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最熱影視劇話題不再是宮廷劇,亦不是言情劇,而是各大平臺熱播的青春題材電視劇《二十不惑》,聚焦95後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的煩惱和成長困惑的故事,二十歲的大學生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二十歲的人生是無畏的,要敢於試錯,沒有哪一條路更好走,也沒有哪一條路更荊棘遍布,只有個更適合自己的,扎穩腳步穩穩噹噹走下去,每個人身上都有無限可能。
為了讓大家儘快適應返校後的生活,藉此機會給大家分享幾個建議:
(一)思考「為什麼讀書」,拼好學業拼圖
1.為什麼要讀書?
讓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為什麼要來到商工?為什麼要讀書?為了將來能有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為了能過上安穩富裕的好日子?為了能夠體面尊嚴的生活著?這些答案都是我們大多數人最真實最實際的想法,在疫情後時代,我們對於「為什麼要讀書」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鍾南山教授和抗戰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給出了最好答案:讀書是一種責任。當84歲高齡鍾南山教授再次掛帥出徵一線的時候,帶給我們的是祛除恐懼的安全感,知識帶來的不僅僅是養家餬口、安穩富裕、體面尊嚴,更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感,保家衛國的使命感。面對疫情,誰不想衝在一線,但赤裸裸的現實告訴我們,不可以,因為我們沒有專業的醫療知識,只能蝸居在家默默加油。所以,為什麼要讀書,就是要做一個像鍾南山教授一樣的人,用自己畢生所學,解國家之難,強國家之力。
2.學業是拼圖
很多同學迷惑,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點對我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有什麼用?或者說怎麼用。在這裡我想告訴同學們,如果把我們今後的職業能力比作是一幅漂亮的拼圖的話,那麼我們現在所學的每一個學科,每一個課程、每一個知識點就是拼圖上的每一個碎片,單獨看其中一個碎片的話,我們看不出拼圖的全貌,不知道拼圖上畫的是什麼,只有把所有的碎片都收集齊了,才能把這個漂亮的拼圖拼好!
(二)加強學習,克服「本領恐慌」
學如弓弩,才如箭簇,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我們定要把學習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地學習。習總書記也曾指出:加強學習是解決「本領恐慌」的唯一途徑,必須要下「苦功夫」才能「學有所成」,同時要「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千萬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作為一名大學生,大興學習之風,以學固本,以學立德,以學增智。我們要清晰地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放之四海而皆準,唯有開闊思路,常學習、多借鑑、勤實踐才能夠在「山窮水盡」時探得「柳暗花明」的曙光,所以要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時間來給自己充電,哪怕每天多擠出半小時,即使多讀幾頁書,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裡。管理學大師史蒂芬 柯維以「輕重」為一個維度,以「緩急」為另一個維度,構建了二維四象限圖——時間管理矩陣。返校後的每一天之所以感覺忙碌,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做一些「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因為重要,所以不能不做,因為緊急,所以必須現在做。就像幾個小時後要交的作業,幾天後要進行的課程補考,兩個月後要進行的研究生考試等。兵臨城下,迫在眉睫,能不焦慮嗎?解決焦慮忙碌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學會利用史蒂芬 柯維的「時間管理矩陣」,主動「幹掉」一切「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拒絕大部分「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專注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在它慢慢變得緊急之前,把事情處理完畢,避免變成「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讓自己「忙,但不焦慮」,這就是「要事第一」。同學們,試著放下手機,從手機裡各種APP中抽身出來,關注學業,做好規劃,讓大學三年或四年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歷史悠久、膾炙人口的「庖丁解牛」、「魯班」等工匠式傳奇,如今正在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成了許多人的生活態度。但在我們的學習中,一定要樹立精品意識,對待課堂,認真汲取知識;對待生活,精緻有序;對待人生,負責擔當。有的同學以繼續深造為目標,桌上堆積著如山的考研資料,但卻控制不住手機各種遊戲的誘惑;有的同學家境優越,衣食無憂,人生被安排的妥妥噹噹,看似完美卻也有很多苦惱,我們一定要致力於將自己的人生過明白,稀裡糊塗的人生註定讓人終生遺憾。精衛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燕子壘窩,這些故事無不向我們傳達這樣一個真理:堅定的志向能激發無限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