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成海
元月4日,南下第8天。
覓兒寺鎮—黃陂區—武漢市。96公裡。
今天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忙忙活活一大天,走了不足百公裡,還弄得挺緊張,暈頭轉向。幸虧昨天多趕出30公裡,要不然今天肯定抓瞎。
昨天晚上看天氣預報說紅安縣今天陰,小雨,東南風3級。
早晨六點半便離開覓兒寺鎮那個袖珍小旅館,大街上漆黑一片,天氣陰沉的厲害,好像雨雲就在頭頂上。畢竟是南方了,低溫5度,感覺不到冷,可以不用手套。
在黑暗的濃霧中,看見前邊昏黃燈光下有人影晃動,估計是餐館,近前看,又是一家拉麵館,儘管已經連續兩天吃拉麵了,但好像別無選擇,繼續拉麵伺候。
吃完拉麵,沿著一條不知道名字的公路,按照手機提示,摸索著前進。路上沒有車輛,很少行人,兩次走錯路口。七點半,到達武漢市黃陂區地界。
麻煩事從進入武漢市黃陂區開始,接下來的30公裡路程,公路翻修,這是真正的「崴泥」了。再加上中途三番五次被好心人指點著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憑空增加消耗。一直到十點半,才從這段泥窩裡「崴」出來,進入了318國道,一路向西到達黃陂區。
黃陂這個地方我以前從沒來過,但是對這個地方有點「刻骨銘心」,原因是多年前公幹到上海,上海有條「黃陂路」,我向交警問「黃坡路」,小交警很善意的糾正說是「黃陂」,當時感覺很尷尬,丟人大大的,從此「黃陂」刻入了腦海。
黃陂是武漢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好的城區,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澱。最值得稱道的是,花木蘭的故事在這裡廣為流傳,深受喜愛,沿路「木蘭文化」極為興盛。
花木蘭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男扮女裝、替父從軍的故事,世代感動、薰陶著華夏子孫,一首《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幾乎婦孺皆知。但是花木蘭到底是哪裡人?史書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導致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地為了自身的利益,爭先恐後的挖掘、包裝名人,尤其是為了搶到「花木蘭故裡」頭銜,幾乎到了白熱化程度,最後焦點集中到武漢黃坡、安徽亳州、河南商丘、陝西延安幾個地方。
2005年,河南省虞城縣申報的《木蘭傳說》,被文化部正式確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小魏莊」是花木蘭故裡,為「木蘭故裡」的爭論一錘定音。
2007年,武漢市黃坡縣申報的《木蘭傳說》,被列為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黃坡是花木蘭的外婆家,是花木蘭小時候生活、成長的地方。至此,關於花木蘭出生地、成長地的爭論宣告結束。
儘管沒有爭得木蘭故裡的名頭,但是絲毫沒有影響黃陂人對花木蘭的喜愛,依託著民間深厚的木蘭文化底蘊,黃陂盤活了木蘭旅遊資源,做強了木蘭文章,讓木蘭文化成為了一張地方名片。現在黃陂與木蘭題材有關聯的景物不下幾十處。
從黃陂向南,沿「黃武大道」直奔武漢市區,路況很差勁,20公裡路程,感覺比較荒涼,沒有想像中的富庶肥沃。中午12點,才走了50多公裡,路邊餐館解決午餐,繼續前行去武漢市區。不到兩點鐘,進入武漢解放大道,開始下雨了,悲催的是進入市區後竟然完全丟失了方向感,無法分辨辨東西南北,只能按照手機提示往前走。尋尋覓覓,終於從武漢長江第一橋跨過了長江,到達江南了。
因為一直下雨,又沒有方向感,也沒有了瀏覽市容的興趣,其實與所有的大城市一樣的模樣,僅僅在武漢長江大橋和黃鶴樓挺住下了腳步,拍拍照片。
武漢是湖北省省會,長江、漢江橫貫市境,將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將三鎮合併,定名武漢。
自古以來,武漢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商貿重鎮;清末漢口開埠和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城市現代化的進程,漢口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漢陽成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發祥地之一,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武漢有「兩多」。一是水多,全市江河縱橫、湖泊眾多,水域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有「百湖之市」之稱。二是橋多,因三鎮隔江鼎立,江湖阻隔,因此橋梁眾多。據統計,目前武漢已建成1300餘座橋梁。
其實武漢這座城市最吸引我的是抗戰時期的「武漢會戰」。出行前也是專門看了關於武漢保衛戰的影視劇。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鬥數百次,傷亡40餘萬,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就戰役而言,日軍佔領了武漢,控制了中國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但就戰略而言,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
武漢會戰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如今硝煙已散,江山依然。今天的武漢,依然是華中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然是一副現代化大都市的形象了。
從大橋下來,在黃鶴樓附近找一個小旅館,收車入住了。
看天氣預報,明天仍然是小雨,只要不「崴泥」,明天雨中騎行,去往鹹寧市。
梁成海,山東省平原縣人,多年從教,退休後熱衷於騎行,行跡遍布華夏大地。
壹點號玉河微瀾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