演技」。
同一篇報導又提到她當時最滿意的演出,是《旺角卡門》與《不脫襪的人》(1989)。她憑著《不脫襪的人》贏得首個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獎項。同樣是跟鍾鎮濤演對手戲,她初出道演《青蛙王子》只是配角,在《再見王老五》仍是鍾鎮濤的角色較搶鏡,然而到了《不脫襪的人》,她演繹「六七暴動」前夕的拜金女,已鋒芒畢露。當年港產片大多採用後期配音,《不脫襪的人》就以現場收音,捕捉了她說話的聲調。她亦曾在訪問裡提到,電影的服裝設計有助她相信自己就是戲中角色,於是很自然就用那個方式去演。「《不脫襪的人》服裝這麼姣,穿上這些戲服,自然感到自己是十三點」。她又以《愛在別鄉的季節》(1990)為例,「一穿上那些戲服,自然會寒背,因為覺得自己很渺小,很可憐」。
拜金女(或者看重金錢)的形象,恰巧亦出現在張曼玉往後演出的幾部重要電影裡。《人在紐約》的李鳳嬌熱衷炒地產炒股票,個性強悍,精於計算,也是在兩岸三地三位女演員當中代表著香港的角色。《新龍門客棧》(1992)的風騷潑辣老闆娘金鑲玉,性格特點是貪財好色,經營黑店,唯利是圖,但最終選擇了情義。《東方三俠》(1993)及續集《現代豪俠傳》(1993)的陳七,不只是個衝動魯莽的捕快,還同樣見錢眼開。這些角色,亦暗合香港人賺錢至上的功利主義思維。《甜蜜蜜》(1996)的李翹要努力成為香港人,擺脫新移民身份,正是要拚命賺錢,學做小生意,炒外幣,炒股票。
©2010 Fortune Star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除了上述形象,張曼玉在王家衛電影裡屢次演繹感情受創的女性,由《阿飛正傳》(1990)的少女蘇麗珍,到《花樣年華》(2000)的陳太蘇麗珍,由「一分鐘的朋友」到2046號房間沒結果的婚外感情,由前者在大閘前的傾訴,到後者重返故居含淚望窗,都是含蓄但深刻的演出。張曼玉曾說,演繹這種內斂的角色,「反而更難演,用力得來又要不著跡,主要是內心戲,表面上好像沒做過什麼,其實用了很多力。」《花樣年華》中花枝招展的旗袍,與蘇麗珍壓抑內斂的情感,恰好形成了鮮明對比。《東邪西毒》(1994)的大嫂,倚在窗前向身後的黃藥師吐露心底話,鏡頭凝視她的臉孔,看似淡然自白,卻是百般幽怨與遺憾在內心攪動,演繹了電影最動人一幕。夏永康邀請她客串《全城熱戀熱辣辣》(2010),飾演壽司店顧客,就跟《阿飛正傳》的蘇麗珍與巡邏警察萍水相逢一樣,也是在傷心時候,找個陌生人聊天,只有短短三分多鐘的戲,卻是全片亮點所在。
《阮玲玉》(1992)令張曼玉登上柏林影后寶座,跟關錦鵬合作過《人在紐約》的張曼玉答應接手演女主角阮玲玉。那一屆柏林影展,張艾嘉恰巧是評審之一。張曼玉在外形上跟阮玲玉並不相似,卻透過細緻的演繹,表現出阮玲玉的苦澀與倔強,舉手投足自有一份纖弱與優雅。片中加入張曼玉本人的訪問片段,以及由她重演阮玲玉作品的片段,加上導演把拍戲過程的片段也剪進去,構成影片的多重層次,對比今昔,混合戲劇與紀錄。張曼玉曾說關錦鵬「十分細心,極微小的東西他也注意得到,有時他會喜歡一些你不經意做出來的動作;他解釋電影沒有家衛般清楚,但內心則十分為女性著想」。
《甜蜜蜜》本來構思是找王菲配黎明,因為兩人都在中國大陸出生,正好符合角色的新移民背景,但王菲連劇本都沒看就推掉了,結果陳可辛找來跟他合作過《雙城故事》(1991)的張曼玉來演李翹。就跟《阮玲玉》一樣,明明李翹這個角色跟她的個人背景有很大差距,她卻以自然從容和生活化的演繹,在浪漫化的故事裡,為角色增加了實感。據陳可辛說,李翹的角色設計本來是從北京來的,但因為張曼玉的普通話不夠地道,結果編劇岸西把角色改成從廣東來的新移民,沒料到效果更佳,李翹可以在黎明飾演的黎小軍面前假裝香港人,反而多了個層次。
張曼玉的可塑性相當高,可以在文藝片《客途秋恨》(1990)一本正經把許鞍華的自身經歷搬演出來,也可以在喜劇《家有囍事》(1992)以何裡玉的百變形象戲仿好萊塢電影,又可以演繹妖媚誘人的《青蛇》(1993),更可以演繹舉止粗豪的《東方三俠》。張曼玉的前夫——法國導演阿薩耶斯(Olivier Assayas)就是因為看了《東方三俠》,非常欣賞她的演出,於是拍《女飛賊再現江湖》(Irma Vep, 1996)的時候,邀請她來演回自己——從香港來的女演員。而阿薩耶斯執導的《錯過又如何》(Clean,2004)更把她送上了康城影后寶座,儘管劇本較普通,卻是為她度身訂做,她的投入演出亦為電影扳回一城,為這個戒毒母親的角色增添了說服力。
©2010 Fortune Star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張曼玉曾在訪問裡說自己接拍電影前很少先看劇本,挑選角色都憑直覺,喜歡導演跟她講解角色,「看他的表達比看他的字重要。他講角色很入神,我就很喜歡聽,聽完就很想演」。演出亦是憑直覺。她挑選角色也看導演,演《滾滾紅塵》(1990)的月鳳,是因為想跟嚴浩合作,儘管戲份不多亦答應參演,也因為當時沒演過這種生命力很強的角色,視之為挑戰。她的演出備受肯定,贏得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但她亦提到,自己習慣拍戲時被注目,但拍《滾滾紅塵》時感覺被忽略,並不好受。拍《不脫襪的人》就很開心,因為大家都全神貫注在她身上。
她在《錯過又如何》飾演的Emily戒毒後成了歌手,更為電影原聲唱片唱了四首歌。而在《錯過又如何》之後,她推掉大量片約,只客串了《全城熱戀熱辣辣》及《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2009),後者戲份因影片過長而被刪。近年她改以搖滾歌手身份踏足表演舞臺,以另一種形式令大家把注意力放到她身上。張曼玉曾在《阮玲玉》的開頭,指阮玲玉讓自己永遠停留在二十五歲最燦爛的日子,已經是legend(傳奇)了,而張曼玉本人,則是以另一種方式,在當上康城影后的事業高峰之後淡出銀幕,令自己成為香港芸芸女星中的另一種傳奇。
由影評人執筆, 為香港女星繪出個人肖像, 呈現眾星繁花似錦的集體景象。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新舊交替,新浪潮之後更冒起了新一代的女星群。當中有實力派、女神、性感尤物、打女、樂壇天后、玉女、女笑匠、壞女孩、恐怖女王等,為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添上豐富的色彩。
本書以不同角度評析四十三位有地位的當代香港電影女星,透視女星的身形外貌、性格特質、演技造詣,結合個人經歷、合作導演、時代精神等,投射為銀幕上教人心動神馳的聲色光影形象。
《作家之路|韋婭:全身心地投入才會造就作品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