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做人不要太「惠施」

2021-02-19 靜謐歲月

在中國哲學史上,莊子和惠施無疑是一對超級CP。

他們都是卓有成就的哲學家,都愛好高談闊論,卻偏偏立場相對。

莊子更像一個藝術哲學家,惠施更像一個邏輯哲學家。

正所謂棋逢手,使他們動不動就要辯論一番。

因此,江湖中流傳著很多他們「相親相愛」的故事。

日常的畫面是這樣:

惠施:魏王給我送了一些大葫蘆的種子,可是這種葫蘆什麼都做不了,就像你的學說,最沒用了。

莊子:那是你不會用,別BB。

惠施:……

惠施:我有一顆大樹,白送都沒人要,就像你的學說,大而無當,最是沒用。

莊子:(省略五百字的吐槽)我拿這棵樹來乘涼不行嗎?

惠施:……

每次都想嗆莊子,卻每次反被莊子嗆,惠施的內心是崩潰的。

於是他發憤圖強,在梧桐樹下苦練辯論之術。

後來惠施不但成為了一個著名哲學家,還做上了魏國的宰相。

功力大進又急於找回場子的惠施找到了莊子。

他們一起去河邊玩。

莊子興致很高,看見一群魚遊來遊去,便隨口說:「魚兒出遊從容,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施一聽,就知道自己翻盤的機會來了:「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一聽,有殺機啊,便馬上順著這句話回了一句:「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施窮追不捨:「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當然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顯而易見的。」

莊子:「慢著!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時候,就說明你知道了我的意思才問我,那麼我在橋上自然也能知道魚的快樂。」

惠施:「……」

這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辯」。

魚快不快樂不知道,但是他們兩個估計快樂不了。

惠施嘀咕,莊子是流氓啊,尼瑪又輸了。

莊子暗想,這貨真的很掃興啊。

試想,當你看見一群魚兒在水中遊來遊去,你覺得很美,

於是告訴了你的朋友。

你朋友看了之後,卻說:「這魚一定很好吃。」

這時你說,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聽而不聞、呵呵一笑,那你絕對是個有素質的人。

如果你接著馬上和朋友討論起怎麼吃的問題,那你們一定是真(吃)愛(貨)。

但很多人肯定要在「好吃」這個點上做文章:

「這裡的魚一定不好吃,巴拉巴拉。」

「這種魚我可不吃(省略五百字)。」

既然讓我掃興,那我也要讓你掃興。

這是一種「友好的報復」,常見於關係較好的朋友。

如果關係不好,是絕對不會到爭執這一環節的,一個詞(你懂的)就解決問題了。

所以儘管莊子和惠施經常爭辯,卻仍然是一對好基友。

不過這種觀察力和欣賞力都不在一個維度的情況,真的好尷尬有木有。

本來你叫朋友來看魚,是想分享你的喜悅,可是……

朋友卻是來抬槓的。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組合——藝術範和邏輯範的神奇組合。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對情侶在爭辯。

男的說:「你看,這櫻桃樹好美啊。」

女的看了一眼,說:「明明是桃樹。」

「桃樹不是這樣的,這是櫻桃。」

「桃樹。」

「櫻桃樹。」

……

這個對話雖然也展示了感性和理性的差別,但顯得特別可愛。

因為兩人都知道爭論的重點不在於桃樹還是櫻桃樹,甚至連爭論都談不上。

這是屬於情侶間的俏皮話。

正如同「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他們只是通過這樣的爭論表達自己的愛意。

但更多時候,當你在表達你的認識時,總是有人會理性而「禮貌」地指出並加以改正。

如果你說了兩句話,一句是對的,一句是錯的,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肯定會指出錯誤的那句話,而非正確的話。

這看起來很正常,因為很常見。

但在潛意識中,人們往往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的,並期望自己說出對的見解。

正因為如此,故而糾正別人的錯誤所產生的快感是加倍的。

所以人們才對別人的錯誤那麼喜聞樂見。

哪怕他們明知你話語的重點並不在此,他們也一定要加以點明。

因為,這確實是一件很爽的事啊。

這種行為不難理解。

然而卻並不討喜。

他們硬生生將一件審美的事「扭曲」成了是非題。

問題是,「濠梁之辯」垂名千古,語言也極具美感,令人深思;

但是,絕大多數人進入是非題環節,其產生的爭論都是無趣的、無意義而且傷感情。

世間少有莊子那樣的藝術哲學家,也少有惠施那樣的邏輯哲學家。

他們能成為意氣相投的超級CP,然而更多人的友誼卻因此而受損。

一個學識豐富的人去問禪師,禪是什麼。

心裡卻在想怎麼難倒禪師。

禪師聽了之後,卻不說話,只是給那人倒茶,

很快,杯子就滿了,然而禪師視而不見,還是往裡倒水。

茶水流了一桌子。

那人忙提醒說:「茶已經溢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這時,禪師說:「你就像這個杯子,裡面有這麼多執見,

你不清空你的執見,我怎麼給你講禪是什麼?」

莊子逢著惠施的責難,往往是順著他的思路來進行辯論。

以這種方式將對方駁倒,固然也是一種方法。

然而禪師偏不。

禪宗認為世間有三種語言,一是隨波逐浪語,一是截斷眾流語,一是涵蓋乾坤語。

在「濠梁之辯」中,莊子的語言無疑屬於隨波逐浪語。

但是在上面的公案裡,禪師的語言就屬於截斷眾流語了。

不管對方心裡怎麼想,禪師「蠻橫」地掐斷語境,這就是所謂的「截斷眾流」,

絕不順對方的意。

再憑空設置一個語境,讓對方不得不落入「圈套」,以達到啟發的目的。

隨波逐浪語即使贏了辯論,也不能使對方信服。

參考莊子和惠施便可知,惠施是一直不服氣的。

而截斷眾流語則別開生面,逼迫對方放棄原有的立場,

沒有出言就已經贏了一半。

比較這兩種說話方式,高下立判。

例如,《世說新語》中便記載了一則王徽之的趣事:

子猷作桓車騎參軍,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

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桓衝說:「你在府上時間也不短了,也該做些事情。」

王徽之卻說:「今天天氣不錯。」

王徽之這麼說話,頓時令人無語,馬上便有奇效。

所以若是再碰到不識趣的人,不妨也用這種辦法,打他一棒再說。


微信掃描關注

相關焦點

  • 莊周與惠施:視野之爭
    莊子在書裡寫的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孔子。我們老以為莊子是反對孔子的,其實仔細讀,發現不是,他對孔子的情結是非常複雜的。莊周與惠施都是同時代的大智者,不要輕信《莊子》書裡把惠施當成一個小丑,襯託自己。他們都是當時的大人物,而且那時候惠施名聲更大,沒有人知道莊子。看兩個大人物,就是看視野之爭,無所謂對錯高下。
  • 莊子|最偉大的一個情種
    ——《逍遙遊》莊子和他的老朋友惠施又在抬槓了。惠施對莊子說:「魏王給了我一個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了後結出了一個特別大的葫蘆。但這麼大的葫蘆,用來盛水肯定承受不住那種重量,用來做瓢又太大沒地擱?所以大倒是大啊,有毛用?」莊子聽了冷冷一笑:「你真是不會用大的東西(你腦仁太小)……這麼大的葫蘆,你幹嘛不把自己系在上面,漂浮在江湖之上逍遙快活呢?」
  • 莊子與惠施:是對手,更是朋友!
    一日,酒宴過後,魏惠王邀請惠施和莊子去參觀御廚房。看見一位名叫丁的廚師正在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魏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 濠梁之辯-《莊子·秋水》
    莊子根據「魚出遊從容」斷定是「魚之樂」。惠施提出「子非魚」之句的反駁,明確表示了「子」與「魚」是異類,不存在「相比」、「相知」的問題。但莊子「子非我」之句的再反駁就開始玩弄詭辯了,他把惠施說的異類不可以相知、相比的「子」與「魚」偷換成了「子」與「我」,從而把同類可以相知、相比的「子」與「我」說成是不可以相知。在這裡,莊子以「構造法」偷換話題,違反了在一個論辯過程中「論題必須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 《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
    莊子說:墨家對自己太嚴苛,將物質的要求降到最低,將道德的標準提到最高,胸懷天下、利益天下而完全不顧自己,為救世間辛苦勞作、日夜不息,完全是自苦。他們這樣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別人,不通人情,方式太過,於是「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自然不受世人歡迎,更難被當權者所用。墨家的沒落,皆源於此。一聲嘆息。
  • 【止於至善】莊子的影像:契友惠施
    惠子喜歡倚在樹底下高談闊論,疲倦的時候,就據琴而臥(「倚樹而吟,據槁酲而暝」)這種態度莊子是看不慣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樹下談談學問(「惠子之據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一個歷史上最有名的辯論,便是他們散步時引起的: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玩。  莊子說:「小白魚悠閒地遊出來,這是魚的快樂啊!」
  • 莊子與惠施的「魚樂之辯」
    PS:小編過幾天帶著「博弈君」←_←回家過年去了,不能侍奉各位小主了,祝各位小主:羊年事業喜洋洋,家庭暖洋洋!!O(∩_∩)O在《莊子·秋水篇》中記述了這樣一段辯論故事。其原文如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固不知子矣;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莊子用三條魚,表達三種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諦
    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是有價值地活著,活出自我真我本我,不要被世間的燈紅酒綠蒙蔽雙眼。 不要因為生活的好壞、個人的得失而杞人憂天,生活走到哪一步,便做該做的事兒,要是往前一步是憂愁,往後一步也憂愁,那麼人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所以,莊子借北冥之魚告訴後人,人要學會超然物外,活得瀟灑一些。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問河間侯借米,河間侯說等我發財了免費送給你幾千斤,莊子說我就是需要水的魚,等你發財了我就成了臭魚乾了。所以莊子要想活命就得去釣魚。釣魚一方面是飽腹,另一方面也是逍遙自在的象徵。中國文人喜歡漁父的形象,常常想像著自己是執一竿風月的漁父,這個形象大概就是從莊子開始的吧。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就是「無待」,然後是「逍遙」。
  • 莊子:人唯孤獨,方能出眾
    莊子說:「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人生在世,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因為生而不同,所以難免會感到孤獨。莊子給楚王的使臣講了一個故事:我聽聞,楚國有一隻活了三千歲的神龜,死後屍體被供奉在廟堂之上,受到朝拜。你認為,對於這隻烏龜而言,是死後供人朝拜更開心,還是活著在泥漿裡搖尾巴更快樂?使者回答:「自然是在泥水裡搖尾巴比較自在。」莊子笑著說:「那麼諸位請回吧!
  • 《莊子》:這個世上不存在所謂的感同身受,有的只是冷暖自知
    只因他們太過於在乎外界的看法,活在了別人的眼中,當你想要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很累,這種累不僅是肉體上的疲累還有精神上的孤獨,因為發現生活中根本沒有什麼人理解自己,甚至還會對自己產生誤解。
  • 海德格爾引莊子:白天看星星
    海德格爾曾經引用《莊子》中的「魚之樂」來解釋他的思想,這應當是《莊子》「秋水篇」中「濠上觀魚」的寓言。《莊子》「秋水篇」中「莊子與惠施濠上觀魚」對我們來說耳熟能詳。從字面上看,這個寓言的大意是,莊子與惠施遊於濠水的橋上,見水中魚兒悠然戲水,莊子說:「你看魚兒在水中是多麼快樂呀」。惠施反駁到:「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不快樂?」
  • 莊子:有一種「潔癖」,讓你的內心空無一物
    之所以說難得,是因為莊子學識淵博,精神超脫,又聰明絕頂,一生能結識到一兩個知己,實屬不易,惠施就是莊子交往最多的摯友。兩人性格有很大差異,觀點也完全不同,但是惠施卻經常拉莊子去田間地頭聊天,或是去梧桐樹下高談闊論。』但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爭論不休,而往往都是莊子取勝。
  • 曾做過「漆園吏」,再逍遙山水間,原來莊子才是生活的贏家!
    如果說孔子具有十分執著的人生態度,以一種無窮的理性力量感染著後人的話。那麼莊子則憑著他超脫的人生智慧以及追求個體精神自由的詩意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漲姿勢:莊子是有學識之人,在那個年代,有學識之人備受重視,成為官員。
  • 莊子:亂世汙濁,不若做一隻苟且偷生的烏龜
    之前,我們分享了《莊子》裡面 「惠子相梁」的故事。在莊子眼中,「國相」之位不過是一隻渾身惡臭的死老鼠罷了。可是,這是否是莊子的故作姿態呢?畢竟惠施也只是被人挑撥而已。但是,當被別人視作珍寶的東西真的要送上門來的時候,是不是還是死老鼠呢?
  • 江蘇書展,聽這位大咖說「莊子的三條魚」
    有意思的是,酈波老師這次給出的演講題目是《魚我所欲也——莊子的智慧》,觀眾們不禁在頭腦中劃出了大大的問號: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怎麼成了莊子的智慧?酈波笑著說,他是要從和莊子有關的三條「魚」說起,抽絲剝繭,在永恆的寓言中破解古代智者留給今人的人生智慧。《逍遙遊》之「魚」:帶你走出人生的價值困境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做人不要擰巴,做事不要焦慮,生活不要勉強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你看這些魚在河水中遊得多自在,這就是做魚的快樂啊。惠子反駁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反問:「那你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惠子是個一絲不苟的人,雖是個很可愛的朋友,卻也太愛鑽牛角尖了。莊子是一位聖者,對於外界總是帶有欣賞的態度,目之所及,皆為美好。做人千萬不要太較真,活得簡單一點,人生才能更快樂。做人不擰巴 我們身邊活得最累的那個人,一定是性格最擰巴的那個人。
  • 《莊子》:與其「關心則亂」,不如懂得「旁觀」
    要說眾生皆苦,或許這苦,就苦在這兒了吧。但是,苦雖苦,只要換種視角看世界,可能我們就能從根源上化解所謂「苦難」。 比如多讀讀《莊子》,我們可以明白,真正的大愛不是一味付出的「溺愛」,而是懂得尊重對方的個性,這之中,就有「旁觀」智慧在裡面。
  • 莊子寓言故事10則,人生大智慧!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莊子和惠子在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遊得從容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 如果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有朋友圈,莊子會給誰點讚?
    在莊子的世界裡,能夠抵達至德之域的只有極少數有聖人之才的人,但「至德所知,不可言說」,「說」就代表已經進入了思想和語言了,一旦進入思想和語言,就已經在分別當中了。 所以,在莊子的筆下,至德之人是默不作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