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京劇是我國傳統的戲曲劇種,也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它的形成歷史相對較晚,但迅速卻傳遍全國,影響甚廣,有著「國劇」的稱號。而京劇代表人物梅蘭芳,以他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是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也是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可見京劇的影響巨大。而《京劇貓》以貓為主角,京劇為核心,並通過另類的表現手法,為人們展現出來京劇的魅力。同時,《京劇貓》的展現,符合了現代青少年的審美,更容易在現代青少年中傳播京劇的魅力。
一、故事設定體現京劇元素,並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弘揚京劇文化
與上世紀單集或較少集數播出的動畫不同,《京劇貓》通過四季共234集,在觀眾眼前呈現出別樣的京劇魅力。同時,《京劇貓》在故事設置上,並不簡單地將京劇直接展現,而是通過故事中人物的冒險,並將京劇的各種元素融入其中,使觀眾在觀看時容易接受,也能使京劇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更容易產生對京劇的興趣。
在故事的設定中,為凸顯京劇的特點和方便冒險元素的融入,設置了武宗八方的設定,而這些宗派獨有的韻力,恰恰又是京劇要求基本功。這種方式的呈現,使故事的冒險元素有了較好的展現,為劇情的發展埋下線索,同時又能在娛樂的過程中,使觀眾了解京劇,並使其感受到京劇獨特的魅力。同時,每個人物又代表了京劇中的不同行當,如劇中的主角白糖代表了小聲,乖巧的小青代表了花旦。這種設置把京劇的行當以生動的角色加以詮釋,也為當代國產動畫等提供了確實有效的新思路。
在故事開場時,以白糖進入星羅班學藝為起點,描繪他在學藝時的成長故事,展現出京劇學藝時的場景,同時也為後面的故事埋下伏筆。而這種開場方式,不會讓後續打怪伏魔的冒險故事有突兀的感覺,同時也能在最開始埋下京劇的影子,方便京劇在劇中的展現。而在後續的冒險中,故事都在隱約之中,透露出京劇的身影。如冒險中星羅班的出現,或是體現京劇特色的宗派出現,在推動故事發展的同時,也為京劇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而《京劇貓》的故事中,雖以京劇為核心,但卻蘊含了許多其它元素。白糖學藝的地方是廚房,把碗扔上搖晃的架子練的是打擊墊的準確性,往葫蘆裡倒油練的是步伐和準度,豐富的練功方式融入到了生活化的場景中,使得這個階段十分有趣,同時也折射出了中國傳統武術的元素。除了武術,在文化元素上也有很多展現。如象棋、山水畫作為故事重要元素融入到劇情中,毫無說教色彩,卻能培養觀眾對中國傳統美學的審美觀,並促使觀眾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同時,在劇情上的設置也十分有趣。雖然是一部長篇的動畫,但在劇情上多數是單元劇的形式,每集都有一個完整且別出心裁的故事,在傳播京劇文化的同時,又向外傳播了一些道理。作為一個面向青少年的動畫,做的非常出彩。如在分宗失戀中,白糖面對假考官「作弊」的幫助,說是不公平,卻通過兩人的辯駁中,為觀眾傳遞出了人生沒有公平,需要靠自己拼搏等道理。
二、徽班在外輝煌,受聘進京演出,促進京劇形成
如果說單純在故事的元素中將京劇作為核心和整個故事的內在線索,是無法將京劇的魅力完全傳達給觀眾。但《京劇貓》卻以一種恰到好處的方式,使京劇元素更充分地融入到了整部動畫中。這種方式便是將戲曲的唱腔融入到片頭曲中,並將其製作成符合現代審美的歌曲,使觀眾更容易被吸引,也能促進京劇在觀眾中的傳播,使京劇再一次出現新的生命力。
而京劇的興起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徽班在明清之際的花雅之爭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也是當時民間戲曲演出最重要的團體組織。雖然這時的徽班演的主流是崑曲劇目,但足跡早已遍及天下,並從外將學員帶回。而明末清初又是徽班紛起、走出皖境的時期,在江、浙、粵、閩等南方各省,都有徽班的流動演出,促進了徽班在南方城市的影響力。
在走遍全國的情況下,徽班自然將目光對準中心城市,因為這樣城市具備相當的實力作為長期演出、發展的基礎。而乾隆年間,揚州作為南方文化中心和運河樞紐,成為徽班進一步發展的舞臺,也促使徽班贏得廣泛關注並聘請三慶徽班入京。而三慶入京,為京劇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在三慶入京後,四喜、春臺等徽班也相繼進入北京,促進了徽班在北京的影響,並逐漸成了眾多觀眾喜愛的戲劇。而這時京師的徽班主要是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和三和,其中前四個被公認為"四大徽班"。而和春與其他三個較為重要的徽班不同,和春雖是徽班,卻並非由揚州或安徽前來,而是由莊親王府出資興辦的,因而它實力雄厚。但無論如何,這些徽班在北京的出現,都對京劇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
徽班的興起,使京師劇壇繼高腔、秦腔熱潮後,又有了新熱點。而徽班的這種聲腔展現出的藝術景象,是觀眾為之興奮不已。而這時徽班又為實力相對弱小的聲腔班社提供依附的空間,並對其產生了影響,也加大了徽班在京師舞臺的影響力,對後來形成的京劇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而京劇這一名稱出現較晚,在乾隆、嘉靖年間,人們把安慶徽班的主要聲腔稱為二黃,而此時京劇受徽班影響較大,因此二黃成為京劇最早的劇種名稱。這個時期,也是京劇在徽班中逐漸孕育成熟的重要時期。而之後京劇的聲腔開始以西皮與二黃為主,因而又被稱為黃皮腔。到了道光、鹹豐年間,京劇開始發展出了更多聲腔,也促使京劇開始走向成型。
到了同治以後,京劇開始在外地流行,外地的觀眾除了用老稱呼外,還會對其冠以「京調」的稱呼,因為這個劇種已經完全是北京味道了。到光緒年間,第一次出現「京劇」這一稱呼稱這個劇種,自此之後,「京劇」這一名稱開始廣泛傳播,並形成了新穎而獨到的藝術面貌,為世人所愛,也為其成為國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京劇在朝廷和百姓間受到追捧,促進京劇大發展
在同光宣統年間,是京劇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也是一個名家輩出、新戲競盛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程長庚、張二奎、余三勝三大老生,同時還有譚鑫培、陳德霖、楊月樓等新秀閃亮登場,獲取無盡掌聲。而京師作為京劇的發源與根據地,上至皇帝貴胄,下至販夫走卒,無不能歌之樂之。京師之外,各大商埠都奉京調為正宗,而大都市上海以繁盛的經濟、文化力量,成為京劇另一個演出和創作中心。
京劇在道光中葉成型後,經過道鹹兩朝的積累與發展,在藝術上蓬勃欣然,蘊藏了極大的能量,正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來盡情展露一個新興劇種的風採與魅力。而同治以來,政局相對穩定、失眠繁榮昌盛,從上至下對享樂都極其熱衷,也正因此,京劇迎來了一個很好的表現契機,同時為京劇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當時,之前清朝朝廷設置的專門管理戲曲的「南府」,面臨京劇的發展,在道光後改為昇平署。到同光年間,昇平署開始大為膨脹,承擔起了繁重的演出任務,並抄錄整理了大量流行的京劇劇本,為清代京劇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正因為昇平署抄錄了大量當時的京劇劇本,為現代重新觀看當時的京劇劇目,亦或者改,並為現代所用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當時清宮對京劇的推動,一是為京劇的發展帶來極大的聲勢,上行下效,形成一種向心力;二是清宮演出要求嚴謹規範,對劇本和表演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也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京劇的更為規範完整。而且原先京劇劇本常常沒有定規,隨意增刪變動,而在昇平署的組織整理下,劇本格式等開始相對固定,但這也是和藝術個性的發揮相輔相成的。而且,在同治年間設立的行業機構「精忠廟」,方便了行業內的組織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凝聚力,同時促進了京劇的大力發展。
而在當時,城市開始發展,商業也逐漸興旺,市民也因此對演劇需求更為旺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時的京劇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京師文化的象徵。富豪、過客也追捧京劇,本地市民更是形成了審美習慣,對京劇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強烈的要求。同時也因為這種強烈的要求,推動了京劇進一步發展。
在同治以後,京劇陸續流向了諸多大城市,並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全國各地也有了專門演京劇的戲院。京劇在全國各地的流行與繁榮,使得京劇在外吸收優秀的內容為己所用,並推動京劇的大發展,奠定了京劇成為國劇的根基。
結語
《京劇貓》的故事,蘊含了京劇的各種元素,同時在冒險元素的加持下,間接地傳播了京劇的魅力。在觀看後,通過點滴細節了解了京劇文化,在這文化中,被引領入了京劇的世界。
京劇的興起,是中國戲曲從古典走向近代的一個標誌。而京劇的形成,卻與地方各種戲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又在這些地方戲曲的優勢上,吸收並進,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人們帶去了審美上的新體驗。
參考文獻:
《中國京劇史》
《中國戲劇志》
《中國戲劇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