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李大叔某天一個踉蹌不小心就發生扭傷了腳踝,旁邊的陳阿姨勸他趕緊用冰敷止痛、降溫,另一邊的張大爺卻說應該要用熱毛巾敷,活血散瘀。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扭傷後究竟應該怎麼辦?
關節扭傷後的真相
關節扭傷指在運動中關節由於用力不當或在外力作用下,發生超常範圍的活動,受損部位發生了閉合性軟組織損傷,輕者韌帶纖維受傷,重者發生關節脫位。人體最常發生關節扭傷的大關節有踝關節、膝關節和肘關節。其中,踝關節扭傷是最高發的運動損傷,約佔所有運動損傷的40%。
(圖片來源於網絡)
發生關節扭傷後,關節內部受傷部位組織大量毛細血管破裂,血液迅速滲出,形成局部淤血,血液越積越多無法排除或自我吸收,形成關節腫脹。同時,由於受損關節的毛細血管處於開放狀態,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液體增加,可能造成受損部位感染發生。
正常情況下,在關節扭傷24小時後,大部分毛細血管已停止出血,腫脹不再繼續加重,局部損傷產生的瘀血和滲出液會被人體緩慢自行吸收,漸漸恢復健康。
冷敷還是熱敷
知道了關節扭傷的真相後,我們就更容易理解處理關節扭傷到底是該冷敷還是熱敷了。
1、冷敷的作用
冷敷是利用溼冷毛巾、冰袋等放在扭傷部位,降低體表局部溫度,使皮下周圍血管收縮,減少血流量,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減少進一步淤血和液體滲出,緩解出血和腫脹。此外,冷敷可某種程度上「麻痺」神經末梢的「痛覺」,減輕肌肉痙攣,避免組織細胞二次受傷,暫時減慢局部神經傳導速度,起到止痛效果。
因此,關節扭傷24小時內是適合冷敷的,可有效緩解局部紅腫熱痛。
(圖片來源於網絡)
2、熱敷的作用
熱敷是利用溼熱毛巾、熱水袋、熱雞蛋等敷在扭傷關節表面,提升局部溫度,促進血液循環和局部新陳代謝,加快瘀血和滲出液的吸收,有利於傷口儘快消腫、癒合。同時,熱敷可增加軟組織的延展性,預防關節僵硬及肌肉痙攣,緩解疼痛。
因此,關節扭傷24小時之後,如果受傷局部無持續出血、腫脹,便可以利用熱敷來促進扭傷部位儘快消腫、止痛。
其實,不管冷敷還是熱敷,都只是針對扭傷後不同階段的輔助治療,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冷敷或熱敷不要時間太長,20分鐘以內較佳;感覺神經較遲鈍(如腦梗後遺症、糖尿病患者)或有周圍血管疾病的朋友,冷敷和熱敷時都應謹慎小心,經常查看所敷部位顏色變化,警惕冷敷和熱敷造成的局部損害;受損處有開放性傷口的,應避免冷敷和熱敷。
扭傷後的正確處理
1、判斷傷勢
關節扭傷後首要是停止其他活動,安靜觀察受傷關節,判斷傷勢如何,如有無破損、出血甚至骨折。如果發現傷勢嚴重,應及時呼叫120或自行送到醫院拍片檢查。
2、制動、冷敷、不亂揉亂按
倘若只是單純地紅腫脹痛,沒有明顯出血和骨折,應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局部水腫;求助身邊的人幫忙拿來冰袋、冰礦泉水或者溼冷毛巾進行局部冷敷止痛、降溫消腫。
冰敷時建議不要用冰物體直接接觸皮膚,儘量用毛巾或布條包裹冰塊敷在腫脹處,每次冷敷15-20分鐘,隔1-2小時重複一次,直至腫脹不再加重為止。同時,切勿以「化瘀」之名亂揉亂按,反而會造成軟組織二次傷害,加重紅腫。
(圖片來源於網絡)
3、間斷熱敷
關節扭傷24-48小時後,等到受傷部位腫脹沒有持續加重、疼痛稍微緩解,再進行局部熱敷為宜。熱敷每次15-20分鐘,每天1-3次,溼熱毛巾溫度為40℃左右,不可過熱以免燙傷皮膚。熱敷有利於促進淤血和滲出液被重吸收,消腫並加快恢復。此時,可適當對腫脹部位進行輕揉以輔助化瘀。
4、後期康復不能少
扭傷後根據病情輕重1-3周內應儘量減少活動。當局部腫脹消除,疼痛明顯緩解時,可適當由小幅度到大幅度、由無負重到有負重循序漸進地進行關節鍛鍊,以促進關節康復癒合。千萬不要怕痛就不動了,反而會造成關節僵硬、肌肉韌帶退化可能。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信大家都能分清冷敷和熱敷的各自特點和適用情況了。關節扭傷後應及時正確處理,才能使損傷部位儘快康復,享受自由健康的生活。
所有運動損傷中40%是這種損傷,一旦中招該怎麼辦?-----蘭世亭醫學健康科普第2226帖
馬醫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