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日本治癒系電影《小森林》時,就很羨慕市子,她在無法融入喧囂吵鬧的大城市時,可以毅然選擇逃回到自幼生長的家鄉小森村,可以在這個森林深處的村子回歸到田園生活。在好友紀子和裕太的陪伴下,市子靜靜地走過了春夏秋冬… …
這個村子沒有過多城市時尚的文明色彩,人們還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田園生活,他們靠天吃飯,靠著雙手種地經營人生。雖然他們的生活不富裕,但在看電影時,能體會到電影裡那些生活在山村的人心中滿滿的充實和歡喜。
市子是幸運的,她回到小森村,小森村的森林都還在,每一株她小時候採過野果的樹,都還矗立在森林裡,只要她想,就可以再次去體會一下童年的樂趣。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市子這種幸運。相比於日本對森林的重視程度,早在20年前的中國,就沒有這麼重視森林,為了人們的生活,為了發展建設,必須毀壞森林,讓森林變成學校、機場、醫院,把人類活動的社區建立在地球的傷疤上。在讀陳應松《森林沉默》的時候,就特別有這種惋惜、難過於森林被毀的感覺。
20年前,陳應松進入神秘的湖北神農架森林區,在那兒,他體會了完全和城市中不一樣生活,也在森林裡找到了安放自己的寧靜。以至於,他花費了20年,寫出了《森林沉默》,可以說是將森林裡的所見所聞,全部記錄在書裡,是一本值得深讀的書。
書主要講述的是原本在森林尋求平靜生活的祖孫三代,因為森林被毀,他們被迫走出森林去城裡尋求生存方式,與此同時,女博士花仙老師獨自來到森林,為了治癒她的抑鬱症,她走入了森林,繼而展開了一系列關於森林的故事。
怎麼說呢,這本書,完美的複合了我喜歡森林、想要了解森林的所有想像。對於森林的喜愛,不亞於對蛋糕、糖果等治癒內心的甜食的喜愛,因為我覺得,森林也是可以治癒生活的。
雖然身處於鋼筋林立的「混泥土森林」裡,但我一直想著能夠回到森林中去,讓森林治癒喧囂的生活。陳應松也在神農架潛心創作了二十年,才有了森林是照耀內心良善的光源:「神農架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喜歡的模樣,喜歡她恆久不變的縱深感。在那裡,廣大的鄂西北崇山峻岭,野獸奔竄,蒼鷹飛翔。那裡的流泉和森林、鮮花和峽谷,是照耀我內心良善與靜泊的光源。」
《森林沉默》這本書裡,寫到了百來種動植物,不僅有日常我們所見的,更是有傳說和神話中的各種奇珍異獸,從物種、地質、氣象,再到所有對森林的想像,就好像在看「奇妙博物館」一樣,難怪有人說這是一本關於森林的「百科全書」。
對於喜歡森林的我來說,能夠讀到這本書,真的是滿足了我對森林的所有幻想。以往我在讀《阿納斯塔夏》時,也有這種對於森林的崇敬感和曼妙感。就好似,森林,才是我最後的歸宿。
可以說,《森林沉默》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就好像進入了一個原始森林時代,那些原本沒見過的、沒聽過的各種動物植物,齊聚在書裡,為了森林解讀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大文豪託爾斯泰曾說過:「人一旦到六十歲,就應該進入森林中去。」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年輕的時候,需要生活,需要顧家,沒有辦法拋棄家庭住到森林裡去,但老了,退休了,總有自己的時間了,去到森林,領略森林話語,領略自然的氣息。
陳應松在書裡還寫道:「大自然不僅僅報應那些吃野味、破壞大自然的人,它的報應要所有人類共同承擔……我們應當尊重人與各物種的相遇,互不幹擾,互相尊重。如果我們把地球的資源當作殺戮凌辱的對象,必然激怒大自然。人類是自然的一份子,一草一木、一禽一獸都有著自己的尊嚴。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野生動物不復存在,人類將從這無盡的精神孤寂中死亡。」
《森林沉默》一個創作階段的總結,也是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