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10年代已經成為過去。
這十年,對於臺灣電影來說,是不凡的十年。
時間回到2008年夏天,《海角七號》橫空出世,臺灣電影進入全新紀元。
《海角七號》之後的時代,被稱為「後海角時代」。但由於電影運作的周期,「後海角時代」並非是從2008年之後就馬上展開的,而是有一到兩年延遲期。
由現在回溯當年,從2010年開始,一大批受《海角七號》的成功而被激勵、感召、助推的臺灣電影湧現,真正的「後海角時代」來臨。
2010年代十年間,臺灣電影雖然依舊存在很多問題,但卻湧現了一大批在華語乃至世界影壇產生影響力的佳片,現象級話題電影和高票房電影的產生也相當密集。同時,在產業復興、類型創新、人才聚合方面,也有亮眼表現。
為了對「後海角時代」十年給予一個有意義的總結,【映畫臺灣】策劃了這次【2010年代十佳臺灣電影】票選,我們邀請了長期研究臺灣電影的專家學者,觀察臺灣電影的影評人和媒體人,以及臺灣電影的骨灰級粉絲,每人選出自己心水的十年十佳名單,經過匯總排序,得出最後的十佳大名單。這個名單,整合梳理了2010-2019十年間臺灣電影的傳承脈絡,同時也留下一個臺灣電影十年斷代史的精華名錄。
不知道,你心目中的十年十佳是哪些呢?
No.1《刺客聶隱娘》
導演:侯孝賢
出品:銀都機構、光點影業、華策影業、臺灣中影、中國夢電影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寰亞電影
上映日期:2015年8月27日(大陸)
2015年8月28日(臺灣)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上映日期:2011年9月9日(臺灣)/2012年5月10日(大陸,上下集合併版)上映日期:2011年9月30日(臺灣)/2012年5月10日(大陸,上下集合併版)出品:本地風光、華文創、捌捌玖電影、鏡文學、聯聯看娛樂上映日期:2011年8月19日(臺灣) / 2012年1月6日(大陸)出品:原子映象、威像電影、臺灣中影、華誼兄弟、高雄人十佳電影中,有多達三部電影有臺灣「中影」的投資。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其實就是在華語影壇赫赫有名的「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中影」從黨產轉為私營,但經歷了漫長與複雜的股權變更,在「中影」幾近消失的關頭,2009年,臺灣著名企業家郭臺銘的弟弟郭臺強接手,改名叫中影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也就是2010年代的初始,「中影」開始了「復活」的歷程。一方面,「中影」利用手中擁有眾多華語經典的版權優勢,修復推出了一系列經典影片,包括《恐怖分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這樣過了一生》《海灘的一天》等等。
另一方面,「中影」藉助背靠千億財團的資金優勢,開始投資大製作或優質華語電影,於是產生了【2010年代十佳臺灣電影】名單中《刺客聶隱娘》《賽德克·巴萊》《女朋友。男朋友》三部「中影」投資的影片,如果有票選2010年代臺灣電影產業十大新聞,「中影新生」應該會居於一席。《賽德克·巴萊》是中影和魏德聖的果子電影兩家傾其所有砸鍋賣鐵終於拍就的電影位於臺北西門町捷運六號出口對面樓上的真善美劇院,也是「中影」的產業之一。不好的消息是,2018年,臺當局認定「中影」為不當黨產,旗下百億資產遭禁止處分。對這樣的處罰,即便是千億身家的郭臺強也倍感作為民間資本在政治爭鬥中的無奈。雖然鍾孟宏導演只有《陽光普照》一部電影進入到十佳名單,但《大佛普拉斯》、《陽光普照》和《血觀音》三部電影,都和一家成立於2012年的公司華文創有關係,其中前兩部電影華文創參與了出品,監製都是葉如芬和鍾孟宏,《血觀音》則是華文創參與了發行。《陽光普照》獲得金馬56最佳劇情片,劇組全體上臺領獎,站最前面的即是黃信堯在《大佛普拉斯》片頭說「圈內最難搞」的葉如芬女士和鍾孟宏先生。好啦,馬上進入【2010年代十佳臺灣電影】評選的11到20名名單:
11《艋舺》(2010)
12《父後七日》 (2010)
13《看見臺灣》(2013)
14《誰先愛上他的》(2018)
15《當愛來的時候》(2010)
16《第四張畫》(2010)
17《範保德》(2017)
18《一路順風》(2016)
19《甲子園1929》(2014)
20《軍中樂園》(2014)
哎,好多人問為啥前十名沒有《艋舺》,可是《艋舺》真的就剛好就是第11名!這些年一直不順遂的豆導鈕承澤應該痛哭一場才是,他的《艋舺》和《軍中樂園》正好是第11名和第20名。
《艋舺》即將迎來上映十周年。
其實2010年代的開年,也就是2010年臺片表現是非常猛的,11到20名有就四部之多!但這一年沒有一部進入到十佳裡,也是非常遺憾的事。那年的《父後七日》後來也成為經典片目,是好些投票人的心頭好,無奈吃虧在投票人數略少上。如果把前20名全部統計到的話,鍾孟宏導演就是大贏家!
同時公布有三位及以上投票人提及到的電影,這十年的臺灣電影它們也應佔有一席之地:《逆風飛翔》《我的少女時代》《只要我長大》《臺北星期天》《行動代號:孫中山》《日常對話》《總鋪師》《目擊者》《鬼魅尋師記》《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強尼凱克》《再見瓦城》《只有大海知道》《阿嫲的夢中情人》。
投票人名單(依漢語拼音字母排序):
鮑士將,廈門大學電影學博士,浙江傳媒學院講師,臺灣電影研究者
陳卡卡,電影學碩士,【映畫臺灣】作者群成員
陳令孤,資深媒體人,曾專題研究臺灣青春電影,著有電影隨筆集《4比3的人間》
陳儒修,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曾任兩屆金馬獎與三屆臺北電影節評審。著有《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與《穿越幽暗鏡界:臺灣電影百年思考》等
陳煒智,紐約大學藝術學院電影研究所畢業,臺灣電影學者,涉獵電影史研究、電影評論、編劇等,曾專題研究臺灣電影刊物
陳智廷,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研究助理教授
丁祈方,日本大學藝術學博士,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副教授。長期擔任臺灣電影審查員、臺灣電視金鐘獎評審
法蘭琪,資深電影媒體人,深度臺灣電影影迷
肥內,臺灣電影學者,影評人
瓜子醬,電影學碩士,【映畫臺灣】作者群成員
黃豆豆,電影學博士,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映畫臺灣】創立人、運營人
黃鴻端,原臺北電影節總監
黃詩嫻,臺灣輔仁大學電影研究方向博士,集美大學教師
黃文杰,高校教師,影評人,獨立紀錄片導演,著有《憤世嫉俗:楊德昌和他的電影》,譯有《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等
灰狼,電影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映畫臺灣】創立人
賈選凝 ,影評人、資深媒體人、港臺雙棲專欄作家
柯諾, 影視學碩士,電影媒體人
蘭波,媒體人,影評人,曾任上影節亞新獎與北影節「注目未來」覆審評委
李道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LOOK,影評人,上海國際電影節選片人,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審,FIRST青年電影展覆審評委
落山風,影評人,臺灣電影與臺灣流行音樂研究者,【映畫臺灣】創立人、運營人
林文淇,美國石溪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曾任臺灣電影中心執行長
劉旭,輔仁大學傳播學碩士,【映畫臺灣】作者群成員和臺北聯絡人
木衛二,第50屆金馬獎評審,著有《浪跡:電影與旅行》
內陸飛魚,影評人,多次擔任國內影展評審,著有公路電影隨筆集《毫無目的去一次遠方》。
Pony,臺灣影評人
社長,奇遇電影創始人
湯以豪,筆名焚紙樓,影評人,動漫評論人,文字工作者。文章散見於兩岸各大平臺
王擊凡,樂評人,臺灣流行文化觀察者,每年樂此不疲數次飛往臺北看電影
魏棶,電影學碩士,【映畫臺灣】作者群成員
聞天祥,影評人,金馬獎執委會執行長
衛西諦,影評人,專欄作家,策展人,電影策劃,出版有十餘部電影書籍。曾任上影節、金馬獎、平遙國際影展等選片人或評審
謝建華,電影學博士,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教授,臺灣電影研究者
西帕克,影評人,藍光愛好者與收藏者
許至汛,金馬影展行銷統籌
楊欣茹,臺灣藝術大學碩士,北京大學傳播學博士,浙江師範大學教師
鄭秉泓,影評人,策展人,著有《臺灣電影愛與死》、《臺灣電影變幻時:尋找臺灣魂》
趙衛防,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研究員
張燕,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朱熠,原《看電影》雜誌副主編和《香港電影》雜誌執行主編,現全職影迷,兼職影評
中子,華語獨立紀錄片觀眾,對臺灣紀錄片亦有一定研究
鍾芝紅,電影學在讀博士研究生,華語VR電影研究者
感謝各位的投票!
工作人員:
投票人通聯:陳卡卡、魏棶、瓜子醬、灰狼
投票總協調:黃豆豆
排名數據匯總:落山風
投票人匯總:YUH
頭圖設計:陳卡卡
策劃、編輯:黃豆豆、落山風
本文圖片均截自電影正片音像製品或預告片,以及網路,版權歸出品方所有。
電影陪我們度過又一個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