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臨死時囑咐弟子不必埋葬自己,丟在野外就行了?

2021-02-07 儉叔略述古經典

《列禦寇》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莊子臨死時囑咐弟子不必埋葬自己,丟在野外就行了。弟子說那樣烏鳶會來啄食屍體,莊子說埋在地下最後是讓螻蟻吃,丟在地面上是讓烏鳶吃,一定要把烏鳶口裡的食物,拿去送給螻蟻,有什麼必要呢?

《大宗師》篇也有一段關於「安命」的寓言,寓言的主題是說齊生死,安命不爭,這是沒有問題的。可裡面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子輿出現非常怪異的變化,這固然是為了表現這位世外高人在殘酷命運面前的曠達。可是看得出,莊子同時是在借子輿的病變,曲折地表達另一種意思,那就是生命的卑微和可羞。

莊子文中,一個經常出現的話題就是人在天地之間的卑微。

人生在宇宙之間, 不是什麼萬物之靈,只是一個普通的生物。不僅如此,這個生物還完全無力把握自己。造化宰制著人的命運。造化並不是神,不是一個有意識的主宰者,它就是宇宙之中那無情盲目的力量。可是這個造化對個人來說是不可抗拒的,同時又好像是懷著惡意。造化撥弄人仿佛是撥弄蟲子。人的生命在宇宙的背景中是無根的,他隨時可能被輕易地消滅,也隨時可能變成一個可悲的佝僂著的殘疾人。這就是人的卑微可羞。

人在宇宙之間的卑微可羞,是經常引發出宗教情緒的事象。英國小說家毛姆在《刀鋒》中讓他的主義公拉裡去參加空戰,然後一個非常熟悉的戰友,一個昨天還生龍活虎的小夥子被打成一團血肉。這個景象令拉裡非常震驚,事後他對人說,他當時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羞愧。人的生命怎麼是這樣脆弱卑微的東西,一下就被毀滅成一團不堪入目的肉血?這種強烈的羞愧感激發了埋在拉裡心靈深處的宗教情緒,使他走向印度,向古老的東方宗教尋求對生命的解答。

莊子寫子輿和子來的故事,一定有與此相類似的「羞愧」體驗,就是對人的生命在本原意義上的卑微的體驗。只是莊子是讓主人公處於卑微的境地之中,不僅不思振作,反而沉浸在隨時可能到來的更徹底的卑微之中:

予何惡!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 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 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把左臂變成雞,右臂變成彈,把整個人變成鼠肝蟲臂,這當然都是誇張,人是不可能變成這樣的。連子來「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這樣的病況也是誇張,很難想像一個人會變成那種怪模樣。

這是莊子通過故意貶低人的形象,來揭示存在背景(自然法則)的黑暗,以及對此存在背景決然不抱希望的激烈心情。這種曲筆在莊子文中多處可見。這種帶著冷嘲的說法裡,固然是有一切無所謂的想法, 但何嘗不是通過誇張的精神自虐,來暗示宇宙本身那種冷漠、盲目、無情的力量的存在。

相關焦點

  • 莊子:做好自己,不必解釋
    做好自己,不必解釋莊子曾經說過:「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美好的一面,也都有自己的缺點。沒有事物值得絕對的肯定,或是絕對的否定。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喜好和不同的境遇,不必強迫自己成為別人,也不必逼著別人做出改變。俗話說:「在其位,謀其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我們要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本分。人生在世,除卻生死,就只有一件事情知得我們勞心費神: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 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這些洞察人心,窺探天地奧秘的語錄,均是出自莊子。世界皆知孔子是聖人,但是有所不知的是,莊子應該被稱作是「神人」。她的「神」體現在,莊子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他r熱愛變化卻順應自然,順應自然,他堅持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自然屬性,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
  • 傳承 | 不龜手廬:源於莊子,行於伯華
    大家都知道,莊子是最愛講寓言故事的一位古代先賢了,而且他還有一位講故事的好CP——惠子。圖片來源:暱圖網在《莊子|內篇·逍遙遊》中就記載著這樣一篇故事。一天惠子來找莊子侃大山,說:「魏王送我了幾顆葫蘆子,我種下去之後就結出了七個小葫蘆還都叫我爺爺!」哈哈哈,上邊是開玩笑的啦!
  • 莊子處世哲學: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不必太用力
    莊子猶豫再三,披上打著補丁的粗布外衣,踏著草鞋,來到監河侯家裡,打算借點糧食。監河侯見莊子來借糧,說道:「行。我馬上要收封邑的稅金了,到時候我借你三百金,怎麼樣?」莊子停下了逍遙而寂寞的腳步,他看到了世間另一個生命,如自己一樣,對道無比熱忱的追尋。當莊子嘗試與惠子交談,他感受到了坦率和尊重、包容與真誠。
  • 解讀|莊子「鼓盆而歌」新解
    《莊子·至樂》說,莊子妻死,惠子前去弔唁,發現莊子正在那裡箕踞鼓盆而歌,於是責備莊子:「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對此莊子回應說: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 愛米姐~她讀莊子,從死神手上贖回自己:《正是時候讀莊子》
    她說,《莊子》不僅是現代人強化心靈的法則,更讓我從癌三救回自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莊子》,但能看得透徹真不容易。何況這作者的課堂場場爆滿,上課的還都是一般認為對老莊較沒興趣的大學生。她甚至將《莊子》從「學問」變成了一門「技術」,爬網出實用的道理,消滅自己的腫瘤。讀無為的莊子強身健體?
  • 老道士追求科學反對迷信,從不給人算命,卻臨終前囑咐弟子10字
    老道士追求科學反對迷信,從不給人算命,卻臨終前囑咐弟子一句話道教是中國本土教派,受到古人的推崇,至少在佛教進入中國之前,道教的名氣很是很廣泛的。與普度眾生、為百姓解惑為宗旨的佛教相比,道教顯得很無力。但終究是中國本土教派,有它自身的優勢,只是隨著弟子的減少,呈現出了頹廢。
  • 寵物貓走丟後,在野外很難「生存下去」
    先說結論: 當一隻被你長時間餵養的寵物貓,不小心走丟了;它們在野外能夠生存下去的機率,幾乎為0;排除被好心人收養的機率,靠寵物貓獨自生存下去,太難了。 哪怕你家寵物貓已經好幾歲,有健壯的身子,但它們野外生存的能力,相當於一隻流浪貓的幼貓。
  • 對莊子的熱愛,是知識的導向性,還是莊子自己的影響籠罩自己
    如果沒有幾千年來沒完沒了的官方導向和硬性推銷,孔子的影響絕不會比莊子的影響大。對莊子的熱愛是中國知識階級全體性的自發性的。回想一下就可以發現,愈是生動的愈是被我們喜愛的文人,也愈是喜愛莊子愈是任莊子的影響籠罩自己。比方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等等等。
  • 莊子:亂世汙濁,不若做一隻苟且偷生的烏龜
    之前,我們分享了《莊子》裡面 「惠子相梁」的故事。在莊子眼中,「國相」之位不過是一隻渾身惡臭的死老鼠罷了。可是,這是否是莊子的故作姿態呢?畢竟惠施也只是被人挑撥而已。但是,當被別人視作珍寶的東西真的要送上門來的時候,是不是還是死老鼠呢?
  • 如果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有朋友圈,莊子會給誰點讚?
    該熱搜話題下有這樣一段話:「擁有朋友圈自由的人一定很快樂,他們可以盡情的發自己想發的內容,哪怕沒有互動,哪怕沒有人關注,只想有個無人打擾的空間,不必擔心別人內心的想法,盡情釋放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故事的皮同學)於是,發朋友圈或不發朋友圈,這是個問題。一方面我們需要傾訴,渴望理解,另一方面我們又擔心被誤解,害怕被忽視。
  • 莊子臨終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妙
    其實,讀懂莊子臨死前說的話,你就能明白了:莊子自己在臨死前,心情非常平靜,而弟子們則計劃厚葬老師,莊子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弟子怕莊子死後,屍身被鳥獸破壞,莊子卻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意思是露在地上被烏鴉和老鷹吃,埋在土地裡被螻蟻吃,從烏鴉和老鷹嘴裡奪下來給螻蟻吃,為啥這麼偏心呢?
  • 《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
    莊子則指出了他們另一大病——對自己不好。這一派的大咖宋鈃、尹文,及他們的弟子,像墨家一樣為天下人日夜辛苦,卻常常餓肚子。這讓人想到諸葛亮,誠然鞠躬盡瘁,終究死而後已。這就是莊子的氣質。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悠遠的論說,廣大的言論,不加限制的言辭,常放任而不拘束,不持一端之見。這是莊子的方式。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認為天下汙濁,不可以講莊重的話。這是莊子的態度。
  • 莊子寓言故事10則,人生大智慧!
    《莊子·齊物論》譯文: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了。但是,莊周突然醒來之後,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蝴蝶變成了自己。到底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它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
  • 兩丐幫弟子竟在野外做這種事!
    昨日夜中,丐幫兩名弟子於野外小樹林中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丐姐出手招招狠辣,丐哥卻絲毫不還手。
  • 《莊子》之 成功者名叫逍遙王
    意思是:大道是不必稱名的,大辯是不可言說的,大仁是無所偏私的,大廉是無虛謙讓的,大勇是從不傷人的。這五種情況不被疏忽就接近道了。道是內斂於心而不張揚的,是親民的,人人都可通過修行而通達。杜甫曾寫了一首《贈李白》:秋天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首詩寫出了詩仙李白恣縱不羈、懷抱高遠、英雄無主的氣勢。
  • 莊子|最偉大的一個情種
    可是惠施死後,莊子是什麼表現呢?有一次莊子和弟子們經過惠施的墓,他情不能自禁地悲嘆道:「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自從你死了,我連個能說話的人都沒了!寂寞了一生的莊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該有多傷心。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 金母娘十囑咐
    ,金爐願曾立下助道收元到如今天時到心都不轉,爭名利和功果各自紛爭二囑咐三災到天時不等,金雞叫劫數大趕快修行現在修還能成過後難保,金雞叫再修行不好修成三囑咐兒和女莫要擔憂,雖說是假多來聖真不多>玄妙事還要你真心求道,你不求不得真如何修成修行人在末後牢牢記住,訪真法尋真道才能修成七囑咐眾弟子識別要真,無影山賣金丹不要分文娘要你一顆心來把法授,娘要你用真心求法要真現如今社會人利益太深,他想要花銀錢捐個菩提
  • 心語|莊子:看人不順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夠
    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萬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和存在根據,沒有什麼不可以存在,沒有什麼沒有價值。所以世間善惡美醜,從道的觀點來看是可以相通為一而存在的。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不同,立場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不必隨意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莊子說:「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 朝三暮四——畫說莊子(4)
    當我們讀了《莊子》原文中的故事,尤其是故事之後的那句點睛之筆,「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我們會發現「朝三暮四」的原意其實蘊含至理,即:天道無分別,人道有是非,聖人可以並行不悖。「和之以是非」,心有天道但能順其人間觀念,以無是無非的心來調和、化解是非,這就叫兩行:是非並行而不衝突,莊子的大智慧在此盡顯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