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個固定的綠地音樂會是什麼?答案是創辦於2004年的徐家匯公園「星期音樂會」。在「百代樓」前的草坪上,每周六下午,總有觀眾早早等候。數百期節目引來40多萬人次聽眾,很多人都是節目的固定粉絲。今年疫情以來,音樂會始終未能舉辦,讓老觀眾頗為著急。疫情迫使徐匯區文化館的活動策劃團隊思考,找到了「星期音樂會」突破轉型的方式。
記者從徐匯區文化館獲悉,「客廳音樂匯」的首場節目《傾聽時光穿梭的聲音》將於10月1日亮相B站,「星期音樂會」由線下變為線上,增加了更多觸及年輕人的可能,也進一步拉近了音樂和觀眾的距離。
營造客廳般的欣賞氛圍
1921年,東方百代購買下徐家匯路1434號地塊,也就是現在的衡山路811號,設立唱片製造公司,建起了上海第一座錄音棚。在這座知名的「百代樓」裡,誕生了不少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作品。「客廳音樂匯」的首場節目《傾聽時光穿梭的聲音》正是在百代樓錄製,節目選擇了五首歌《夜來香》《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光愛人》《我們的上海》《追尋》。歌唱者帶來對這些歌曲的動人演繹,也向觀眾介紹音樂中的歷史變遷。
客廳音樂匯拍攝現場
節目請來專業拍攝團隊,採用電影式拍攝手法,還專門招募了演員。這些演員其實是在本色出演自己——一群喜歡音樂的徐匯市民。在節目片頭裡,老老少少或唱歌,或彈手風琴,或吹薩克斯,真彈、真唱,表達他們對音樂的熱愛。
「當天從早上7點拍到夜裡12點,很辛苦。」徐匯區文化館工作人員回憶,拍攝那天趕上上海下大雨,有些鏡頭需要在徐家匯長廊上拍攝,趁雨歇時剛布好景,又下起雨來……「大家的精力在燃燒,我能感受到他們已經很累了,但還會為了燈光、機位去調整打磨細節,希望能做到更好。」
客廳音樂匯拍攝現場
「星期音樂會」自開辦以來,始終以雅俗共賞、提升市民文化素質、營造城市文化氛圍為宗旨。變身後的「客廳音樂匯」營造客廳般的欣賞氛圍,首期節目後,今年還將舉辦阿卡貝拉、民樂等不同活動,並根據不同曲種選擇搭建不同的「客廳」來拍攝。「線下音樂舞臺往往會比較正式,但現在年輕人聽音樂的方式更隨意、輕鬆,就像那種窩在客廳沙發上的感覺。」徐匯區文化館工作人員說。
轉型線上服務更多人群
從線下轉為線上,給「星期音樂會」帶來不小挑戰。疫情期間,徐匯區文化館積極參與市委宣傳部發起的「藝起前行」活動,對抖音和短視頻平臺有了一定經驗。「我們特地在B站看了很多演唱會視頻,比如跨年晚會,還有最近流行的毛不易、自得琴社等,想知道年輕人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形式。」為了把音樂會搬到線上,團隊花了將近兩月時間碰撞創意,最終決定把音樂會做成一檔精緻節目。
「星期音樂會」的固定觀眾以中老年人為主,不會用B站的老年人怎麼辦?工作人員介紹,在徐匯區文化館公眾微信號裡,會設置二維碼連結等,方便老觀眾在線觀看視頻。至於B站,更多是為了拉新——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關注這張上海文化名片。
徐匯區文化館副館長鮑科還記得,2004年開始做星期音樂會的初衷,是讓老百姓和音樂沒有距離感,同時提供上音大學生們實踐的平臺。16年過去了,觀眾在慢慢積累,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轉變,館裡的工作人員一直思考如何把音樂會重新改良和規劃。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家在思考中突破了以往線上音樂會的概念,「客廳音樂匯」將嘗試用更好玩、更好看、更好聽的方式,帶更多人了解藝術。「這次探索雖然有形勢倒逼的因素,但是在科技發展使雲技術、流媒體、5G等概念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生活之際,提前讓我們直面線上演出形式的到來。」鮑科說。
國慶長假後,「客廳音樂匯」有望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徐匯區文化館黨支部書記、館長戴菲菲認為,「客廳音樂匯」的探索與嘗試,打破了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物理空間上的壁壘,運用數位化的手段,將文化服務的受眾面和文化藝術的傳播力無限延伸,也將文化藝術賦予人們的精神力量無限延伸。「『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精心策劃的線上音樂會,不斷提高市民的文化素養,從而不斷提升文化自信,為努力建設人民生活的幸福樂園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