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用三條魚,表達三種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諦

2020-12-23 騰訊網

西漢劉安曾著《淮南子》一書,文中寫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由此可見,古人與魚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先秦宋國曾有一位哲學家,也是道家逍遙派的開宗鼻祖,人稱「老莊」之一的莊子,他應該是歷史上最愛魚的人。莊子寫書立著無數,提出很多新穎活潑的哲學觀點,尤其以寫「魚」最為生動有趣。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莊子把快樂的人生比作三條魚,以此表達人生的三種境界,它們分別指哪三條魚呢?

超然物外的北冥之魚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出自莊子名篇《逍遙遊》的經典佳句。莊子筆下的鯤,不僅擁有龐大的體型,而具備一雙遨遊蒼穹的翅膀,能夠乘著夏天的風,從北冥飛到南冥。

能夠飛翔是多少魚兒夢寐以求的理想。莊子卻說它是一條不快樂的魚,因為鯤只能藉助風才能飛翔,若是飛翔途中,風戛然而止,鯤也會從天空跌落。

鯤能夠飛翔必須依附於風的存在。莊子藉此想要表達,人不能過度依賴外物,酒色財氣、名利權勢都是身外之物,只能暫時滿足內心聊以慰藉。人若是陷入追名逐利的聲色犬馬中,久而久之會形成依賴,逐漸喪失基本的價值判斷,從而影響自己看待世界的視野。

在此以前,管子曾作出詳細的闡釋說「君子使物,不以己悲,不為物役」;孟子也曾說「人禽之辨」。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是有價值地活著,活出自我真我本我,不要被世間的燈紅酒綠蒙蔽雙眼。

宋朝的範仲淹說得更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不要因為生活的好壞、個人的得失而杞人憂天,生活走到哪一步,便做該做的事兒,要是往前一步是憂愁,往後一步也憂愁,那麼人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所以,莊子借北冥之魚告訴後人,人要學會超然物外,活得瀟灑一些。

冷暖自知的濠河之魚

道家的莊子與名家的惠施是一對歡喜冤家,兩人一生辯論無數,奈何惠施從來沒有贏過,這些詼諧幽默的故事都收集在《莊子》一書。

有一年秋天,莊子與惠施相約濠河。莊子有感而發說「鯈魚是多麼快樂」。

惠施聽後不以為然,反駁道「你不是鯈魚,又怎麼知道鯈魚快樂呢」。

莊子說「你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鯈魚快樂」。其實,莊子所說的重點不在鯈魚,而是鯈魚嬉戲水中時,那種自由自在的歡快。有時候,人確實不如魚活得快樂,難道是人不如魚的智商高嗎?答案肯定不是。

魚的快樂恰恰是因為它們沒有過多的雜念,只是感受到舒適的溫度和清澈的河水,人的煩惱則來自想要的東西太多。明朝賈仲名曾有句名言說「食飽衣暖之時,則生貪慾之心」。

有時候,靜下心來想一想,快樂與否是永遠只屬於自己,而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假裝很快樂」。濠河之魚,正是因為忽視莊子和惠施的存在,所以變得快樂無比。即便是橋上的莊子和惠施爭得臉紅脖子粗,鯈魚依然是那條鯈魚,它的冷暖也只有它自己知道。

學會釋懷的車轍之魚

世上騙子太多,傻子明顯不夠用。同樣有句歌詞是這樣說,「懂得太多的人被心眼絆倒,在計較間迷走打轉」。這世上沒有多少傻人,每當說到具體某件事時,大家總能講出一大堆的道理。看似懂得那麼多道理,為什麼大部分人依然過不好呢?

歸根結底是不能學會釋懷。

莊子在《大師宗》裡說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是一個多麼悽美又感人肺腑的故事。然而莊子認為,與其如此煎熬,不如彼此放手,去尋找更加廣闊的江河湖海。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人生最美,恰恰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人只有認清眼前的處境,學會接受現實,然後重新規劃自己的未來,不必奢望樣樣都懂,不要貪求樣樣都有。學會釋懷,學會坦然地面對實際,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遠。

生離死別、悲歡離合是人生的常態,有些人註定只能陪自己走一程,有一些路終究需要一個人去走完。

結語

月有圓缺,人有不同,眾生的存在都是唯一,即便是居住在同一個屋簷的勞燕,即便是遨遊在同一條江河的魚兒,即便是生活在同一片星空的你我,彼此的人生都無法全盤複製。唯有讀懂莊子的三條魚所表示的三種人生境界,才能讓自己成為超然物外、冷暖自知、學會釋懷的人。

相關焦點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而莊子追求的就是一種心靈無礙身體無拘的自由的人生哲學,這一點和魚兒的生活狀態很像,所以莊子經常想像自己就是一條魚,就像張雨生唱的那樣,「一天到晚遊泳的魚啊魚不停遊,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愛不停休,從來不想回頭,不問天長地久。」第二,魚是莊子的飽腹之物。莊子精神很豐滿,生活很骨感,基本上是吃上頓沒下頓的狀態。
  • 莊子用三條魚,道出三種人生境界,你是哪一條?
    他曾把自己總結的智慧寫進了三條「魚」之中,在今天也被人們當做三個人生境界,具體代表的是什麼呢?北冥之魚莊子的經典名篇《逍遙遊》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表面上看似十分快樂,乘著夏天的風,從北冥飛到南冥。殊不知一旦沒有風,只能面臨高空墜落的局面。在莊子眼中,人一定不可以過度依賴萬物。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
  • 莊子三隻鳥,人生三種境界
    ——《莊子·外篇·至樂》一隻很大的海鳥,從海上來到魯國。魯國的君臣都很高興,用隆重的音樂,盛大的宴會,來款待這隻遠道而來的鳥兒。宴會上有豬有羊,舞女伴舞,琴師彈琴,讓人眼花繚亂。結果這隻鳥很快就死了。3第三隻鳥:大鵬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莊子·逍遙遊》北冥有條很大的魚,能變成一隻大鵬鳥,遨遊千裡。
  • 《莊子》三條魚的故事,道破了人生三重境界,你是哪一條?
    提起莊子,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他的自由靈魂,他的灑脫。在他的著作當中,有一個東西很重要,貫穿他一生的作品,這個東西就是魚。他將他的生活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接下來呢,我們就分別來看看三條魚當中有哪三種智慧。第一條魚是北冥之魚。
  • 《莊子》裡的三條魚,對應了三種智慧,學會了祝你越來越好!
    提到莊子,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大都是莊周夢蝶的浪漫、鼓盆而歌的豁達,或者是渭水垂釣的瀟灑。其實莊子也有著獨樹一幟的大智慧,學會了這三種智慧,想不成功都很難。這三種智慧,對應著《莊子》中的三條魚,讀懂了這三條魚,其實也就是讀懂了人生。
  • 莊子寫了3條魚,講了3種人生境界,你更認可哪一種
    我一直覺得莊子是一個非常喜歡魚的人,因為在他的著作中魚的出現次數是非常多的,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莊子式的人生智慧的有3條。在這3條魚中,莊子講出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這條名叫鯤的魚非常的厲害,體型巨大,而且還能化為大鵬,展翅一飛就是數千裡,看起來非常的自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它痛苦,煩惱。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條魚雖然厲害,可是也得依靠風才能扶搖直上,沒有了風它就寸步難行。莊子用這條魚告誡人們,即使自己能力再大,可也需要依賴於外物。但是這些外物既可以成就自己,也可以讓自己痛苦。
  • 江蘇書展,聽這位大咖說「莊子的三條魚」
    有意思的是,酈波老師這次給出的演講題目是《魚我所欲也——莊子的智慧》,觀眾們不禁在頭腦中劃出了大大的問號: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怎麼成了莊子的智慧?酈波笑著說,他是要從和莊子有關的三條「魚」說起,抽絲剝繭,在永恆的寓言中破解古代智者留給今人的人生智慧。《逍遙遊》之「魚」:帶你走出人生的價值困境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有多大能力使多大能力,這個過程是用汗水改變命運的過程,用勇氣改變現實境況的過程,是努力讓結局如期發展的過程。莊子的一生都在詮釋著人生的豁達觀點和積極態度,深刻的揭露了「天道」的秘密。莊子臨終之前的一句話,參悟了參悟天道、地道和人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在《莊子》一書中記載道,莊子感覺到自己即將要死亡的時候,內心卻並不跟尋常人一樣,他更多地是平靜。
  • 莊子三隻鳥,人生三境界
    ——《莊子·外篇·至樂》一隻很大的海鳥,從海上來到魯國。魯國的君臣都很高興,用隆重的音樂,盛大的宴會,來款待這隻遠道而來的鳥兒。宴會上有豬有羊,舞女伴舞,琴師彈琴,讓人眼花繚亂。結果這隻鳥很快就死了。它沒見過這種場面,不吃不喝,幾日後就死在了魯國。好好的一件事,為什麼搞成這樣呢?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子非魚」所以「子不知」,你的觀點是錯誤的。那麼莊子就用惠子論點來反駁他,你不是我,你無法對我的論點下定論。惠子也是辯駁高手,立刻用莊子反駁他的觀點來反駁莊子。我不是你,那我不能定義你,同樣,你也不是魚,你也不能定義魚的快樂。
  • 夢的三種境界
    夢的三種境界「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歷,它就像人的靈魂一般伴隨著人們的一生。「夢」,既讓人覺得虛無縹緲,又是那麼的真實可見,常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想到的東西,晚上在夢裡就呈現出來了,的確讓人覺得「夢」是那麼的神秘。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儒家的人生四種境界和禪宗的人生三種境界,哪一種打動你的心?
    這種境界的人,都是具有極高的道德修養,全身心奉獻自己的人。用毛澤東給雷鋒的題字,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第四種境界是天地境界。在這種境界,那基本上已經成為聖人了。在這個境界中的人,不在乎什麼個人得失,什麼社會發展還是落後,他的思想已經與天地同在,他的道德與日月同輝,用莊子的理想,就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 莊子名言讓人看透人生
    《莊子·人間世》生長在山上的樹木,因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為能照明而被燃燒,桂樹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有用有為必有害,無用無為才是福。闡發了常常被人忽視的"無用之用",蘊含樸素的辯證法。11.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
  • 《心靈奇旅》:魚的故事拯救了喬伊,來聽莊子講魚的故事值得回味
    02魚的故事——窺見人生境界的奧秘《心靈奇旅》結尾處那個魚的故事,成為全劇的點題之筆。圖07 魚的故事早在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莊子就已經藉助魚窺見了人生境界的奧秘。圖09 鯤這條名叫「鯤」的魚,下能入海,上能飛天,體型巨大,看起來逍遙無比。但是,實際上這條魚要依靠風才能飛翔。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常常依靠才華、學歷、金錢、地位、榮譽等外物來評價好壞。
  • 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因為了解得太膚淺,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隨著年齡漸長,人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我們開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爭強好勝,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
  • 以美的眼光去鑑賞醜,把握生活中美的真諦,提升人生境界
    通過審美,提升發現美的眼光,以美的眼光去鑑賞醜,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生活中美的真諦,領悟人生底蘊,追求高遠境界。審美境界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高於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說是對人生境界的一種詩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說是一種詩化的人生境界,使我們的精神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得到重組和塑造,將以新的姿態重新返回現實並改造現實。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最經典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悠然灑脫,無憂恣意,就像夢迷蝴蝶的莊周一般,超然脫俗於世外。「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萬物紛雜繁多,各自回歸本性,各自回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
  • 《莊子》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所以更要懂得珍惜和珍重,放棄無意義的執著,忘掉無謂的煩惱,珍惜該珍惜的,如蘇軾一般以豁達的態度過快樂的生活。二、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三、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大意: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