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時特別不適應,街道上布滿灰塵,垃圾更是隨便堆放。」對於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來說,山區環境太落後了。黃愛玲負責教的是兩所學校,上午在一個鄉下的希望小學,下午去鎮上的一個中學。雖然事前也詳細備了課,但是這些學生英語基礎之差,完全出乎黃愛玲的預料,很多學生連字母都認不完。
憑藉著在國外學習的經驗,黃愛玲利用情景教學、遊戲教學、寓教於樂等方式,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而課後,她則像好朋友一樣,跟學生們一起玩耍,給他們聊新奇的國外生活。
第一年支教結束時,看著哭得稀裡譁啦的孩子,黃愛玲也忍不住哭了:「我答應他們,我一定會再回來。」
夢想用知識改變孩子的命運
黃愛玲沒有食言。第二年,她又回來了,還帶來了兩位國外的同學。
這一次,黃愛玲發現縣裡幾個村小的英語老師都普遍存在發音不標準的問題,「而且他們上課都用中文上課,教學方式也有問題。」偶然的機會,黃愛玲提出了要為老師們開培訓班的想法。
縣教育局對黃愛玲的想法大為贊同,當即向全縣各小學發出英語教師暑期培訓的通知。參與培訓的共有17所小學,61名老師。
作為一個學生,要去教比自己年長很多的老師,身份的對調給黃愛玲帶來了不小的困難,但她完全沒有退縮:「上課第一天,他們明顯有情緒,學習態度不僅不積極,還質疑我有沒有教他們的能力。」
雖然年齡小,但黃愛玲並沒有被一群老師嚇住。她決定給他們來個「下馬威」。
「第一堂課,我就讓他們選了一個公認的英語最好的老師出來跟我對話。雖然簡單問題,選出的老師能答上來,但一遇到稍微複雜點的,或者語速稍微快一點,就跟不上了。」對話結束後,老師們學習態度變得積極起來,一連五天的培訓課後,老師們的發音都有了明顯改善。
「要用知識改變山區孩子的命運,光靠我一己之力是不行的,現在培訓了老師,以後老師就會教更多的學生。」她用略顯稚氣的語氣憧憬著。文圖/本報記者 徐菊 郎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