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否》原著中,曼娘始終是以一個反派形象出場的。
戲子出生的她,因和侯府公子有了牽扯,瞬間就好似不復從前,開始有了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和她眼中最為崇拜的女子琉璃夫人一樣,打破固有的階級,嫁給侯府公子做正妻。
為了她眼裡的愛情,她使遍了十八般武藝,只為得償所願。她攛掇著顧廷燁胡來,好好的一世家公子硬生生被逼著流浪江湖。
她不甘心只做外室,更是數次破壞了顧廷燁的婚事,就連顧廷燁的原配,曾經的餘二姑娘的死都有她出手的痕跡。
她更是不遠千裡也要滿世界跟著他,不為別的,只為了有一日美夢成真。
也許在別人眼裡,這是一個一心追求真愛的「奇女子」,可是於我來說,她從來都不曾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
愛是彼此心甘情願的選擇
這世間每個人對於愛情的需求大抵是相同的,不過是希望自己愛的人恰好也愛著自己,有來有往的愛情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選擇愛情的權利,愛一個人沒錯,可是對方愛不愛你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你可以遵從自己的內心,對方也同樣擁有選擇的權利,然而在曼娘這裡,一切卻並非如此。
她想要努力的和顧廷燁在一起,願意以外室的身份為他生兒育女,也願意陪他浪跡天涯,為的不過是終有一日能嫁給他為妻,可是她卻從來沒有給過對方選擇的權利。
明知自己的身份為顧府所不容,她就在顧家與餘閣老家談婚事的檔口,抱著兒子跪在餘府門前,口口聲聲求餘家小姐給條活路,暗地裡卻不過是想著壞了這門親罷了。
要知道真心疼愛女兒的人家又有誰會把女兒嫁給一個正室未進門,就有兩個外室子的男人呢?
再後來餘家大小姐換了二小姐,她又用盡了心思手段,挑撥的餘二小姐身敗名裂不說還送了自家性命,而顧家二爺也終於在她的攪合下成了鰥夫。
顧廷燁身邊的嬤嬤說:「那女人是個禍害,蜘蛛精投的胎!叫她纏上了,一輩子就完了。」
她最擅長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心機手段把男人圈在自己的網裡,達成她的心中所願,至於這個男人願不願意,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那麼愛他,他本就該是屬於我的。」於她來說,這更像是她的心中所想。
可是這世間的愛情從來都不是她想像中的那般模樣,不是說你愛他,他就一定要愛你,愛情沒有你想的那般簡單,真正的愛情終歸是要給彼此選擇的餘地。
愛應該是彼此心甘情願之下做出的選擇。
真正的愛從不以達到個人的私慾為目的
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一邊打著愛情的名義,一邊做著傷人至深的事情,她不會去考慮對方到底想要些什麼,而是一味的以滿足自己的私慾為目的。
你要說曼娘到底是不是真的愛著顧廷燁,也許是真的愛過吧!
若是不愛,她也許就不會滿世界追著他跑,若是不愛,她也就不會為了她用盡了心機手段,可是這愛裡終究還摻雜了太多的私慾。
她為了做顧廷燁的正室夫人,可以把自己的一切都拋出去,並且也要求顧廷燁為了她拋去一切,家世,親人,所有阻礙他們在一起的因素都該是被放棄的。
可是她從來都沒有問過顧廷燁願不願意。
為了她的這一腔私慾,她連自己的心術都壞了,不僅能夠狠心的把女兒丟在侯府不管不顧,更是不把人命當回事,一心只想著得償所願。
也正是她的這滿腔的私慾,步步算計,讓顧廷燁從一開始的憐惜到後來的忌憚,甚至再也不想與她有任何的交集。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慾,就像是有句話說的那樣:你想要擁有些什麼,那就努力去追求什麼。
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本沒有錯,然而這追求中不該包括強迫與算計,尤其是以人命為代價的算計。
愛情本是這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它不該是以滿足自身私慾為目的的。
那些不愛你的人,你做再多也無事於補
顧廷燁在描述他與曼娘的那場糾葛時,原話是這樣說的:「離開她,仿若逃出生天。」
看,任你的手段再多,在那個不愛你的人眼裡不過是用于禁錮對方自由的牢籠,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逃離你的掌控。
有些時候愛一個人只是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關,所以你可以去努力,卻不應該去強求。
在不愛你的人眼裡你所做的一切不過都是徒勞。
從故事的一開始,侯府公子出生的顧廷燁就不曾想過要真正的娶曼娘入門。
關於這段感情明蘭是這樣描述的:「一個賤籍戲子出身的女子,他願意寵愛,願意包養,卻還是不願託付中饋,他還是希望娶一個門當戶對的淑女,找一個淑雅嫻靜的妻子,能識大體,能相夫教子,能拿得出手。」
即使是在他們感情最為濃烈,他對曼娘還曾心有憐惜的時候,他想的也不過是娶一個溫順賢惠,謙恭儉讓的妻子,既能容忍的下曼娘的存在,又能善待庶子庶女,妻妾相合,其樂融融。
所以曼娘的那些手段計謀在他眼裡就成了其惡不赦,也成了他努力想要逃之夭夭的牢籠。
看起來好似合情合理,可是一切也不過是因為不愛而已,因為不愛,所以她做的再多,於他來說都是最深的桎梏。
嘆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愛情從來都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無解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