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腳步近了,
想感受閃閃金光?
想一探神秘之美?
來這裡!
從現在到5月5日,
在廣東省博物館,
神秘的「黃金國」熠熠生輝
安第斯文明魅力震撼綻放!
震撼1:
與中國古文明遙相呼應
據展覽介紹,
在世界古文明中
安第斯文明
是唯一在南半球的文明。
而且與中國古文明遙相呼應!
震撼2:
文明的創造者源自亞洲
1.5萬年前,
來自亞洲的狩獵者,
穿越白令地峽,
來到南美洲安第斯山脈;
從公元前3000年——公元1572年,
在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阿根廷和智利
創立了輝煌的印加帝國,
安第斯文明發展到鼎盛時期。
震撼3:
無車無尺造出神奇宮殿古都
安第斯文明,
沒有吊車,沒有滑輪,
完全以人力切割運送山巖,
建起雄偉壯美的馬丘比丘宮殿;
沒有尺子,沒有粘合劑,
用疊石法壘砌出巍峨的庫斯科古都,
還有25000公裡的龐大道路系統!
震撼4:
無文字卻創造神秘藝術
安第斯文明,
沒有文字,只有結繩記事,
卻創造了神秘的納斯卡地畫、
絢麗的紡織品、多彩的陶器、
精緻的金銀製品。
震撼5:
黃金國傳說與殖民掠奪
公元16世紀,
歐洲流傳著一個長盛不衰的傳說:
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東北部,
黃金國國王埃爾多拉多,
在瓜塔維塔湖畔製作黃金聖物,
全身沾滿金粉的他,
到湖中祈禱,
把精美的黃金聖物撒入湖中,
最後用草藥洗遍全身,金粉落人湖中……
黃金國的傳說被不斷誇大,
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的太陽神廟,
被西班牙傳為「世界上已知黃金最多的地方」之一,
在16世紀慘遭入侵毀滅。
史料記載神廟內牆剝下的金板700多塊,
每塊金板可熔鑄成兩公斤的金錠。
對黃金國的瘋狂追逐,
成為南美洲本土文化和原住民的巨大災難。
曾經造就史無前例偉業的印加文化,
在望族之爭、權力爭奪、地方反叛之外,
又遭遇歐洲人的入侵掠奪,
在最輝煌的階段戛然而止,令人扼腕。
想知道更多的黃金國傳奇嗎?
想更深感受秘魯安第斯文明神奇魅力嗎?
來省博吧!
本展匯聚秘魯11家博物館收藏的歷年重要考古出土文物,以及廣東省博物館藏品。
展品數量多達200餘件,包括陶器、金屬、紡織品等,還有比埃及早一千年的木乃伊!
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展覽共分為「複雜社會的雛形」「地方文化的多樣化」「跨區域政治體系的建立」「最後的帝國:契穆王國和印加帝國」四個單元系統展現安第斯文明的發展歷程。
先睹為快
為了讓大家先睹為快,現簡介本展部分精品文物:
1、 女性小雕像
初創時期——曼奇文化(前1000-前800年)
秘魯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國家博物館藏。
美洲最早的陶器來自公元前4400-前3700年的南美洲西北部,即現在的哥倫比亞和厄瓜多。而在秘魯南部,精緻的陶器在約公元前 1800-公元前1500年間才發展起來。為什麼它們與毗鄰的北部文化相比發展得如此晚,至今尚未可知。
這件有精美髮型的年輕女子的陶器,利用了當時精湛的著色工藝製作完成。
2、猴形陶瓶
庫比斯尼克文化(前800-前500年)
利馬博物館藏.。
該容器具有雕塑特點,整器被拋光並塗上了兩種顏色。根據面部特徵推測該動物可能是蜘蛛猴、吼猴或狨猴(僧面猴科)。.
雖然它們如今僅存在於安第斯山脈以東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中,但在安第斯山脈西側的一些熱帶雨林中也有它們的蹤跡。且其他沿海文化中也有相關形象出現,因此這些猴子在當時很可能是被當作寵物飼養的。
3、石雕頭像
查文文化(前1000-前550年)
秘魯查文國家博物館藏。
查文德萬塔遺址中的巨型巖石神廟建築群擁有令人驚嘆的建築特色,如複雜的地下迴廊、運河和空氣管道網絡等。神廟西面和南面的圍牆外側排列著用石榫固定的石雕頭像,至少有100個。它們展示了一張普通人臉變成令人敬畏的貓科動物臉龐的過程。
在通往神靈的道路上,祭司與動物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那些能夠通過蛻皮或脫殼改變外形,如蛇和螃蟹等,或經歷變形才長大的動物(如蝴蝶等)。而強大的貓科動物,特別是原棲息於安第斯山脈大部分地區的美洲虎,被認為是一種可以聯繫自然和超自然力量,像巫師一樣的生物。
4、金箔
查文文化(前1300-前500年)
拉魯克博物館藏。
安第斯冶金工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1000年的早期,金塊被捶打後製成小件的裝飾品。這件金箔尺寸較大,體現了當時對凸紋雕刻(壓花)技術的掌握。
紋飾表現了三個超自然生物形象:中間站著一個類似人的生物,手握物體、嘴露尖牙、腳似利爪、身體上突出的肢體彎曲。
該圖案是各種權力和神聖符號的組合。兩側的生物同樣是力量和神聖的象徵。這件展品很可能是某位宗教領袖王冠的部件,最初被捲成圓筒狀縫在紡織品或編織物上。
5、帕拉卡斯龐喬
帕拉卡斯文化(前800-前100年)
秘魯國家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博物館藏。
這件鬥篷,以刺繡手法刻畫了一系列薩滿教人物形象,他們佩戴著面具、頭飾以及蛇皮皮帶,有的還手持特殊的工具或裝有小型生物的網袋。
這件紡織品應該是裹屍布的一部分,死亡在帕拉卡斯文化中,是生命的一個階段,逝者會繼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帕拉卡斯文化時期許多精美的紡織品被用於包裹祖先的木乃伊。
【鬥篷知識補充】
龐喬鬥篷是美洲流行的一種無袖鬥篷。由一塊方形紡織物正中開一個領口製成,男女皆用,平披或成菱形斜披。在帕拉卡斯文明中,紡織品被用作地位和權威的象徵。一件傳統的秘魯鬥篷需要500-600個小時來完成,耗時大約半年。
6、美洲駝紋彩陶碗
納斯卡文化(前100-800年)
秘魯中央銀行附屬博物館藏。
早期納斯卡藝術以繪畫和雕塑的形式展現了許多自然和超自然的動物形象,這些動物在現實世界和神話中具有重要意義。
這件陶碗上裝飾了一隻脖子上繫著繩子的駱駝,可能是美洲駝。人們通常認為美洲駝適應高海拔環境,不存在於炎熱、乾旱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實際上在包括納斯卡在內的沿海地區,美洲駝曾被廣泛飼養和繁殖。
美洲駝可以搬運貨物、用作祭品,其皮毛、肉、骨頭(製作工具)、糞便(用作燃料和肥料)等也有利用價值。
7、虎鯨形彩陶瓶
納斯卡文化(前100-800年)
拉魯克博物館藏。
這件雕塑性的彩陶瓶描繪了一個擬人化的「虎鯨」,這是一種專門捕獲人頭的神話形象。
人們相信「虎鯨」會將它所捕獲的人頭帶給自己的祖先,用來供養他們。這種形象在納斯卡地畫中也出現過。
8、大型納斯卡彩陶瓶
納斯卡文化(前100-800年)
秘魯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大型彩陶器描繪了一個披著披風的人物形象,披風上裝飾著戰俘的首級和各種擬人化的生物,這可能是一個貴族人物在葬禮上被捆綁好後的形象。
用裹屍布將屍體捆綁成這種圓錐形,是納斯卡文化下葬前的一個重要過程。下部包裹著死者呈坐姿的身體及各種陪葬品,頂部是一個假腦袋,前額裝飾金飾,面帶遮住鼻子、嘴和下巴的面具。這件陶瓶是納斯卡彩陶的典型器之一。
9、印加風格美洲駝紋陶盤
印加文化(1450-1535年)
秘魯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印加淺盤裝飾有兩圈美洲駝紋和一排鑽石圖案,一對小小的半圓形手柄對稱分布於相對的邊緣。
這種手柄是儀式宴會中所用盤子的典型特徵,有時候也用金銀製成的盤子,但現今比較少見,因為西班牙殖民時期將金銀器熔化製成金錠帶回了國內。
10、鴨形黑陶容器
扮成戰士的黑色鴨子
莫切文化(100-700年)
秘魯拉斯哈卡斯神殿群博物館藏。
這是一隻扮成戰士的黑色鴨子,隨時等待著戰鬥的召喚。外觀具有極富表現力的魔幻現實主義,在莫切文化大量動物雕塑形陶器中,尤顯特色。
11、武士紋金耳飾
莫切文化(公元100年—公元700年)
秘魯拉斯哈卡斯神殿群博物館藏。
莫切文化的金屬工匠技藝精湛,富有創新精神,製作了大量精緻的裝飾品。
這對黃金耳飾互為鏡像,圖案上的戰士一手持帶旗幟的權杖,另一隻手拿著圓形的盾牌和一對飛鏢,以圓片裝飾邊緣。兩枚耳飾都有紅色硃砂彩繪。
【戴耳飾知識補充】
在安第斯地區將大耳朵視為美麗、高貴的象徵,耳洞的大小標誌了其身份地位的高低。穿耳孔是每一個貴族男子在成年儀式上都要經歷的一道考驗。他們用金針在耳朵上穿出一個碩大的孔洞,並佩戴上代表成年的巨大金耳飾,此後金耳飾的重量還會不斷加碼,日復一日,耳孔越來越大,最後能容納桔子般大小的圓環狀耳飾。
12、黃金頭飾
莫切文化(400-600年)
拉魯克博物館藏。
這件頭飾可能用來裝飾統治者皇冠的正面。上方是一個巨大的新月形頭飾,兩側各有一個神秘生物。
這種生物具有貓頭、鳥冠形背和長尾,通常被稱為「龍」或「月亮龍」。整個裝飾品可能象徵著月亮。
13、黃金響鈴
莫切文化(400-600年)
利馬博物館藏。
這件新月形的響鈴是由圓形金屬片製成後再折成兩半形成的。
位於中心的神明被稱為「斬首者」,一手拿著戰利品,另一手拿著杜米刀,裝飾眼睛和耳朵的鑲嵌物已不存在。邊緣的八個球體內包含小型堅硬物體,每當搖動響鈴時,會發出響亮的聲音。
14、棍神紋大形彩陶甕
瓦裡文化(800-1000年)
秘魯國家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博物館藏。
畫面正中站著一位男神,而僅以玉米頭飾裝飾的象徵性的頭部可能是一位女神,省略了該女神的身體可能是為了容納陶甕的手柄。
器物內部描繪了兩對相同的神,身體是完整的,女神所穿的長袍和頭飾都裝飾著玉米穗。
這件彩陶甕來自納斯卡山谷的帕切科遺址,被發現時已碎成上百片,是作為祭品在埋葬之前被故意砸碎的。
15、黃金祭祀燒杯
西坎文化中期(750-1375年)
拉魯克博物館藏。
這件燒杯同樣是將一塊金子捶打成片狀後製成的,呈現了一位長著貓科動物尖牙的西坎神形象。
此杯的特別之處在於必須倒置,才能使西坎神的頭部朝上展示,這樣製作的原因仍然是一個謎,也許是因為它所盛放的液體,如吉開酒、玉米啤酒或人類血液供奉給神靈的時候必須倒出來或飲用掉。
16、蜘蛛形黃金首飾
西坎文化(750-1375年)
秘魯布魯寧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從查文時代開始,各種安第斯文化都曾對蜘蛛進行過描繪。這件黃金首飾呈現的是一隻蟹蛛科的雌性蜘蛛,這種蜘蛛會主動捕獵,而不是利用蛛網誘捕昆蟲。
此首飾準確地刻畫出了蜘蛛的眼睛、腿和牙齒,且在不使用焊接技術的情況下,將蜘蛛腿及8個微小的球形卵囊與身體連接在一起,可見工匠技藝之高超。對卵囊的細緻描繪反映了西坎人對母性和生育能力的關注。
17、幾何紋金襯衫片飾
西坎文化(750-1375年)
秘魯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國家博物館藏。
最高級別的西坎貴族通常用大量金片製成的飾品,如頭飾、耳軸、手套和脛骨套等來裝飾全身。
這組黃金片飾原本縫製在一件編織襯衫上,襯衫現已消失。每件片飾都裝飾有棋盤式方格,格子交接部分採用凹凸的十字形設計。
18、黃金面具
西坎文化(750-1375年)
秘魯西坎國家博物館藏。
這套頭飾屬於西坎文化時期的某個統治者,是古代秘魯流傳至今最大和最精美的一件金屬裝飾品,呈現出古代南美黃金技藝的巔峰狀態。總重量達2公斤,高度連同附著的真實鳥類羽毛超過1米高,寬為0.6米。想像一下,西坎皇家貴族戴著這件頭飾,身上佩戴著各種黃金飾品,坐在轎輦上遊行,是何等的威嚴!
展品中心元素推斷為一隻蝙蝠,它是皇家權力的象徵物,根植於神聖的自然力中。上半部分頂部裝飾著可自由活動的羽毛和金掛飾,在光線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凸顯出統治者行使權力時無比神聖的效果。
紅色硃砂(硫化汞)覆蓋了面具正面的大部分區域,象徵著人類血液或者一種重要的生命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將逝者召喚回來。面具的外觀與西坎神的面貌極其相同,西坎神是西坎宗教中地位最高、無所不能的神。西坎人認為這件面具的佩戴者具有神聖的權力和權威,並具有與神靈溝通的能力。
19、大號黃金耳飾
西坎文化(1000-1050年)
秘魯西坎國家博物館藏。
在Huaca Loro寺東墓一個西坎中期的貴族墓中,同時出土了6對這種18K黃金耳飾,據推測,貴族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耳飾。這些耳飾直徑約10釐米,外層輪廓高度拋光,內部裝飾用金線手工盤繞而成的花紋和小金珠,這些金屬球在不使用焊料的情況下連接到了框架上。
當地人將大耳朵視為美麗、高貴的象徵,耳洞的大小標誌著其地位的高低。穿耳孔是每一個皇家貴族男子在成年儀式上都要經歷的一道考驗。他們用金針在耳朵上穿出一個碩大的孔洞,並佩戴上代表成年的巨大金耳飾,此後金耳飾的重量還會不斷加碼,日復一日,耳孔越來越大,竟然能容納桔子般大小的圓環狀耳飾。這樣的耳朵令初次見面的西班牙人驚呼「阿雷洪人」,意思是「大耳朵」。
20、成人木乃伊
印加查查頗雅文化(1300-1550年)
秘魯萊梅班巴博物館藏。
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成年男性木乃伊,出土於秘魯西北部查查頗雅省附近的巖洞中。通過自然乾燥,用棉布條包裹而成。這名男子人為擴大了耳垂,極有可能佩戴過大型耳飾。右手中指佩戴的戒指表明他的地位很高。
大約比埃及的木乃伊還要早近千年時,安第斯山地區的原住民就發明了保存祖先遺體的木乃伊法。到印加文明時期,人們盛行將祖先的木乃伊放在自己領地或居室牆壁凹進去的壁龕裡與自己共處,以便定期探視和膜拜。
製作木乃伊有兩種形式:自然乾燥和人工製作。自然形成的木乃伊對屍體基本不加處理,人工製作木乃伊大致步驟為:首先,去掉屍體的內臟、骨髓及大腦等器官,然後在體腔內填入香料,在外面塗上樹膠,將屍體置於霜凍等環境中,待其自然風乾、變硬後,再穿上華麗的衣服,帶上各種珠寶首飾,與各種精美的陪葬品一起下葬。有時,還會為木乃伊製作一個假的腦袋——用貝殼做眼睛、木片做鼻子,將其置於裹屍袋的頂部,並且加上假髮、帽子等飾物。木乃伊有時採取直立姿勢,但大多數為坐姿。
與古埃及相比,印加的木乃伊更像一個大大的包裹,一層層裹屍布裡包裹著此人生前的紡織物等用品。
欲揭開黃金國之謎,來省博現場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