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吾恩淇
曼娘,顧廷燁的外室。
顧廷燁這樣評價她:「她雖為女流之輩,卻比尋常男子都強。她若要成一件事,自是事半功倍,但若要壞一件事,卻也是防不勝防。」
讓顧廷燁都忌憚三分的曼娘,她絕對算得上是狠角色。
曼娘的「狠」,不僅表現在他人身上,她對自己親生的一雙兒女,是一樣的「狠」。
人常言:「虎毒不食子。」
但曼娘,在她那不切實際的「執念」下,不惜將一雙兒女當成籌碼,去要挾顧廷燁。
她以為這樣做,就能得到顧廷燁,殊不知,在顧廷燁眼裡,如此狠辣,且不懂得善待子女的女人,他不但不愛,還十分厭惡。
曼娘的結局是個悲劇。
她的女兒蓉姐,並沒有如她所願,去攪和顧家的安寧。她的兒子,被她生生拖死,而她自己,也瘋了。
女人活成這這樣,太悲哀了。曼娘結局的悲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她太自私。
對曼娘來說,生養孩子的目的,只是為了牽制顧廷燁。
曼娘心機頗深,最早,常嬤嬤是防著她不讓她懷上孩子的。怎奈,她手段了得,擺脫了常嬤嬤的看管,先後懷上兩個孩子。
曼娘想要孩子,因她要用孩子拴住顧廷燁。在曼娘眼裡,孩子就是「工具」,她要利用孩子,做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曼娘曾帶著一雙兒子去餘家鬧,嚇得餘嫣然不敢嫁給顧廷燁;她將女兒蓉姐丟到寧遠侯府,就是要讓顧廷燁再娶新婦後,在他們中間安置個屏障;她一定要把昌哥帶走,因為她覺得,顧廷燁會看在兒子的份兒上,再次接納她。
常嬤嬤跟顧廷燁說過:「那女人心機可深著呢,當初一見你走了,立刻把蓉姐兒丟進了侯府,卻把昌哥兒留在身邊,饒世界的去尋你,能狠得下心,又放得下身段,尋常女子可不是她的對手。」
顧廷燁也對盛明蘭說:「曼娘,一直都是個狠得下心的女中丈夫。」
如顧廷燁所說,曼娘的「狠」,是尋常為人父母者根本不能理解的。
曼娘為了自己的「執念」,生生拖死了昌哥。
曼娘在顧廷燁面前口口聲聲說昌哥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她比誰都愛昌哥。實際上,她對昌哥,怎能稱得上是「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盛老太太為了盛明蘭,百般籌謀,千般算計,就為了讓她能嫁給一個能真心對她好的男人;盛紘,給自己幾個兒女相的婚事都很好,除了墨蘭是憑自己手段嫁的,他其餘的幾個孩子,婚姻都很美滿;顧家大郎顧廷煜,他為了妻子和女兒日後能靠上顧廷燁這棵大樹,他讓妻子邵氏答應他,此生不立嗣子,還將他襲爵之後侯府的所有財產都交給了顧廷燁。
他們,都為了孩子的未來認真「計」了的。
而曼娘,她為了能夠讓自己的願望變成現實,竟全然不顧孩子的未來。
顧廷燁跟她要昌哥,想給昌哥安排在常嬤嬤家好生教養,給昌哥「計」一個好的未來。
可曼娘不肯。
就連她的親生女兒蓉姐,都不能理解她。
蓉姐跟盛明蘭說:「母親,我實是不明白娘的心思,做母親的不都想著兒女好麼?為何,為何,難道她非要毀了弟弟才罷休麼?」
如蓉姐所說,最後,曼娘真的生生拖死了昌哥。
她帶著昌哥去顧廷燁徵戰的地方找顧廷燁,一路上缺衣少食,顛沛流離。昌哥小小年紀,哪裡受得了這種罪,最後,昌哥真的被曼娘拖死了。
對於這件事,顧廷燁身邊的幕僚公孫先生,是這樣譏諷曼娘的:「這孩子本就不甚健壯,還被你硬帶著千裡奔波,忍飢挨餓,病又不得及時醫治,白白拖死了一條小命,都是你這好母親的功勞。」
一個母親,如果真愛自己的孩子,是不忍心讓孩子受一點罪的。
曼娘,她這一生都不懂得何為親情。
她為了自己能夠得到所謂的「幸福」,能置親哥哥於險境中不管不顧;她對女兒無情,說拋棄就拋棄;她對昌哥同樣無情,她不在乎昌哥有沒有好的未來,她只知道,她要握緊昌哥這枚棋子,好讓自己的願望達成。
曼娘如此「狠決」,她到底是為了什麼?她是真愛顧廷燁嗎?
不是。
她只是,為了成全那個「虛妄的自我」。
曼娘是個極度自私的女人。她對顧廷燁,並非圖他的侯爵的身份,也不是圖他萬貫家財,而是希望,顧廷燁能夠跟她做名正言順的夫妻。
但這種想法,著實是妄想。
顧廷燁和盛明蘭說:「後來我才知道。她為之深情的,根本不是我,而是她的執意,她的妄念。」
為了這種妄念,曼娘幾乎瘋狂了。
她豔羨琉璃夫人,希望也能找到一個能夠不在乎她低賤身份的男人,真心愛她,並娶她為妻,跟她共度一生。
可她根本不明白,要得到別人的愛,首先要懂得什麼是「愛」。
真愛一個人,會本能地為他著想,而非去做那些破壞他平靜生活,讓他苦不堪言的事情。想要得到愛,自己也該懂得付出愛。
而曼娘,對自己的骨肉至親都儘是折磨,愛,對她而言,真的太遙遠了。
就連盛明蘭,看著瘦弱的昌哥時,都心生憐憫,她覺得,好好一個孩子,讓曼娘養成這樣,著實可惜了。
盛明蘭說曼娘:「從始至終,你只念著自己。不論侯爺願不願,你的兒女如何,你只依著自己的念頭行事。你這樣,也配和琉璃夫人相比?」
盛明蘭說得沒錯。
曼娘心裡,只有她自己,否則,她不會這樣對蓉姐和昌哥。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裡說:「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幫助孩子實現他的需要,這便是愛。」
曼娘從未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也並不在意孩子的真實需要,更別提幫助孩子實現他的需要了。她只知道自己的需要,並為此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包括不善待自己孩子。
曼娘將蓉姐一個人丟在侯府,讓她的童年變得灰暗。
蓉姐在侯府的日子並不好過。生父顧廷燁離家在外,生母身份卑微,還放棄了她。她這樣的孩子,在侯府過寄人籬下的生活,想想就覺得可憐。
蓉姐,若不是遇到開明的盛明蘭,悉心教養她,讓她從童年的灰暗中走出來,過上全新的生活,她的未來,根本不可期。
曼娘對女兒狠心,對兒子昌哥,更狠。
曼娘滿腦子的妄想,她一心追著顧廷燁天南海北的走,對昌哥,根本顧不上好好教養。
昌哥身體弱小,還不識字,再加上天天跟莊戶人打交道,他沒知識,也沒見識。曼娘活脫脫把昌哥給養廢了。
養廢了不說,最後,還把昌哥給害死了。
有母如此,蓉姐和昌哥,何其悲哀?
現實生活裡,也有很多像曼娘一樣的母親。她們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就算自己給孩子造成了一些傷害,對孩子來說,也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
但他們不知:童年的傷害,竟是一生的傷害。
童年的傷害對一個人來說,是需要用一生去治癒的。
這一點,為人父母者,必須要引起注意。
我讀克裡斯多福·孟的《親密關係》時發現,一個在童年備受忽視的孩子,長大並有了自己家庭後,他們會不自覺的要站在婚姻的制高點,對另一半發號指令。
他們就是要佔據絕對的主導位置,以此為發洩點,逐漸找回童年時期自己所缺失的那部分。
一個僅僅是被家庭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就有如此激烈的反應,那麼可想而知,如果是一個在童年時期遭受更大、更多傷害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又該如何自處呢?
這個問題,是很嚴肅,也很嚴重的。
蓉姐遇到盛明蘭,是幸運的。但現實生活裡,又有幾個人能這麼幸運呢?大部分原生家庭不幸的人,都如昌哥一樣,被家庭,被親人慢慢地毀滅掉。
像曼娘那樣自私家長,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很恐怖的。身為家長,我們要引以為戒,千萬不讓自己也成為那種人。
最後,我想對身為像蓉姐和昌哥那樣被自私父母傷害過的人說:「你雖然選擇不了原生家庭,但你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漸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痛。真正能夠治癒你的,只有你自己。」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說:「原生家庭欠我們的,要靠自己拿回來。」
這句話看似平實無華,仔細品味,卻令人振聾發聵。
你要記住,當你通過努力,變得越來越強大,強大到不僅能夠保護自己,還能夠保護他人時,你就會發現,靠自己得來的幸福,比依賴別人而得到的幸福,更有力量。
當你成為了命運的主導者,你依舊能夠擁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