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鐘能演什麼?上映於2015年的西班牙動畫短片《alike》,給出了答案。這部動畫短片入圍117個電影節,斬獲64項大獎。「小身材、大能量」的動畫短片,非常考驗導演的功力,它要求每一幀畫面都必須保持精準,也註定每一個細節都頗具深意。
短片的內容並不複雜,它講述了一對父子之間的故事。繁忙而機械的生活日復一日,Copi作為一個父親,試圖向兒子傳授正確的生存之法。何為正確?就是像社會的螺絲釘一樣,按部就班的生活。 比如,當兒子被樹下的小提琴手吸引時,馬上被父親拽走送去上學;兒子在作業本上畫上了拉琴的小人,但被老師勒令重寫抄寫ABCD。
日復一日,曾經開朗活潑的小傢伙變的越來越沒有生氣,父親意識到了兒子的變化,陷入沉思。他決定帶兒子去看那個他很喜歡的拉琴人,但卻發現已人去樓空,看著兒子失望的神情,Copi站在了樹下,不管別人的眼光,做出了陶醉拉琴的動作,兒子高興歡呼,父子深情相擁。
故事的主題不算稀罕,但卻引發了廣泛的共鳴,一度刷爆朋友圈,很多父母都在感慨,我們到底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社會運轉的一顆螺絲釘,還是要保護孩子的童真,讓他快樂成長?這真的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這部短片拍的非常有特色,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從藝術特色、主題分析和延展思考三個方面,對這部短片做一個深度的分析。
1.藝術特色:色彩隱喻+特殊的電影符號
影片是藝術的一種形式,所以在解析電影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考慮到電影本身的藝術特色,它往往反映了導演的價值取向,興趣取向和審美取向。
① 色彩隱喻:一隻手數得過來的顏色,被賦予了主題思想的屬性
電影是光影藝術,色彩是這門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這部短片裡,導演非常巧妙地運用了色彩變化來展示劇情,即使一個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鑑賞訓練的人,在觀影時也能迅速發現這一特點。從這個角度說,「用色彩講故事」是該片非常典型的藝術特色之一。
說到這,也許很多人會認為短片的色彩一定很豐富。但事實恰恰相反,短片中只有很少的幾種顏色,用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但導演卻用這麼幾種顏色,將故事講述的活靈活現。
綠色:書包和草地
紅色:漫天灰色調當中的一棵紅色的樹,樹下站著拉琴的人
橘黃色:父親的領帶和兒子的膚色
藍色:父親的膚色
灰色:父親的膚色有時會變成灰色,除此之外,高樓大廈,整個城市,以及城市中林林總總的人都是灰色
通觀全片,會發現「彩色」是十分罕見的,而壓抑的灰色卻被大面積的使用。影片中的人物,除了這對父子之外,都是平淡無奇白開水,毫無存在感,這座城市亦是如此,儘管車水馬龍,但給人的感覺卻好像沙漠腹地,一座死城……在整片的灰色調中,偶爾出現的彩色,毫無疑問,代表了生機與希望。綠色自不必說,導演罕見的把樹木繪成紅色,其實也大有深意——首先,紅顏色飽滿濃鬱,十分醒目,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其次,紅色樹木並不符合常規,但剛好可以隱喻樹下拉琴人的與眾不同;第三,紅色是所有顏色中最具希望的顏色,象徵內心火熱的希望。
短片中,除了父親之外的大多數人都是灰色,這暗示了大多數人在被「社會化」的過程中磨掉了稜角、褪掉了顏色,而藍色的父親,雖然和灰色相似,但還算是保有一絲顏色,這為影片的最後,父親願意成全兒子的快樂埋下了伏筆。
父親是藍色的,兒子是橙色的,兩人的顏色差距很大——同樣是人,導演卻使用了冷暖兩種色調繪製,這種顏色的反差,顯然是為了對比成人世界的麻木和兒童世界的生機。但值得一提的是,父親是會變色的,他早晨是藍色,經歷了職場繁忙而機械的一天之後,會變成灰色,但在下班見到兒子並和兒子擁抱之後,他又會變為藍色——這同樣是非常巧妙的隱喻。從藍變灰,象徵父親的心理狀態,從正常走向衰竭,而由灰轉藍,則暗示著兒子是帶給父親希望,是緩解父親心理壓力的潤滑劑——這為父親後面的「反思」埋下伏筆。
兒子的顏色採用了橙色,代表了生機,這不難理解。但片中還有一個細節:兒子和父親的領帶顏色一致,這又有什麼深意呢?我們知道,領帶是服飾的代表,而服飾對於職場男性來說又非常重要,是他們的「門面」,所以,兒子和領帶顏色一致,也就暗示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也是裝點自己人生的「門面」,既然如此,那麼逼著孩子學習成才,進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也就順理成章。
不得不說,細節中彰顯了構思的精妙。
除了以上關於色彩內涵的介紹,「色彩」本身還另有一層看不見的深意:即用來暗示人生的色彩。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單調機械的螺絲釘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需要什麼,能讓自己不活成一條鹹魚?
答案便是色彩,斑斕的色彩意味著生機,而心靈的色彩,需要依靠文學、音樂、電影等所有關於「美」的藝術來獲得滋養。所以,在這部短片中,色彩的運用,肩負了主題思想的屬性,可謂意義非凡。
② 特殊電影符號:不合常規的畫面,是電影中獨特的符號語言
電影符號的本意,是一種解析電影結構的方法論,但事實上,所有在電影中不合常規的畫面,都屬於電影中獨特的符號語言。
這部影片的片場只有8分鐘,可謂寸秒寸金,但導演卻在影片中使用了長達3秒鐘的黑屏,這個黑屏,就是短片中非常獨特的符號語言,導演使用它的目的,也頗值得玩味。
黑屏前後,是短片中父親思想的轉折,他目睹了兒子從生機盎然走向疲乏無力,開始反思自己,3秒鐘的黑屏過後,是父親帶兒子去找樹下的小提琴演奏者的鏡頭——從之前的粗魯拽走,到現在的主動帶領,甚至在小提琴手已經不在了的情況下,父親還不顧旁人詫異的眼光,兀自站在樹下擺出演奏的姿態。所以,黑屏在短片中,不僅表達了反思,轉折了變化,更是一種「敲黑板」的重點提醒。導演喚醒大家自省的意圖通過「黑屏」這種符號性的電影語言,得到了充分的表達。
除此之外,電影中還多次使用了重複的鏡頭語言,比如兒子每天上學背書包,父親在格子間工作,上學路上兒子被小提琴手吸引又被拽走.......這些畫面都是重複使用的。重複的畫面,從時間上展示了日子的更迭,同時也暗指「日復一日的機械重複」帶給人的乏味與麻木。
獨特的符號語言,能夠精準的傳遞導演的思想主題,引發觀眾的思考,讓影片獨具魅力。
2.主題分析:父母教育的選擇與反思
為人父母者,必為之計深遠,父母的心總是矛盾的:既希望孩子快樂,又希望孩子順遂,如何順遂?便是遵守社會規則,任憑滾滾而來的社會潮流將其裹挾。所以從這個角度說,父母似乎也有很多無奈。
短片的主題很清晰:希望每一個人,尤其是父母,都來反思一下教育的真諦。導演並沒有單純的批判其中一種,歌頌另外一種,而只是構建了一副栩栩如生的畫面,然後引發思考,進而由每個人自己做出選擇。
我想關於教育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讓孩子自由而快樂的成長?大多數人在面對這個問題思考和選擇的時候,常常會產生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比如全然滿足孩子,也許能快樂,但卻遠離成功;逼迫孩子太嚴,又容易喪失快樂。這種兩極分化的思維方式,只會讓父母陷入到更深度的焦慮當中。
兩級分化的思維方式帶來了非此即彼的選擇,但它在被提問之初,就已經有了天然的邏輯漏洞——這個選擇的前提,是在假定「學習是苦的」的基礎上的建立的。所以,快樂與勤奮,才成為了一對矛盾。
那麼問題來了:學習是苦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學習源於模仿,而模仿是人類的本能。所以,任何一個小孩,天生就具有超凡的學習能力,從這個角度說,學習絕對不是苦事,反而是一件開心的事。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習慣性的把學習和勤奮對立起來呢?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學習本身不是問題,而是孩子和學習的「關係」出現了問題——究其根本,是因為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被附加了太多痛苦的體驗,背負了太多沉重的包袱。
影片中的小男孩剛去上學的時候,是很開心的,他開心的背上沉重的小書包,即使被書包壓倒,摔在地上也能馬上爬了起來,在學校裡,他用彩筆畫下了那個紅樹下拉小提琴的人,還高興的讓老師看......這所有的細節都表明,在孩子學習之初,是帶著樂趣和好奇心的。
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孩子學習的天性,老師刻板的讓孩子抄寫字母,對孩子創造性的繪畫毫不感興趣,父親粗魯的拽走孩子,匆忙的送進學校,對孩子不按規矩抄寫字母而是畫畫皺起眉頭——正是這些錯誤的做法,讓孩子對學習沒了興趣。這種教育思維沒有把人當做「人」,而是當做了一個機器。喪失了靈活性的教育方式,逐漸扼殺了孩子的生命力,當他無力的伸出兩隻胳膊套上那隻書包時,就像被斬斷翅膀的蝴蝶,再也無法飛翔。
所以,導演希望大家反思的,不是學習本身,而是教育的初心和教育的方式。
從宏觀的角度看,工業化的社會發展在帶來現代化和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也有很多弊端,其中最大的一點便是泯滅個體的個性發展,而試圖將每個人都塑造成工業流水線上的螺絲釘,但問題從來不是問題,我們如何在現有環境中面對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所以,是選擇隨波逐流還是找到自我——面對問題的態度,是可以選擇的。
就像短片中的父親,他經過反思,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初心,片名雖然是《alike》——相似,但父親的選擇,卻是不讓孩子走和自己相似的老路。
掩卷而思,有沒有一種可能,兼具快樂和成才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父母的努力——在不可改變的大環境下努力為孩子構建快樂成長的小環境。是否做出這個選擇,其實是每一個父母自由決定的,正如短片中的父親。
3.延展思考:心靈的滋養,離不開美育
在短片中,父親每天在寫字間工作,兒子每天去學校上學,父親在繁重而機械的工作中壓彎了腰,兒子在ABCD的抄寫中褪掉了色。
在機械化大生產的社會環境中,工廠分工講究的是各司其職,將人機械化有助於生產效率的提升。但顯然,這種理念並不適合應用在教育領域。孩子不是機器,學校和工廠絕不能alike,孩子需要的是因材施教,而非模板化的「批處理」。
在短片的最後,爸爸異樣卻勇敢的舉動吸引了旁觀者好奇的目光。父親手中並沒有小提琴,但是他做出了拉小提琴的動作——當一個人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哪怕聽不到聲音,氣場和感染力仍能引發共鳴,於是我們看到,父子二人的膚色不再黯淡,而變得濃鬱起來。
在短片中,小提琴是一種意象化的表達,它代表著人的心靈中對藝術——更準確的說,是對「美」的渴求。
畢卡索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孩子是靈性的動物,他們擁有與生俱來的想像力和創新探索的欲望。藝術大師豐子愷在《美與同情》中也曾說:「兒童大都是最富於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於人類,又自然地及於貓犬、花草、鳥蝶、魚蟲、玩具等一切事物,他們認真地對貓犬說話,認真地和花接吻,認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藝術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們往往能注意大人們所不能注意的事,發見大人們所不能發見的點。所以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
兩位大師的話,都告訴我們:人類本來是藝術的,富於同情的。只因長大起來受了世俗的壓迫,把這點心靈阻礙或消磨了。正因如此,文學、音樂、繪畫等所有關於美的藝術,實際上是最符合人的心靈需要,能讓人體會到幸福的內容。但因為它們很難立刻變現,故而常常被我們忽視。
在社會主流價值觀中,學習、工作、掙錢....是衡量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成功的標準,而事實上,想要幸福,其實有三個詞很關鍵——物質、情感與精神。如果一味的追求物質,而忽略了情感與精神的滋養,那麼我們就會變成心靈枯萎的行屍走肉。
所以,不僅僅是他們父子,整個城市,無論街道,工廠,學校……每一個人都需要色彩和音樂,需要藝術等一切有關「美」的東西,來滋養心靈。
那麼問題來了,何為美育?美育=美術教育嗎?美育=藝術技法的教育嗎?
民國的教育大師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說》一文中,把美感教育說得十分明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蔡元培先生的理念和豐子愷大師如出一轍,即美育本質上是感受與感動的能力。當眼能看到,耳能聽見,手能觸摸,心能感受,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柔軟,越容易被感動。就能成為一個自由、敏感而富創造力的人,成為生活的藝術家。
所以,短片中的小提琴本身並不是一門技藝,而是一種象徵,關於美的象徵。
短片的結尾,爸爸無視眾人的眼光,站在樹下「演奏」的行為,給兒子做出了榜樣:你可以和周圍的世界不一樣——在現實世界,勇於保持個性、敢於追求夢想的人卻仍然是多數人眼中的異類。也許這正是導演透過這部短片表達的希望: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心中的光,在鋼筋叢林的生活中,依然能用美的藝術點亮生命。
【寫在最後】
動畫片從來不是單純的為兒童準備的,和童話故事一樣,動畫片常常是用最簡單的故事表達最深刻的寓意,引發成人的思考。
反思力,是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所具備的最優質的品質之一,通過這部短短8分鐘的動畫短片,我們可以延展思路,思考很多內容——關於孩子的、自己的,生活的,幸福的....
希望每一個成人都愛上動畫片,在動畫片中治癒自己,洗滌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