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上一次發朋友圈是什麼時候?朋友圈曾是我們分享生活的地方,我們在朋友圈裡展示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觀點、發洩自己的情緒。無論是生活中遇到的趣事,或是不錯的風景,好吃的美食,我們願意與所有人,去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了,也越來越多的人將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
知乎上有關「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愛發朋友圈了?」的問題,相關關注就有兩千多人,瀏覽量達131萬。
瀏覽了知乎上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大部分人覺得微信裡的好友越加越多,但是真正的好友卻沒有幾個,而且大多數是因為工作而加的。這裡有上司、客戶、親戚、朋友,而形形色色的人群,需要我們用不同的面孔去面對。
也有不少網友認為朋友圈不再是一個分享生活、訴說感情的地方,卻逐漸變成了一個營銷、設人設、炫耀、求贊的地方。正如蔡康永說,朋友圈是我們向別人經營的櫥窗。
也有一些網友表示,意識到了生活是給自己看的,不需要別人的認可,更追求真實的生活與內心的充盈……
儘管人們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但另一方面人們又羨慕擁有朋友圈自由的人。
不久前,#擁有朋友圈自由的人#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起3.4萬討論次數,閱讀量達2.5億。
該熱搜話題下有這樣一段話:
「擁有朋友圈自由的人一定很快樂,他們可以盡情的發自己想發的內容,哪怕沒有互動,哪怕沒有人關注,只想有個無人打擾的空間,不必擔心別人內心的想法,盡情釋放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故事的皮同學)
於是,發朋友圈或不發朋友圈,這是個問題。
一方面我們需要傾訴,渴望理解,另一方面我們又擔心被誤解,害怕被忽視。
其實,不論別人怎樣解讀,發與不發都取決於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面對生活的方式。
將發不發朋友圈的問題稍微延展一下,就涉及到了一個很古老的哲學議題:言與不言。
追溯到千年以前,莊子也曾同樣面臨著哲學的語言困境。為了解決語言與真知之間的複雜關係,莊子以超逸絕凡的想像,創造了很多的言說人物,而這些言說人物的虛構對話,正是為了展現莊子所想要揭示的真知。
如果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有朋友圈,他們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發表著怎樣的言論呢?莊子又會贊同誰的觀點,給誰點讚呢?
進入莊子的世界,首先撲面而來的就是一個龐然大物——鯤鵬。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西晉的郭象評註到:
苟足於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於小鳥,小鳥無羨於天池,而榮願有餘矣。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通過鯤鵬與蜩、學鳩、斥鴳之間的對比,正是為了突出小大之辨的主題。郭象的注顯然也是試圖以齊小大的思想貫通此章。
然而,跟蜩與學鳩、斥鵒的嘲笑不同的是鵬自始至終的沉默。兩相比較,高下自見。
在莊子的世界裡,能夠抵達至德之域的只有極少數有聖人之才的人,但「至德所知,不可言說」,「說」就代表已經進入了思想和語言了,一旦進入思想和語言,就已經在分別當中了。
所以,在莊子的筆下,至德之人是默不作聲的。
鯤鵬、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魯國的兀者王駘、衛國的「惡人」哀駘它、有聖人之才的卜梁倚、「以善喪蓋魯國」的孟孫才、泰氏和渾沌,都是無所言說的。
既然至德者是無言者,至德所知不可言說,也就是至德之人根本不會發朋友圈,那麼莊子又如何點讚?表達自己真正想贊同的觀點呢?
以無條件的真知為追求,就只能以各種形態的「嘗試言之」彰顯不可言說的靜默。
在《莊子》內篇裡,無言者的至德之境總是借聞道者和知道者之口說出的,而無言者的沉默則構成了所有言說者的背景,同時也是言說背後的思想的歸趣。
不同進境的問道者、聞道者和知道者間的虛構對話中,至德者及其所知雖隱在背景,卻是對話得以展開的樞紐和動力根源。如何理解至德者的真知之境,也往往是對話的核心主題。即使是那些沒有談到至人的對話,對不可言說者的某種理解也潛藏在思理的根基處。
在無言者構成的沉默背景下,所有的言說都只是權宜性的「嘗言之」。
那麼揭示無言者至德之境的聞道或知道者有沒有可能成為至德之人呢?
在《大宗師》裡,女偊在回答南伯子葵「道,可得學邪」的提問時說:
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
由此可知,聞道者或知道者並不都有成為至德之人的可能。
如果聞道或知道並不能必然地達到至德之地,那麼,聞道或知道與否又有什麼不同呢?
在聞道或知道者當中,人物所造之境也有高下之分。
整體上來說:無言者高於有言者,自知不知者高於自認有知者,忘卻分別的人高於有分別者。
以此為準繩,則有所言說的聞道者中所見最高的,竟然只有王倪和長梧子。
王倪對齧缺的提問四問四不知,而且有所道說時也明確強調嘗試言之。長梧子對瞿鵲子之間,亦曰:「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
而王倪和長梧子以外的言說者,皆知之甚篤、言之鑿鑿。
其中,女偊和孔子略有不同: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沒有達到至德的可能。
女偊說自己:「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孔子更明確知道:「丘,天之戮民也」。
這種確定無疑的自知,使之與其他聞道者區別開來。
而作為女偊的議論的引出者,南伯子葵對自己的可能性的邊界就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即使聞道或知道者並不一定都能得道,但他們對至德之境的描述和解說在莊子哲學中卻是有著關鍵作用的:不僅是裁度種種生存樣態的進境的衡準,還是最高的知的體現,是思考的終極指向。
南伯子葵(亦叫南郭子綦)雖然不是聞道者中所造之境最高的,但在莊子構造的哲學世界中,卻有其不可或缺的位置。
《齊物論》一開篇,南郭子綦對「吾喪我」和「天籟」的思考與論說,幾乎塑造了讀者對莊子哲學的基本理解。然而,南郭子綦竟然既無聖人之道也無聖人之才。
但作為至德之境的嚮往者,南郭子綦的言論與其說是問題的答案,不如說只是問題的提出。
換言之,南郭子綦所揭示的「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不是一個終極的哲學洞見,而是指向答案的根本問題。
這一點,需要聯繫顏回的形象來理解。
顏回在《莊子》內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其形象正如《論語》等書中所描述的好學敏求的形象。
顏回在孔子的問難中,每一次道說都有更高的進境。而且,在孔子講明「心齋」以後,就能立刻做到。而顏回從「忘仁義」到「忘禮樂」再到「坐忘」,進益的階次,也很像在女偊幫助下而得道的卜梁倚。
然而,顏回終歸是一個言說者。他與始終沉默的卜梁倚之間看似只差一點,而這所差的一點其實就是天塹。
顏回在坐忘之後,還是向孔子講述了坐忘之境的體會。正如形若槁木、心若死灰的南郭子綦還是回到了言說的世界,向顏成子遊陳說人籟、地籟與天籟的分別。
無論是南郭子綦的「吾喪我」還是顏回的「坐忘」,都在短時間達到了對道的某種親身的證驗,然而,這種真切的體證只是暫時的。
暫時的親身證驗當然不是至德之境的達成,但正因為有了顏回、南郭子綦這樣有短暫證道經驗的人的存在,至德者的沉默之境與言說者的文辭世界之間才有了通聯的可能。證道的經驗一旦進入言說世界,也就成了可能的思想環節。
南郭子綦的「吾喪我」引出了有關天籟的思考和論說。顏回對坐忘的解釋當中,已經包含了「離形去知,同於大通」這樣有豐富思辨可能的表達。
如果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有朋友圈,那麼發朋友圈次數最多的可能就是孔子了。
僅以內七篇為例,以莊子的口吻說出的內容有四則,老聃出現的篇幅只有三則,而孔子相關的內容則有九則。
那麼莊子世界的孔子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
首先要理解的是,被世人尊為至聖的孔子為什麼在莊子的世界中卻是「天之戮民」,被「天刑之」?
在《德充符》「踵見仲尼」一章,魯國有個被砍斷了腳趾的人叫叔山無趾,他用腳跟行走去向孔子請教,孔子因其身體殘缺而拒絕了他的請求。當孔子聽了叔山無趾的回應,邀請叔山無趾講述他的見聞,叔山無趾卻轉頭走了,認為孔子已經不是他心目中無所不覆、無所不載的至人。而後,老聃問叔山無趾為什麼不把道告訴孔子,解其桎梏,叔山無趾說:「天刑之,安可解!」
「天刑之」的所指在上下文中其實是非常清楚的,即「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顯然,叔山無趾針對的是孔子不能超然於世俗聲名的羈絆,而不是指孔子一生的遭際。
對人間世的關切是孔子天然的性分,是孔子的不可奈何。對此,孔子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丘,天之戮民也。」
一方面,孔子確實是能夠理解至德之境,儘管這些理解是文辭和思辨意義上的;另一方面,孔子又是理解人間世的,他對於各種倫理原則、潛在的危險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他發揮了一個溝通根本的、不可言說的「至德之鏡」和必須要面對的複雜「人間世」的橋梁的作用,而這個作用至關重要。
那麼,莊子在他的玄妙世界裡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莊子在「內七篇」有三種出場方式:
第一種是莊子和惠施的對話。
很多人以為惠施是莊子的朋友,這顯然是受了外、雜篇中各種故事的影響。外、雜篇總體而言應該是後世學莊者所為,其中關於莊子與惠施的故事,大抵是仿莊子的著作風格杜撰而成的。
莊子與惠施的觀點完全是相反的,一般莊子認同什麼、反對什麼,在與惠施對話的過程中全都非常清楚地說了出來。他們的關係顯然不符合莊子對朋友「相視一笑,莫逆於心」的理解。
第二種是莊子作為作者的直接陳述。
第三種出場方式是莊子隱身在自己所編故事的人物當中,《大宗師》中有三章出現了莊子的形象,即「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和最後一章「子輿與子桑友」。
在這幾章中很明顯有莊子隱形的出場,為什麼呢?
莊子在《大宗師》中作為作者有這樣一段直接的論述: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而同樣的語句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一章子來的話裡又一次出現:
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由於直接的論述是莊子本人的話,而在虛構的對話中也出現了同樣的話,可以推知,子祀、子來等人是莊子本人在自己虛構的故事中的形象。
而「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一章,與該章關聯密切,都是「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由此可知,子桑戶等人也是莊子本人在虛構對話中的投射。最後一章「子輿與子桑友」,也是莊子本人的匿名出場。這幾章的關聯在於共同的「友」字。
從莊子對朋友的理解看,莊子應該是個徹底孤獨的人。他虛構出來的朋友關係,在他本人的生活世界並不存在。
除了沒有朋友,莊子的世界中也並無弟子的痕跡。
《莊子》一書中提及莊子弟子的都在外、雜篇,內七篇中沒有相關的記述。而那些作為莊子自身投射的人物也都沒有弟子:
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日:「叱!避!無怛化!」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將死的子來說過莊子直接論述中的話。
莊子借子來這個人物懸想自己將死時的場景「妻子環而泣之」,並沒有弟子在場。
莊子把自己投射到自己所編故事當中的人物出場,從中可以看到莊子的孤獨。他沒有朋友,這是一個千古獨絕的心靈。他可能沒覺得自己寫出來有什麼意義,但還是寫了;他可能也沒覺得自己寫了將來會有人理解他,所以他才有所謂「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而他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應該還是希望這個世界好,希望自己所見到的人間世的危險能夠被人們了解,希望自己所了解的真知能夠為人所知,能夠對後世人的思想和他的實踐,帶來一些有益的啟迪。
莊子是一個孤獨到了極致的人,在傳說和虛構的人物及對話中,展開出千古獨絕的思想世界。
你如何評價莊子及其世界中的人物呢?莊子世界中讓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人物?為什麼呢?請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吧,2名幸運讀者將獲得今天的主題贈書,北大人氣教授楊立華最新力作《莊子哲學研究》。
一部前無古人的「解莊」精品,以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帶你領略莊子哲學的謹嚴與精妙。
編輯:冉娜 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莊子哲學研究》
轉載及合作請加微信:
Burning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