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默默紮根"關注我們哦!
↘#世界觀↙
作者|初見秦
圖|切斯特·威廉·尼米茲(左),山本五十六(右)
2019年,《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正式上映,機緣巧合之下也去看了,感覺很震撼,產生了許多的聯想,但並沒有要寫專業影評的衝動,更多的是想從文明衝突的角度來談一談。
以下,不妨跟隨筆者,腦洞大開一番,來個另類的解釋,也給大家提供一種解讀這部電影,以及看待太平洋戰爭歷史的新維度。
這裡就不顧慮沒有看過《決戰中途島》的讀者了,簡單粗暴,劇透說來就來:
「
日軍損失航空母艦4艘、重巡洋艦1艘、全部艦載機、人員3500名;美軍損失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1艘、飛機150架、人員307名。美軍憑藉此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並恢復美日兩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均勢。日本海軍則失去開戰以來的戰略主導權,隨後於西南太平洋與盟軍陷入消耗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漸走下坡。
」
以上引號的內容,是中途島海戰的直接結果,而電影中的美軍依靠破獲的日軍通訊密碼,得知了日軍的戰略布局,所以趁機在中途島挖坑設陷阱,吸引日本海軍主力艦隊過來,最後殲滅了他們的艦隊……
破獲通訊密碼,儼然成為中途島戰役的關鍵。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吳宇森的一部電影《風語者》,該片敘述了一名軍官喬·安德斯收到命令,保護身負美國海軍機密情報的納瓦霍族密碼員本·亞茲的精彩故事,突出了情報安全在美軍作戰中的重要性。
但是看完《決戰中途島》,越發覺得山本五十六本人是知道美軍會在中途島等他的,而且很可能會遭遇到美軍主力艦隊,所以中途島戰役,對美軍和整個太平洋戰爭來說是個轉折點,但對於日本海軍而言,其實他們也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即日本海軍主力如願和美國海軍主力在中途島決戰,雖然最後打敗了……
1941年,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但有個問題,日本的航空兵沒有炸毀船塢,而且也沒有炸沉哪怕一艘美軍的航母(當天美軍的航母奇蹟般的不在母港,不見蹤影),所以偷襲珍珠港只能算是戰術上的成功,但是戰略上並沒有達成目標,而山本五十六十分急切的想要毀掉美軍的航母主力。
俗話說,戰爭打的都是後勤。山本五十六作為聯合艦隊的總指揮官,基本的軍事常識他還是懂的,他也深刻的了解美國的工業實力如何,知道日本跟美國耗不起,只能跟美國打海洋版閃電戰,速戰速決。
但是偷襲珍珠港的時候,美軍航母跑掉了,這是山本五十六揮之不去的心結。此後,美軍的航母多數時候都在躲著日軍的航母,不主動跟日軍交戰,這讓山本五十六很是抓狂,因為電影一開篇,山本五十六就說日本80%的石油供給是美國提供的,叫美國人不要逼人太甚。
中途島決戰,密碼破譯方面,美軍似乎佔據優勢和主動權,但細想一下,山本五十六很有可能已經知道美軍破譯了他的通訊密碼。有些人會質疑,說日本人的密碼通訊技術不行,但是要知道兩個國家,要打世界大戰,準備爭霸的時候,誰都會留個心眼,在對方那邊安插一些間諜,雙方其實都知道各自的信息。此外,《風語者》裡面,美軍的密碼可是經常被日軍破獲,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
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英軍提前掌握了破獲德軍情報的方法,知道考文垂市會遭到德國為期10個小時的轟炸,但是邱吉爾不為所動,什麼都不準備,讓這座城市自生自滅,因為他不想讓德軍知道英國已經破獲了他們的密碼,所以為了整體犧牲了局部。二戰結束以後,邱吉爾滿懷信心,尋求連任,結果被投下去了。
藉由考文垂事件所引發的思考,山本五十六在當時肯定也是知道美軍早已破獲日本海軍的通訊密碼,但是他故意把信息——我要去中途島——放出去,然後美軍以為日軍不知道自己破譯了密碼,隨後美軍把主力航空母艦派了出來,還把約克城號也調過來了。
很多人說山本五十六是個莽夫,對此我保留一點意見,我認為在中途島戰役中,山本還是有點戰略思維的,虛虛實實,麻痺對方,玩計中計,尋找戰機,速戰速決。否則按照美國當時的工業實力,日本海軍的軍艦以後很有可能開不出港口,因為能源耗光了。
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打仗需要後勤補給,如果久拖不決,那麼資源會變少,人員會變少,什麼都少。戰爭後期,日本喪心病狂的把娃娃兵都派上了戰場,可見日本沒有能力打持久戰。所以中途島海戰既是尼米茲的計謀,也是山本五十六的計謀,並不是日本的什麼戰略失誤。
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提到,「中日戰爭既然是持久戰,最後勝利又將是屬於中國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設想,這種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中途島戰役後期,山本五十六還有一些艦隊沒有加入戰鬥,繼續攻打美軍,而是撤回去了,因為他們已經決戰完了,目的也達成了。中途島決戰之後,日本海軍主力受到重創,損失慘重,但是美軍的損失也很慘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1943年,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和日軍在各個島嶼上的戰爭都是處於拉鋸狀態,即戰略相持階段,並不是所謂的日本海軍節節敗退,而是打得很膠著,不然就不會有《血戰鋼鋸嶺》。
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的偶然,很多事情冥冥之中並沒有那麼簡單。山本五十六堂堂一個海軍統帥,部署一場這麼大的戰役,他在做風險評估的時候,不可能忽略通訊密碼有被美軍破獲的可能性。當然,反駁意見會說,1943年山本五十六因為不知道密碼被破獲,所以去視察前線,遭到美軍伏擊,機毀人亡,但那是事後諸葛亮的說法,僅供參考。
電影歸電影,歷史歸歷史。美國人在日本有間諜,日本人在美國也有間諜,雙方的底褲扒光後,其實剩下什麼,大家心裡都有個底。所以戰爭最後的走向,並不會因為一個翻譯官,一個密碼員,幾架飛機來回掃射,投幾顆炸彈,扔幾個魚雷,就把兩個國家的命運給決定了,這樣太小兒科了。
二戰的真正轉折點是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聯轉守為攻。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西方的宣傳機器,把二戰的轉折點換成了諾曼第登陸,只能說話語權旁落,他們想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唄,反正蘇聯又不在了。
同理,很多人以為日本投降是因為美軍投了兩顆原子彈到日本本土,日本人嚇怕了,但沒那麼簡單。兩顆原子彈只是一個促進因素,並非主因,主因是蘇聯對日宣戰,百萬紅軍進入東北,橫掃日本關東軍後,繼續朝日本本土進發。
當時蘇聯奪回了曾經在日俄戰爭中失去的領土,並且佔領了現在的北方四島,如無意外(日本還不投降)的話,日本島很有可能要被蘇聯人挖地三尺。
圖|FSP遊戲 使命召喚5 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配角雷澤諾夫說過許多經典臺詞,如下:
「這個地方,曾經充滿了親朋好友們的說笑聲,但現在卻沒有了...記住我的話同志,總有一天,這一切都會改變,我們會把戰火帶到他們的土地,他們的人民,他們的血肉……
現在知道什麼叫做風水輪流轉了吧,戰火已經蔓延到了他們的土地,他們的人民,他們的鮮血!
希洛高地的防線已經崩潰,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在紅軍和柏林之間了,每一天,我們都在向德國的縱深地帶挺近,每一天,恐懼和絕望都在摧殘著他們的意志,當我們的列車到達柏林,他們將無處可藏。
從這一刻起,我們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將更加的靠近柏林!靠近勝利!靠近復仇!烏拉!
」
至於美軍,實事求是的說,相比蘇德戰場上的蘇軍和德軍,以及抗日戰場的紅軍,美軍的作戰能力只能算是二流,之所以顯得美軍那麼強大,只能說當年中國戰場的國軍水平太差,全靠同行襯託。後來的立國戰爭——抗美援朝,志願軍部隊單挑52個國家(17國聯軍,35個戰略支援國家),一戰成名,也奠定了當時子弟兵一流軍隊的地位。
太平洋戰爭後期的島嶼爭奪戰,日本人的神風特戰隊還有萬歲衝鋒,估計把美國人打出心理陰影了,所以美國人每次登陸作戰之前,都要把島嶼給一遍又一遍的轟炸,直至看到地表沒有活體生物,才敢派大兵上岸作戰。
當美軍得知日本死不妥協,想要一億玉碎的時候,美國人心裡一度是很害怕的,因為可能還要犧牲成千上萬的大兵,才能完全攻佔日本本土。
但是蘇聯人不一樣,日本人想玉碎,那就碎唄,來,給你想要的。當時幾乎沒人阻擋得了蘇聯對領土的病態狂熱,不但要領土,還要人命。
所以日本選擇了投降,雖然戰敗了,但是起碼還有留存本土主權的可能性,最後本土是保住了,但賭國運賭輸了,日本也反過來成為了美國的附庸國(殖民地,美軍在日本享有治外法權)。
二、文明的衝突
相信人們對五眼聯盟國家並不陌生,它們分別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而且都是清一色的海洋文明國家,即島嶼型國家,遠離大陸,周邊都是大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安全優勢。
圖|五眼聯盟
中途島海戰,日本和美國的對決,可以看做是歐亞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又一次對決。可能會有人問,美國是特大號的海洋文明國家,而日本不也是海洋文明國家嗎,什麼時候是大陸文明國家了?問題很簡單,日本現在是海洋文明,是因為他被美國控制了,宗主國的美國有什麼文明文化特性,作為附庸國的日本自然也不能免俗。
但不代表日本在二戰的時候也是海洋性文明,看待問題需要有歷史思維,當時的日本已經佔領了朝鮮半島,還侵佔了東三省以及中國沿海的大片土地,連起來這麼一大塊的陸地殖民地,說當時的日本是純海洋文明國家,說不過去呀。只能說二戰時的日本一半是海洋文明,一半是大陸文明,這也反映在了日本海軍和日本陸軍在制定帝國主義入侵戰略時的路線爭執當中。
史料表明,二戰時期的日本,在中國部署了大量的陸軍部隊,而且他們還打算把重心放在東三省,並大量把人口遷移到東北,而當時東亞建設最先進和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是長春。日本想要把整個東北亞地區佔領,搞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想像非常天真,也發動了侵略戰爭,但是中國人表示決不答應呀。
問:假如戰爭拖得很長,日本沒有完全戰敗,共產黨能否同意講和,並承認日本統治東北?
答:不能。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一樣,不容許日本保留中國的寸土。
——節選自艾德加·斯諾《西北印象記》
另一方面,英美也不希望日本佔領整個東北亞地區,擁有東北亞廣袤的土地和大量的人口,這對美國而言,將是巨大的地緣政治災難。長期以來,美國打這個打那個,都喜歡打著自由民主意識形態的旗幟,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毫不誇張地說,美國打希特勒不是為了意識形態,後來攻擊蘇聯也不是為了意識形態,甚至打日本天皇也不是為了意識形態,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削弱大陸文明的聯合力量。
海洋文明國家的均勢策略要求,當歐亞大陸出現強權國家,想聯合歐亞大陸的時候,海洋文明國家要拉強權國家周邊的弱國來對付大陸強權,牽制大陸強權,然後用盡一切辦法切割歐亞大陸,使其碎片化。
二戰的時候,日本侵佔了東北亞大片的領土,儼然想要建立一個東北亞強權帝國,這對美國而言,是不可接受的。而在歐洲戰場,閃電俠也已經大部統一了歐洲,如果不是鋼鐵俠在擋著,歐亞大陸很可能要被法西斯軸心國給統一起來。
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給美國招招手之後,美國很開心,也加入對日本的作戰隊伍,而此前,美國還在觀望,不選擇加入二戰,而是讓中國和日本互相消耗,當日本國力耗得差不多的時候,美國不再奉行孤立主義,派出了大兵。
日本80%的石油是從美國進口的,希望美國不要逼日本,這是電影當中,山本五十六的原話。實際上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侵華戰爭的很多戰略物資,比如軍火和能源,都是美國提供的,為此日本得以侵佔朝鮮半島,侵佔中國琉球,臺灣以及大陸沿海地區。
從山本五十六的邏輯可以判斷,日本的小辮子被美國抓住了,日本軍部如果不是傻瓜的話,輕易不會跟美軍開戰,因為侵略中國的許多戰略物資,尤其是石油能源,需要美國來提供。
但是日本為什麼要跟美國開戰,偷襲珍珠港呢?還是山本五十六那句話,也是最底層的邏輯,美國人把日本的石油供應給停了,迫使日本南下侵略東南亞國家,尋找新的能源供應地,而後美國宣布參戰,收割二戰果實,所以背後到底是誰挑起了美日太平洋戰爭呢?
美國很有可能,有意無意的希望削弱日本的國力,甚至把日本這個強權從中國趕出去,所以停了日本的石油供給,最後逼迫日本偷襲珍珠港,要去找美軍主力航空母艦決戰,不然日本假以時日,這些戰艦飛機坦克都會報廢,因為沒油了。
二戰時期的歐亞大陸,冒出來了一個日本,佔領了中國很多土地,而中國還很弱小,所以美國要幫著中國把日本趕跑,那個時候的中國和美國是盟友,非常友好,一起趕走侵略者。而當中國人在那一天,宣布獨立建國之後,美國人不幹了,調轉槍頭,阻撓中國統一臺灣,而且拉著日本,韓國這些國家一起,跟當年反制日本那樣,試圖遏制和肢解中國。
西歐方面呢,蘇聯攻破柏林之後,英國和美國就坐不住了,昔日的盟友很快就分手了,鐵幕降臨。邱吉爾更是直言不諱地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話——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現在看《決戰中途島》,好像打得非常精彩,美軍很英勇,日軍也很英勇,但是背後是兩個文明,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較量,而海洋文明絕對不會讓大陸文明聯合起來,不管這個大陸文明是什麼意識形態,納粹也好,天皇也好,華夏也好。
三、歷史並沒有終結
看看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的著作,這些美國的戰略學家在他們的論述當中,無不強調美國的霸權實現,一定要牢牢控制歐亞大陸世界島,不能出現強權國家,把世界島聯合起來。所以美國往歐亞大陸打入了兩個楔子,一個是萬年攪屎棍英國,牽制西歐,另一個是日本,牽制中俄,然後美國親自下場,控制中東地區,製造地區動蕩,碎片化歐亞大陸,從中獲利。
香港曾經被英國殖民過,很多人腦子裡面還是海洋文明那套東西,殖民地習氣很重,需要我鬧事了,二話不說就上,反正自由民主大旗開路,就無所顧忌了,當然這些別有用心的人最後都會失敗的,近來的很多跡象也表明了這一點。另一邊的以詐騙行業作為第二支柱產業的臺灣,曾經被日本殖民統治過,現在更像是美國的玩偶,用來遏制大陸,搞亂大陸。許多反華言論,反華行為,多數都出自於這兩個地方。
好萊塢的電影不乏精彩之作,但是不要看完電影之後,就精神皈依了,站到美國人一邊,美國人就是正義的,別的國家就是邪惡的。從大歷史和大文明的角度來看,不都是各自國家的國家利益嘛,無關意識形態。如果當年是中國控制了東北亞,那麼電影裡面的美軍,轟炸的就不是日本的航母了,而是中國的航母。
敲黑板一次,不要把電影裡面的美軍跟正義劃等號,他們代表的是海洋文明,而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他們的目的不一定是為了世界和平,也不是為了幫助中國人,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歐亞大陸分裂,不然無法解釋美國自二戰結束之後,幾乎每年都有對外戰爭。
敲黑板第二次,海洋文明最不願意看到的是歐亞大陸聯合,任何一支力量,把歐亞大陸整合起來,都意味著海洋文明的衰落,說得更直白一點,是去美洲化。有首歌這樣唱:「有一天你會發現,人生沒有我並不會不同。」 有句話這樣說:「有一天他會發現,世界沒有美國好像……」美國那三億多人口,想要世世代代統治歐亞大陸幾十億人口,雖然說想想也不犯罪,但並不現實。
因此,按照文明的衝突的維度來看,很多事情也就明朗很多了。只要歐亞大陸的強權國家想要整合歐亞大陸,大西洋那邊的英國,還有太平洋這邊的美國,就會一直搞你,發動戰爭也好,極限施壓也好,炸你航母也好,無所不用其極。
大航海時代的法國拿破崙想要統一歐洲,被反法聯盟幹掉了,兵敗滑鐵盧。一戰時期的德國也想統一歐洲,結果換來了《凡爾賽條約》。二戰時期的德國,也想統一歐洲,最後閃電俠被鋼鐵俠審判了,史達林的人生格言裡面,所有失敗和即將失敗的人,都要接受他的審判,而主席不受史達林的審判,因為史達林知道他是勝利者。二戰結束,蘇聯也想要統一歐亞大陸,隨後冷戰爆發,美蘇全球爭霸,冷戰以蘇聯解體而告終……
美國玩自由民主意識形態非常過火,遮羞布都不要不要的,好端端的自由和民主,硬生生給玩壞了,而2021年開年的載入美國和世界史冊的華盛頓之春,川普支持者衝入並佔領美國國會大廈,美國一月革命正式爆發,一聲槍響,給美國送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從此,民主制度只能算是世界眾多制度的一種,而不是完美的制度。
圖|川普支持者衝入並佔領國會,觀察人士表示,這是華盛頓之春
西方的話術宣傳,總喜歡誘導民眾反對TG,在這世界上,估計沒有哪個國家,常年被惡意列入「流氓國家」前列。而英美幹很多事情,都口口聲聲說是為了消滅TG,是意識形態的冷戰,但是我很好奇,日軍和德軍他們沒有加入共產國際吧,那你美軍為啥要跟日軍德軍作戰呢?更早的法國拿破崙,他那個時期可沒有意識形態問題吧,相反的是,自由平等人權這些思想可都是當年法國人輸出的。
此外,伊拉克的薩達姆,利比亞的卡扎菲,敘利亞的阿薩德,他們也不是共產黨黨員呀,但我們看到的是薩達姆和卡扎菲身死國滅,而敘利亞已經打了將近十年的內戰。
「當美國說你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時候,你最好是真的有。」人們在總結伊拉克反恐戰爭後得出的結論。
大航海時代以前,大陸文明佔據主導地位,人類文明的母親在歐亞大陸。大航海時代之後,海洋文明崛起,從最早的葡萄牙,西班牙,到荷蘭,再到日不落的大英大國,而後交棒給了現在的超級大國美利堅。這500年裡面,歐亞大陸發生了太多的動亂和紛爭,見證了太多的國家和文明的興衰。
如今,有那麼一個真誠的國家,要推進一帶一路,整合歐亞大陸,各個國家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發展,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另外一些國家不支持,表示反對,要逆全球化,逆歷史潮流而行,並且不斷製造事端,想要阻止歷史的進程,只能說是——活在夢裡。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資料寫成:
中途島海戰,維基百科
《中途島之戰》,電影,1976
《決戰中途島》,電影,2019
《無畏:中途島之戰》,電影,2019
《陸權論》,麥金德
《海權論》,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
《太平洋戰爭史1~5卷》,日本歷史學研究會
《太平洋戰爭海戰史1941-1945》,趙振愚
《美國的全球戰略》,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大失敗》,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
《大棋局》,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
《大抉擇》,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
《大失控與大混亂》,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
本文到此結束,如果覺得文章可讀,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大家!
- End -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沉默的歲月,澆築了汗水
卻似乎得不到開花結果的日子
這段日子,我們稱之為
紮根
—————————— / 聯繫/ ——————————
初見秦:corleone.j.zhao@gmail.com(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