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2020-12-22 高風亮節塵不染

「濠梁之辯」的故事記載於《莊子·秋水》中,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的一次關於「魚是否快樂」的辯論。

在講述這個故事前,筆者首先對莊子和惠子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莊子

莊子又名「莊周」,戰國中期宋國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發展與豐富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並稱「老莊」,他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莊子生性灑脫,追求率性自由,他的文章,想像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總是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講得引人入勝。

郭沫若曾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學家的人,在中國古代的哲人中,莊子是絕無僅有」。

惠子又名「惠施」,戰國中期宋國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名家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惠子

莊子與惠子是一對至交好友,他們時常在一起遊玩,也時常在一起辯論一些哲學上的問題。

一天,他們相約一起來到濠水的一座橋梁上,看見水裡悠然自得遊動的鰷魚,便展開了一場「魚是否快樂」的唇舌之戰。

今天,筆者就來與讀者朋友們一道分享與學習他們在這次辯論中各自展示的思想,觀念、文化內涵,感受這兩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的哲理思想與人生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諦。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我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有一天,莊子與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

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說:「鰷魚在水裡自由穿梭,悠然自得,這是魚兒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兒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

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也本來就不是魚,所以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你說『你從哪裡知道魚兒的快樂』等等,就是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

起句莊子從審美性出發,首先明確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因為自己親眼所見鰷魚在水中悠然自得,自由穿梭的情景,心與自然感應相通,斷定魚是快樂的。

接著惠子從客觀性出發,開始反駁,說出自己的觀點: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此時借惠子的客觀思維,腦筋急轉,「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發起反詰: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的這一反詰是以牙還牙,借力發力,展示出了莊子辯論的機智與靈活。

接著惠子繼續他的客觀思維,用邏輯推理: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也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這段惠子的辯論層層遞進,具有嚴密客觀性與邏輯性,非常的成功。

此時莊子或許有稍時的無言以答,但他瞬間再次智腦急轉,要惠子「請循其本」,回到最初的話題: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等等,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既然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而來問我,那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

這一回合的辯論中,莊子有意把惠子引向最初的話題,「汝安知魚樂」雲者中的「安」本是「怎麼」的意思,而此時的莊子故意把這個「安」字曲解成「哪裡」的意思,「汝安知魚樂」這句話的意思就完全改變了,變成了「你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緊接著莊子巧妙地回答惠子: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

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此時機智的釆用了「偷換概念」的論證方式,以此迷惑了惠子,從而壓制了惠子的反駁。

這場辯論從科學性客觀性與邏輯性上看,是惠子佔了上風;從巧辯智辯上看,是莊子佔了上風。

其實二者的辯論沒有誰對誰錯,也沒有誰贏誰輸,他們只是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釆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了各自的辯論,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與觀點。

惠子從客觀性科學性出發,釆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以科學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莊子從審美性出發,以「物我合一」的詩意的來看待問題。

莊子認為客觀事物是可知的,人與自然是相通的,主體與客觀的不同,並不妨礙認知的進行,莊子用心去感受自然界的萬物,心與自然相通,「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他從容灑脫,自由快樂,便覺得魚也是快樂的,仿佛自己就是魚,魚就是自己,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正如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言:「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物我合一

我們學習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並不是單純的欣賞他們精彩的辯論,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和感悟這個寓言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人生智慧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哲理:不要總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別人,不要總用自己的想法去妄加猜測與評判別人,更不能隨意地把自己個人的思想、觀點和認識強加於別人。

因為每一個人所處的位置與角度不同,文化差異以及認知能力的差異,即使在同一個問題上都會有不同的見解,所以我們應該以豁達包容的態度,尊重別人的見解,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讓社會更安定更美好。

熱愛生活

莊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淡泊名利,有一顆率真的心與一顆詩意浪漫的靈魂,他的思想告訴了我們生活的智慧:只要我們用一顆純淨善良溫暖的心去感受自然,用豁達樂觀灑脫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一顆詩意自由的靈魂去思考,大自然與生活中的美就無處不在。

我們應該在喧囂紛擾的世界中,放慢腳步,在忙碌鎖碎的工作與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閒,去大自然看看青山、賞賞綠水、靜觀花開、閒聽鳥鳴,放飛心靈,盡享詩意與生活的美好。

放飛心靈

這些美好,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性情,給我們的生活增添樂趣,更能讓我們的心與靈魂找到歸宿,更好的提高我們的人生境界。

我們要學習莊子豁達樂觀,追求自由快樂、追求詩意生活與灑脫、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生活態度與優秀品質,讓我們的人生更智慧更充實、更健康更美好、更快樂更幸福,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多彩。

感謝兩千多年前莊子與惠子這兩位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給我們留下的「濠梁之辯」這則寓言故事,感謝他們帶給我們的精彩辯論,更感謝他們這次「濠梁之辯」帶給我們的哲理思想與人生智慧啟示!

相關焦點

  • 濠梁之辯:「知道」是什麼意思?
    子非魚與子非我《濠梁之辯》是大家很熟悉的故事。有一天,莊子和朋友惠子在橋上散步。
  • 濠梁之辯-《莊子·秋水》
    (是)魚之樂也:這是請(循)其本:回到辯論技巧        在「濠梁之辯」中,話題的焦點是「異類能不能相比」與「異類能不能相知」的問題。莊子根據「魚出遊從容」斷定是「魚之樂」。惠施提出「子非魚」之句的反駁,明確表示了「子」與「魚」是異類,不存在「相比」、「相知」的問題。但莊子「子非我」之句的再反駁就開始玩弄詭辯了,他把惠施說的異類不可以相知、相比的「子」與「魚」偷換成了「子」與「我」,從而把同類可以相知、相比的「子」與「我」說成是不可以相知。在這裡,莊子以「構造法」偷換話題,違反了在一個論辯過程中「論題必須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 濠梁之辯
    那麼惠子的破綻又在哪裡呢?就是第一句,不該授人以柄。讓我們回顧一下整個過程:莊子:魚真快樂。惠子: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就是這裡,惠子壓根不應該承認魚很快樂)莊子: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濠梁之辯我們來看一下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在這裡,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惠子這個人。惠子名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事跡多出現於《莊子》中。是莊子的好朋友。「名家」以擅長辯論著稱,所以莊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及自己與惠子辯論的事跡。了解了惠子之後,我們再來看一看二者之間的辯論,到底是怎樣一個過程。當莊子提出「魚之樂」這個觀點之後,惠子提出一問,「你不是魚,怎麼能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 好辯的惠子遇到莊子
    好辯的惠子遇到莊子《莊子諵譁》囈談—德充符第十一(好辯的惠子遇到莊子)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莊子的思想博遠宏大,奇思妙論,而莊子的好朋友惠子突然跳出來了,喜歡辯論的惠子抓住莊子的小辮子,說「人難道是沒有情感的嗎?」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以道家思想影響中國千年的奇人——莊子
    看到了嗎?莊子看的很明白,千金、相國之位,這都是常人難以得到的,有多少人想得都得不到,莊子卻一腳踢開了。因為他知道,在大的官能大過諸侯王嗎?就算有人請我去做諸侯王我都不去,為什麼?麻煩啊!做個諸侯王天天都有事纏著,那得多累啊。我就做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多好。無事可擾,自尋歡樂,自由自在!這就是莊子的思想。
  • 莊子和惠子探討的遊魚之樂,體現了怎樣的美學意境?
    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曾和惠子在濠上進行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遊魚之樂」,這個故事是《莊子》中最引人深省的故事之一。它講的是有一天,莊子和他的朋友惠子在濠梁上遊玩,莊子對惠子說:你看這河中的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動,他們是多麼的快樂啊!
  • 《莊子》裡的三條魚,對應了三種智慧,學會了祝你越來越好!
    提到莊子,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大都是莊周夢蝶的浪漫、鼓盆而歌的豁達,或者是渭水垂釣的瀟灑。其實莊子也有著獨樹一幟的大智慧,學會了這三種智慧,想不成功都很難。這三種智慧,對應著《莊子》中的三條魚,讀懂了這三條魚,其實也就是讀懂了人生。
  •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21課莊子二則《北冥有魚》《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講解
    注釋 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鯈魚:一種白色小魚。是:這。譯文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上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如此,不僅「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列子以及乘正御氣以遊無窮者之層層上升的境界比對,可以理解為境界「有待、無待」的「小大之辯」;而且之後的三章,堯與許由,肩吾與接輿、連叔,堯與四子之間所體現的境界差異,同樣也可理解為境界性的「小大之辯」;並且,最后庄子與惠子關於「有用、無用」的爭辯,也可以理解為關於物用及用物之智慧的「小大之辯」。
  • 莊子寓言故事10則,人生大智慧!
    也由於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引發後世眾多文人騷客的共鳴,成為了他們經常吟詠的題目,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槓精」是怎樣反敗為勝的?
    然而,莊子並不是一個古板單調之人,雖然物質匱乏,但是隨心隨性、至情至性,業餘時間,和好朋友惠子抬槓成為莊子最大的愛好,並樂此不疲惠子是戰國中期很有影響力的一位名流。是當時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素以與人爭辯為專長,而莊子和惠子之間的辯論,最有名的莫過於濠梁之辯。先看一下事情的經過據《莊子·秋水》記載: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 原創歌詞創作《致敬莊子》(青少年方向)
    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像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作品收錄於《莊子》一書,代表作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
  • 惠子相梁: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這個名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學派之一,向來以嚴謹的邏輯擅長辯論,大家熟知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是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上的一段辯論,這一段記載於《莊子秋水》(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在文末,戳我們的往期文章《濠梁之辯》,這裡就先不用戳了~)而這位梁惠王,也是非常有名的一位君主
  • 思想家莊子徐無鬼譯文
    這也是為什麼後人說老莊思想,但是莊子又區別於諸子百家的原因。惠子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也是出了名的辯才。徐無鬼與惠施算是針尖對麥芒棋逢對手,相互間也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意思。他與惠子之間常常辯的天昏地暗。辯論實則實在交流,交流某一篇文章的認識,交流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就像徐無鬼自己講的,第三日不見惠子便無比失落壓抑,不快樂。人大抵都這樣,大才於莊子、惠子也是如此。
  • 孔子老子莊子之中,為什麼只有莊子才被稱作「真人」?
    於是下令,趕緊全城搜捕莊子。一定要趕在他見梁惠王之前抓住他。惠子搜捕莊子的消息也傳到莊子耳朵裡。莊子說,幹嘛呀整這麼大動靜?我自己主動去找你不完了嗎?莊子主動找到惠子。惠子問:聽說先生要搶奪我的相位?莊子說:曰:「有一隻鳳凰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一隻鷹剛剛得到一隻死老鼠,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
  • 陳鼓應:莊子的藝術心境
    「形」當然很重要,可是一個人有生命,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生命、思想生命。孟子講「心者,思之官。」思想、精神都從心發出來。古人常常講神,就是精神生命,神是心的作用。到了戰國中期,戰爭在激烈地進行,人的生命面臨危機,人處在一個極端的情境裡面。對人類處境的關懷、對人類困境的關注、對生命的關心,就變成了孟子、莊子思考的重要課題。我們說莊子哲學是一個生命哲學,原因就在這個地方。
  • 傅佩榮《老莊的智慧》合集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歷史研究所所長,稱得上大學問家,所以孔子曾向他問禮、問道。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宋國蒙人,寧願在當地做「漆園吏」,也拒絕楚威王的厚幣禮聘。今存《莊子》一書,其文汪洋恣肆,多採用寓言形式,表達老莊思想。
  • 莊子與惠施的「魚樂之辯」
    PS:小編過幾天帶著「博弈君」←_←回家過年去了,不能侍奉各位小主了,祝各位小主:羊年事業喜洋洋,家庭暖洋洋!!O(∩_∩)O在《莊子·秋水篇》中記述了這樣一段辯論故事。其原文如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固不知子矣;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江蘇書展,聽這位大咖說「莊子的三條魚」
    有意思的是,酈波老師這次給出的演講題目是《魚我所欲也——莊子的智慧》,觀眾們不禁在頭腦中劃出了大大的問號: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怎麼成了莊子的智慧?酈波笑著說,他是要從和莊子有關的三條「魚」說起,抽絲剝繭,在永恆的寓言中破解古代智者留給今人的人生智慧。《逍遙遊》之「魚」:帶你走出人生的價值困境北冥有魚,其名為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