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學是顯學,金庸小說的歷史、人物、情感各方面都被談得已經太多。這次說一個沒人聊過的:金庸小說中的武術。
當然,金庸筆下的武功,以往的金庸評論文章中,很多人也評論過,不過大多從文學,美學的角度。而作為一個準武術工作者,史哥看金庸,看的時候不免會惺惺相惜情不自禁地聯想到現實中的武術,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創作的。
這增加了,嗯,也減少了很多興味。有人可能說,我也看UFC,崑崙決,金庸的武術就是騙人的……那其實你也不是真懂。金庸筆下的武術涉及的東西比這要複雜的多。所以下面就聊一下金庸筆下的武術,當然,下面的文字,均作為八卦知識看著好玩便好。
金庸所寫的武俠風格是浪漫誇張化的,而不是水滸傳這種寫實性的,要營造戲劇性的衝突,所以在武功上當然要誇大,否則在現實中,最頂尖的高手,不管是兵器還是徒手,對付兩三個準高手已經很難很難了,小說就沒法寫了,所以要提高戰鬥力的差距,這樣才能有聚賢莊大戰,逼單于折箭這類的劇情。拉開差距的方法,是金庸設定了一個叫「內力」的東西,說是設定呢,「內力」其實又是存在的,在武術中更多指整體力(一說為筋膜力),但金庸所寫的「內力」和武術所講的是不一樣的,他寫的形式上其實是氣功(而氣功實際上又是養生,是與武術無關的東西,不能用於打架的,是不是有點繞?)。有了內力這個類似於《星戰》裡的「原力」似的設定,武功的差距就拉開了,於是有了六脈神劍,比拼內力等等。
這也是金庸小說的一個特色,就是半真半假。比如金庸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武功寶典《易筋經》,其實現實中是存在的,不過不是什麼武功秘籍,和武術的關係也不是很直接,你可以理解成一種中國瑜珈術的東西,可以增加體能和強身健體,也可以作為武術的輔助和基本功訓練。身邊有不少朋友就練過。其實更多的屬於中醫的範疇。
還有就是,金庸明顯看過非常多的武術著作,也請教過不同派別的武術人,他經常把現實中存在的武術,作為小說中的低級武功。比如江南七怪教給郭靖的武術,基本上在現實中是有根據的。比如郭靖使的卸脫對手下巴的擒拿術,一手拿腕一手拿肘的分筋錯骨法,現實中都存在。但高級武功就全部由金庸創作,比如凌波微步,降龍十八掌等等。
《精武英雄》,武術指導袁和平並不是看了金庸小說,而是這些招術現實中確實存在。
巴西柔術中木村鎖的原理和第一個擒拿動作也是類似的。同樣是以肘和腕為兩個支點。
還有就是,明代以前金庸小說中的武功多為想像和創作,清代的武功大多數基於現實,特別是《飛狐外傳》,基本上都是來自於真實的武術和用法,有八極拳等等。這是因為清代之後的武術流傳下來了,不好再多創作了。
當然,大部分人看金庸就是當中國的星戰,指環王,誰也沒當真的存在,除了一些智力有些堪憂的中國武術黑,一直說金庸害了中國武術。不過呢,絕大多數人還是潛移默化的相信了金庸虛構的一些武俠設定,比如——武功是民間,江湖的東西。
這導致中國的武術黑在攻擊中國武術時,使用的全是武俠的思維。
比如有人說:俞大猷打敗少林寺,不是證明中國武術不堪一擊嗎?(如果你問一聲為什麼,他大概會說,金庸不是說了嗎?少林寺最厲害。)便如俞大猷使的是西洋拳MMA一般,其實上便是上維基百度百科看一下,也知道俞大猷是「著名明代南方武術家」。
當你告訴他中國真正偉大的武術家就是俞大猷和戚繼光時,他會說:那是軍中大將,和中國武術有啥關係?
如果你好奇他這種思維是從何而來的,我可以告訴你——金庸小說。這正是一個特別荒唐的事情。
其實很多人不了解的常識是:什麼是武術?武術就是自打猿人學會使用工具後,和野獸及其它族群戰鬥的方法,技術。籃球技術是怎麼打贏對手多得分的技術,而武術則是怎麼在狩獵和戰爭中殺死對方保全自己的技術。
不管中西,武術的主流就是軍隊,民間的少量傳承也多和軍隊有關。比如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陳王廷就是退伍軍人,陳家溝的習武者其實是為了保衛村莊而成立的團練武裝。馬賊進攻的時候他們也不可能打套拳抵禦,所以陳家溝拳(即後來的陳氏和楊氏太極拳)肯定是兵器法(一般認為太極拳是刀盾術,當然肯定也包含其它兵器),也和今天的哲學太極拳肯定沒有太大關係,更多是一種練兵方法,這也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點,很多徒手武術其實是兵器的發力練習和空操。
《七劍》臺詞:這兒就是武莊,為防馬賊(三聲)搶糧,都(二聲)練過武……明清的陳家溝,就是真實版的武莊。
少林寺其實也是軍隊,所謂「僧兵」,而不是金庸小說中的民間武林門派。宋朝時朝廷便派軍隊將領輪流駐守少林,與僧兵互相學習(應該也有監視作用)。不過在很多時候被朝廷限制,比如不允許配盔甲等,所以還是不如日本戰國僧兵那麼龐大和武裝到牙齒。因為是軍隊,所以民國時少林寺是使用現代槍炮的,但仍是精銳之師,還被吳佩孚的部隊看中,捲入軍閥混戰,後導致少林寺被軍閥石友三洩憤燒毀。
民國少林寺保衛團,全洋槍洋炮……
日本戰國僧兵,武裝到牙齒的軍閥,戰國時代誰也不敢惹,直到織田信長在國家統一前夕終於下決心給滅了,得了個第六天魔王的稱號
在西方同樣是如此:德式雙手大劍是戰場劍,迅捷劍(擊劍)是決鬥劍,上不了戰場(因為太纖細,一碰就斷了,決鬥和戰場是兩回事),還有隱藏的杖劍,就類似於中國的江湖劍了,比較陰損。
這玩意兒叫二人奪,壞得很,先用杖打你,你要抓住杖頭想奪,老頭子就抽出劍來給你一劍……盲俠座頭市用的也是這東西。
金庸的小說設定是江湖,並做了大量的誇張浪漫化描寫,這當然是一種小說設定,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金庸的小說中出現了大量的真實歷史和戰爭,於是就出現了一些尷尬,因為戰場必須是寫實的,無法誇張的。比如黃藥師擺陣對付蒙古軍,用的是丐幫,全真教的武功好手,這就讓人無法接受。因為平原戰場上大軍團作戰是成體系的,遠距離有弓弩殺傷,貼近有如林的數米長的長矛陣,格鬥的時候還有盾牌和重甲,民間武士的遊場武功再高,沒有適合戰場的甲冑兵器,也沒有半點用處。
北方平原大兵團作戰時這樣,這個時候單兵格鬥武術確實沒用,不過如果說這就是戰場武術的全部,那也是一種胡說八道……
所以很多時代的政府禁武,其實往往只禁弩、大槍、盾牌、盔甲,其它的你隨便練,反正沒這幾樣,你造反也打不過。
於是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不是不讓練盾牌嗎?我就把盾牌拿掉只練招式,真打仗的時候,拿上盾牌就能用(圖中,按徐皓峰的解釋,右邊這位左手裡其實有一個盾牌……)
其實,並不是像很多人黑的,戰場單兵武術無用,戰場武術有結陣的集團作戰武術,比如大槍裡最基本的「攔拿扎」,就是大槍的拼刺法,也有最後混戰時的單兵格鬥技術。
如寸勁,就是雙方糾纏在一起的時候,撞開對方兵器反擊的技術。
李小龍表演的寸勁拳,有人說是擊打,有人說是推,其實準確的說是「撞」,用途是什麼?類似於下圖這種:
另一個選擇是用中國跤摔倒對方(這是劍道,但原理上一樣。)
比如南方複雜地形下,接近遊擊戰的戚繼光抗倭,擺不開大兵團,除了鴛鴦陣的戰鬥小組,個人武藝更為重要(所謂的北派和南派武術,其實是地理決定論。北方是前線,傾向於戰場大兵團作戰,偏戰場;南方多用於宗族械鬥,抵禦山賊,偏遊場)。這也是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不斷強調士兵練習武藝,「你武藝高,絕殺了賊,賊又如何會殺你」的原因——可嘆的是,這本中國最著名的兵法,武術著作,被很多黑心媒體斷章取義,被當成了否認武術的證據……而絕大多數人居然信以為真。
真正的戚繼光兵書是這樣嬸兒的……
後期金庸認識到了這一點,有所修改,如郭靖隨江南六怪在大漠學藝,寫道鐵木真「知道中原武術雖然巧妙,卻不足以稱霸圖強,因此只是教郭靖騎馬射箭」,這便是將軍隊武術與民間武術相混了。不是中原武術不能稱霸圖強,而是民間江湖武術和戰場武術不是一回事兒。
但是,是不是金庸小說的武功真的不多,假的不少呢?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當你真的對武術了解夠多的時候,你會發現,金庸所創作的武術世界,和真實的武術世界,竟然很多殊途同歸。
合氣道家鹽田剛三,扣住小甘迺迪的保鏢,保鏢毫無反抗能力的癱倒在地……怎麼樣?原來武俠小說中所說的「扣住對方脈門」真的存在,就是這個東西……
小時候看到金庸小說中描寫的武功,有很多文學的,美學性的描寫。比如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某人的武功飄逸,來源於書法,某人又是純剛猛的路子……小時候覺得就是文學性的想像,但到後來真的了解到了武術,才發現武功的美學,文學性,的確就跟金庸寫的幾乎一樣。
比如日本的武術常分為「剛柔」,空手道就是典型的剛,強調意志力,破壞力。
而古柔術就是典型的柔,更多的使用技巧而非蠻力。
拳擊因為注重步法,更多的和靈動聯繫在一起,阿里就被稱為蝴蝶步。合氣道的演武相當優雅瀟灑。詠春拳更注重槓桿,非常巧妙(個人認為就像徐皓峰《師傅》裡拍的,詠春拳是短刀術,應該就是菲律賓武術的母拳,拳法是現代才重視的)。而菲律賓武術,包括它的兵器,爪刀等,則透著一種東南亞式的狠毒。(所以電影裡爪刀是反派專用武器……)
在徐皓峰的解釋中,詠春拳是短刀
還有獨孤九劍,雖然是金庸以文人身份想像的,是金庸從其它學科裡領悟到的(可能是文學),但是的確,世間所有的技藝,都有「孤獨九劍」這一境界,任何技藝到了最高境界,都是「無招勝有招」,「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李連杰的獨孤九劍,和程小東設計的完美結合
于承惠的風清揚獨孤九劍,更有味道
李小龍所強調的「突破形式的束縛」的理想中的截拳道,就是獨孤九劍。
而李小龍的武術理論,又跨領域的影響到很多人,諸如籃球界的科比。
科比在接受國內記者採訪時說:
「我從李小龍的哲學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如果你練好了那些基本的技術,你就可以去應對任何的局面……為了擊敗對手,李小龍以無招勝有招,這樣,沒人知道你下一步會做什麼,也就無從反擊,我一直在努力把他實用、靈活、速度和效率的原則融入到自己的訓練中。他的功夫理論對我所從事的運動具有實用價值。」
這不就是獨孤九劍嗎?「若是無招,如何能破?」
楊過悟出是不是可以把所學武功重新整合成一套自己的武功時,也是旁觀的法王所說的「已達一個新的武學境界」。
張偉麗在泰國和善猜交流,打不過,她說善猜完全是用第六感打拳,預判特別強,完全隨心所欲,其實那就是泰拳領域裡達到了孤獨九劍的境界,而如果劍法達到這一境界,那便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拳擊裡的阿里,泰森,帕奎奧,洛馬琴科,都可以說達到了獨孤九劍的這一境界。喬丹、馬拉度納,也是。
好,金庸武學考,今天就講到這裡,你覺得有收穫嗎?有的話就點一個「在看」,或者轉發到朋友圈吧。有機會我們再接著聊金庸的其它方面,你來還想聽什麼話題呢?
如果沒看夠,可以點:
拓展閱讀
詠春是刺殺術,少林寺用槍炮?這些古代武術的真相,90%的人都不知道【本期正片】
他們是拳王,打拳卻像電影——十大拳壇藝術家【本期正片】
《功夫史》是一個獻給中國年輕武術搏擊愛好者的網絡節目。它的播出平臺包括:優酷、騰訊、愛奇異、A站、B站、抖音、今日頭條、搜狐、美拍,微信公眾號、微博等。
後臺回復「我要加群」,加入各地分群。另誠徵全國各市分群群主,要求是功夫史的忠實觀眾,愛武術,組織能力強,思維開放,無門派之見。歡迎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