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軍師,指的是作為統帥助手,幫助統帥出謀劃策的助手。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類人才層出不窮。而在謀臣武將之中,軍師的作用又極為重要。像《三國志·荀攸傳》就記載,曹操能奪取冀州,皆軍師荀攸之謀。而劉備手下有關羽、張飛兩個三國時期的頂尖猛將,沒遇到諸葛亮之前只能到處顛沛流離。
所以一個集團中如果沒有出色的軍師,那麼發展勢必大受影響。三國時期很多名臣都擔任過軍師之職,比如像諸葛亮、賈詡、荀攸等人。
這些人的能力都極為出色,不過如果限定只能選一個,那麼肯定是選諸葛亮了,他是三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全能型人才:
在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就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為他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戰略。從此改變了劉備集團一直漂泊不定的命運。
在當陽之敗以後,諸葛亮又提出和孫權結盟,以對抗曹操。並主動請纓前往柴桑面見孫權,陳述厲害,說服孫權聯合劉備抗擊曹軍,促使了孫劉聯盟的成立,為擊敗曹操創造了條件。
顯然諸葛亮在出謀劃策方面的工作非常成功。
而諸葛亮在政務方面的能力就更強了。
在擊敗曹操,劉備奪取了荊州,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以後。諸葛亮又以軍師中郎將的身份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管理地方政務。劉備率軍入川以後,諸葛亮和關羽又奉命坐鎮荊州,分管荊州政務、軍事。
劉備和曹操的漢中之戰時,諸葛亮又以軍師將軍的身份鎮守成都總理益州政務,保證了前線軍需物資的供給。劉備伐吳時,也是諸葛亮坐鎮後方。
而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總攬蜀漢軍政大權。在他的努力下,蜀漢雖然經歷了荊州、夷陵兩次大敗,實力大損,而且綜合國力也是三國中最差的一個,但是卻得以在短時間內恢復了元氣,甚至有餘力北伐。
此外諸葛亮還為蜀漢培養、發掘了不少人才。像蜀漢後期的重臣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就是諸葛亮一手培養出來的。而且他用人公正,賞罰分明,「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被處罰的官員也沒有怨言,因此蜀漢也是當時三個國家中政局最穩定的一個。
可以說這一切諸葛亮功不可沒。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能力也很出色。
早在益州之戰時,諸葛亮就曾經從荊州領軍入川,增援劉備。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了蜀軍的統帥。在他的精心訓練下,精銳喪失殆盡的蜀軍重整旗鼓,並成為一支強軍。在北伐時屢次重創魏軍。
儘管諸葛亮北伐時奪取的土地不多,但是考慮到曹魏的國力遠優於蜀漢,而且諸葛亮面對的對手中不乏像司馬懿這樣的名將,他能在和曹魏的戰爭中始終佔據優勢,可見他的軍事能力之強。所以在後世把諸葛亮和韓信等人並列為武廟十哲。
如果單從出謀劃策來說,郭嘉、賈詡等人並不在諸葛亮之下。不過他們的能力沒那麼全面。如果只能選一個軍師,自然是能力全面的優先。
除了能力全面之外,更重要的一個是諸葛亮足夠忠心。
應該說三國時期的全才不是只有諸葛亮一個,比如說他的老對手司馬懿也可以算一個。而且司馬懿的壽命更長,理論上可以用的時間也就更長。但是能像諸葛亮這樣掌握大權但是卻沒有野心篡位的,在那個亂世裡可就不多了。
所以曹叡後來託孤時,都要用諸葛亮的例子來勉勵司馬懿,希望他能盡心輔佐幼主。顯然作為君主更希望手下是諸葛亮,而不想有個司馬懿吧。
所以要選的話,還是選諸葛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