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張一山版《鹿鼎記》上映,成為一個熱點。在看點刷的過程中,就被推送了很多金庸武俠相關的文章。愚不自覺參與了部分討論,討論過程中收到的回覆裡,有支持,有反對。但是部分人的言論不僅言之無物,話語粗鄙,讓人忍俊不禁。
金庸作品,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改編作品眾多。然改編作品良莠不齊,讓很多未讀過原著的觀眾對作品產生了很多無解。同時,因為金庸作品屬於半娛樂,半文學範疇,所以極有深度,理解起來也需要一定的精力。
今天就來淺談一下金庸武俠世界中的武學體系,梳理一下跨越十一部作品的金庸世界中,武學是怎樣一個概念。
為什麼是十一部?這裡剔除了《白馬嘯西風》和《鴛鴦刀》,因為這兩部作品風格大異於其他作品,有猜測這兩部是冠名金庸先生(為書寫方便,以下尊稱查老),實非查老出品。然後剔除《越女劍》這一短篇,因為與其他作品關聯太少,更像是查老的一種嘗試,而非正式作品。最後剔除的是《俠客行》,原因是《俠》的武學體系大異於其他作品,最終的《太玄經》更有查老不曾嘗試過的玄幻色彩。
本篇所談的,是基於查老的三聯版小說。最新的新修版筆者並未看全,也未如三聯版般飽嘗多次,所以不做引用。
好了,說了一堆廢話,進入正題。首先,金庸的武學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內力,招式,以及心法(這裡有人會有疑問,後面會詳解)。
先說內力,金式武俠裡的內力是一個人武力值高低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小說中人物如何獲得內力就不再贅述,這裡只討論內力的作用是什麼?
查老在他的創作中期,開始試圖完善他的武學體力。於是有一個詮釋內力作用的人物被創造了出來:《倚天屠龍記》覺遠大師。
覺遠的出場,設定是一個不會武功(實際只是不會招式心法)的普通僧人,機緣巧合下與江湖負有盛名的踢館者何足道對上了。長話短說,結果何足道敗了。
原文中可以明顯看出,覺遠在對戰中幾乎只能靠本能應戰,不難想像那個畫面恐怕比起王八拳強不了太多。而他的對手何足道雖然擁有極強的實力,但是攻擊要麼被閃避格擋,要麼一劍捅上去沒啥效果,就是無法破防。
根據原文渲染,何足道的水平至少是強於《神鵰》中尹克西等人的,但應該是弱於五絕(這是廢話)。這樣一個對手面對不會武功的覺遠,居然最後敗了。理由呢?九陽神功。
具體不做贅述了,何足道敗了,敗在了內力深厚的覺遠手上。而覺遠因為內力無法宣洩,憋死了。覺遠雖然死了,但是在那場比試中贏了這點是不可改變的。
覺遠之所以獲勝,源於他深厚的內力,這裡就說明了內力的作用。我用一種大家更容易理解,電腦遊戲設定的方式來解釋內力的作用。
一小部分人,因為遊戲的原因,誤解內力就是藍條。是,也不是。內力不僅僅是藍條,所有金式武俠的角色,在修習內功的時候,基礎攻擊、防禦、血條、藍條,以及反應力,靈活度等等,都在上漲。類比遊戲,就是修習內功,全屬性上漲。部分內功甚至有增加資質悟性的作品(參照《倚天》光明頂張無忌)。
那這麼強的覺遠,為何比武后會被自己的內力憋死?這就要引入另一個概念,心法。
查老在寫的時候,常常將內功心法連起來寫,讓很多人誤解內功等於心法,實則不然。根據個人推斷,一般的內功都會有配套的心法,所以查老才這樣描述。那麼心法到底是什麼?
舉例子一定要給原著的,不然不具備說服力,所以,來了。
六脈神劍劍訣、打狗棒法口訣、獨孤九劍總決式、太極拳口訣以及低端一些的江湖武功中的刺、挑、抹、打、敲等等等等,都是心法。練了內功,你有力氣了,你要學會怎樣把力打出去夠猛、夠巧、夠有效;你挨打了,你要知道怎麼樣去受、去卸力、去減小傷害(某著名演員馬老師大吼:接化發)。這就是心法。心法這種東西在查老書裡很多,有興趣可以多去找找。
這裡增加一個筆者的腦補:七傷拳書中設定,內力夠強就不會被反噬。我真心覺得是他們家祖師爺沒考慮到後面的人內力太弱,所以沒有去專研一套配合七傷拳的心法,才讓七傷拳變得如此雞肋。
內功心法講了,最後就是招式了。招式簡單來講,就是放大器。假設你修習了內功,基礎攻擊一百,那麼好的招式能讓你一招打出去,打出兩百的效果。差的招式,也能讓你打出一百二。當然還有諸般妙處,就不贅述了。只多說一點,作為小說,招式的最大好處,就是有看點。各種響噹噹名字的招數,誰看誰喜歡。
接下來就是全篇的重頭系的。在金式武學體系中,內功、心法、招式,它們的重要排序到底是什麼?
在網絡上爭論了很多年誰強誰弱,其實都是因為這點沒梳理清楚,所以得不出結論。當然,就算梳理清楚,也得不出結論,但是至少會讓人有機會更理智的去判斷。有一句話怎麼說的?我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所以當加入個人情緒後,客觀的強弱都不如自己喜歡。就像三國至今都沒有公認的第二一樣。
要梳理到底哪一樣更重要,得先梳理清楚,金庸宇宙中,各個時代強弱的武力排序。
為了節省篇幅,這裡直接引用網上普遍認知的:時代越靠前,武力越高這種說法。具體為啥是這個結論,已經可以另起一篇文章了。這裡,只簡單引用幾個證據。
時間線最早的是《天龍八部》,北宋,其中有一個門派極具代表性:大理段氏。在天龍八部中,一陽指是一門稍微有點水準的都會的武功,而一陽指之上,是六脈神劍。六脈神劍實際效果不是電視劇中那種雷射武器。細讀原著會發現,六脈神劍是凝氣為劍,延長於指間放出數丈,配以劍招使用(六脈神劍有一套專門的招式,筆者自行腦補出了剪刀手愛德華)。注意一點,這裡的氣是內功激發出來的,可以放出數丈。
到了《射鵰英雄傳》,南宋。段氏最高武學為一陽指。有些人會說《天龍》中說過,一陽指有品級,練到一品說不定就比六脈神劍更牛逼了。那麼抱歉,不去看電視劇的雷射武器一陽指,只看原著,你會發現一陽指並不能催出劍氣(指氣),一燈大師每一次對敵都是指頭貼到敵人身上進行攻擊(或療傷)。而同樣在《天龍》中喬峰的掌力也隨時可及數丈之外,《射鵰》中郭靖的掌力也基本是貼身攻擊。
再往後,到了元末時期《倚天屠龍記》,降龍十八掌更是已無人精通(史火龍內力不足以修煉)。
好了,就說這麼多,具體詳解夠幾千字了。
那麼回到正題,內功、心法、招式,誰重要?
查老在十一部小說中,埋了一條暗線。
第一次是蕭峰,聚賢莊一役,蕭峰以平平無奇的招式,太祖長拳力壓群雄。憑藉的無非是他內力出眾(攻擊、防禦、速度、血條、藍條等所有基礎屬性領先)。
第二次,虛竹靠到處盜號盜來的內力,靈鷲宮輕鬆擺平一堆包括慕容復在內的一堆大佬。
第三次又請出剛剛把自己憋死的覺遠老師傅,以不會招式心法的前提,硬生生打贏了武林名宿何足道(又一次靠基礎屬性碾壓)。
第四次,張無忌生受滅絕媽媽桑三掌。
第五次,令狐衝等四人圍攻東方不敗(有一個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東方不敗憑藉一根繡花針硬擋重刀快劍)。
跳過很多次,最後一次出現,是胡斐遇到陳家洛,以為是福康安,被陳家洛一掌擊退。
這是查老在表現內力的強大,所謂一力降十會,不外如是。
可能不少人會說。不是啊,像郭靖就沒學啥內力,學會降龍十八掌就起飛了。真的是這樣?
郭靖先就一招亢龍有悔,和歐陽克勉強戰平。但到了《神鵰俠侶》開篇,郭靖依然是一招亢龍有悔,能和歐陽鋒打個五五開。而這段過程中,郭靖經歷了蝮蛇寶血(加內力),九陰真經(加內力),北鬥七星陣單開體內運行(這……我覺得是心法不是內功)。而且郭靖本身是身負全真內力的。郭靖學會十八掌是在蝮蛇寶血事件之後,這已經比後期《倚天》的史火龍內力強了。
我曾經遇到有人槓我,說金庸原文說過洪七公是著名的頂級外家高手。這一點看書的時候其實我也很疑惑的。後來偶然了解到,現在武術把少林那種硬橋硬馬的功夫叫外家,武當那種練柔勁巧力的叫內家,再加上《射鵰》成書較早,體系還不夠成熟。所以查老那一段,應該是說洪七公的武功是頂級的剛猛功夫(如果還要槓,我只想問問,難道你覺得洪七公是肌肉大漢,而不是內力絕佳?書中也多次提到了降龍十八掌靠剛猛內力驅動)。
而筆者一直有個腦洞,就是類似降龍十八掌這種高階武功,本身在修煉過程中也會增加內力。具體可以參照段譽學習凌波微步時,每走一圈,內力就增加一分。
然後再想想,年代靠後的作品,出場的凡是會內功的都是頂級高手:袁承志、歸辛樹、陳家洛、洪安通、九難……
而查老在刻畫隨著時代越接近近代,武功水平越弱時,主要削弱的也是內功。
第一次自然就是《射鵰》中六脈神劍的失傳(完善體系後修改的時候查老也沒有加入,所以不要提成書時間)。第二次自然是史火龍練不成十八掌,這裡還明確提到是內力不夠。第三次是華山派劍宗氣宗之爭(已經對內力產生懷疑,覺得招式可能更重要,實際是高級內功已經漸漸失傳,而在時間稍前的《倚天》中,重點修煉內力還是共識。這裡想腦補一下,你們說袁承志的混元功,會不會有易筋經的影子?)。第四次自然是《飛雪》兩部中,內力已經幾乎絕跡。
綜上所述,內功才是武學第一重要的。內力不夠很多高端招數你都沒法練,什麼降龍十八掌,天山折梅手之類的。而內功不夠,基礎屬性太低,招數加成再厲害,發揮的作用也有限。
然後就是心法和招數誰重要了?我只簡單說一下,沒有心法的覺遠直接暴斃,沒有心法的打狗棒法就是大路貨,獨孤九劍要先學心法再學劍招,太極拳強弱全靠心法撐。好,夠了。
重要性梳理完畢,終於可以討論下金庸筆下的角色強弱了(石破天泥奏凱,修仙的請不要到武俠小說中來)。我在這裡不具體講一些同時代有爭議的到底誰強誰弱,只說一說我的思路。
《天龍八部》為武學檔次最高的,裡面的天花板,逍遙三老,掃地僧。次一級的有三兄弟,鳩摩智(這貨不比蕭峰差,甚至更強。電視劇裡面是弱化了,實際二人從沒打過)。到此為止,有一個共同點,不用武器。再往下的是慕容復、卓不凡、甚至是段延慶之流,要用武器的。
《射鵰英雄傳》五絕出場四人,外加周伯通,往下是裘千仞和郭靖,到此為止,都不用武器。雖然有碧蕭劍法、靈蛇仗法、打狗棒法等,但是實際對戰中,五絕級高手都很少用武器,基本都是肉搏。
《神鵰俠侶》,有趣的來了,討論這個點,最有趣的就在神鵰俠侶中了。神鵰俠侶天花板是新五絕加金輪,但是金輪有BOSS加成,楊過有主角加成,所以書中表現是略強於其他四人的。然後神鵰俠侶中出現了重要的隱藏人物:獨孤求敗。網上至今有很多爭論,說獨孤求敗到底多強。實際那一段描述基本就概括了。
獨孤求敗的武功進程是,先用重劍,再到輕劍、木劍,最後是萬物皆可劍甚至可無劍。這裡暗示了,隨著年齡的提高,獨孤求敗的內力越來越高,對外物的依賴也就越來越低。到最後內功大成,有武器或者沒武器,都一樣了。查老在書中,為了怕這段寫得太隱晦讀者不懂,在書快結束的時候,又一次加重了暗示。
楊過救郭襄,和金輪大戰,無法抽身去救下郭襄。這時候楊過有一段內心獨白:「如果我帶了玄鐵重劍就好了。」這說明什麼?楊過的內力還略顯不足,需要仗重劍之利。好了,說了不談強弱,只能說到這裡。
然後以此往後的所有書中,同時代的天花板都基本是徒手搏鬥(東方不敗玩針,也基本等同於空手)。那對這些人來講,武器是否有用?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已經站在了時代巔峰,已不屑於用武器(高手不要面子嗎)。楊過最後那一段,恰恰是楊過有些託大了,自認為已經站在了巔峰,卻發現略差一線。
還有一部分,是傳承中歷來只有武器修煉方式,恰恰是因為內功的失傳或減弱,所以所有的修行方面,都依賴於武器。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碧血劍》中的華山派和鐵劍門,華山派可以教出專注於拳腳的歸辛樹,而鐵劍門……
洋洋灑灑也是幾千字了,一氣呵成,實際都來源於多次閱讀後的感悟。查老已逝,此篇以敬之。雖然查老的書還有太多太多的沒理解到的東西,但是能摸索出點點門道,也覺得此身不負查老。
初次發文,略顯粗糙,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