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莊子的熱愛,是知識的導向性,還是莊子自己的影響籠罩自己

2021-02-08 專注祖國瑰麗文化解說

如果沒有幾千年來沒完沒了的官方導向和硬性推銷,孔子的影響絕不會比莊子的影響大。對莊子的熱愛是中國知識階級全體性的自發性的。回想一下就可以發現,愈是生動的愈是被我們喜愛的文人,也愈是喜愛莊子愈是任莊子的影響籠罩自己。比方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等等等。即使那些乍看來不那麼莊子氣的,甚至過於端敬的文人,細究起來,也是與莊子有瓜葛的,比方嵇康,有《降生》、《聲無哀樂》等習莊仿莊之論;比方古文家的韓愈,以「莊」、「騷」並稱;比方柳宗元,也曾主張寫文章「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中國的公卿大夫階級一貫地以外用孔孟內習老莊被我們熟知。

比方曾國藩等輩,亦是莊家門徒。所以讀中國經典,絕不可以不讀《莊子》。《莊子》「十九寓言」,充滿了智慧的故事。大鵬與小雀,莊生夢蝶,庖丁解牛、望洋興嘆,等等等等,無一不讓人神思縹緲,意興飛揚,喜一回嘆一回。但其中最代表莊子哲學的,我想是關於大樹和大葫蘆的。惠子得到魏王之賜「大瓠之種」,種出來居然有五石之大,用來盛水太重難以カ舉,用來作瓢,就沒什麼可以裝的。惠子說,這東西大是夠大的,「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我沒法用只好把它砸了。莊子的回答又巧妙又生動,說你何不把它作了救生圏繫著浮遊江湖之上。還有關於大而無用的樹,莊子講了許多遍這個例子。

第一次提到樹的名字叫樗,說它「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立在路上,木匠正眼都不瞧它。 莊子的理解又多麼簡單:「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仿徨乎無為其側,道遙平寢臥其下。不天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這一段子描摹之動人,大概只有《論語》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一段可以媲美。雜篇中的《山木篇》有一種說法,與此有些相悖。以樹為例,成材的被伐了去用,不材的得以終天年。以鵝為例,不會叫的鵝被殺了吃肉,會叫的鵝反倒平安。那麼材與不材都有危機,怎麼辦?據莊子說,他要處於材與不材之間。

我總以為,這種說法有些過於滑頭,有些扯淡和胡說八道。因為這種想法僅僅在理論上可行,而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雖然從思想的終極去推想,似乎是在莊子思想的圈落裡,但於莊子的一貫文法和表述看來,這種說法何其笨拙也。好在學術界通常的以為就是,莊子現存的三十二篇中,以內篇全部七篇和雜篇中的《天下篇》最為可靠,再添上外篇中的《秋水篇》而已。 那麼《山木篇》一定是褊狹的後生小子硬加進去的。因為,莊子說的不材,正是大材,所謂大而無用,正是大用。不是為社會所用,為世所用,是為己所用,是適己所用。哪有什麼材與不材之間的鬼話。也許,最關鍵的,是在我們心目裡,有一個合乎莊子的莊子。

什麼是莊子?莊子是那個蒙地的漆園小更,經常在窮街陋巷賣草鞋的小販,那個寧曳尾於爛泥中也不肯做祭壇犧牲楚國國相的書生;莊子是那個擅寫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妙文,擅憑空捏造無數人物和故事的智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住子》是先秦諸子著作中最文學的一種,創造了先秦文學的最高成就。《論語》不過是孔子門徒整理的對話錄;《孟子》、《墨子》也都是其弟子們回憶的言行錄;《荀子》、《韓非子》算是自己的創作。說其好,也不過是善之論,有道理的寓言,但是,以形象的生猛鮮活論,以氣韻的飛揚氣勢的澎湃論,以文採的斐然燦爛論,諸子之作無一可與《莊子》一爭短長。

《論語》何其簡單也,《老子》以五千言說一大道理,何其枯燥也。獨有一部《莊子》又智慧又朝卓然得不同尋常。為什麼呢?朱熹曾說過:「莊子當時亦無人宗之,他只在僻處自說。」只在僻處自說,這幾個字尤為關鍵。莊子所以寫得那麼從容,那麼一脈貫通,那麼妙趣橫生,應該是因為莊子本人不求聞達的緣故吧。孔子對文章的看法是:「辭,達而已矣。」所謂意思到了就行。因為他汲汲以求的是實踐和兌現他的政治構想,是為了「用」,用於治國平天下。其大カ教育廣收門徒,也無非抱著此一政治目的。孟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無一不是如此,無一不是講述政治哲學。而莊子,說的乃是個人哲學,是自處的哲學,是求「無用之用」,那麼著作本身就帶有強烈的自娛和娛人色彩。所以,莊子有足夠閒靜的心境來寫作。寫作在孔子們,不過是手段,在莊子,本身就是目的,所以才會不惜大費周章滔滔不絕。

比方說寓言,不唯道理講寓言,總是一而再,再而三,以至三、四、五、六、七,不惜工本。高言不僅多,而且千匯萬狀,出人意表。不唯道理而窩言,倒似為了寓言才說一些道理。故事融化了思想,形象大於道理。想像又豐富又奇特。又每每為了寓言,無端捏造出許多名字和人物,連孔夫子亦常搬過來大用特用。孔子出場頻次不少於莊周,而且更多是自省而非受批判,嚴然是莊子主義的代言人。單以表現的技術論,也極有創造。

句子或順或倒,或長或短,又不斷變換韻腳,反倒助長了文章的節奏和氣勢。這一些,未必全是刻意作成的,大半還是其自由奔放的精神所致。如他自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彼其充實,不可以已」。因為精神充實飽滿,所以禁不住地流露出來。所以如風行水面,自然成文,像萬斛源泉,隨處湧出,汪洋恣肆。莊子也有不可解的自我矛盾。他說言者不知,知者不言。那麼,以知者論,他該是不說不著呵。不過,一個在自我表述中感受無窮樂趣的寫作者,是何其真實,又令我們何其感動。我們還是放他這一馬過去,否則,何來一部《莊子》顛倒無數眾生呢。

相關焦點

  • 莊子:做好自己,不必解釋
    做好自己,不變應萬變莊子曾說:「物物而不物於物。」在「物物」這個看似拗口的詞彙中,前一個「物」是動詞,意思是立足於現實,從而駕馭外物;而「物於物」,的意思則是超越外物,不被外物所影響。人活一世,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幸福的生活並不是單純的無知和運氣賜予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感受到的。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讓人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 愛米姐~她讀莊子,從死神手上贖回自己:《正是時候讀莊子》
    她說,《莊子》不僅是現代人強化心靈的法則,更讓我從癌三救回自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莊子》,但能看得透徹真不容易。何況這作者的課堂場場爆滿,上課的還都是一般認為對老莊較沒興趣的大學生。她甚至將《莊子》從「學問」變成了一門「技術」,爬網出實用的道理,消滅自己的腫瘤。讀無為的莊子強身健體?
  • 道家的莊子思想究竟影響了我們什麼
    其實,諸葛亮所效仿和接受的思想,正是莊子的思想境界,可以說,中國幾千年的文人墨客們是受《莊子》影響很深的。而他所追求的境界也很明顯,就是受到莊子逍遙思想的影響。直到後來唐朝的詩人李白,還有鄭板橋一類的文人都表現出一副不拘一格、桀驁不馴的人生態度,他們同樣也是受到莊子的影響。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
  • 莊子與惠施的「魚樂之辯」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接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說『你怎麼知道魚很快樂呢』,就說明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在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快樂的。」
  • 莊子名言讓人看透人生
    《莊子·逍遙遊》廚師雖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儀是不會越過擺設祭品的几案,代替廚師去做的。此謂儘管庖人不盡職,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職權範圍代他行事。表現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成語"越俎代庖"即由此而來。
  • 莊子推崇百裡奚與姜子牙,為何自己卻不肯出任相國?
    每個人對自己的最低需求是不一樣的。臺灣漫畫家蔡志聰說過:我的基本需求很少,每天只吃一個饅頭就能維持生存。所以他畫出了世界上最好的漫畫。那麼莊子的需求是什麼呢?莊子說: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莊子意思是說,算啦,這事……我就不跟你說了。那邊,我還有一個約要去赴。梁惠王讓我去當上卿呢。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莊子走在雨中
    莊子在思考一場雨,這場雨到底是為他而下,還是為萬物蒼生所下?路面積著水,水從黃河奔來,這千年的大浪蓋過莊子的頭頂。莊子像一座山,巍然不動。突然他的身軀向前傾斜,莊子倒下了,他的背上是一條思想的道路,他的胸前是一個貧窮的家。
  • 莊子:如何逍遙過一生?找對自己的位置
    《莊子·逍遙遊》中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很巧妙的作了一個比喻,他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老子與莊子
    只是具體上為什麼要把老子與莊子放在一起,持這種觀點的人,可能自己也未必都清楚。不過,如果從老子與莊子的著作中來看,他們可能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他們相異的地方可能更大一些。所謂相似,就是老子與莊子對事物的認識都不是絕對化。老子認為,人們看起來像是強大的事物,其實也有柔弱的一面;人們看來弱小的事物,其實也有強大的一面。比如,水在人們看來是柔弱的,但滴水可以穿石。
  • 孔子老子莊子之中,為什麼只有莊子才被稱作「真人」?
    既然咱們拿孔子、老子、莊子做比,就要拿出實錘證據。孔子一生其實熱衷於仕途,他想通過當官來把自己的思想傳遞給世人。當然,這也符合一般士大夫的願望。所以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影響最深。那麼面對社會亂象,老子是怎麼做的呢?老子選擇的是棄官不做。騎著青牛,過函谷關準備西遊了。因為遇到關尹,所以留下了一本《道德經》。
  • 海德格爾引莊子:白天看星星
    莊子回答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不快樂?」惠施很機敏,他立刻利用莊子的邏輯反駁莊子:「我不是你,當然不會知道你。但是有一點很清楚,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可能知道魚是否快樂。我們用不著再爭論了」。本來到此莊子已無話可說,因為惠施利用的正是他自己的論據。然而他把話鋒一轉說:「請循其本——請回溯到我們對話的本來語境中。你曾問我:『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
  • 【止於至善】莊子的影像:契友惠施
    莊子這般曠達的心境,視富貴榮華有如敝屣。(《天下》)既然這樣,就只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了。像莊子這樣絕頂聰明的人,要想找到一兩個知己,確是不容易,平常能夠談得來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會再有其他的人了。他們都好辯論,辯才利無比們亦很博學,對於探討知識有濃厚的熱誠。
  • 如果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有朋友圈,莊子會給誰點讚?
    即使聞道或知道者並不一定都能得道,但他們對至德之境的描述和解說在莊子哲學中卻是有著關鍵作用的:不僅是裁度種種生存樣態的進境的衡準,還是最高的知的體現,是思考的終極指向。南伯子葵(亦叫南郭子綦)雖然不是聞道者中所造之境最高的,但在莊子構造的哲學世界中,卻有其不可或缺的位置。
  • 好辯的惠子遇到莊子
    莊子原著以及郭象的註解,再參考近人的解讀,也還是玄妙,但是義理深刻,偶然契入一點,就覺日常待人接物,得到真實的受用。四者,就是上面所說的「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即知識、邊界、功德、工巧,這些都是秉承上天所賜,是上天賦予人謀生的本領,比如我天生五音不全,還要拼命學唱,而天生就懂得做生意,卻棄長就短,違背常理,就不合適了。
  • 莊子《逍遙遊》賞析
    我們首先驚訝於莊子超出尋常的想像力。在莊子的筆下,「鯤」不知有幾千裡之大,一變而為「鵬」,鵬的背不知幾千裡,羽翼遮天蔽日,奮起南飛,擊水三千,扶搖九萬。何等宏大!作者為什麼要創造一個如此巨大的藝術形象呢?首先,莊子是一個大思想家,這樣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賞的。其次,創造大的形象,也是為了與小的形象進行對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鯤鵬,還有冥靈、大椿、彭祖。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以道家思想影響中國千年的奇人——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以道家思想影響中國千年的奇人——莊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雖然中國有其他宗教盛行,但它們都是外來的。可是有些奇怪的是,本土的道教沒能發揚光大,反而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不過今天介紹的不是道教,而是道教的根基細想道家思想中的代表人物——莊子。
  • 老子「青牛」,莊子「蝴蝶」
    莊子(莊周)曾經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在天地之間飛來飛去,感到非常愉快和愜意,不知道世間還有什麼莊周;突然間醒過來,穩定心神後覺得自己是莊周。莊子不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不知是莊周在夢中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周呢?莊子通過這個故事來說明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也表達了自己對於自由的嚮往。
  • 莊子臨死時囑咐弟子不必埋葬自己,丟在野外就行了?
    《列禦寇》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莊子臨死時囑咐弟子不必埋葬自己,丟在野外就行了。弟子說那樣烏鳶會來啄食屍體,莊子說埋在地下最後是讓螻蟻吃,丟在地面上是讓烏鳶吃,一定要把烏鳶口裡的食物,拿去送給螻蟻,有什麼必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