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最好的一百部電影,第一爭議很大

2021-02-26 虹膜

作者:David Ehrlich / Eric Kohn / Kate Erbland / Anne Thompson / Zack Sharf / Chris O'Falt / Jude Dry / Tambay Obenson / Christian Blauvelt / Leah Lu / Christian Zilko

譯者:易二三

校對:陳思航

來源:《Indiewire》

美國知名電影媒體Indiewire最近評選了10年代的百佳影片,縱覽榜單,有各大電影節的寵兒,也有火爆全球的超級大片,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選的是百佳影片(movies),這份榜單也收入了唐·赫茲菲爾德的動畫短片《今夕何夕》,以及ESPN出品的系列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

亞洲隊成績堪稱慘澹,華語片更是全軍覆沒,今年口碑還不錯的新片《別告訴她》上演中美文化衝突,似乎頗對國外影評人的胃口,但想要複製《摘金奇緣》的票房奇蹟幾乎不可能。

說實話,本人看了這份榜單心裡也是一萬個問號,不過也不必太較真,榜單所反映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背景或許才是更有趣的,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聊一聊自己的10年代最佳電影。

本文翻譯了前十名的影片及其評價,11-100名則以榜單形式呈現。

十年前,似乎我們對於電影的理解非常固定——它們所能做的、為誰而拍和觀看方式等議題。這些觀念幾乎是僵化的,有著百餘年的歷史作為先例。掌握著話語權的人也樂於看見這樣的情況,未來的電影不會和過去有什麼兩樣。

影碟的銷量依然強勁,網飛不過是躺在你郵箱底部的小信封,中國將為電影公司提供最大的安全網。在2009年行將結束之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橫空出世,或許可以看作即將到來的巨變的前兆,不過好萊塢沒有人能想到一部影片的票房能夠逼近30億美元。

 

《阿凡達》(2009)

一切都變了。電影在不斷變化,但從來沒有像十年來變化得這麼迅疾和長久。毫無疑問,這十年會因為流媒體和超級英雄電影帶來的範式轉移而被世人記住,雖然有點馬後炮的意思,但從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比起十年前,電影的定義成倍地拓寬了。地點。產品。鏡面。窗戶。對自我的反思。對未來的願景。捕捉現實的方式。改變現實的方式。

如果說2010年代最重要的作品明確了一件事,那就是電影從來沒有如此重要過。本刊持續一周的2010年代最佳電影的各類榜單讓我們倍感興奮,這些影片在未來對你們又會意味著什麼呢?

接下來的一周,我們會逐漸發布最佳表演、場景、配樂和海報等榜單,影響了過去十年的新聞故事的年表,以及讓這一切發生的電影人的訪談。

現在,本刊驕傲地以這份10年代百佳影片的榜單揭開序幕。

 

在格蕾塔·葛韋格這部迷人的青少年成長電影《伯德小姐》的開篇,與影片同名的主角克裡斯汀·「伯德小姐」·麥克弗森(西爾莎·羅南奉獻了突破性的演出,正如她在以往每個角色做到的那樣)被老師提問——她所鍾愛的暱稱是否真的是她的姓名(當然不是了)。

昂著下巴,肩膀向後舒展,她回答,「我自己取的這個名字,這個名字由我自己命名。」(譯者註:老師提問用的是nickname和given name,given name相當於first name,作「姓名」釋義,不過伯德小姐的回答巧妙拆解了given name的用法。)這句話很好地總結了伯德小姐的整體氣質。

葛韋格單獨執導的首部電影——同時擔任了編劇——聚焦於即將從薩克拉門託的一所天主教高中畢業的伯德小姐,她迫切地想要離開自己的家鄉。

 

羅南賦予了伯德小姐以充沛的能量、高昂的精神和與年齡不相稱的憂慮,她是一個對嶄新的、更多的、其他的事物頻繁翻白眼的女孩。她並沒有想明白所有事情,也不需要。此外,羅南身邊還有一群頂級的配角卡司,包括奧斯卡獎得主勞裡·梅特卡夫(譯者註:疑誤,勞裡憑藉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突破演技的比妮·費爾德斯坦,以及盧卡斯·赫奇斯和蒂莫西·柴勒梅德飾演的兩位看起來相異(實則同樣「令人著迷」)的小情人。

 

《伯德小姐》是一則令人滿意且十分敏銳的青少年成長寓言,以獨特的智慧和反常在該題材上有所進步——不是每部以青少年為中心的電影都會讓女主角主動從疾馳的汽車上跌落,並用相似的沉著處理了結尾,讓人熱淚盈眶——這部影片一經公映就堪稱經典。

它讓葛韋格成有望步入新一代偉大的美國導演的行列——那種有著「世代級」影響力的天才,而這不過是極其令人不安的感恩節大餐上覆蓋的糖衣,也正是《伯德小姐》所打造的生活。——凱特·埃爾布蘭

 

9.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喬治·米勒,2015)

 

這部電影起初誕生於飛機之上的一個夢:導演喬治·米勒正乘坐長途航班回到澳大利亞,當他閉上眼睛時,腦海裡浮現出了五位婦女從殘酷的軍閥手下逃離的景象。15個飽受折磨的年頭和3500幅故事板過後——自從他第一次創造出《瘋狂的麥克斯》中黃沙漫天的末世情境——米勒終於讓自己的夢進入了現實,以觀眾未曾見過的規模。

 

作為一部寡言且幾乎永不停歇的動作片,《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打破了大製片廠的拍攝守則,米勒繼續講述西方傳說,重回廢土,以車輪替代馬匹,讓末世的倖存者彼此敵對,受到輻射汙染的沙漠一片荒涼,缺乏資源。這一次,「公路勇士」由湯姆·哈迪出演,而獨臂的指揮官弗瑞奧薩(這是查理茲·塞隆演藝生涯中最為強悍的角色)和五位生育者掌握著方向盤,一路狂飆,宣揚著她們的人性。

 

這大概是米勒所擁有過的最大型的團隊——1700名演職員散布在幾個足球場大小的基地——為了實現他的想像,珍妮·碧萬設計了極其複雜的服裝,劇組打造了150輛自製車輛,多臺數碼攝像機同時拍攝了超過120天。沒有人能構想或完成以實景兼CGI特效拍攝這部電影中複雜的動作戲。

米勒的控制室位於一輛疾馳的、層層裝甲的沙漠越野車內部,他在那執導這場戲的動作,同時控制多位特技演員:「太陽馬戲團」令人目眩的雜技式的撐杆跳,完美地控制著重量;司機的遠程遙控讓演員看起來正在操縱車輛;來自澳大利亞的鋼索團隊參與過雪梨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最終,米勒把逾400小時的鏡頭交給了他的剪輯師兼妻子,瑪格麗特·西克索。這部影片贏得了六座奧斯卡小金人,其中一座就屬於她。不過《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本該一舉包攬十個提名獎項。再也不會有另一部「狂暴之路」了。——安妮·湯普森

 

 

保羅·託馬斯·安德森的每部電影都值得頌揚,近30年的電影生涯中,他創作出了幾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作品。罕見的是,《大師》成功融合了PTA不同的電影模式:它把《私戀失調》中自我反省的神經兮兮、古怪的親密感和《血色將至》中對歷史的探詢巧妙地結合了起來,深刻洞察了支離破碎的國家身份認同。作為一部充滿神秘色彩的時代劇,《大師》以科學教(即山達基教)為背景,它為我們觀察狂熱行為是如何侵入脆弱心靈提供了絕佳的窗口。

 

同時,《大師》也是一部有趣的黑色喜劇,它關乎異化感是如何導致徹底的反叛,以及為何所有有組織調理的生活方式都註定會失敗。故事的核心是從二戰退役的海軍軍官弗雷迪·奎爾(傑昆·菲尼克斯 飾)對生活十分不滿,恍惚中被蘭卡斯特·多德(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飾)領導下的狂熱團體所俘獲,後者神似科學教的創始者L·朗·賀伯德。他們之間充滿衝突的、另類的交流隨著一系列神秘的際遇而展開,強尼·格林伍德的配樂令驚嘆。

 

隨著故事的進行,弗雷迪迷失了方向。起初被蘭卡斯特溫暖的社群所吸引,但他很快被捲入了這位長者帶有異端性質的個人治療活動。當弗雷迪向蘭卡斯特的騙局妥協,他就已經陷入過深,無法隨意地離開這個社群了。

菲尼克斯在沙灘上與一位陷入沙子裡的裸女相擁的滑稽畫面意味深長,暗示了宗教的形式能讓個人有多麼沉溺。蘭卡斯特或許是一個古怪的傀儡大師,但因為缺乏秩序感,弗雷迪屈服於自己的低級欲望。

影片中令人警醒的臺詞表明,一個操縱人的異教團體也擁有拯救一個潦倒的人的能量;到頭來,我們都是體制的囚徒,沒有它,大部分人都會隨波逐流。在PTA刺痛人神經的、情感啟示式的作品序列中,這一部最為令人不安。——埃裡克·科恩

 

 

每當想到託德·海因斯這部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同名小說的美得無法形容的作品,腦海裡首先浮現的是小說結尾的幾句話:「只能是卡羅爾,她們會一起路過一千個城市,走進一千間房子,環遊世界,一同經歷天堂與地獄。」從這個角度來看,僅憑一份最佳影片的榜單很難完全總結《卡羅爾》這部電影。

菲麗絲·奈吉的劇本堪稱天才之作,愛德華·拉奇曼的16毫米膠片攝影營造了一種柔軟光芒,而兩位主演的表現堪稱影史最佳(當然不是指她們把老哈奇瞞在鼓裡的那方面),海因斯執導的《卡羅爾》不僅僅是一部關乎壓抑時代中相互迷戀的刻骨通俗劇,也不僅僅是收容了卡特·布爾維爾令人著迷的、生涯最佳的配樂,或桑迪·鮑威爾富有魅力的服裝,抑或鮮見的擁有快樂結局的酷兒羅曼史——這一結局以凱特·布蘭切特充滿愛意的微笑引人共鳴,喚起了每一個卡羅爾·艾爾德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當然,它也不僅僅是對幾十年前像大衛·裡恩《相見恨晚》那種「未了情」式愛情片的呼應,或一系列令人幾乎心跳停止的細小手勢以及二十一世紀最讓人能夠進行情感宣洩的結束鏡頭。它是這每一項的總和(甚至更多!),但其中大部分都無法分割,讓人體會到愛上一個人並且彼此的內心得到歸屬的感覺。——大衛·埃利希

 

 

有許多關於電影「魔力」的電影,它們總有一種飽含深情的能力讓觀眾沉浸在一個新的世界,但極少能達到《神聖車行》那樣不可思議的光彩。距離首部長片十多年後,萊奧·卡拉克斯的新片是一個類型大雜燴,主角奧斯卡(德尼·拉旺的表演是有史以來最不拘一格的之一)在巴黎經歷了許多不同的身份——從一個乞討的老婦,到一個躺在病榻上的將死之人,以及近乎癲狂的街頭流浪者梅德先生。

他開著豪車四處兜風,從一個任務趕往下一個,影片超現實的邏輯徐徐展開:這位高深莫測的主角,全憑心血來潮行事,卻越來越絕望,並被自己不尋常的一個個任務給耗到精疲力竭。任何在不同尋常的生活中經歷過多重角色的人,都會感同身受。

當奧斯卡忠誠的司機席琳(愛迪絲·斯考博 飾)戴上一個喬治·弗朗敘的電影《沒有面孔的眼睛》中的面具時,很明顯,《神聖車行》也是獻給電影的一封情書——這種藝術形式在創造不可磨滅的影像、且比日常現實所表達的更豐富的能力。

奧斯卡遇見他以前的戀人之時(凱莉·米洛 飾),她唱著一首感傷過去的歌,卡拉克斯在此處幾乎糅雜了每種電影類型,並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電影語言,獨樹一幟。

 

隨著奧斯卡整日的奇幻歷程,這部影片變成了一個關於生活起起落落的抒情性寓言。回想一下那段手風琴的插曲,當奧斯卡在漫步在寬長走廊之時,一隊音樂家跟在他後面激情地演奏著。

這個段落是一份強有力的陳述,體現了追求自我表達及抓住每個可能線索的過程中的情感脆弱性。對於電影來說大體上也是這樣的。——埃裡克·科恩

 

科恩兄弟一貫擅長於刻畫討人喜愛的失敗者形象——罪犯、怪胎、冒失鬼、過氣人物和模仿者——縱然在這些標準之上,與影片同名的勒維恩·戴維斯(即將邁入《星球大戰》的奧斯卡·伊薩克,與人物所處狀態十分相似)仍是獨一無二的。

《醉鄉民謠》的故事取材自民謠歌手戴維·凡·洛克,背景設定在六十年代,聚焦於主角一周內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此期間——充斥著劣質的演出、更糟的錄音、寒風中的調情和一隻可愛的橘貓——標示著勒維恩的日常生活,科恩兄弟(及伊薩克)從來沒有忘記這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事實。

 

這部影片既有趣又豐滿,正因為它很清楚勒維恩的生活、以及骯髒寒冷卻又充滿魔力的紐約有多複雜,它的趣味和真相才如此動人。《醉鄉民謠》是一部無可挑剔的、精心製作的完美作品,包括科恩兄弟的劇本,巧妙結合了令人痛苦的絕望和「這就是人生」式的喜劇;布魯諾·德爾邦內爾的攝影,充滿深情地再現了那個年代的紐約。

更不用說音樂了——音樂!——從T-本恩·本內特到馬庫斯·芒福德,讓勒維恩融入了一個從來不屬於他的時代,同時創作出了一份全新的音樂遺產。隨著生活的變遷,影片中的人物也從活潑歡快的群奏(出演《星球大戰》之前,亞當·德賴弗在《拜託,甘迺迪先生》一曲中的和聲表演也是奧斯卡級別的),轉為心碎的獨唱《再會吧》。這部影片什麼都有,而且極其真實。——凱特·埃爾布蘭

 

4. 《殺戮演繹》/《沉默之像》(約書亞·奧本海默,2013/2015)

《殺戮演繹》

《沉默之像》 

過去十年來,「重要」成了最被誤用為形容電影的詞彙。一次又一次,這個詞被用來說服人們,一部電影是天生具有道德敦促的意義的——這當然是好的,有的電影甚至深入人性。

不過大部分電影都名不副實,或沒有得到應有的藝術尊重。但約書亞·奧本海默雙聯畫式的《殺戮演繹》和《沉默之像》,是兩部條件反射式地令人聯想到「重要」一詞、卻又讓人絕望地意識到它的不足的紀錄片。

《殺戮演繹》

這兩部電影都關乎於1965年至1966年間印度尼西亞的種族屠殺,它們能引發共鳴不僅是因為其重要性,奧本海默的技巧激活了它們的價值;他的影像極富膽識,將歷史從黑暗中挖掘出來,然後注入我們的骨髓。

在《殺戮演繹》面世之前,印度尼西亞大屠殺事件被各位當權的犯罪者所掩埋;這種靜默決定了現代印度尼西亞的等級和權力結構。《殺戮演繹》中,那些自豪的劊子手被鼓勵講述自己的故事,在他們看來:以清除「共產主義者」和保衛國家為名的種族屠殺是一種英雄式的行為和幻想。

《殺戮演繹》

奧本海默邀請元兇重新演繹他們是如何介入這一事件的,也因而讓他們幻想中的自我犧牲在銀幕上顯現,有效地讓他們自我揭露。結果是,這部電影強有力地打破了印度尼西亞當局封鎖下的噩夢,國際媒體對《殺戮演繹》的陸續報導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印度尼西亞的過去。

 

《殺戮演繹》

《沉默之像》於兩年後推出,但其實在《殺戮演繹》完成幾周後就開始了危險的拍攝——奧本海默拋開了劇本,以倖存者的視角,通過這些毫無權勢去挑戰困擾他們已久的錯誤歷史表述的人們,審視大屠殺事件。

《沉默之像》

影片的主角阿迪·盧坤的誕生和生活都因為他哥哥被殘忍殺害而深受影響(《殺戮演繹》中曾展現這一事件),奧本海默以罪行的現實影響來質詢那些殺人兇手。

《沉默之像》

《沉默之像》放棄了前作中的歌劇風格,以更好地吻合盧坤安靜沉思的性格和善於觀察的敏銳,這種形式因而也造就了一些影史中最令人痛苦的面部特寫鏡頭。《沉默之像》不僅讓這些倖存者發聲,更給予他們力量說出他們長久以來雙眼所見的真相。——克裡斯·歐法特

 

3. 《合法副本》(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2010)

 

以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創作的飽受折磨的愛情故事中,米蘭·昆德拉曾寫道「愛情就像王國:在廢墟之上建成,最終又歸於廢墟。」這句名言來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迴蕩在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合法副本》中鋪滿鵝卵石的託斯卡納小巷,這個埃舍爾式(譯者註:荷蘭藝術家,以「錯視」、「矛盾空間」等手法而著名)的浪漫故事,檢視了世界和身處其中的人們是如何被共通的模糊記憶連結在一起的——以及國家、人際關係和藝術作品是如何通過共識(或普遍存在的幻想)所維持的,這種共識或幻想有時是真實的。

 

不過究竟什麼是「真實」?《蒙娜麗莎》難道不是那位女模特的副本?難道婚姻不是對某種古老儀式日漸衰微的模仿——兩個努力保持當初相愛的狀態的完美陌生人所達成共識的表演?難道《合法副本》不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原創故事,縱然阿巴斯對《去年在馬裡昂巴德》和《遊覽義大利》有所借鑑,並且延續了自己以前對真相和美的探索?

 

在「虛假新聞」成為這個時代最暗中為害的標語、人工智慧換臉和迪士尼翻拍電影以科幻電影中呈現的方式動搖了真相之前,《合法副本》就刺破了這個世界的焦慮,人們在其中只能確定自己的感覺。

簡單來說,這部影片的故事開始於一個義大利小鎮,一位無名女性(由不能更好的朱麗葉·比諾什飾演)遇見了一位喜歡質疑事物規律的作家(威廉姆·西梅爾 飾)。當一位旅館老闆將他們兩個「誤認」為結婚很久的夫婦之後,他們決定順著這個想法扮演下去——縱然在他們各自單身的時候保持這種狀態也很難。

這種想法或許每個觀眾心中也浮現過,不過總是接以沙馬蘭級別的劇情轉折:如果他們其實已經結婚、只是在裝作偶遇怎麼辦?他們究竟是真正的情侶,還是令人信服的假夫婦?阿巴斯不在乎答案,只關注兩者之間的區別。

 

不只是《愛在午夜降臨前》中那種哲學探討,《合法副本》是一座精心築成的玻璃房,讓人一次次迷失在其中的迴廊。影片一開始是一段令人興奮的概念討論,而後轉化為對真相、藝術和愛情本質的情感剖析。

《合法副本》的影響可以在以下影片中感受得到——《勃艮第公爵》和《魅影縫匠》。或許這種影響是阿巴斯的作品所引導的?他肯定想引發我們的思考,也很樂意看到任何人反覆解讀他留下來的問題。正如比諾什的角色所說:「沒有副本,我們就無法理解原件。」——大衛·埃利希

 

 

一位神秘女子駕駛著汽車穿梭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為自己的外星家園捕獵男人。她引誘那些獵物進入一個黑色水潭,而後脫下自己的衣服,無動於衷地看著他們漸漸沉沒。這個過程一遍遍地重複,直到這個外星人遇到了一個人,激發她思考任務之下隱藏的自己是怎樣的。

 

以上就是喬納森·格雷澤令人著迷的傑作《皮囊之下》的基礎設定,一次無法歸類的體驗——是恐怖片還是科幻片?如同殺戮成性的女主角,整部電影也不斷在變化。它以一種冷漠而大膽的好奇心凝視深淵,這一點讓人聯想到庫布裡克。

格雷澤的天分一開始就表現在選了斯嘉麗·詹森出演主角,這個角色逼迫她以一種最為危險的方式引爆並解構自己性感尤物的形象,而她的很多場戲都是通過隱藏攝影機拍攝的,那些扮演受害者的「演員」大都是街邊的無名氏。當然,這些素人的表現不見得有多亮眼,但人性引導他們不自覺地被這個外星人吸引,隨之導向了對她的任務性質的審問。

 

斯嘉麗很少展現這樣勇敢的一面,以一種貫徹全身的驚奇感呈現了角色的覺醒,讓觀眾對於思想形成的優雅本質感同身受。斯嘉麗貢獻了終身難遇的表演,角色幾乎沒有臺詞,卻細膩地表現出了一個闖入陌生空間的局外人的恐懼、憂慮和緊張,她的銀幕形象本身有一種定位的力量。

她是這一基於古老觀念的——我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令人不安的新作的驅動力,影片的其餘部分則隨著她非同一般的流變性而適應改變;尤其是麥卡·利維具有革新性的配樂,將一大堆合成器音樂與古怪的打擊樂混合在一起,具有催眠效果,潛入我們內心的黑暗。

斯嘉麗的角色越發貼近人性,《皮囊之下》就越讓觀眾感到陌生。這十年間的許多電影都讓鼓勵我們在銀幕上發現自己,但沒有電影如此無畏地坦承,我們或許並不喜歡自己的親眼所見。——扎克·沙爾夫

 

 

繼《憂鬱的解藥》之後,巴裡·詹金斯睽違已久的第二部作品並不是典型的二年級作業。近十年的那部處女作溫柔且極具洞察力的反思了愛情和中產階級化,《月光男孩》則延伸到對愛情慾望和非裔美國人的情感困境的觀察,將每格畫面打造成一幅幅極富深意的掛毯。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部以匆匆一瞥講述的深刻悲劇。同時,它也是一個號召,拓寬了黑人藝術以新的方式滲透進流行文化的潛力。《月光男孩》充滿了引發人們回憶的影像和溫情滿滿的交流,導演對塔瑞爾·阿爾文·麥卡尼的戲劇《月光下的黑人男孩是藍色的》的改編展現了他罕見的才能,用小動作做出宏大的敘述。

十年來,沒有一部傑作成功保持了這種難以捉摸的平衡,捕捉到了永恆的瞬間,儘管它還體現了那個時刻的不確定性,並對美國電影的現狀影響深遠。

 

此外,《月光男孩》還成功地將其深度融入了傳統劇情的外殼。這部電影探討了一個年輕黑人跨越三個時代的困境,在階級和破碎家庭的重擔下,尋找自己身處的位置,掙扎於性別身份認同。不過,大部分的人物弧線是通過打破傳統情節界限的橋段展開的。

故事的力量反而從言語之間的間隙誕生——以及一場為了找到正確語言而不斷進行的戰鬥。影片是一個驚人的情緒片斷,關於一個人在許多層面上同時被邊緣化的本質。

 

隨著他的成長,錯過了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生活的機會, 年輕喀戎的故事變得愈來愈絕望和悲傷。最後,男孩變成了男人,他為了將一切回到正軌做最後一搏。縱然影調陰鬱,但它仍是照亮勇於表達的前景的希望燈塔。

《月光男孩》於2016年總統大選前一個月上映,它揭露出了美國社會的割裂,在其氛圍變得極其緊張之前。這種影調是處於艱難時刻之中的絕望和渴望的混合,懸停在任何確切的歷史時刻之上。影片最後一幕,年輕的喀戎站在夜晚的沙灘上,凝視著攝影機,他真正的自我將永遠徘徊,這無疑是一個標誌性的形象。

——埃裡克·科恩

 

11-100:

11.《華爾街之狼》(馬丁·斯科塞斯,2013)

12.《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2010)

13.《生命之樹》(泰倫斯·馬力克,2013)

14.《利維坦》(西安·卡斯坦因-泰勒&維瑞娜·帕拉韋爾,2012)

15.《狗牙》(歐格斯·蘭斯莫斯,2010)

16.《社交網絡》(大衛·芬奇,2010)

17.《今夕何夕》(唐·赫茲菲爾德,2015)

18.《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盧卡·瓜達尼諾,2017)

19.《託尼·厄德曼》(瑪倫·阿德,2016)

20.《魅影縫匠》(保羅·託馬斯·安德森,2017)

21.《逃出絕命鎮》(喬丹·皮爾,2017)

22.《燃燒》(李滄東,2018)

23.《辛普森:美國製造》(伊斯拉·埃德爾曼,2016)

24.《少年時代》(理察·林克萊特,2014)

25.《愛》(麥可·哈內克,2012)

26.《魔力麥克2》(格裡高利·雅各布,2015)

27.《起風了》(宮崎駿,2013)

28.《帕丁頓熊2》(保羅·金,2017)

29.《第一歸正會》(保羅·施拉德,2018)

30.《這不是一部電影》(賈法·帕納西&墨塔巴·米塔瑪斯博,2011)

31.《在某處》(索菲亞·科波拉,2010)

32.《布達佩斯大飯店》(韋斯·安德森,2014)

33.《瑪德琳的瑪德琳》(約瑟芬·戴克,2018)

34.《我們講述的故事》(薩拉·波莉,2012)

35.《唯愛永生》(吉姆·賈木許,2013)

36.《春假》(哈莫尼·科林,2012)

37.《羅馬》(阿方索·卡隆,2018)

38.《廷巴克圖》(阿伯德拉馬納·希薩科,2014)

39.《鬼書》(詹妮弗·肯特,2014)

40.《私人採購員》(奧利維耶·阿薩亞斯,2016)

41.《瑪格麗特》(肯尼思·洛納根,2011)

42.《獵殺賓·拉登》(凱薩琳·畢格羅,2012)

43.《燃燒女子的肖像》(瑟琳·席安瑪,2019)

44.《持攝像機的人》(基爾斯滕·詹森,2016)

45.《一次別離》(阿斯哈·法哈蒂,2011)

46.《遺傳厄運》(阿里·艾斯特,2018)

47.《迷失Z城》(詹姆斯·格雷,2016)

48.《寄生蟲》(奉俊昊,2019)

49.《愛在午夜降臨前》(理察·林克萊特,2013)

50.《輝夜姬物語》(高畑勳,2014)

51.《她》(保羅·范霍文,2016)

52.《伊甸園》(米婭·漢森-洛夫,2014)

53.《鬼魅浮生》(大衛·洛維,2017)

54.《冷戰》(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2018)

55.《弗蘭西絲·哈》(諾亞·鮑姆巴赫,2012)

56.《幸福的拉扎羅》(阿莉切·羅爾瓦赫爾,2018)

57.《橘色》(肖恩·貝克,2015)

58.《都靈之馬》(貝拉·塔爾&阿尼亞斯·赫拉尼茨基,2011)

59.《別告訴她》(王子逸,2019)

60.《黑豹》(瑞恩·庫格勒,2018)

61.《臉龐,村莊》(阿涅斯·瓦爾達&JR,2017)

62.《小偷家族》(是枝裕和,2018)

63.《盜夢空間》(克里斯多福·諾蘭,2010)

64.《碟中諜6:全面瓦解》(克里斯多福·麥奎裡,2018)

65.《憂鬱症》(拉斯·馮·提爾,2011)

66.《遊客》(魯本·奧斯特倫德,2014)

67.《在伯克利》(弗雷德裡克·懷斯曼,2016)

68.《第一夫人》(帕布羅·拉雷恩,2016)

69.《勃艮第公爵》(彼得·斯崔克蘭德,2014)

70.《賤民》(迪·裡斯,2011)

71.《再見語言》(讓-呂克·戈達爾,2014)

72.《小姐》(樸贊鬱,2016)

73.《愛樂之城》(達米恩·查澤雷,2016)

74.《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萊恩·詹森,2017)

75.《一個明星的誕生》(布萊德利·庫珀,2018)

76.《不留痕跡》(黛布拉·格蘭尼克,2018)

77.《紀念品》(喬安娜·霍格,2019)78.《頭腦特工隊》(彼特·道格特,2015)

79.《寶藏獵人久美子》(大衛·澤爾納&內森·澤爾納,2013)

80.《非家庭電影》(香特爾·阿克曼,2015)

81.《太空生活》(克萊爾·德尼,2018)

82.《日暮之歌》(特倫斯·戴維斯,2015)

83.《同義詞》(那達夫·拉皮德,2019)

84.《南國野獸》(貝赫·澤特林,2012)

85.《魔術師》(希爾萬·肖默,2010)

86.《凱特扮演的克裡斯汀》(羅伯特·格林,2016)

87.《她的氣味》(亞歷克斯·羅斯·派瑞,2018)

88.《凱文怎麼了》(琳恩·拉姆塞,2011)

89.《支持女孩們》(安德魯·布加爾斯基,2018)

90.《私人生活》(塔瑪拉·詹金斯,2018)

91.《海上火焰》(吉安弗蘭科·羅西,2016)

92.《蜘蛛俠:平行宇宙》(鮑勃·佩爾西凱蒂,彼得·拉姆齊&羅德尼·羅斯曼,2018)

93.《喬治的母親》(安德魯·多薩姆,2013)

94.《歡樂時光》(濱口龍介,2015)

95.《樹蔭》(克裡歐·巴納德,2010)

96.《女孩翩翩起舞》(雅各布·克魯尼克,2011)

97.《所有的不眠之夜》(米哈爾·米塞薩克,2016)

98.《了不起的蓋茨比》(巴茲·魯赫曼,2013)

99.《最孤獨的星球》(朱麗婭·羅克鐵夫,2011)

100.《性本惡》(保羅·託馬斯·安德森,2014)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賽人說,《魔童哪吒》是關於成功學的電影?

國產劇也能拍《無主之城》這樣的求生題材,這事我之前不敢想啊

女總統是這麼養成的

相關焦點

  • 過去十年,最好的10部臺灣電影
    這個名單,整合梳理了2010-2019十年間臺灣電影的傳承脈絡,同時也留下一個臺灣電影十年斷代史的精華名錄。不知道,你心目中的十年十佳是哪些呢?楊雅喆屬於2008年《海角七號》掀起臺灣電影熱潮的主要人物之一,那一年,《海角七號》《九降風》《囧男孩》《停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等新片的推出,預示著臺灣電影新一波浪潮的到來,而楊雅喆正是《囧男孩》的導演,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片。
  • 他和範冰冰傳過緋聞,十年演一百多部爛戲卻成為標杆人物
    他出演的電視或者電影的評分真的非常的低,和他一起出道有些都是很紅,而他到現在目前為止都只是出演的都是配角,但是除了即將上映的電影《心冤》。但是這部作品也不知道是否能火。從1990年到1999年間他總共出演了一百多部電視電影。從出道三十年以來,他總共出演過三百多個角色,但是有沒有發現大部分都是不好的片子,並沒有給觀眾留下很好的印象。
  • 《王牌特工》:好電影,不要看續作,第一部永遠是最好!
    像傳統的商業大片一樣,王牌特工仿佛在湊情懷於是湊了一部王牌特工第二部,確實在特工們在第一部中的表現讓我們眼前一亮,不像傳統的好萊塢大片中的硬漢般兇悍野蠻,英國人用英國人自己的紳士精神上演一場英雄主義大戲,但是從第二部的劇情與角色人物關係設置確實
  • 5部高分國產懸疑電影,最後一部有可能是近十年最好的國產懸疑片
    5部高分國產懸疑電影,最後一部有可能是近十年最好的國產懸疑片!你看過幾部?第一部《烈日灼心》,一個電影能獲得一個影帝已經很了不起,但《烈日灼心》一部電影卻同時捧出三個影帝。這十分罕見,這部電影的成功,至少一半歸功於鄧超、郭濤、段奕宏。
  • 向你推薦這十年最好的電影!
    阿彼察邦完成在電影節的加冕,成為了享譽世界的作者導演,依然不得不為電影投資發愁;奉俊昊成功「出圈」,徵服了奧斯卡和票房市場,他找到了普世的表達,也獲得了普世的成功。  2015年,《刺客聶隱娘》入圍主競賽單元。頒獎當晚,許多中國影迷深夜未眠,盼望這部場刊高分作品可以成為繼《霸王別姬》後的中國第二部金棕櫚電影。
  • 這十年最好的十部奧斯卡外語片 附片源
    魚叔始終認為,奧斯卡最佳電影的含金量遠遠不如最佳外語片,畢竟外語片是近百個國家最好的電影中推選出來的。每個國家只能選送一部影片參加評選,送交學院外國片委員會審查。然後進行秘密投票選出五部提名影片。觀摩完五部影片後,再由四千名美國影界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一部最佳外國語片。魚叔題中所指,這十年最好的十部電影,便是近十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小李子的爭議電影排名,《血鑽》排第一,《禁閉島》緊隨其後
    任何一位大名鼎鼎的演員,實際上都出演過一些具有爭議的電影。有些是電影的題材以及內容,讓當下社會的人們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北京時間4月6日,好萊塢報導者就組織影迷們,在線投票進行了一項評選——小李子萊昂納多的爭議電影排名,《血鑽》被影迷們票選為第一,《禁閉島》緊隨其後排第二。
  • 全球最經典的五部電影,《教父》排在墊底,第一無人爭議
    導語:全球最經典的五部電影,《教父》排在墊底,第一無人爭議隨著全球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發展,近幾年來湧現出了不少值得大家一睹為快,甚至值得二刷的良心電影。今天,筆者就個人心目中排名前五的經典電影給大家做個簡單點評。看下大家是否都看過。
  • 過去十年最好的50部電影,你看過幾部?
    為什麼不看看這些電影呢?在今年年初,《電影評論》(Film Comment)雜誌選出了過去十年中,最偉大的50部電影。在這些作品中,有諸如《天註定》《聶隱娘》《卡羅爾》這樣大家所熟知的作品,也有類似《秘境裡斯本》《西部》這樣可能你此前從未聽說過的佳作,但毫無疑問,它們共同組成了過去十年電影發展的新境地。
  • 三部另類家庭電影,第三部爭議的不只是大尺度
    三部另類家庭電影,第三部爭議的不只是大尺度!人從生下來就進入課堂,家庭是人最早的教室,父母是老師 ,父母的教育是孩子三觀形成的基石,下面三部電影,講述三個不一樣的家庭,不一樣的家庭教育。一對夫妻帶著六名子女,在深山老林裡生活,每天父親帶著孩子們聯繫格鬥、狩獵、解剖等原始生存技能,夜晚,父親給孩子們講述哲學、文學、歷史等等,並由孩子們自由討論,或者聆聽音樂,學習樂器,母親重病後被送往市裡的醫院,沒多久去世了,父親決定帶著孩子們去參加葬禮......這是一部烏託邦式的家庭電影,反物質是對的,但絕對化就不好了。
  • 這可能是日本十年來最好的十部電影
    譯/資料整理 夏殷文/編 lulu文景 | 日•系 映畫祭這期專欄【映畫祭】來回顧一下《電影旬報》這十年來對日本電影的評選。雖說《旬報》歷史久,資格老,有一定權威性,但它的評選也不能迷信。《旬報》是風向,卻不是燈塔;是某個標準,卻不是絕對標杆。
  • 《慶餘年》第二部劇情將變成「雙男主」,男主角爭議很大
    而在第一部《慶餘年》結束之後,不少人都希望第二部可以是圓滿人馬來參加。《慶餘年》,並且據說扮演範閒母親的演員也會換成楊超越,而這都不算什麼,最近網上又曝光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據說第二部的劇情將會變成「雙男主」。
  • 我的十年十佳華語電影
    這就是選「個人」片單的意義,讓屬於自己獨特「氣味」的電影被驕傲的呈現出來,也讓大家有機會去感受一下其他人的靈魂氣味。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比如,如果讓我重選「十年十佳」,我或許會加上《星際穿越》。今天選,十年十佳華語電影,爭議可能更大吧。
  • 《葉問4》:十年最好的功夫片和尊重電影的人
    ​ 《葉問4》:十年最好的功夫片和尊重電影的人葉問的詠春從十年前不算主流,到成為功夫片中常見的招式,再到王家衛半路聯手梁朝偉的宗師故事擴展,讓這個系列加成不斷。這一次拍攝到第4部,動作導演袁和平厚積薄發,妙招頻出,最終配合想像力打造出很多驚喜的功夫場面。
  • 虹膜 最偉大的一百部德國電影排行榜(分析)
    文 | magasa1995年,在紀念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的時候,由324名德國電影製作者、影評人、影史學家、媒體從業人員集體投票選出了德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百部電影。這絕對是關於德國電影最權威的一個榜單。在這一百部作品中,如果按數量來比較導演,G.W.帕布斯特有最多的7部入選,創作力旺盛的法斯賓德是6.5部(其中半部是多人合拍),弗裡茨·朗是6部,維姆·文德斯、海爾穆特·考特納和東德的沃爾夫岡·施多德各有4部,施隆多夫3.5部,英年早逝的茂瑙3部,得到國內影迷厚愛的赫爾佐格只有2部。
  • 一百部電影,一百個人生真相
    我們為什麼看書
  • 迪士尼最好的真人電影是哪部?《美女與野獸》第一
    而說起真人電影,近日日網以「真人化最好的迪士尼電影」進行投票。讓我們看看日本人都覺得迪士尼哪部真人版電影好吧。是當時日本發行電影中排名第一。
  • 《斷背山》十年來最好的50部同志電影
    《斷背山》後的06-07年,韓國《王的男人》、臺灣《盛夏光年》、泰國《愛在暹羅》三部同志片,僅僅兩年時間便影響了整個亞洲;2008《米爾克》在奧斯卡獲得影帝和劇本獎,同志爭平權再次在世界大放異彩;2009婁燁《春風沉醉的夜晚》在坎城斬獲劇本獎,中國LGTB題材電影繼《霸王別姬》《喜宴》《春光乍洩》後再次被世界聚焦;2010的《孩子們都很好》《想愛就愛》《得閒炒飯》三部Les片撐起半邊天
  • 《一百部經典加冷門電影~電視劇》
    林尚沃從小就深受父親影響,立志成為譯官(使節團的專屬翻譯),卻由於遭受苦難而選擇成為了商人,在這之後他不但成為了朝鮮的首富,還破天荒的被皇帝任命為三品官;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數度在生死交關、商團破產間徘徊,卻仍舊矢志貫徹自己的信念。他至今仍然被韓國人民所緬懷,但是並不只是因為他成就了很大的財富,而是他懂得並且實踐一個做生意的人所必須遵守的道理-商道。
  • 布拉德·皮特演過的7部最好的電影
    看下皮特迄今為止最好的7部電影。《燃情歲月》本片改編自1979年吉姆·哈裡森中篇小說,由愛德華·茲威克指導,而愛德華正是好萊塢最早相信皮特會成為一線大牌的人,因此早早的先把他用作男主角。而這部電影確實拿下了很多奧斯卡提名,奠定了皮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