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2020-12-23 九月的小書屋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些詞:白駒過隙、井底之蛙、沉魚落雁、盜亦有道、害群之馬、哀莫大於心死,但是你知道它們究竟是出自誰的著作嗎?

這些洞察人心,窺探天地奧秘的語錄,均是出自莊子。

世界皆知孔子是聖人,但是有所不知的是,莊子應該被稱作是「神人」。她的「神」體現在,莊子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他r熱愛變化卻順應自然,順應自然,他堅持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自然屬性,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他有著寧靜、平和的心態,在名利和貪慾面前,他不屑一顧。

這些特質,即便是放在現代來看,也是備受尊崇的。

你憤怒的時候,莊子會告訴你: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人這一生,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但遇事不動氣,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被情緒困住心智,即使處在暴風驟雨中,也能讓情緒平靜下來。

當你以自己為中心,老子也會告訴你:

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一個人不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沒有人能讓他憤怒,讓自己生氣,別把自己太當回事,才能坦然處世,平靜自省。

當你對未來覺得迷茫時,老子又會說: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盡人事,聽天命。有多大能力使多大能力,這個過程是用汗水改變命運的過程,用勇氣改變現實境況的過程,是努力讓結局如期發展的過程。

莊子的一生都在詮釋著人生的豁達觀點和積極態度,深刻的揭露了「天道」的秘密。

莊子臨終之前的一句話,參悟了參悟天道、地道和人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在《莊子》一書中記載道,莊子感覺到自己即將要死亡的時候,內心卻並不跟尋常人一樣,他更多地是平靜。當時,它的弟子還在討論要如何厚葬莊子,莊子聽到便制止他們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世間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

弟子們解釋道,是因為怕莊子的身體被鳥獸所破壞。

莊子有說道:「

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意思是埋在地下會被螻蟻吃,在地上會被鳥雀吃掉,都是一樣的結果,為什麼不讓鳥雀吃呢。莊子對待生死的態度,是非常豁達的。他認為,我們身處在人世間,最看不破的就是生死。

一般人怕死,無非就是恐懼死亡的感覺罷了,而正是因為這種恐懼感,就是人們怕死的原因:恐懼感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當你看破了這一切的時候,便明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麼了!

莊子曾面對悠悠天地感慨:「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其實,塵歸塵,土歸土,人來自大自然,又回歸大自然,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與其在擔心未來的事情,還不如做好眼前的事情,等到時間到到了,一切自然就會有它的答案。

莊子深諳人性,社會,自然的本質,並且將自己一生的智慧全部都熔鑄成《莊子》一書,更是被譽為中國千古奇書

它的文章,恣意汪洋,意蘊深厚,擅長用寓言來諷刺人性的本質,發人深省。比如著名的東施效顰,屠龍之技,隨珠彈雀等等,深藏的智慧,更是影響深遠。

甚至莊子曾經對國人設下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預言,目光甚至瞄準了千年之後,可怕的是,他的預言還成真了。

他憑一己之力,通過融會貫通很多發生在身邊的簡單故事,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循循善誘的筆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並且依靠其強大的生長力、植入性和擴展性,不依賴權貴、歷史、學生、組織體系、社團,在沒有強大的網際網路媒介的古代社會,能夠傳播開來,延續下來,並對世世代代的國人產生影響,可見裡面的智慧有多深了。

讀莊子,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的價值和定位,生活中可以將壞心態變為好心態,進而你會發現世界好的一面。

不但可以提升自己待人處世的智慧,還能發現自己的人生格局會更上一層樓。

因此,我們的閒暇時間碎片化的時間完全讀一讀《莊子》,自己在尋找智慧的同時,還可以讓孩子一起品讀,受益一生。

很多人想讀莊子卻因為文章內容是文言文覺得特別枯燥,意思都理解不通。

因此,我特意為大家找到了這本全譯全注的圖解版本的《莊子》,它有原文的翻譯也有白話,還有注釋,另外,為了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掌握書裡面的精髓,還精心設計了600多副的插畫。

它收集了莊子學派著述總集以及道家的重要典籍與一體,裡面的每一個小故事,都具有很深的啟發性。

為了能保存的更長久,精心的用鎖線硬殼來裝幀的,不容易掉頁。

一本僅需要39元,不管是買給自己還是孩子,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莊子臨終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妙
    其實,讀懂莊子臨死前說的話,你就能明白了:莊子自己在臨死前,心情非常平靜,而弟子們則計劃厚葬老師,莊子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弟子怕莊子死後,屍身被鳥獸破壞,莊子卻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意思是露在地上被烏鴉和老鷹吃,埋在土地裡被螻蟻吃,從烏鴉和老鷹嘴裡奪下來給螻蟻吃,為啥這麼偏心呢?
  • 莊子臨終的一席話:道破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奧秘,但很少有人知道
    在莊子去世的時候,他很是淡定,當時弟子都想著如何厚葬自己的老師,莊子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弟子怕莊子死後,屍身被鳥獸破壞,莊子卻說:「在地上會被鳥雀、老鷹吃掉,在地下會被螻蟻吃掉,從鳥雀、老鷹那搶過來給螻蟻吃,為什麼這麼偏心呢?」「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就是莊子臨終前的這句話,道破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奧秘。
  • 莊子臨死時囑咐弟子不必埋葬自己,丟在野外就行了?
    《列禦寇》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莊子臨死時囑咐弟子不必埋葬自己,丟在野外就行了。弟子說那樣烏鳶會來啄食屍體,莊子說埋在地下最後是讓螻蟻吃,丟在地面上是讓烏鳶吃,一定要把烏鳶口裡的食物,拿去送給螻蟻,有什麼必要呢?
  • 莊子用三條魚,道出三種人生境界,你是哪一條?
    他曾把自己總結的智慧寫進了三條「魚」之中,在今天也被人們當做三個人生境界,具體代表的是什麼呢?北冥之魚莊子的經典名篇《逍遙遊》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表面上看似十分快樂,乘著夏天的風,從北冥飛到南冥。殊不知一旦沒有風,只能面臨高空墜落的局面。在莊子眼中,人一定不可以過度依賴萬物。
  • 莊子智慧:做人最高明的境界,莫過於這8個字!悟懂者受益匪淺
    莊子,姓莊名周,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更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思想的高妙之處不同於儒家思想,莊子思想強調人的天性、生活的自由以及精神上的獨立。莊子的思想智慧,對於現在社會的生活,也十分受用。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 莊子三隻鳥,人生三種境界
    莊子說:因為不把鳥當鳥。鳥兒應該吃蟲子、吃魚,活在大海或者森林。達官貴人喜歡的玩意他不喜歡,它喜歡的玩意,達官貴人們也不喜歡。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實際上,己所欲,也勿施於人。——《莊子·秋水》莊子的朋友惠子當了梁國的宰相,有人傳播謠言,說莊子要來梁國搶宰相之位。惠子很害怕,於是下令整個梁國搜捕莊子。莊子親自去見惠子。莊子說南方有鳳凰鳥,遇到梧桐才會休息,只吃竹米(竹子開的花),只喝清泉。
  • 莊子臨終前的一句話,道破天道、地道和人道
    莊子自己在臨死前,心情非常平靜,而弟子們則計劃厚葬老師,莊子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就是莊子臨終前的這句話,道破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奧秘。莊子說:「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內心修養很高的人,不管什麼境遇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心境;如果事情無法挽回,他們總能安於天命,這是德性修養的極點。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凡事不強求,盡人事,聽天命。
  • 莊子用三條魚,表達三種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諦
    先秦宋國曾有一位哲學家,也是道家逍遙派的開宗鼻祖,人稱「老莊」之一的莊子,他應該是歷史上最愛魚的人。莊子寫書立著無數,提出很多新穎活潑的哲學觀點,尤其以寫「魚」最為生動有趣。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莊子把快樂的人生比作三條魚,以此表達人生的三種境界,它們分別指哪三條魚呢?
  • 李小龍這些話揭示功夫奧秘,原來這才是武術最高境界!
    為了揭開功夫的奧秘所在,把功夫練到最高境界,練武之人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地探尋。,讓人不僅對功夫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對人生也有了新的啟迪。電影開頭跟洪金寶比武結束之後,師父找到李小龍說他的功夫已經超出了有形境界,進入化境,希望以後能身心一致,發揮到最高境界
  • 莊子最智慧的一句話,僅用8個字,揭露天道奧秘,助你看透生死
    自古以來對於方的解釋有很多,就目前來說,可信度最高最能解釋得通的一個說法是 方代表著一種正在進行的狀態,「方生方死」,就表示生跟死都是一個狀態,而且這兩種狀態都是同時存在的。這樣我們也不難理解莊子妻子去世之後,他鼓盆而歌了。當莊子即將要去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告訴他想要厚葬莊子,但是莊子卻拒絕了,並告訴他們,「以天地為棺廓,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濟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加此?」千年之前,莊子憑一己之力,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問河間侯借米,河間侯說等我發財了免費送給你幾千斤,莊子說我就是需要水的魚,等你發財了我就成了臭魚乾了。所以莊子要想活命就得去釣魚。釣魚一方面是飽腹,另一方面也是逍遙自在的象徵。中國文人喜歡漁父的形象,常常想像著自己是執一竿風月的漁父,這個形象大概就是從莊子開始的吧。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就是「無待」,然後是「逍遙」。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一個字……
    禪是佛教的魂,也可以說是各行各業最高境界的魂。實際上中國的玄學、易經八卦,也是禪的思想、禪的境界。有人把中國的儒釋道文化用一副精煉的對聯概括了:諸子生百家,三教衍九流。百家,是從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諸子衍生而來,講的都是宇宙人生之理。九流,是從三教中衍生而來,三教又是諸子的根源,無論哪一「子」,都通達三教。
  • 莊子三隻鳥,人生三境界
    莊子說:因為不把鳥當鳥。鳥兒應該吃蟲子、吃魚,活在大海或者森林。達官貴人喜歡的玩意他不喜歡,它喜歡的玩意,達官貴人們也不喜歡。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實際上,己所欲,也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橫加幹涉,無端指摘。對鳥兒而言是這樣,對人也是如此。
  • 8期:《資治通鑑》周紀之物我兩忘的莊子;探尋「道」的宇宙奧秘
    《莊子》基本繼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老子的道重客觀的意義,莊子的道從主體上升為一種宇宙的精神。莊子把道和人緊密結合,使道成為人生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 第10章莊子天道和人道以及人與天為一思想觀點
    莊子在多篇文章中,提出天道、人道以及人「與天為一」的思想觀點一,何為天道、人道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莊子在《在宥》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何為天道?人道?莊子說「何為道?有天道,有人道。莊子說:」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和人道是君與臣的關係,所以,人道應尊重天道,服從天道,順應天道;人道不要逆天道而行;否則,有可能發生莊子說:「順天者生,逆天者亡」的自然現象。逆天者亡這句話,符合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的論斷。
  • 莊子:世上最逍遙,並非大鵬鳥
    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種。四種境界,像四層高低不同的平臺,功利境界熙熙攘攘,道德境界冷冷清清,天地境界更是無言獨上西樓。站在上一層平臺,能夠看見下一層的人;下一層的人,未必能夠明白上一平臺的觀念。 在《逍遙遊》中,莊子將人生的境界分為七種。 哪七種呢?
  • 解讀《天道》人物:為什麼說芮小丹的境界高出丁元英?
    觀經典,品人生,歡迎來到槍花電影傳媒。本期繼續為大家解讀《天道》人物:為什麼說芮小丹的境界高出丁元英?關於《天道》中境界的高低問題我們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看法,丁元英無疑是被神話的人物,主角光環過於強大,以至於很多人物角色都被掩蓋住,其實丁元英曾親口承認過芮小丹的境界是高於自己的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
  • 心語|莊子:看人不順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夠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人生在世,難免有看不慣的人和事。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萬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和存在根據,沒有什麼不可以存在,沒有什麼沒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