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莊子,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大都是莊周夢蝶的浪漫、鼓盆而歌的豁達,或者是渭水垂釣的瀟灑。
其實莊子也有著獨樹一幟的大智慧,學會了這三種智慧,想不成功都很難。
這三種智慧,對應著《莊子》中的三條魚,讀懂了這三條魚,其實也就是讀懂了人生。
第一條魚:北冥之魚--隱忍的智慧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莊子說在北冥有一條大魚,搖身一變化作了大鵬,大鵬振翅高飛,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雲彩。
鯤化作大鵬鳥的故事寓意豐富,包含了「沉潛」與「騰飛」兩個方面。
這便告訴我們,在人生逆境或是低谷時期,一定要像鯤一樣,擁有沉潛水下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恆,潛心修煉,時機一到就能化作大鵬鳥,翱翔千裡。
《菜根譚》裡說:「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風花雪月本閒,而擾攘者自冗。」
人生需要慢慢積澱,生命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要相信自己,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多一點機會。不著急,你就贏了。
第二條魚:濠河之魚--換位的智慧
第二條是在《莊子·秋水》中濠梁之辯的濠河之魚。
濠梁之辯講的是莊子和惠施針對「濠河之魚」是否快樂進行的一次辯論。
慧施認為,莊子不是魚,所以無法體察到魚是否快樂。
但莊子卻認為他站在橋梁上,通過觀察可以感受到濠河裡面的魚是非常快樂的。
人與魚本是不同的物種,若是不懂得換位思考,不懂得察言觀色,很容易出現「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局面。
人們都有這樣習慣,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當你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就會在遇到問題時從不同角度去認識事物,從不同立場去理解對方,反思自己,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
《論語》曰:「君子和而不同」。
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很難,但我們可以做到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同樣也能收穫多一份美好,多一份真心。
換位思考就是要懂得世事無絕對。
第三條魚:車轍之魚--放下的智慧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當泉水乾枯,兩條魚兒困在陸地只能以唾沫相互滋潤以求生存。
與其在困境中,用微弱的力量互相幫助,不如各自回到江湖之中,自由自在,兩兩相忘。
人生之所以痛苦,源於求不得,放不下。
相傳,布袋和尚有詩云:「布袋,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布袋,也就象徵著包袱,若是一個人總是背負著很多的包袱,當然非常沉重,苦不堪言。
放下包袱,則自然脫離煩惱。布袋和尚的布袋,裝著健康、美麗、親情、友情、愛情、事業、富貴、智慧等美好願望。
人生有夢最美,但是夢要踏實、真切,不能遙不可及,不能力所不逮。
放下包袱,不是放下需求,而是放下貪求;
放下包袱,不是放下希望,而是放下奢望。
人生在世,放不下,又如何能拿得起呢?
《莊子》的智慧是浪漫的
莊子的智慧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因為他不說理,而是通過光怪陸離的故事來傳達他的智慧。
莊子深諳人性,社會,自然的本質,並且將自己的智慧全部都凝練成《莊子》一書,並影響後世2000餘年。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稱莊子散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詩人白居易為莊子作詩:莊生齊物同歸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遙中一致,鸞鳳終較勝蛇蟲。
明代徐渭評價道:莊周輕生死,曠達古無比
在文學上,莊子的獨特風格常常成為啟發後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思想源泉。
在哲學上,莊子直接激發了魏晉玄學及禪宗的思辨。
在社會思想和人生態度上,莊子對時代的災難有痛切的體會,對知識分子的命運有敏銳的感受,正因如此,他的聲音直到今天還能得到普世的肯定和日久恆新的共鳴。
很多人苦於《莊子》深奧的故事和晦澀的語言,無法盡興閱讀,我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現在,我要把正在閱讀的全譯全注圖解版本的《老子·莊子全書》。不僅對原文進行了白話翻譯,更對文中的重點段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析。
《莊子全書》共有600餘幅精美圖片,與縹緲奇幻的文章、精妙奇巧的寓言故事交融,將閱讀變成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帶領讀者輕鬆進入《莊子》的精彩世界,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鎖線硬殼裝幀的《老子·莊子全書》,不掉頁、更結實,讓略讀更加隨心所欲,更加「逍遙」。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精裝精校全本《老子·莊子》僅需59元,也就是兩盒煙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