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未從來沒寫過小說,所以當他寫出《光明行》的時候,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這套武俠大書共九部,首尾相連長達260多萬字。這是個危險的信號,超過200萬字的,不用看,八九成是水貨爛作。
樓蘭未本是書中的一個人物,墨家傳人,馮門巨子,被作者拿來用做了筆名。
起名是頭等大事,也是頭疼的大事,筆名就是如此,起初想用「徐某」,因他本名就姓徐,這樣豈不是最省力氣?想太美,在臺灣鏡文學網站連載時該筆名被否決。又換成「李河」,這是男主角郎平的化名,也沒批准。還好男主角的名字沒有進行過投票,否則就是叫郎圓也絕不可能叫郎平。
一連斃了十幾個,最後挑了「樓蘭未」,終於順利通過。這三個字看起來似乎就沒那麼普通,有點筆名的氣概了,起碼能使不明就裡的讀者陷入沉思,懷疑有什麼奧妙玄機。
樓蘭未知道,自己內心有著強烈的表達欲望,眼見周圍猝死的人越來越多,這種欲望恐怕來得更猛烈了。
2013年,樓蘭未四十多歲,他想,自己該做出決定了。於是為了專心寫他想寫的東西,樓蘭未選擇辭職,離開了臺積電,從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以家附近的星巴克為主要基地,連續創作三年多,完成了這個大長篇。寫完後又回到了園區,繼續冒著猝死的風險當他的工程師。
這小說裡面有個一世三生的概念,我想自從樓蘭未決定踏出那一步起,他也已進入下一生了。
樓蘭未生於1967年,這個數字意味著他不再年輕,以近半百高齡開搞這樣一個大部頭,足顯英勇,竟然還是不賺錢的武俠小說,可謂壯烈。
然而,我突然發現背後還有一個真相。
真相就是樓蘭未對行情實在不夠了解,以致做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辭職的時候,他相當天真的做著白日大夢,他憑過去的經驗感覺到武俠小說在當下應該仍然很受追捧,所以至少在題材選擇上是不存在所謂知難而上的。在寫之前樓蘭未根本沒擔心過銷量問題,他想,這筆帳很好算啊,只要每個金迷都來買上一本,不就夠了嗎?
回過頭來,樓蘭未說他其實也很幸運,因為在這段揮灑熱情的旅途裡,他無憂無慮,不可思議的完全沒有受到任何幹擾。他沒有小孩,長輩也健康,諸事順暢,加上這些年的奮鬥,也存下一點積蓄,能夠沒有後顧之憂,所以即便金迷爽約,他也不會自殺的,請大家放心。
為了儘快出版這本書,樓蘭未還自己創辦了一家出版社,出版社的名字叫做「徐某編輯出版有限公司」,之所以這麼叫,大概是因為整個出版社就他一個人……目前也只出版了自己的小說。當然他也有一些願景,一點野心,希望有一天賺到錢以後,能有餘力幫助到其他的好作家,出版他們寫的好作品。
這樣的劇情似曾相識,連細節都如此吻合,不知道他認不認識一個叫孫曉的臺灣武俠作家。但願不要步入他的後塵。
樓蘭未雖然剛剛闖入文壇,但是他的一位多年好友,國中同學,卻早在臺灣打出天下,關注文學界的應該有聽說過,他叫駱以軍。因為這層關係,駱以軍得以搶先閱讀樓蘭未傳給他的文檔。
結果這部小說讓他很是吃驚。
駱以軍本來已經構思好了措辭,他心想,到時候一定要給這位老友一些不是礙於人情面子也要基於人道主義的鼓勵,畢竟一把年紀,萬一受到打擊想不開就麻煩大了。誰知看完後卻被「嚇到魂飛魄散」!不停地喊好看好看!甚至坦白,有一瞬間還動了要將手稿據為己有的邪念。他想不通,這個整天搗鼓電腦程式的高智商悶騷男,是何時蘊蓄的能量,竟然也能跨界來威脅自己了?這樣大的手筆。
我們不知道這是友情吹捧,還是舉賢不避親,反正駱以軍是用很誇張的手法盛讚了好友的這部處女作。到底怎麼樣,你自己去看。
接下來,樓蘭未還有幾個大計劃和一些小計劃,按他的意思,先寫一個《光明行》的小續集,叫《米太方》(或叫《米太方與陳怡君》),這個已經在路上了。完了再寫一個大武俠,他已經想好了一個更驚人的點子。之後會開始寫一個科幻,想必是去年看了《三體》後受了刺激,激起了好勝之心。科幻寫完之後,他還想再寫一個大武俠。如果這些都實現了,那麼他腦子裡還有大概十個很想寫的怪故事,到時候就可以動筆了。
或許這就是武俠作家的一貫風格,聽起來過癮至極,他們睥睨天下的雄姿,無人能敵,動輒幾十年上百年的寫作藍圖,完全沒把生物學的鐵律放在眼裡。我也如此天真,經常就這樣輕易相信了,感到人生充滿了希望。
這部小說已經在臺灣面世三年,但在大陸仍然默默無聞,知者寥寥,不可思議,我覺得跟大陸讀者難以閱讀到這部作品有很大關係,此前曾有在大陸電子書網站上線的計劃,似乎內容未通過審核。
我曾加入作者的臉書社團,得以受贈作者自製的電子版,有興趣的可以直接私信我獲取,如需給同好傳閱,叮囑勿用於商業用途即可。
關於孫曉其人,已得到作者回復,他並不認識,不過感嘆說原來有人跟他做著一樣的夢。另外《光明行》和《英雄志》的開篇有類似之處,前兩篇都可以獨立去看,所以我推薦的時候總擔心大家被第一部信息量密集的鋪墊勸退,會像老媽媽一樣不斷叮囑,看不下去的時候千萬不要勉強,完全可以從第二部看起,否則你一旦放下,這種大部頭你就很難再拾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