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劉安曾著《淮南子》一書,文中寫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由此可見,古人與魚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先秦宋國曾有一位哲學家,也是道家逍遙派的開宗鼻祖,人稱「老莊」之一的莊子,他應該是歷史上最愛魚的人。莊子寫書立著無數,提出很多新穎活潑的哲學觀點,尤其以寫「魚」最為生動有趣。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莊子把快樂的人生比作三條魚,以此表達人生的三種境界,它們分別指哪三條魚呢?
超然物外的北冥之魚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出自莊子名篇《逍遙遊》的經典佳句。莊子筆下的鯤,不僅擁有龐大的體型,而具備一雙遨遊蒼穹的翅膀,能夠乘著夏天的風,從北冥飛到南冥。
能夠飛翔是多少魚兒夢寐以求的理想。莊子卻說它是一條不快樂的魚,因為鯤只能藉助風才能飛翔,若是飛翔途中,風戛然而止,鯤也會從天空跌落。
鯤能夠飛翔必須依附於風的存在。莊子藉此想要表達,人不能過度依賴外物,酒色財氣、名利權勢都是身外之物,只能暫時滿足內心聊以慰藉。人若是陷入追名逐利的聲色犬馬中,久而久之會形成依賴,逐漸喪失基本的價值判斷,從而影響自己看待世界的視野。
在此以前,管子曾作出詳細的闡釋說「君子使物,不以己悲,不為物役」;孟子也曾說「人禽之辨」。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是有價值地活著,活出自我真我本我,不要被世間的燈紅酒綠蒙蔽雙眼。
宋朝的範仲淹說得更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不要因為生活的好壞、個人的得失而杞人憂天,生活走到哪一步,便做該做的事兒,要是往前一步是憂愁,往後一步也憂愁,那麼人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所以,莊子借北冥之魚告訴後人,人要學會超然物外,活得瀟灑一些。
冷暖自知的濠河之魚
道家的莊子與名家的惠施是一對歡喜冤家,兩人一生辯論無數,奈何惠施從來沒有贏過,這些詼諧幽默的故事都收集在《莊子》一書。
有一年秋天,莊子與惠施相約濠河。莊子有感而發說「鯈魚是多麼快樂」。
惠施聽後不以為然,反駁道「你不是鯈魚,又怎麼知道鯈魚快樂呢」。
莊子說「你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鯈魚快樂」。其實,莊子所說的重點不在鯈魚,而是鯈魚嬉戲水中時,那種自由自在的歡快。有時候,人確實不如魚活得快樂,難道是人不如魚的智商高嗎?答案肯定不是。
魚的快樂恰恰是因為它們沒有過多的雜念,只是感受到舒適的溫度和清澈的河水,人的煩惱則來自想要的東西太多。明朝賈仲名曾有句名言說「食飽衣暖之時,則生貪慾之心」。
有時候,靜下心來想一想,快樂與否是永遠只屬於自己,而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假裝很快樂」。濠河之魚,正是因為忽視莊子和惠施的存在,所以變得快樂無比。即便是橋上的莊子和惠施爭得臉紅脖子粗,鯈魚依然是那條鯈魚,它的冷暖也只有它自己知道。
學會釋懷的車轍之魚
世上騙子太多,傻子明顯不夠用。同樣有句歌詞是這樣說,「懂得太多的人被心眼絆倒,在計較間迷走打轉」。這世上沒有多少傻人,每當說到具體某件事時,大家總能講出一大堆的道理。看似懂得那麼多道理,為什麼大部分人依然過不好呢?
歸根結底是不能學會釋懷。
莊子在《大師宗》裡說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是一個多麼悽美又感人肺腑的故事。然而莊子認為,與其如此煎熬,不如彼此放手,去尋找更加廣闊的江河湖海。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人生最美,恰恰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人只有認清眼前的處境,學會接受現實,然後重新規劃自己的未來,不必奢望樣樣都懂,不要貪求樣樣都有。學會釋懷,學會坦然地面對實際,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遠。
生離死別、悲歡離合是人生的常態,有些人註定只能陪自己走一程,有一些路終究需要一個人去走完。
結語
月有圓缺,人有不同,眾生的存在都是唯一,即便是居住在同一個屋簷的勞燕,即便是遨遊在同一條江河的魚兒,即便是生活在同一片星空的你我,彼此的人生都無法全盤複製。唯有讀懂莊子的三條魚所表示的三種人生境界,才能讓自己成為超然物外、冷暖自知、學會釋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