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形成

2021-02-25 唱享皮黃

徽班進京以後,經過「徽漢合流」,徽班又在演出實踐中吸收了崑曲、梆子等戲曲劇種的營養,使自己的演出在實踐、融合中不斷發展壯大,而逐漸向一個獨立的劇種過渡。

據戲曲史學家考證研究,京劇形成的時間還沒有一個十分準確的年限。這也恰恰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因為一個劇種的形成,必然由量變向質變過渡,而要在歷史中查考到京劇具體在哪一年形成,也不現實,但目前認為京劇的形成是在1840年左右的觀點,還是得到了戲曲理論界的普遍認可,也可以說,京劇是在徽班進京五十年後才基本形成的。

然而,這樣說卻不等於「京劇」這一專有稱謂也是在1840年時出現的。「京劇」這個專有名詞正式出現,要比京劇實際形成的大致時間晚上三十多年。

「京劇」最早出現在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上海《申報》上,所以稱其為京劇,是因為徽班演出的這個匯集徽戲、漢調、崑曲、梆子等劇種風格特色的新劇種的形成地在北京。在此之前,京劇曾被稱為皮簧(黃)、二簧、黃腔、京調、京戲等,後來北京改名為北平,京劇也隨之被稱為平劇,又因京劇是全國的第一大劇種,幾乎遍布中國的每一個省份,所以京劇也有「國劇」的叫法。

既然「京劇」這個名詞是在1876年才出現的,何以見得京劇是在1840年左右形成的呢?在道光二十五年刊本的《都門紀略》中,記錄下了三慶班、春臺班、四喜班、和春班、嵩祝班、新興金鈺班、大景和班等七個當時在北京有很大聲譽的戲班、演員和演出劇目(具體記錄此處從略,可參考《中國京劇史》、《京劇發展史略》等)。從這份記錄中可以看出,上述七個戲班的演出劇目共七十餘出(重複者不計),其中已經出現的《法門寺》、《文昭關》、《讓成都》、《定軍山》、《碰碑》、《瓊林宴》、《探母》、《捉放曹》、《擊鼓罵曹》、《打漁殺家》、《南天門》、《清官冊》、《祭塔》、《回龍閣》、《蘆花河》、《水淹泗州》、《釣金龜》、《陽平關》、《斷密澗》、《二進宮》、《鐵籠山》、《五臺會兄》等成形劇目,仍然在今天的京劇舞臺上演出。

隨著聲腔藝術的融合與統一,在這一時期,京劇在字韻方面的「十三轍」以及唱念中的「四聲」、「上口字」、「尖團字」已初步確立。但除「十三轍」外,涉及京劇音韻的「四聲」、「上口字」和「尖團字」還保留著安徽、湖北等不同的地方語言及語音特色,甚至有些還保留著中古音的痕跡。儘管這也是徽、漢融合的結果,但不得不承認,這種來自不同地域字音與字韻的融合成就了京劇獨特而又系統、完備的音韻結構。因而,有人把京劇簡單地歸納為京字、京音和京韻並不準確。

這些演出的劇目可以反映出,當時「二簧」和「西皮」不僅已經成為徽班演出中的主要聲腔構成,「皮簧合奏」已將「二簧」和「西皮」有機地融合在了一個劇目當中(如《文昭關》、《捉放曹》等)。

此外這一時期,「二簧」和「西皮」的曲調在板式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此時如「二簧」中的倒(導)板、慢板、原板、散板以及「反二簧」(如《碰碑》)和「西皮」中的倒(導)板、慢板、原板、二六、快板、散板等板式均已出現。聲腔的統一與確立成為京劇作為一個獨立劇種產生的標誌。

此外,通過上述劇目還可以看出,在七個戲班所演出的七十餘個劇目中(重複者不計),已經出現了老生、小生、正旦、花旦、武旦、老旦、淨醜和丑旦等行當,並且隨著行當的確立,也出現了第一代京劇演員。

      十三轍:轍也可以理解為韻,在北方說唱中,把字音的韻母按韻母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原則歸納出的分類,將每一轍中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字命名為該轍的名稱,以便演唱、念白時在韻腳上合轍押韻,易讀易聽,並富於音樂的美感。十三轍包括「發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蘇」、「懷來」、「灰堆」、「遙條」、「由求」、「言前」、「人辰」、「江陽」、「中東」。為便於記憶,前人曾把十三轍簡化歸納為十三個字的一句話「俏佳人扭捏出房來,東南西北坐」,後人也有將其改為「要學會唱念做打基礎功才有根」或其他。

相關焦點

  • 歷史上京劇是怎麼形成的?京劇形成的標誌是什麼?
    道光二十年至鹹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 之二,行當大體完備; 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 之四,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余三勝。
  • 京劇形成和繁榮發展的條件
    任何事物的形成和發展,必有其發生發展的偶然和必然的因素:首先是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其次是人員素質與敬業精神,第三是社會需求。京劇在恰當的時機選擇了北京,北京也選擇了京劇。京劇是清乾隆年間(約1890年),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臺、和春)進京,形成和繁榮發展起來的。最後發展成為我國戲曲藝術的龍頭,國粹藝術。創立了四大流派,梅蘭芳躋身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一、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四大徽班不失時機的找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康乾盛世。
  • 吐故納新、包容並蓄:國產動畫《京劇貓》裡推陳出新的京劇文化
    引言京劇是我國傳統的戲曲劇種,也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它的形成歷史相對較晚,但迅速卻傳遍全國,影響甚廣,有著「國劇」的稱號。而京劇代表人物梅蘭芳,以他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是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也是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可見京劇的影響巨大。
  • 京劇就是京劇:京劇為什麼不能姓京卻要改姓為「今」?
    京劇的誕生和發展都處於封建時代,京劇許多劇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於歷史,京劇原有的表演藝術形式比較適合反映歷史題材和古人的生活,加之歷代藝人和譚鑫培、王瑤卿、梅蘭芳、周信芳等大師級的人物對京劇反覆琢磨,精心創造,它已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完整的藝術體系,凝聚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精華,體現了中國人文傳統的特色。
  • 京劇中的四大名旦有什麼樣的特點,他們宣揚了什麼樣的京劇文化
    京劇中的四大名旦有什麼樣的特點他們宣揚了什麼樣的京劇文化?身為一個喜歡京劇的人都知道京劇中有四大名旦,其實就是梅蘭芳,陳硯秋,尚小雲,荀慧生。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因為他們所從事的行當是不同的,所以說他們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那麼我們今天來說說它們的特點是什麼?
  • 長官京劇社
    長官京劇社源於1970年的長官公社「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由原所屬各村、社、生產隊文藝特長及愛好者組成。公社黨委聘請德州京劇團專業老師傳授現代京劇樣板戲,對演員和樂隊「文武場」手把手輔導培訓。經老師兩個多月指導,他們已能夠排演《紅燈記》《沙家浜》等曲目。這些愛好者成立了農民劇團,走村入社為群眾免費送去一場場精彩的演出,讓村裡的老百姓飽食一頓頓「精神大餐」。
  • 名家講壇丨著名京劇葉派小生傳人李宏圖漫談京劇藝術
    說起中國國粹,無疑會想到京劇,京劇作為中國戲劇三鼎甲「首榜」,一直受到國內外的喜愛。
  • #歷史上的1月12日# 四大徽班進北京,形成京劇;金三角大毒梟昆沙投降
    (二)229年前的今天,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進北京,京劇開始形成。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臺」和「和春」也來到北京。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與崑劇,三種唱腔逐漸融合。
  • 初學京劇老旦的完美教材《京劇老旦唱腔教程》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老年大學統編教材:京劇老旦唱腔教程》從老年大學京劇教學的實際出發,按照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編排教學內容
  • 【京劇名家】王安祈:綻放臺灣京劇之美
    「戲中戲」穿插期間,與劇中人物的人生處境形成隱喻關係。王安祈的「伶人三部曲」從講述獨特藝人追尋之旅的《孟小冬》開始,到描寫梨園輝煌史下流淌著人性陰暗的《百年戲樓》,最後則是以奇幻情節探究戲曲創作本質的《水袖與胭脂》收官,由「點」「線」而「面」以戲說戲,演繹伶人自己的故事。
  • 京劇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劇種
    朱先生所說的皮簧戲,就是京劇。京劇之所以能夠為雅俗所共賞,有它的先天原因。京劇本身雖來自花部裡的皮黃戲,卻受了雅部崑曲的長期薰陶。京劇第一代演員中的程長庚、余三勝,固然是昆亂兼擅;而小生演員徐小香、醜行演員楊鳴玉,則本身即為昆班出身。第二代演員中的旦行如時小福、梅巧玲,也都是昆旦兼亂。在崑曲藝術裡,積澱著數百年來戲曲舞臺藝術的精萃,擁有大批由古代知識分子寫作的劇目。
  • 京劇表演藝術複習資料
    點擊連結(《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簡介),關注《早安京劇》其他公眾號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 靳文泰:京劇應先自重而後人重之——對京劇現狀的兩點思考
    面對這種情形,吾輩也不得不反思當前京劇發展的現狀了。    京劇不能削足適履    在娛樂方式多元化選擇的今天,京劇已經風光不再,這很正常。但值得深思的是京劇如何能在當前充斥著各種各樣思潮的多元的現代文化藝術形式中找到自身的社會定位。京劇自形成並發展到現在這種形態,雖經歷了兩百多年的考驗,但依然能立在舞臺上,沒有走進博物館成為人們爭相詢問的古董。
  • 京劇譚派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先生去世,訃告不設靈堂
    京劇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清朝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 李少春談京劇與京音
    這就足以證明:京劇工作者時時刻刻地儘量爭取聽眾,使他們容易聽得懂京劇,尤其是梅瓶蘭芳先生,無論是唱或念,很多地方都運用了北京語音,創造了優美的、富有韻味的唱腔。梅先生之所以受到廣大聽眾歡迎和熱愛,我想這也是原因之一。這都說明了廣大聽眾在喜愛京劇或者準備欣賞京劇,首先是希望聽得懂。我們肯定了這點,就應當擁護推行「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並且要把它體現在我們的演出裡。
  • 京劇唱腔介紹
    唱腔(京劇)京劇音樂屬皮黃系統而又吸收並融合崑曲、梆子等聲腔的音樂因素。由唱腔、打擊樂、曲牌三個部分組成。    唱腔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為主。西皮是一種比較明快、活潑的曲調,長於抒情、敘事、說理、狀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導板、回龍、散板、搖板、二六、流水、快板。另有反西皮,是京劇傳統唱腔中出現較晚(據傳是譚鑫培所創)的唱腔,板式僅二六、散板、搖板。
  • 美聲唱法與京劇唱法區別
    但是這就是否意味著京劇唱法落後,不科學?一九七六年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言家沈湘到了杭州,在杭州跟著名京劇餘派老生陳大滬聊了一個夏天。沈先生說:「人只知道我好西洋歌劇,卻不知我也好京劇,我當初京劇唱片不比西洋少。他(指陳大滬)說京劇,我說美聲,找它們的共同點和獨特味。結果,我們發現義大利美聲發聲方法和京劇在其發聲的基木原理上不衝突的,是互補的。
  • 【京劇開講】嗓音訓練基本方法(京劇開聲呼吸訓練)
    形成一根直的管子。聲音從聲帶發出後,向上直接衝到鼻咽頂部,在頭頂迴旋。這種聲音聽起來非常洪亮、渾厚,有金屬音質。這就是「頭聲區的發聲方法」。檢驗這個方法是否運用正確,只要在說時摸一摸後腦部和頭頂部有無振動感覺就可知道。這裡我選擇了一個母音u, 作為大家發聲共鳴的第一個練習。
  • 京劇吊嗓子
    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請關注網站 京胡藝術網 (全國首個京胡門戶網站)http://www.jinghuart.com/京劇唱腔是京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劇流派形成與區別,主要體現在流派唱腔的風格。
  • 京劇唱腔的氣口都在哪?
    豈不知京劇的演唱是非常重視、講究對氣口的處理的。裘盛戎先生就曾說過:「京劇演員第一要注意氣口 。 學唱腔,不記氣口叫傻唱。」        以後幾天,我們將在《早安京劇》中介紹京劇唱腔氣口的設置,今天推出第一部分:補充氣息,使演唱得以延續而安排氣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