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包辦往往會讓孩子喪失對生活的熱愛和自主生活的能力,孩子感受不到熱愛與自由只會壓抑和痛苦,這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最近大火的熱播短劇《聽見她說》引發熱議,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個單元劇叫《許願》。
劇中,楊紫飾演的小雨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離婚,此後,她一直跟著媽媽生活。
媽媽離婚後仍然對前夫的出軌耿耿於懷,加上生意失敗,就把所有精力放在小雨身上,竭盡所能地給女兒最好的,哪怕是每一次喋喋不休的抱怨都自詡為「媽媽,這是為了你好。」
無微不至的母愛顯得尤為窒息,小雨的生活與學習都被控制:
做錯一點事就會招來媽媽的抱怨與謾罵;
收買小雨的好朋友來獲取女兒在學校的一舉一動;
當小雨通過考上大學想逃離媽媽的時候,媽媽依然不放手,電話無處不在;
小雨談戀愛,小雨的媽媽也會第一個站出來阻止;
短劇中,已經26歲的小雨在自己生日這一天的深夜,決心通過視頻控訴自己的委屈,向媽媽傾訴自己從小到大的痛苦。
一個孩子身上的無助和無奈,令我們感同身受。多少父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提出要求,卻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
楊紫飾演的小雨在二十多分鐘的痛哭流涕中,言語絕望,令人反思父母的愛到底該如何有的放矢?
就像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的周春紅——丈夫出軌,兒子朱朝陽成了自己唯一的依靠。她對兒子有極高的要求,一心想讓兒子只專注學習,哪怕是喝牛奶的這樣的小事也不允許兒子反駁。
「為了你好」 ——父母認為自己是大人,對社會有著更深的了解。
社會的殘酷讓他們吃到過苦頭,所以他們不想孩子重蹈覆轍,於是便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切。
但人存於世,必須得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成長需要去嘗試與探索。
而縱觀那些將所有希冀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們,一味讓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與計劃成長,結果卻讓孩子成為了「巨嬰」。
如何才能合情合理地參與孩子的成長?這是需要家長做的功課。
首先要懂得寬容對待孩子——
要了解的是,大人都不可能什麼都做得好,更別說孩子。所以面臨孩子出錯,要懂得寬容,別急著評判與苛責,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
當孩子表現的不如同齡人的時候,家長不要質疑、抱怨或催促,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不同,你給與孩子多少耐心與愛,才能早日激發孩子最好的一面。就像種花一樣,縱然外界奼紫千紅,你的植物還沒到盛開的花期。
其次要保持平等的親子關係——
家長總認為自己是大人和長輩,應該被孩子仰視,所以常常控制欲很強,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家長就不問原因直接批評。
孩子雖小卻也是獨立個體,需要被尊重和人格重視,需要和父母平等溝通,父母們不要怕孩子這麼小聽不懂。
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如果孩子做的不好,父母不要武斷評判孩子,而要幫助、引導孩子。當孩子表現良好,父母要及時予以肯定和讚美,讓孩子有成就感,尤其是在他(她)最親近的人心中。
家長都 「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但過分包辦往往會讓孩子喪失對生活的熱愛和自主生活的能力,孩子感受不到熱愛與自由只會壓抑痛苦,這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