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寫了3條魚,講了3種人生境界,你更認可哪一種

2021-01-18 青丘靈墟

我一直覺得莊子是一個非常喜歡魚的人,因為在他的著作中魚的出現次數是非常多的,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莊子式的人生智慧的有3條。在這3條魚中,莊子講出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

北冥之魚

這條魚是莊子的故事裡最有名的一條了,出自《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裡面對於這條魚是這麼描寫的: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

這條名叫鯤的魚非常的厲害,體型巨大,而且還能化為大鵬,展翅一飛就是數千裡,看起來非常的自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它痛苦,煩惱。

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條魚雖然厲害,可是也得依靠風才能扶搖直上,沒有了風它就寸步難行。

莊子用這條魚告誡人們,即使自己能力再大,可也需要依賴於外物。但是這些外物既可以成就自己,也可以讓自己痛苦。如果能夠做到不束縛於外物,不被物慾迷住了自己的眼睛,那麼自己的人生將會非常的自由,也就是莊子說的「逍遙」。

濠梁之魚

這條魚出自《莊子·秋水》,說的是莊子與惠子在關於魚的快樂上展開了一場辯論,說實話,我覺得這場辯論更像是抬槓。那句經典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就是出自這裡。

其實這裡莊子想要借魚的事情來告訴人們,真正的快樂是自己覺得快樂,只要自己滿足了,又何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呢。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眼裡的。與其絞盡腦汁去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不如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江湖之魚

這條魚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它出自《莊子·大宗師》: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泉水幹了,魚在裡面生活的就會非常的艱難,大地與魚互相的以唾沫相互溼潤求得生存。可是與其這麼痛苦的活著,還不如各自去往自己的江湖中,那樣更自由,對雙方也是最好的。

這裡其實莊子用魚和大地的親密關係,告誡我們「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任何一個與你親密的人,最終都會離你而去。既然這樣,與其痛苦的相守,不相離,還不如在離別之後相忘記,各自去往自己的遠方。

莊子用3條魚向人們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哲理。如果你能夠讀懂這3條魚,或許你會對於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更深的認識。但是請記住,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別人的人生經驗再豐富,他終究不能代替自己。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相關焦點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
  • 莊子用三條魚,道出三種人生境界,你是哪一條?
    他曾把自己總結的智慧寫進了三條「魚」之中,在今天也被人們當做三個人生境界,具體代表的是什麼呢?北冥之魚莊子的經典名篇《逍遙遊》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表面上看似十分快樂,乘著夏天的風,從北冥飛到南冥。殊不知一旦沒有風,只能面臨高空墜落的局面。在莊子眼中,人一定不可以過度依賴萬物。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而莊子追求的就是一種心靈無礙身體無拘的自由的人生哲學,這一點和魚兒的生活狀態很像,所以莊子經常想像自己就是一條魚,就像張雨生唱的那樣,「一天到晚遊泳的魚啊魚不停遊,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愛不停休,從來不想回頭,不問天長地久。」第二,魚是莊子的飽腹之物。莊子精神很豐滿,生活很骨感,基本上是吃上頓沒下頓的狀態。
  • 《莊子》三條魚的故事,道破了人生三重境界,你是哪一條?
    提起莊子,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他的自由靈魂,他的灑脫。在他的著作當中,有一個東西很重要,貫穿他一生的作品,這個東西就是魚。他將他的生活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接下來呢,我們就分別來看看三條魚當中有哪三種智慧。第一條魚是北冥之魚。
  • 莊子用三條魚,表達三種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諦
    西漢劉安曾著《淮南子》一書,文中寫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由此可見,古人與魚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先秦宋國曾有一位哲學家,也是道家逍遙派的開宗鼻祖,人稱「老莊」之一的莊子,他應該是歷史上最愛魚的人。莊子寫書立著無數,提出很多新穎活潑的哲學觀點,尤其以寫「魚」最為生動有趣。
  • 《論語》開篇3句話,便道透了3種人生境界,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
    即便是很多朋友沒有通讀《論語》,估計也會背誦《論語》開篇3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麼,論語開篇的這三句話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意思呢?其實,《論語》開篇孔子所說的3句話,便道透了3種人生境界,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
  • 《心靈奇旅》:魚的故事拯救了喬伊,來聽莊子講魚的故事值得回味
    02魚的故事——窺見人生境界的奧秘《心靈奇旅》結尾處那個魚的故事,成為全劇的點題之筆。圖07 魚的故事早在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莊子就已經藉助魚窺見了人生境界的奧秘。圖09 鯤這條名叫「鯤」的魚,下能入海,上能飛天,體型巨大,看起來逍遙無比。但是,實際上這條魚要依靠風才能飛翔。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常常依靠才華、學歷、金錢、地位、榮譽等外物來評價好壞。
  • 莊子三隻鳥,人生三種境界
    莊子說:因為不把鳥當鳥。鳥兒應該吃蟲子、吃魚,活在大海或者森林。達官貴人喜歡的玩意他不喜歡,它喜歡的玩意,達官貴人們也不喜歡。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實際上,己所欲,也勿施於人。你今天也要為了梁國的相位來嚇唬我嗎?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鶵,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在莊子看來,人生於天地之間,擺弄金錢,汲汲於名位,實在是無聊。自古以來,欲望太多的人,多半不能成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 《莊子》裡的三條魚,對應了三種智慧,學會了祝你越來越好!
    提到莊子,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大都是莊周夢蝶的浪漫、鼓盆而歌的豁達,或者是渭水垂釣的瀟灑。其實莊子也有著獨樹一幟的大智慧,學會了這三種智慧,想不成功都很難。這三種智慧,對應著《莊子》中的三條魚,讀懂了這三條魚,其實也就是讀懂了人生。
  • 儒家的人生四種境界和禪宗的人生三種境界,哪一種打動你的心?
    人生境界是個很玄乎的東西,很難說清楚。但是好在在歷史上,已經有著名哲學家、評論家等,都對人生境界進行過闡述,非常經典,對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很有教益。一、儒家學說的人生境界。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學說有很深的研究。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學問。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子非魚」所以「子不知」,你的觀點是錯誤的。那麼莊子就用惠子論點來反駁他,你不是我,你無法對我的論點下定論。惠子也是辯駁高手,立刻用莊子反駁他的觀點來反駁莊子。我不是你,那我不能定義你,同樣,你也不是魚,你也不能定義魚的快樂。
  • 江蘇書展,聽這位大咖說「莊子的三條魚」
    有意思的是,酈波老師這次給出的演講題目是《魚我所欲也——莊子的智慧》,觀眾們不禁在頭腦中劃出了大大的問號: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怎麼成了莊子的智慧?酈波笑著說,他是要從和莊子有關的三條「魚」說起,抽絲剝繭,在永恆的寓言中破解古代智者留給今人的人生智慧。《逍遙遊》之「魚」:帶你走出人生的價值困境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莊子名言讓人看透人生
    《莊子·外物》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有人捕到了魚卻忘了竹籠;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卻忘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有人領會了思想卻忘了語言。以魚、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強調得魚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說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魚忘筌"這一成語便由此而來。21.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鯤鵬」的飛翔高度,是人們在眼界中的至高境界。③「逍遙」境界。「逍遙」境界,是莊子提出來的關於翱翔的最高境界。它的高深莫測在於,人們只能在想像當中去理解這種高度,而這種境界又不僅僅是高度上的特徵,更重要的特徵是「沒有任何阻礙和憑藉」。
  • 莊子:世上最逍遙,並非大鵬鳥
    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種。四種境界,像四層高低不同的平臺,功利境界熙熙攘攘,道德境界冷冷清清,天地境界更是無言獨上西樓。站在上一層平臺,能夠看見下一層的人;下一層的人,未必能夠明白上一平臺的觀念。 在《逍遙遊》中,莊子將人生的境界分為七種。 哪七種呢?
  • 莊子三隻鳥,人生三境界
    莊子說:因為不把鳥當鳥。鳥兒應該吃蟲子、吃魚,活在大海或者森林。達官貴人喜歡的玩意他不喜歡,它喜歡的玩意,達官貴人們也不喜歡。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實際上,己所欲,也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橫加幹涉,無端指摘。對鳥兒而言是這樣,對人也是如此。
  • 莊子:有一種「潔癖」,讓你的內心空無一物
    有人說,極簡其實就是一種潔癖。而它總是讓我想起莊子。有一次,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宰相時,莊子去看他。有人跟惠子說:「莊子來,是想取代你的相位呢。」惠子很驚慌,就派人在城內搜尋莊子三天三夜,沒有找到。不料莊子自己找上門來,給惠子講了一個故事:你聽說過嗎?南方有一隻鳥,名叫鵷雛,它從南海飛到北海。在這途中,不是梧桐樹,它就不停下了棲息;不是竹子結的雪白的果實,它就不吃;不是甘泉,它就不飲。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還有一種是心齋。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 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莊子的一生都在詮釋著人生的豁達觀點和積極態度,深刻的揭露了「天道」的秘密。莊子臨終之前的一句話,參悟了參悟天道、地道和人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在《莊子》一書中記載道,莊子感覺到自己即將要死亡的時候,內心卻並不跟尋常人一樣,他更多地是平靜。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最經典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悠然灑脫,無憂恣意,就像夢迷蝴蝶的莊周一般,超然脫俗於世外。「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萬物紛雜繁多,各自回歸本性,各自回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