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個固定的綠地音樂會是什麼?是創辦自2004年的徐家匯公園「星期音樂會」。
在「百代樓」前草坪上,每周六下午,總有觀眾早早等著。數百期節目引來40多萬人次聽眾,很多人都是節目的固定粉絲。今年疫情以來,音樂會始終未能舉辦,迫使「星期音樂會」突破轉型。記者從徐匯區文化館獲悉,線下「星期音樂會」變為線上「客廳音樂匯」,首場節目《傾聽時光穿梭的聲音》今天亮相B站。
營造客廳般欣賞氛圍
1921年,東方百代購買下徐家匯路1434號地塊,也就是現在的衡山路811號,設立唱片製造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錄音棚。在這座知名的「百代樓」裡,誕生了不少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作品。「客廳音樂匯」的首場節目《傾聽時光穿梭的聲音》正是在百代樓錄製,節目選擇《夜來香》《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光愛人》《我們的上海》《追尋》五首歌。歌唱者帶來對這些歌曲的動人演繹,也向觀眾介紹音樂中的歷史變遷。
節目請來專業拍攝團隊,採用電影式拍攝手法,還招募了演員,這些演員其實是本色出演「喜歡音樂的徐匯市民」。在節目片頭裡,老老少少或唱歌,或拉手風琴,或吹薩克斯,真彈、真唱,表達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徐匯區文化館工作人員回憶,拍攝那天上海下大雨,有些鏡頭需要在徐家匯長廊拍攝,趁雨歇時剛布好景,就又下起雨來。「從早上7點一直拍到夜裡12點,雖然很累,但大家還是會為了燈光、機位去調整打磨細節,希望做到更好。」
「星期音樂會」自開辦以來,始終以雅俗共賞、提升市民文化素質、營造城市文化氛圍為宗旨。變身後的「客廳音樂匯」則營造客廳般的欣賞氛圍,首期節目後,今年還將舉辦阿卡貝拉、民樂等不同活動,根據不同曲種選擇搭建不同「客廳」來拍攝。
轉型線上服務更多人
為了把音樂會搬到線上,團隊花了近兩個月時間創意,最終決定把音樂會做成一檔精緻節目。
「星期音樂會」的固定觀眾以中老年人為主,不會上B站的老年人怎麼辦?工作人員介紹,在徐匯區文化館公眾微信號裡,會設置二維碼連結等,方便老觀眾在線觀看視頻。至於選擇B站,則是為了吸引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關注這張上海文化名片。
徐匯區文化館副館長鮑科還記得,2004年開始做星期音樂會的初衷,是讓老百姓和音樂沒有距離感,也給上音大學生們一個實踐的平臺。16年過去了,觀眾在慢慢積累,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轉變,館裡的工作人員一直思考如何把音樂會重新改良和規劃。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家在思考中突破了以往線上音樂會的概念,「客廳音樂匯」將嘗試用更好玩、更好看、更好聽的方式,帶更多人去了解藝術。「這次探索雖然有形勢倒逼的因素,但在雲技術、流媒體、5G等新科技走進人們生活的時候,也提前讓我們直面線上演出形式的到來。」鮑科說。
國慶長假後,「客廳音樂匯」有望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徐匯區文化館黨支部書記、館長戴菲菲認為,「客廳音樂匯」的探索與嘗試,打破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物理空間上的壁壘,將文化服務的受眾面和文化藝術的傳播力延伸,這也是將文化藝術賦予人們的精神力量進行延伸。」(記者 鍾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