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與惠施:視野之爭

2021-02-15 者也讀書會



《莊子》概說

 

   楊無銳老師 講述

     海青 整理

目  錄

 

第一講 讀書與軸心時代

第二講 哲學家的視野

第三講 哲學史的視野

第四講 莊周與惠施:視野之爭

第五講 無知之知

第六講 宗教經驗

 

 莊周與惠施:視野之爭

 

惠施是誰

 

莊子在老子之後還是之前,很難說。莊子在書裡寫的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孔子。我們老以為莊子是反對孔子的,其實仔細讀,發現不是,他對孔子的情結是非常複雜的。

莊周與惠施都是同時代的大智者,不要輕信《莊子》書裡把惠施當成一個小丑,襯託自己。他們都是當時的大人物,而且那時候惠施名聲更大,沒有人知道莊子。看兩個大人物,就是看視野之爭,無所謂對錯高下。

下面要談四個問題:史料問題,生活與生死,知識與欲望,最後又回到生活與生死。

這是關於惠施的史料。

 

《莊子》有八篇都提到惠施,但是想研究惠施的生平,最不可靠的就是這八篇。除了這八篇,《墨經》也提到了。先秦有兩個學派,後來被人稱為邏輯學家。一個是名學,惠施和公孫龍。白馬非馬是他們弄的。還有一派是墨家,他們會造武器,守城武器特別厲害。史學家研究秦始皇為什麼能統一六國,認為墨家最後有一派在東部混不下去了,就往西遷,遷到秦國去了。他們實用的軍事技術幫著秦始皇打仗,仗打得很好,他們完全是軍事組織,非常有軍事能力。秦始皇統一之後,第一個要滅的就是墨家。漢武帝也討厭墨家,因為這樣的人可以用一用,打仗行,但是統一之後要的是太平。

墨家除了有軍事技術之外,還擅於辯論,所以墨家也是非常重要的邏輯學派。所以《墨經》裡也提到惠施。這兩本哲學書都提到惠施,但都不太可靠。真正聊惠施的歷史的,是《戰國策》和《呂氏春秋》,提到過惠施基本的生平履歷,未必完全靠譜,但基本上可以串聯出一條惠施的線索來。

惠施的幾件大事。公元前三七零年,衛鞅入秦。這意味著秦要崛起了。這一年,惠施出生。惠施宋國人,莊子也是宋國人,他倆是同鄉。公元前三三八年,衛鞅被殺,這一年,惠施三十二歲。戰國紛爭的時候,是遊士的天下。遊士就是把自己的知識當成商品,到處去賣。那時候好像沒有什麼愛國可談,遊士的知識可以在秦國使用,也可以立馬轉向宋國,哪裡有賣場,就去哪裡。三十二歲那年,惠施到了魏國。魏國這個國家很好玩,春秋到戰國交匯的時候,魏國是第一個崛起的強國,但很快就衰落了。惠施正好趕上魏國衰落的時候,他到魏國很快就做了魏相。這一年他三十六歲,很快就縱橫捭闔。同時代還有一個大人物,叫張儀。張儀在國際上主張連橫,要破各國的聯盟。而惠施是當時與張儀抗衡的人物。惠施四十八歲的時候,張儀被秦趕走,短暫的失勢。張儀把惠施從魏國和楚國趕走了,因為惠施跟張儀對抗,打不過張儀。惠施在政治上失利了,就回到了宋國。惠施那個時候已經是國際上的軍事家、政治家和哲學家,沒人知道莊子。惠施回到宋國之後,如果他們兩個有可能相遇的話,就在這一段時間。惠施五十一歲的時候,重返魏國,在魏國執政。如果莊子和惠施的故事都是真的,就在惠施四十八歲到五十一歲之間,也就是這三年完成的。他六十歲去世。

看這個生平很簡單,但至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 傳世文獻中的惠施史料,遠比莊周多。儘管同樣不太可靠。

● 惠施深刻介入了時代的政治生活。跟莊周相比,他是時代的大人物。

● 惠施不只空談堅白同異,他是個救世者。他代表著時代中最傑出的頭腦和心靈。

● 莊周和惠施可能有過晤談,可能沒有。《莊子》的作者們默契地強調莊周與惠施的差別,這是深具意味的事。

● 莊周和惠施的差別,現代哲學史不重視,說不清。因為在現代史家的視野裡,這不重要。

莊周和惠施有可能見過,有可能沒有。如果沒有,「《莊子》的作者們」(我說的不是莊子這個人,《莊子》這本書很難說是一個人完成的,應該把這本書看成資料彙編,有大體相近的哲學心靈的那些人,有可能祖師爺是莊周,還有他的徒子徒孫)為什麼經常提惠施?寫一本小說,肯定要找大人物對話,哪怕是虛擬的。所以在《莊子》裡不要討論惠施的實際生活,就討論為什麼他們非得強調惠施與莊周之間的不同,到底有什麼不同。這些差別,現代哲學史不重視,也說不清,只說是兩派。上節課說了,現代哲學史家是低版本的羅素們評價懷特海和維根斯坦。在《莊子》裡是反的,是「老前輩懷特海和維根斯坦」教誨「原始羅素們」的故事。

 

生活與生死

 

從講故事開始。先講兩個最有名的故事。一個故事出自《秋水篇》: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惠施是梁國的相,在梁國權傾朝野。梁國的舊將看不起他,但是惠施一去,三下五除二,就把舊將弄下臺了。惠施在梁國非常有影響。有一次呢,莊子去梁國看望惠施,有人對惠施說,莊周要來看你,取代你,怎麼辦。惠子很氣憤,在全國通緝莊子,可是竟然沒有抓到。莊子在全國警察的搜捕之下,悄無聲息地來到了惠施面前,見到惠施之後講了一個故事。「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逍遙遊》開篇就是「北方有魚,其名為鯤」,莊子跟變戲法似的,一張嘴,要麼是鳥,要麼是魚,要麼是大樹。這個鵷鶵只喝最乾淨的水,只吃最乾淨的果子,只在最乾淨的樹上棲息。可他從天上飛過,下面有一隻食腐者,一隻夜貓子剛逮著一隻老鼠,待著樹上正要吃,看到鳥飛來了就「噓,噓」地趕鳥走,怕鳥搶了他的老鼠。莊子說,老惠呀,我和你的差別就是兩隻鳥的差別,你的相位對我而言,不過是腐鼠的肉而已。

這個故事你們相信麼?但是作者講了這個故事,一定是有寓義的。第二個故事更有名: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

《莊子》的外篇裡邊,莊子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念,發現莊子不哭,也不鬧,就在那兒待著,還鼓盆而歌。惠施就說,你妻子跟你慢慢變老,還跟你生兒育女,她死了,你怎麼不哭呢。後面,莊子就說了一番死生一貫的道理。

這兩個故事很熟悉,第一印象,你覺得莊子和惠施有什麼區別?按照語文教育,《秋水篇》的故事,寫個主題,中心思想,肯定就是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觀,莊子淡泊名利,惠施視名利如性命。後面一個故事,莊子就成了看透生死的人。看透名利,看透生死,現代漢語裡也有,而且把它們當成道德情操。誰淡泊名利,就是高雅,誰趨炎附勢就是庸俗,誰看透生死就是瀟灑超脫。但如果這樣理解,就永遠讀不懂《莊子》了。試問,在道德判斷上,大多數人贊同淡泊名利,如果在生存上呢?只用這兩個詞評價莊子和惠施,就太小看他們了。誰都可以說,惠施貪戀富貴,莊周不貪戀富貴。惠施看不透生死,莊周看透生死。可是富貴不當貪戀麼?如果富貴既可以保命又可以救世?生死可以看透麼?如果唯有今生今世,生死怎能看透?現代漢語裡,聽起來很好的詞,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

在什麼時候,不慕富貴,不貪生死,才不是風涼話?或者說一個人努力掙錢,努力做官,努力多活幾年,真的就那麼可笑麼?想到這,才能明白他們之間的差別。富貴生死,不是姿態問題,是哲學問題,所謂哲學問題,就是要對人生、世界、知識有個通盤看法的問題。

下面又是一個思想實驗:

如果一個人:

 

● 真的只有此生

● 我是此生的絕對主宰

● 此生所知決定此生所行

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只有一生,一個佛教徒會相信有輪迴,一個基督徒相信彼岸天國地獄。如果真的只有此生,你就是自己唯一主宰。所謂絕對主宰,就是做一件事,完全取決於你的決斷和選擇,沒有任何人能告訴你必須怎麼樣,你願意去做的事兒,用理智推理出來的事兒,都是你認為應該去做的事兒。第三個條件,你幹什麼,取決於你知道為什麼要做。

與三個條件分別對應的是三個假設。那麼:

● 該不該操心此生,以求在此生更好的生活?

● 該不該用盡全力,經營自己的此生?

● 該不該去做不知為何要做的事?

你只有一輩子,而且只有你做主,當然要活得更好。追求成功,打拼,闖出一片天地,理所當然。而且不該去做你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事兒。富貴是不好的,你可以不去追求。沒有人說服你死後比生前還好。更切己的,我憑什麼聽爸媽的話。兒女對父母基本的義務,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報效祖國,如果要論證,到最後,論證不出來。想要白首不相離,論證妻子為什麼愛你。所有這些論證「為什麼」,都是基於一個理論,凡是不知道的就不去做。那麼,人是可以給出追求富貴的理由的,當然可以去做。貪生怕死,趨利避害都合理。這不是道德情操的問題,是視野的問題。

在這個思想實驗中,我們對所有事情的態度都在「如果」上。

 

● 如果,意味著不知、不確定。

● 有人認為,不知、不確定的東西,與生活無關。

● 有人認為,不知、不確定的東西,與生活息息相關。

● 這就是視野差異。

後邊的內容重要了。先看莊周和惠施對知識有什麼樣的看法。對知識的態度,可能關乎對生活和生死的態度。

 

知識與欲望

 

還是講兩個故事。惠施擠掉的那個舊將,叫白圭,他下臺之前諷刺惠施。《呂氏春秋.審應覽.應言》有記載:

 

白圭謂魏王曰:「市丘之鼎以烹雞,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則焦而不熟,然而視之蝺焉美無所可用。惠子之言,有似於此。」惠子聞之曰:「不然。使三軍飢而居鼎旁,適為之甑,則莫宜之此鼎矣。」白圭聞之曰:「無所可用者,意者徒加其甑邪?」白圭之論自悖,其少魏王太甚。以惠子之言蝺焉美無所可用,是魏王以言無所可用者為仲父也,是以言無所用者為美也。

白圭對魏王說,前幾天,我在市場上買了一個大鼎,要煮一隻雞,水多,則淡而無味,水少,則會烤焦。惠施你呀,跟大王說的話就是大鼎,你的知識大而無用。

惠施說,買鼎煮小雞兒,是蠢貨。用來祭祀,或者帶到軍營去,可以負責全軍的夥食。大知識放在小地兒無用,放在大地兒有用。

在《莊子》裡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出現在《逍遙遊》。惠施罵莊子: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施對莊子說,魏王給我一個大瓠,種下去,成了好大的葫蘆。裝水,葫蘆很脆,舉不起來。剖開成大瓢,什麼也盛不了。大而無用,所以把它砸碎了,莊子你的知識就是大而無用。

莊子回他,有戶人家,世代有一個藥方,冬天不讓手凍裂。這家人給別人做漂洗的工作,有個外來的客商發現了這個藥,用百金換了藥方,帶到了吳國。吳越開戰的時候,在冬天,水戰,客商獻出藥方,吳大敗越人,客商被封侯。老惠你說我的知識大而無用,其實是不知道大用之用。

他們倆都被指責大而無用,知識都被指責空虛,他們有沒有什麼區別?他們對知識的看法是有根本區別的。下面兩個故事,很重要。

《莊子》裡的《外物》篇: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莊子認為,知道無用的視野,才知道有用有什麼用。不是地不廣不大,而是人只需要容足,只需要可以站立的寸土之地。但是如果把其他沒有踩住的地兒都撤掉,挖沒了,一直到黃泉,人還有用麼?只有站立在廣大的土地上,才結實。這個故事非常深刻。惠施只在乎他所用的那部分,莊子認為,所用的那一部分有用,是基於不用的部分,那部分更廣闊。

惠施只在乎自己能知的東西,莊子認為,人所知的一切都是以更大的不知為根基,沒有它就懸空了。就像冰山,惠施只在乎浮在水面的冰尖,而莊子看到的是整塊冰,包括水下的部分。沒有下面的冰,冰尖很快就會化掉,只有下面很深很深的根基,冰尖才能永久在那兒。

下面這個故事耳熟能詳,出自《莊子》裡的《秋水》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安知」,意思是如何知。剛開始辯論,談的其實是個哲學問題。到最後,莊子把「安知」講成了「在哪裡知道」。平心而論,惠子辨得更好,這是以邏輯為標準。在所有的哲學史教材裡,都說莊子最後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跑題了,莊子的邏輯不如惠施的嚴密。在這個故事裡,現代哲學史以邏輯評判莊子和惠施,但是莊子和惠施的差異不在邏輯上。羅素認為不能用語言和邏輯表達清晰的,就不是知識。惠施拼命追問莊子,是想讓莊子把邏輯問題搞清楚。魚的快樂,根本不是用邏輯能說清楚的。莊子知道,世界上有一很重要的一部分,不是依靠邏輯知道的。當一個人說魚很快樂的時候,不是先推演魚是什麼物種,人和魚有什麼腦電波的連接,而是直覺。用莊子的話來說,叫做「目擊而道存」。一看就清楚了。「目擊」的知識與邏輯知識是不同的兩種知識。

朱熹的詩:「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風一來,朱熹立刻領悟了宇宙之間的生機勃勃,大化流行,天道與自己是一體的。這種知識怎麼能用邏輯說清楚呢,只能用直覺,直感,「啪」一下就在那兒了。

現代哲學史上有個很著名的人物叫熊十力,所謂的新儒家。他是著名的脾氣不好,沒事兒就罵人。有個學生就問熊老先生,孟子講四端,是非之心、羞惡之心。熊老先生你能不能推演一下為什麼人有羞恥之心。熊老先生根本不理他,就說,你把衣服脫了。脫了一件兒,再脫,又脫了一件,只剩最後一件的時候,學生羞恥了。熊老先生說,這就是羞恥之心。根本不用推演。

魚很快樂的事兒,是「目擊而道存」的事兒。談魚,魚的樂,莊子認為是有天道在裡面的,惠子不屑。魚之樂與人的生活有關,邏輯推理與生活無關。這是對知識的不同看法的問題。如果羅素質問維根斯坦,你既沉思邏輯,也沉思罪,那麼用邏輯論證一下罪。維根斯坦大概會說,罪就在一剎間就有了。

莊子敘述惠施最詳細的是《天下》篇,惠施對自己的知識非常沾沾自喜。總結一下兩者的區別:

莊周:

● 捍衛不知

● 深淵般的不知,是可知生活的背景和依託

● 不知,在另一種意義上可知

● 因此,莊周的主題是兩種知

惠施在乎腳下的事兒,莊周在乎的是整個大地。《莊子》整本書都是在區分這兩種知。惠施對知識極度虔誠。比如說《春曉》,詩人早上起來,剛睜眼,半睡半醒,感到自己與即將離開的春天是有關係的。如果這個詩人是邏輯學家,這首詩就寫不出來了。

惠施:

 

● 熱情的求知者

● 捍衛知,炫耀知

● 不可確知,即是謬誤,即無意義

● 因此,惠施是一元知識的捍衛者

一元知識就是只用一種知識解釋世界。莊子有兩種知識。有人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個人主義知識觀,「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是集體主義知識觀,其實是一種知識,一元知識觀,都是把知識當成工具的。不知之知,是抵抗生命工具化的知識。

《莊子·逍遙遊》裡有個故事: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闢,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有一棵樗樹,長得很大,但是個廢物。惠子認為莊子的知識就是廢而無用,散木也。莊子反駁,這種樹用來造房子,制窗戶當然不行,但把它放在廣漠之野,那就笑傲江湖了。這種無用的樹,用來當工具,當然不可以,但把它放在不當工具的地方,就合適。惠子的知識就是用來當工具,服務社會,服務國家,一方面把知識當成工具,一方面也把自己當成了工具。還有一種知識是抗拒物化的知識。現在不詳細談不知之知,需要記得一點,不知之知,在天人之間,是溝通人與天道的橋梁。不知之知,是人本該持守的疆界,一旦僭越疆界,就會發生「知識的原罪」。《莊子》這本書講兩本書的區別,很大一部分篇幅就是講如果忘了不知之知會發生什麼事兒。

讀一段《齊物論》裡很難懂的話: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

莊子說,古人永遠比今人聰明,是知道自己知識極限的人。人不能思考創世之前的事兒,空間和時間都是無限的,也就意味著時間是沒有開始的。可是人想像時間永遠是一段一段的,總得有個開始,有個最古老。無限是人思考範疇之外的事兒。

人所知道的善惡是非,其實都是有限的人刻意為這個世界劃的區分。人是不可能真心實意愛全世界的,所以人把同類劃成了三六九等,有遠近親疏,這樣人的愛才有所依附。人有親疏遠近,有愛就有恨,愛是有限的。愛恨產生是非,是非是依據人的愛恨。古人知道這件事,今人不知道。不知道這件事兒的人就會特別崇拜自己的知識。不知道一種知識不過是解釋世界的一種方式,從小被灌輸它是絕對正確的,於是就崇拜它,會恨那些不信這個知識的人,會貶低其他知識。讀書學會了崇拜和貶低,就不信其他理論,如果掌握了槍桿子呢?崇拜腳下的一小塊土地,其他土地上的人則都該死。

莊子說,世界上所有的苦難、社會上的混亂、仇恨、爭搶還是人內心的痛苦,都源於人對自己的知識太傲慢了,太崇拜了,這就是知識的原罪。

再看一段《齊物論》裡的文字: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

對自我崇拜的典型例子。有三個人,昭文,師曠,惠施。昭文鼓琴鼓得好,把鼓琴當做天底下最大的事業。師曠德高望重,每天拄著拐杖待著。惠施整天談深奧的邏輯問題,走在路上,想一個問題,想不清楚,倚在樹邊就睡著了。這三個的智慧在人類社會應該是了不起的。他們喜歡自己的知識,拼命告訴對方,我們的知識不一樣,辯論,自己才是對的。拼命說服對方,可是對方根本不適合被說服,想的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最後的結果就是「堅白之昧終」。惠施一直在辯堅白同異的問題。一個手機,性質是硬的,外形是白的,堅與白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可是又同時在一個手機上。太把自己的知識當回事兒了,對知識的一點幽默感都沒有。所謂缺少幽默感,就是缺少一個從外邊看自己的機會。當一個人踩在一小塊地方,心裡還裝著整塊大地的時候,才不會自戀,才有幽默感。昭文的兒子繼承琴技,代代相傳。崇拜知識不僅把自己害了,還代代相承,既忘記了人是有限的,也忘記了人的知識是有限的,註定在有限世界裡受苦。知識的原罪,永遠與欲望的原罪相伴。

再看《齊物論》裡的一個故事:

 

莊匠石之齊,至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

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夫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抴: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烏知散木!」

匠石帶著弟子出去選木材,遇見一散木。很多人圍觀,弟子也說真好看,問匠石為什麼一走了之。匠石說,這種樹大而無用,做舟則沉,做棺材則腐爛,做器物則速毀,做門窗則有液體流出。晚上,樹給匠石託夢,把匠石罵了一頓,不知道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正因為長成無用的樣子,才保全了性命。「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這句話是重點,樹跟匠石都是物,都在世界上被當成工具,何必互相把對方當成工具。這就是知識的原罪,把世界工具化的知識。別人是工具,自己也是工具,相互殺伐,於是就有了評判高低貴賤,殺戮,仇恨。知之罪,即欲之罪,欲之罪,即相物之罪。莊子是在捍衛所剩不多的無用之用。

回顧一下莊周的思路:

 

● 世界混亂,殘暴。需要忍受混亂、殘暴的,不只庶民,也包括暴君。

● 混亂、殘暴,源於無休止的欲望。人們以為知識是真理的夥伴,其實知識只是欲望的夥伴。

● 持有知識的人,聲稱可以憑藉知識終結世界的混亂、殘暴,但知識往往只是助漲了它們。然而人們並未意識到問題所在。人們以為,只要再多一點兒知識,就能解決知識引發的問題。

● 莊周的意思:人們一方面知道得太多,另一方面又知道得不夠。人們為「是非」、「善惡」爭執不休,因此知識爆炸。但人們不知道,「是非」、「善惡」的終極根基,不在人的知識之內。

人對界線理解得不夠。惠施也是個救世者,但連自己都拯救不了。他的思路則是:

● 世界混亂,殘暴。需要忍受混亂、殘暴的,不只庶民,也包括暴君。

● 世界的混亂、殘暴,可以由世人解決,只要掌握了足夠的知識、正確的知識。只要世人終於相信我的足夠,和正確。

● 至於我不知道的東西,終究不能知道的東西,必定是不重要的東西。與世界無關,也與我無關。

這就是莊周和惠施的根本區別。再回過頭看他們倆對生活與生死的看法,就了解了。

 

生活與生死

 

開頭說了,他們倆的問題好像是淡泊名利,看透生死。其實不是,是知識的問題。再看《德充符》裡的一個故事: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惠子又問莊子,人應該無情麼?莊子說,人就是應該無情。惠子追問,人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的視野跟惠子不一樣。惠子認為會喜怒哀樂則是人,莊子則認為天地造人,即是人,跟有情無情沒關係。喜怒哀樂是生理或心理反應,惠子認為這是人的根基。莊子所說的無情,是人該怎麼活著就怎麼活著,上天規定人怎麼活,就怎麼活,不該給生命增加無謂的東西。無情就是無益生。下面那句話就是莊子和惠子對生活和生命看法的根本區別。惠子認為生活就是給生命做加法,也就是益生。人為什麼要不斷地求知識,益生。為什麼要不斷地拿錢和知識換尊嚴,益生。為什麼要拿錢和尊嚴換活得更長一點,益生。莊子認為,所謂益生是把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趕走了,把神和精趕走了,只剩下形。老天選擇了人為之人,給予形體,人就是以堅白鳴。堅白即是學問,鳴,鳥叫似的亂嚷嚷。

 

救世的智者

 

莊子想讓世人聽到無知之知,還有神秘的東西是與生活相關的。惠施是救世者,莊子也是救世者,只不過,他們倆的情感是不一樣的。

《徐無鬼》裡有一段話,最感人: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惠施死了,莊子送葬,對弟子說,前些日子,莊子跟惠施又辯論了,當然是莊子贏了,給他的弟子造成錯覺。楚國有一個人,用粉筆灰在鼻子上抹了薄薄的一層,對面站著一個匠石,揮著斧子砍下來,鼻子完好無損,白灰沒有了。後來,掄斧子的人出名了,楚王把他叫到宮廷裡面去,叫來一個人讓匠石表演。匠石說,以前我可以做到,因為對面有一個我的夥伴,現在他死了,我再也不能表演了。意味著對手一定是要勢均力敵的。所以莊子才會與惠施辯論,因為如果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人能夠聽懂莊子所說,那一定是惠子。所以莊子才會說:「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夫子就是惠子。惠子死後,莊子再也不說話了。

《莊子》裡有幾句話最震撼我,《天地》篇裡有一句:

 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厲之人,即是得了麻風病的人,半夜裡生了一個孩子,第一反應是立刻取火來看自己的孩子,別生病呀,別像我呀。害怕孩子像自己。莊子大概是曾經的惠子,經歷過惠子那樣的時期,有過生命的覺醒,嘗過未曾覺醒的苦,他之所以喋喋不休,是因為看到滿街的人,都是未覺醒的人。莊子害怕他們跟曾經的他一樣,受未覺醒之苦。這是莊子的悲憫,莊子的救世。世界上還要另外一種悲憫:

 

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不似己也。

這大概就是惠施吧。惠施一直強調莊子的知識大而無用,最好所有人都一樣苦,一樣追名逐利。這大概也是一種救世吧。

 

本系列往期文章連結:

第一講 讀書與軸心時代

第二講 哲學家的視野

第三講 哲學史的視野

 《人間詞話》散講 |《其實不識字》 |《人間詞話》

《深色田園》|《四種愛》| 思想札記 

 一筐落葉 |《論語》會飲 |《論語》通釋 

 者也詩社 | 林放詩集 | 葉達文集 

李島島《念舊》 | 《孟子》講義系列

聲明:圖片與文字均經作者授權,發布於公眾號zheyedushuhui。一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須經作者同意。投稿郵箱:zheyedushuhui@sina.com  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或筆名。



相關焦點

  • 王者榮耀:莊生曉夢見蝴蝶,崇尚自然,崇尚自由追夢人莊周
    莊周這兩種技能的被動性與自己的兩種技能結合使用,只要冷卻技能之間的空隙被堵住,傷害就可以持續發揮,不僅肉,還能輸出,在我看來,莊周的播放方法不需要削減。為什麼?首先,莊周不怕控制,而且莊周出了全身都可以依靠自己的恐懼控制機制來探索後期的視野,而敵人很不願意把關鍵技能扔給莊周。
  • 水仙花之死與男孩莊周
    他落入泥淖裡頭,變成了男孩莊周。依傍日月塵埃 眼睜開還不需要去明白是與不是 然與不然他身旁 長滿水仙青苔的湖畔隱約覺得有點怪一時想不太起來衝破羊水探出腦袋,莊周誕生此時的莊周,是沒有被修飾沾染的小孩,也便是仍擁有「核心自我」的最真實的模樣吧,沒有倒影,也沒有去修飾倒影。他以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體驗開始創作。文學、工藝是創作,言語表達也是創作。但創作就會被解讀,而真實卻不總會被解讀為真實,可能是山川與哲學或其他。於是「蚊子負高山淺井蹲青蛙」被解讀為哲學傳於萬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但子亦非莊子,安知莊子之意。
  • 莊子說:做人不要太「惠施」
    惠施:……惠施:我有一顆大樹,白送都沒人要,就像你的學說,大而無當,最是沒用。莊子:(省略五百字的吐槽)我拿這棵樹來乘涼不行嗎?惠施:……每次都想嗆莊子,卻每次反被莊子嗆,惠施的內心是崩潰的。於是他發憤圖強,在梧桐樹下苦練辯論之術。後來惠施不但成為了一個著名哲學家,還做上了魏國的宰相。功力大進又急於找回場子的惠施找到了莊子。他們一起去河邊玩。
  • 神代夢華譚看板娘莊周聲優CV是誰 莊周CV介紹
    導 讀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神代夢華譚莊周的CV介紹,喜歡莊周的小夥伴肯定和多吧,這邊小編也就不賣關子了,我們趕快來看看神代夢華譚看板娘莊周的CV以及她的代表作品吧
  • 戰國 098 多管閒事的陳軫——一招定公孫衍和惠施的矛盾
    這種消息,同樣很快傳到了楚國,楚懷王原本對魏楚聯盟就有所懷疑,現在更是認為自己是被惠施給騙了,大怒,認為惠施這個傢伙,言而無信,誠意不夠,從此不再聽惠施的話。哼,什麼魏國和楚國合縱和親,鬼才信呢。齊國這個時候也有心思,想聯合中原其他國家一致抵抗秦國的勢力擴張,聽說公孫衍要出使燕、趙兩國,自己也不能閒著,立刻派人前來表示慰問,意思是說你們幾個吃蛋糕,可千萬別把我給忘了。
  • 莊周化蝶突驚黃粱夢醒
    而最終莊周體悟到所有意識的最深層,都存在著一個永遠不會改變的本體。老子說,大道無名,強名曰「道」; 大道無形,強以圈形之。這個一層又一層的圈就是營造我們世界的意識層。「莊周夢蝶」是把意識層描述的最淋漓盡致的經典之作。這段經歷用很白話的方式來解釋,有一天莊子夢見自己是一隻蝴蝶,他拍一拍翅膀,果然飛起來了,他好開心喔!這時候根本就忘了自己是莊周。
  • 瑤莊周失敗了,只有版本的兒子能做到
    連淨化都解除不了,就連自稱免控的莊周、瑤也逃不了。而唯一能躲避控制它的就是版本之子。瑤瑤是一個優秀的輔助英雄,被動技能可以阻擋敵人一次強力控制,每40秒觸發一次。利用被動無控的特點,瑤可以騙過敵人的關鍵技術,為隊友創造有利的輸出環境。一個技能可以擊退敵人,造成二次追擊效果,可以在草叢中發現敵人,為隊友提供有利的視野。瑤被很多人誤解為私生子。
  • 漫談莊周:物我合一,形神共舞
    漫談莊周:物我合一,形神共舞文︱鄭六春
  • 王者榮耀超清壁紙之莊周-雲端築夢師-蜃樓王-鯉魚之夢-逍遙幻夢
    莊周-雲端築夢師1.千年夢境合而為一。2.神說要有光,於是就誕生了我。3.見過雲端上的幻想之城麼,沒有人能逃出我的腦洞。皮膚介紹:莊周雲端築夢師頂級史詩品質,預計原價888點券,首周售價710點券,是否為限定暫不清楚。這款皮膚在質量上應該不錯,顏色多彩繽紛,夢幻般的獨角鯤,在峽谷中實屬罕見。喜歡這款皮膚的小夥伴可以入手哦!莊周-逍遙幻夢1.
  • 王者榮耀《莊周 玄嵩》的背景故事,你了解了嘛!
    眾所周知世人都稱莊周為騎魚的神醫,夢;是他治療萬物的方法,但自從檮U現世,世間生靈塗炭,他清醒的時間就越來越少,士兵抬著滿身是血的伽羅來到莊周面前時,他正在夢中救治一顆為阻擋檮杌而折斷自身的樹木。
  • 王者榮耀:S13莊周攻略,化解一切控制,助隊友反敗為勝!
    輔助莊周在線上的時候,可以在有被動的時候,不斷的向前壓,用一技能不斷騷擾對面的英雄,影響他們的發育。然後等到四級有了大招,莊周可以配合射手去別的路遊走去了。因為莊周的二技能可以為他自己以及隊友提供移動速度的增益效果的。雖然莊周是個輔助英雄,但是小編更推薦莊周走邊路。因為二技能的存在所以逍遙幻夢的輸出能力並不是很弱,甚至可以說是很強。而且邊路的莊周,在支援上邊比輔助位置上,更加的方便。
  • 被莊周騷擾卻無能為力?這幾個英雄他招架不住,食人魚秒變小魚!
    在王者榮耀中有一些英雄是非常無賴的存在,例如程咬金,而還有一位同樣讓人噁心,在你眼前晃來晃去但你就是拿他沒辦法,他就是莊周。那麼難道莊周就沒有害怕的英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幾位英雄的傷害他就招架不住,敢調皮就會被送回泉水。
  • 王者榮耀:夢境大亂鬥即將來襲,那莊周的雲端築夢師會返場嗎?
    莊周目前有兩種打法,一個用於打邊路,另一個就是打輔助了,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輔助莊周該怎麼玩,首先莊周銘文推薦:虛空*10,冥想*10,宿命*10,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莊周前期的坦度,而且冷卻縮減還縮短了莊周技能的冷卻時間,而莊周剛好是一個比較依賴技能的英雄。
  • 《刀劍神域:序列之爭》第6周票房大跌
    根據川原礫創作的人氣輕小說《刀劍神域》改編的劇場版動畫《刀劍神域:序列之爭》於2月18日在日本國內上映後好評如潮,票房也屢創深夜動畫單周票房新高
  • 《太空人影展》藝術實驗二部曲〈水仙花之死〉和〈男孩莊周〉,吳青峰:「每一格畫面都是精品.」
    從吳青峰的首張個人專輯《太空人》延伸的《太空人影展》,日前由奇幻想像二部曲MV〈譯夢機〉和〈回音收集員〉揭開序幕,今天則以導演談宗藩的藝術實驗二部曲〈水仙花之死〉和〈男孩莊周〉接續登場,準備挑戰歌迷的視覺與聽覺感官
  • 王者榮耀:五嶽皮膚語音彩蛋,莊周化身團寵,鯤是韓信寄存的?
    ,鯤竟然是韓信寄存在莊周那邊的?而在今年春節臨近之際,官方也也公布了鼠年限定五嶽皮膚,分別是:伽羅的太華、甄姬的幽恆、典韋的岱宗、韓信的飛衡和莊周的玄嵩。而在這五款皮膚都曝光之後,網友們再次曝光出了他們的語音,而小精靈也發現,原來他們相遇後,也會觸發一些隱藏語音彩蛋,而且莊周還化身成了團寵。那他們都有哪些隱藏語音彩蛋呢?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 全網最詳細莊周發展史,鯤鵬變鹹魚,輝煌不再!老玩家淚目
    莊周是王者榮耀上線時的初始英雄,再過兩三個月就到王者榮耀五周年了,莊周也將迎來上線五周年!四年多來莊周究竟經歷了什麼?全網最詳細莊周發展史,鯤鵬變鹹魚,輝煌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