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實力軟實力兼備發展的今天,空軍作戰絕不落於人後,四代機五代機的帥氣登場,讓我們看到了日益雄偉的中國的戰鬥力。繼五代機在大眾嶄露頭角後,人們對下一代戰鬥機的期待值拉滿。前段時日,殲-20總設計師楊偉發表自己的觀點:未來各國發展的下一代戰鬥機可能是一種穿透性制空戰鬥機,而不是我們理想當然的「六代機」。早在大約10年前,美國就曾有參照現在五代機的標準來研發下一代戰鬥機的想法。在綜合人力物力財力多方面後,他們發現這樣的研製程度大,成本費用高,這就成為了研製六代機的攔路虎。
一直到2016年,美國決定放棄「第六代戰鬥機」的想法,將重心轉移到下一代戰鬥機的使用目的這一角度。Z愛廣泛採納建議後,他們決定模糊區分各種機型,一致對如何獲得穿透型制空作戰能力。這種穿透型制空平臺最重要的技能是要隱身,不被敵人發現。最後發現,只有模糊戰鬥機與轟炸機之間的界限,未來的穿透型制空平臺體型才有可能達到中型轟炸機的水平,美軍認為,第五代戰鬥機是對外打擊類型,它的隱身能力在微波雷達的偵察下凸顯的淋漓盡致。而「穿透型制空戰鬥機」的突破就在於,它的無尾設計能增強戰鬥機的隱身能力和面對危險的高自我防禦能力,載彈量和的航程方面的提升,讓戰鬥機在高烈度作戰環境中進行攻擊下仍展現風採。
楊偉表示,下一代戰鬥機將以超視距空戰作戰方式為主,機動性能優勢逐漸下降,信息感知能力地位提升。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的引進也十分關鍵。沒有人工智慧的幫助,飛行員要分析信息的壓力非常大。人工智慧的引進能夠減輕飛行員的負擔,讓他們專注於判斷決策,只需要對空戰任務進行監督。即便如此,人工智慧也不能代替飛行員牢固的地位。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應還不會循規蹈矩研發六代機,而是轉向研發自己的穿透型制空戰鬥機。畢竟六代機要達到各方面優勢,造價昂貴,機動性能也並不是最重要的方面。用原本六代機的造價投入到四代機和五代機中,才是一種聰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