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21世紀初,隨著美國F-22戰鬥機的服役,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展問題也隨之提出。主要國家先後提出了一些未來發展設想,但這些設想還都停留在概念層面。
2016年,隨著美國空軍在《2030年空中優勢飛行規劃》中提出了「穿透型制空」作戰概念,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展問題開始了實質性運作。2017年,美國空軍裝備司令部啟動了「穿透型制空」裝備系統簇發展規劃研究。2020年9月14日,美國空軍部長助理披露,美國空軍下一代空中優勢戰鬥機的全尺寸驗證機已經試飛。儘管各國的國情軍情各不相同,「穿透型制空」未必涵蓋世界主要國家戰鬥機未來發展的軍事需求,美國對未來發展的選擇仍值得認真思考與研究。
「穿透型制空」要穿透什麼?
美國空軍的「穿透型制空」,是為中俄兩國量身定製的。
冷戰結束後,反恐一度成為美國的「第一要務」。中俄兩國抓住了難得歷史機遇,踏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和俄羅斯民族再度崛起的新徵程。面對國際戰略格局演變,2006年,歐巴馬政府首度將中國列為潛在競爭對手。2017年,川普政府在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中將中俄兩國升級為主要戰略威脅,中國首次成為美國的頭號對手。
伴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戰略利益的拓展,決勝於本土之外成為中俄兩國軍事能力建設的必然選擇。據美方數據,具有「航母殺手」之稱的中國東風-21反艦彈道飛彈射程可達3000千米左右,足以將美軍航母戰鬥群拒止在第一島鏈之外;俄羅斯S-400防空飛彈武器系統具備防空/反導能力,兼顧遠中近程,最大射程400千米,足以將空襲兵器拒止在領土領海之外。加之大區域、一體化、聯合防空作戰體系的建立,一旦與中俄兩國爆發軍事衝突,包括戰鬥機在內,美軍的兵力/火力投送將面臨進不來、動不了的尷尬境地。美軍將前者稱之為反介入,後者稱之為區域拒止。從2009年美國空海軍提出「空海一體戰」,到2015年美國國防部將其升級為「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構想」,再到2016年美國空軍提出「穿透型制空」,儘管時間不同、主體不同,但目的都相同,都是針對中俄兩國、尋求美軍在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下的制勝之道。
相比之下,「穿透型制空」的作戰概念更為具體,也更有空軍特色。「空海一體戰」,是美國空海軍在中國沿海聯合作戰;「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構想」,是美國陸海空三軍在全球公域聯合作戰;「穿透型制空」,則是在聯合作戰背景下美國空軍自己打,並且要為聯合作戰提供支持。美國空軍對「穿透型制空」的基本解釋是:面向2030年的高威脅戰場環境和高烈度軍事對抗,能夠突破敵方嚴密的防空體系,深入其本土,實施有效偵察、有效打擊,確保在聯合作戰需要的特定時間和特定空域奪取並保持空中優勢。顯然,「穿透型制空」要穿透的是敵方嚴密設防的防空體系,奪取並保持空中力量的行動自由,進而奪取並保持聯合作戰的行動自由。
「穿透型制空」靠什麼來穿透?
走「系統簇」發展道路,是武器裝備體系化時代實現「穿透型制空」的必然選擇。
2017年以後,美國空軍「穿透型制空」裝備「系統簇」的概念逐步明確,依據目前信息,主要包括「穿透型制空」平臺、「穿透型電子戰」平臺、「武庫機」,以及配套的「小型先進能力飛彈」「防區內攻擊武器」等。此外,美國空軍還將正在研製的B-21隱身轟炸機稱為「穿透型轟炸機」,將其納入新一代空中優勢「系統簇」。
美國空軍之所以這樣做,是「穿透型制空」的任務特點、武器裝備的對抗環境和現實發展基礎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首先,「穿透型制空」不是戰鬥機平臺之間的簡單對抗,而是要突破對手的大區域、一體化的聯合防空體系,為後續作戰行動撕開口子,打通道路。要完成這種任務,絕對不是單純憑藉先進戰鬥機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早在越南戰爭中,面對越南北方的防空體系,美國空軍就採用了壓製機群和突擊機群的合同作戰,並由此拉開了空中戰場體系對抗的序幕。體系對抗始於美國,50年過去,在高度體系化的今天,美國空軍沒有理由、也絕對不會放棄體系對抗的「傳家寶」。
其次,隨著中俄兩國殲20、蘇-57等第五代戰鬥機的列裝,F-22 一騎絕塵的局面已經結束,美國空軍的技術領先優勢面臨挑戰。2005年,美國空軍的F-22率先服役,曾在模擬對抗中以144:0的懸殊戰績碾壓第四代戰鬥機。中國的殲20列裝。俄羅斯的蘇-57投放敘利亞戰場接受實戰檢驗。至此,F-22獨領風騷的局面徹底結束。目前,中美俄三國以及歐洲的德法兩國都在醞釀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展問題。如果沿襲目前的代次發展道路,在下一代戰鬥機發展中,美國的技術領先優勢必將進一步縮小。因此,為了保持和擴大技術領先優勢,美國空軍註定要在未來戰鬥機的發展上另闢蹊徑。
再者,當今時代面臨信息化與智能化的雙重歷史機遇,未來戰鬥機發展註定要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兵貴神速」,戰爭出現以來,不斷縮小殺傷鏈/殺傷網反應時間是戰爭發起者和參與者的永恆追求。機械化戰爭著力壓縮火力和兵力投送時間,信息化戰爭著力壓縮信息獲取、處理和傳輸時間,智能化戰爭著力壓縮決策時間。在空中戰場,信息化建設成果集中體現於一體化的全球態勢感知和作戰力量與作戰資源之間的網絡化互聯互通,從而提供了體系化作戰的物質基礎。正在興起的智能化建設,其成果必將主要體現於武器裝備的自主化和無人化,從而帶來武器裝備形態、軍隊組織形態和作戰理論的新變化。這些都為未來戰鬥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所有這一切,不僅對未來戰鬥機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且提供了新的技術可能。歸根結底,走「系統簇」發展道路,是美國空軍實現「穿透型制空」的必然選擇。
應對穿透型制空的反穿透
應對美軍的「穿透型制空」,中俄兩國的最大優勢在於本土作戰,應當充分挖掘和發揮本土作戰的整體優勢。
一是以多域聯合防空應對一域空襲。「穿透型制空」必然伴隨著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空襲極有可能成為其優先選擇。在空襲行動中,美軍遠程奔襲,孤軍深入,可以依賴的只有天基信息支援和自身的空基作戰能力,其優勢在於握有作戰行動的主動權。我可充分利用空天地海一體化的戰略預警能力和陸海空火一體化聯合防空作戰能力,儘早發現、盡遠攔截、分區協同、層層阻擊,化被動為主動,將大部分空襲兵器消滅於本土之外。
二是以空基大體系制衡「穿透型制空」小體系。「穿透型制空」的本質依然是防空壓制與防空摧毀,不同的是針對中俄兩國的先進防空體系進行了新的升級與擴展。空中壓制與空中突擊,是實現「穿透型制空」的兩大關鍵。應發揮空基大體系的整體威力,先敵發現、先敵打擊、先敵摧毀,力爭將敵壓製機群和突擊機群攔截或消滅於其進入攻擊陣位之前,以減輕地海面防空體系的生存壓力,確保本土作戰的有利態勢。
三是以遠程進攻超越本土防禦。進攻是最好的防禦,要改變應對「穿透型制空」的被動防禦態勢,最好的辦法就是樹立攻勢防禦思想,充分發揮地地、艦地、空地遠程火力打擊優勢,以敵空襲兵器集結空域和出發基地為打擊重點,適時發起空中進攻作戰行動,將「穿透型制空」作戰行動消滅於未然,或扼殺於萌芽狀態。
戰爭,從來都是在「矛」與「盾」的攻防對抗中不斷發展演變的,既沒有「物無不陷」之矛,也沒有「物莫能陷」之盾,任何先進的武器裝備都只能風靡一時,而不可能永遠所向披靡。美國空軍的「穿透型制空」空中優勢「系統簇」同樣如此,破解它、戰勝它,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