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入役的重型四代機只有F-22和殲-20,關於兩機誰更優秀一直存在著爭議。F-22是美國在與蘇聯冷戰期間研製的航空裝備,能滿足四代機的「4S」標準。殲-20擁有更先進的雷達、態勢感知設備、數據鏈和超音速機動能力,但是被認為是一種未達到完整狀態的五代機,仍然在等渦扇-15發動機。已經停產10多年的F-22真能對抗殲-20嗎?殲-20總師楊偉在日前撰文稱,F-22隱形戰鬥機雖然部署在亞太地區,但是境遇如同上世紀越南戰爭期間的F-4鬼怪式戰鬥機。
楊偉在《航空學報》發表的論文指出,美國F-4鬼怪戰鬥機研製目的是滿足歐洲大規模線性戰爭需要,到了越南戰場上其高空高速性能和超視距空戰能力基本無法發揮,交戰交換比甚至相對於前一代米格-17/19沒有顯著優勢。F-22戰鬥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該機是美國在冷戰時期研製的航空裝備,當時同樣針對歐洲戰場,未必能適應亞太地區的使用需要 。
美國空軍當年採購F-22時要求其作戰效能是F-15的2倍,並將此作為全速生產的前提。2006年,在阿拉斯加埃爾多門夫空軍基地舉行「北方利刃」對抗訓練中,F-22以144:0的戰績橫掃了四代機,展示了性能出現跨代的特點。F-22在當時非常先進,在15年後仍然是高性能戰鬥機的標杆,不過短板也正在顯現出來。脫離原來想定的歐洲戰場,轉向西太洋戰場後,F-22因為作戰半徑過短處於難有所作為的尷尬局面。
楊偉指出,戰鬥機跨代發展的一個重要要求是能適應未來作戰機需要,但是由於從提出需求到投入使用花費了太多的時間,戰場環境已經出現了巨大變化,從而導致F-22並不一定能適應新的作戰環境。戰鬥機跨代發展並不一定要求能力全面躍升,而是按適應未來戰爭的需求做出合理的選擇,有跨越、有繼承、也有捨棄。F-35也是五代機,但是對照對地為主的任務定位,為了航程和內置彈艙放寬了超音速能力的需求,相比F-22反而達不到4S標準了,但是仍然是一種能滿足現代戰場環境的優秀戰鬥機。
楊偉在文章還指出,現在空戰「機動為王」的時代正在過去,信息領域的能力比力學領域能力顯得更為重要。F-35的飛行員曾指出,信息就是生命,如何收集、處理和不間斷傳輸信息流,同時利用或阻止對手實施同類行為的能力是獲得空戰勝利的關鍵。
楊偉在文章中雖然未提到殲-20和F-22的對比,但是從不認可F-22航程就能看出殲-20的發展思路,這意味著殲-20就算換裝渦扇-15也會擁有遠超F-22的作戰半徑。雖然殲-20可能在亞音速機動能力方面對比F-22沒有優勢,甚至沒有配備機炮,但是並不意味著殲-20比F-22差。殲-20的優勢包括超音速機動能力、態勢感知能力、電子戰能力和飛彈武器,還擁有更大的作戰半徑。
隨著空空飛彈技術的進步,未來空戰將是以超視距作戰為主,信息感知能力才是獲勝的關鍵。殲-20擁有與F-22相當的隱形能力,還有遠比F-22強大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低頻雷達、紅外被動探測設備和高速數據鏈,配備的霹靂-15和霹靂-10E空空飛彈也更先進。F-22唯一的優勢是在近距離格鬥時擁有超機動能力,在殲-20換裝矢量發動機後這一優勢被嚴重消弱。
F-22不能適應現代戰爭更重要的一點是沒有高速數據鏈,其配備的數據鏈每秒能傳輸數據只有幾M,只能與友機進行簡單的信息互通。而F-35和殲-20都可以通過光纖數據鏈進行聯網作戰,多架戰機空戰時可以相互利用探測設備,擁有「A射B導」能力將獲得巨大的優勢。而F-22因為關閉生產線無法升級數據系統,在未來將會繼續處於信息孤島,正在變成一款隱身性能突出的「功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