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似水年華》,是在多年前去烏鎮玩,看到烏鎮旅遊的官網、西柵景區買票的大堂,都在循環播放著這部電視劇。後來看到網上傳著,西柵景區裡面有家酒吧叫「似水年華」,是黃磊拍了這部電視劇之後開的。去過幾次烏鎮,很喜歡烏鎮,但這家酒吧並不推薦,不論環境、酒水、還是小食,都沒什麼讓人覺得印象深刻的,酒水單小食單的名字諸如「我等你奶茶/貳拾叄號咖啡/烏鎮之秋/情定縫源」,也是充滿著濃濃的麗江調,浮誇和無病呻吟感立現。
但是我想推薦下黃磊自導自演的電視劇《似水年華》,拍攝地主要在烏鎮,還穿插著一些臺北的場景。片中三位主角,是黃磊飾演的烏鎮修書匠文,劉若英飾演的是從臺北來烏鎮的時裝設計師英,李心潔飾演的從小生長在烏鎮的女孩子默默。這是個美好而並不完美的愛情童話,英來到了烏鎮,在這短暫停留中,她和文相愛。之後又離開。然後是各種錯過,然後是終其一生的永恆思念。最後陪伴文過一生的是默默,而關於英的歸宿並未交代。
這樣的愛情橋段,並不算新穎,甚至還有些老套。整部電視劇鏡頭很慢很慢,有時是一大段毫無臺詞的風景,有時是像一首詩一般的臺詞。這樣的設計,應該很多人都是沒有耐心看完的,何況總共還23集呢。但也是因為這樣的設計,這部劇中呈現的是電視劇中少有出現的安靜,這種安靜就像清晨霧色朦朧中的烏鎮,大多數人都還在水鄉熟夢中,踏足在小巷的你,能清晰的聽到身邊同行人踩在青石板上的腳步聲。
我喜歡這部劇中出以獨白/對話形式的直白語錄,就像是在聽夏小虎拿著吉他彈唱《山野》中的「我走過流淌的溪水,天空中有鴿子在飛」,或者《這場名叫人生的旅途》中的「不知不覺 開始羨慕 花間蝴蝶飛舞」,抑或是張棗的那句「梅花便落滿了南山」。有人評價這部電視劇說「有雋語無佳篇」,但在我看來,若是一部充滿雋語的電視劇,讓人覺得「淡」而非「膩」,讓人覺得「憂"而不「傷」,不「安妮寶貝」而是「黃磊式真性情」,那怎能稱不上「佳篇」呢。
黃磊飾演的文,在片尾這樣說道「我在這裡停留了一輩子,終於真正熟知了這裡的一切。也終於了解到那一年你為什麼會來又會走得原因。這裡的美是令人迷失而又絕望的美」。這是在人生這趟旅程臨近終點的時候,文釋懷了,想通了,為此而為這段感情送上的祭奠語,是對過往的一切,一次認真的告白和告別。
而在現實中,黃磊說道創造這部電視劇的動機,這般說「關於《似水年華》這部戲的拍攝,我覺得是對我青春的一個紀念,可是我覺得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做了一個記憶,做了一個類似於結束的東西,是對一個時代的告別」。說的簡單和直白,他一筆一划的20萬字的劇本,是因為想用他的方式,對自己的過往做一次告別,之後開始新的旅程。
這樣的告別,甚至可以用「嘔心瀝血」來形容了,我有些羨慕和敬佩。
在幾年前北京的單向街,聽過楊葵的一個現場籤售分享會,他帶著自己的新書《過得去》。在這本書中,他回憶了他過去的一些人、一些事,比如說作協幹部宿舍、很多作家、北京老城門等。當時很好奇,為什麼一個才40好幾的人,這麼著急就開始寫類似於回憶錄的書呢?在我印象中,這類題材是不是等到七老八十了再寫比較好,40多應該是往前衝而並非往回看的時機。
但現如今,我的看法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生活中很多時候,稀缺的並不是一場「開始」,而是一場真正的「告別」。沒有告別的開始,有時會衍化成一種負重前行,走著走著可能就被壓得踹不過氣,有時又會衍化成一次又一次的循環和重蹈覆轍,未看清怎麼走到這裡,就急於走到下一站,卻不知可能在原地繞圈子。
馮唐為了告別他的青春時代,寫書一本接著一本連寫三本「北京三部曲」,和菜頭每年給自己寫一篇慶生日記,這些都是他們告別某一段時間、某個事件的方式。而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會簡化成一條微博、一條微信、或者心裡不為人知的一段心聲。
告別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但是卻是不可或缺,因為逝去的時光雖然不能再次踏入,但是這些跟隨著現在和未來的種種經歷,若是不好好告別,又如何能學會與自己的未來相處呢?
■
後雜記:
請關注我的公眾號|分享到朋友圈
長按二維碼,添加關注
- 非專業影評 和日常小事最近是茶 -
嫌疑人 | 少年派 | 你的名字 | 白日夢想家 | 血戰鋼鋸嶺| 天空之眼 | ROOM | 海邊的曼徹斯特 | 愛樂之城 | 驢得水 | 薩利機長 | 星際穿越 |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