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百科】新提琴和老提琴音色上的差別

2021-03-01 古典音樂家網

古提琴的製作者,談到提琴需要多少年後才能老化到最佳聲音。他們認為因情況和條件的差異而需要不同的年數,一般要二十到四十年,但有些很有名的提琴,具有好的音色和共鳴,歷經八十年還沒有進人它的最佳狀態。古提琴是提琴的祖先,所以這條規律顯然也適用於17世紀前後的提琴以及現代的提琴。

剛做好的新提琴可能具有好的音色音量,但離它的最佳狀態往往還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所以只能說當它上了年紀和成熟之後會是個好提琴,將來能更自由輕快地振動,發出抒情甜美而又豐滿的聲音。年齡會使木製的樂器變得更加完美,所以古老的提琴,比新制的提琴具有高得多的身價。一個品質好的新提琴,等它老化後無疑會更優秀。老化提琴的所有部件和材料,特別是漆會隨年齡增長而日漸幹透,材料的組織結構變得稀疏而又堅固,組織空隙中可能充有空氣,使琴體更容易自由振動,振動能在琴板內廣泛傳播,微弱的能量即可產生綿延不絕的共鳴,具有更好的可演奏性。

提琴演奏者的經驗是年代和演奏都會改善樂器的品質,演奏可能是比年齡更為重要的因素。老琴如果在它逐年成熟的時期,未經連續而又具有活力的演奏,聲音的熟化將是緩慢的。但人的生命會有盛衰這是自然規律.每把提琴也會遭受到不同的經歷,所以提琴常常會被擱置在一邊,聲音的熟化過程處於間歇狀態。長時間未演奏或是拙劣的演奏技巧,就很難使提琴在短時間內變得更好。演奏意味著增長琴的聲學年齡,也是琴聲成熟的真正要素。有時即使十幾年不間斷地演奏,也不一定能達到目的。放置得年代久遠而沒有演奏的提琴,雖然材質老化也會對改善音色起到一定作用,但與不斷演奏的琴比較,聲音熟化還是遠處於幼年階段。即使制琴名家用極其老化的木材製作提琴,也不會發出經幾十年如一日,不斷有活力地演奏的琴那樣的聲音。一些收藏保管得很好的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老琴,全新而未演奏過,外觀也像剛做好的那樣。雖然它們的聲音是有力豐滿的,但仍然是新琴特有的聲音,至少要再演奏十年以上才會改善。一個新琴需要每天演奏十小時,不間斷地演奏十年以上,才會使琴的聲音逐漸成熟,顯然間斷演奏的琴可能需要幾十年。

古典提琴聲音的判斷也會帶有人們的主觀性,吸引某些聽眾的音色特徵可能正是另一些聽眾所批評的。琴聲的傳遠效果常是人們所關注的,試聽時注意於測試琴的共鳴。當然在大的音樂廳和廣場中演奏,提琴必須具有好的傳遠效果。琴聲的傳播必須在弓離開弦後,弦依然振動使提琴發出有力而又綿延的聲音,此時琴弦的振動不再受到弓的牽制和阻尼。多數演奏者認為運弓力度愈大琴聲會傳得愈遠,確實許多提琴可以用強的力度演奏,而且演奏者本人聽來也完全滿意,但是聽慣室內樂的聽眾,就不會因琴聲的洪亮和輝煌而有迷人的感覺。

雖然人們都肯定斯特拉迪瓦裡瓜奈裡,以及其他著名提琴製作家的提琴,在音色和音量上都各有特色,但是具體到個人還是會偏愛某位製作者的琴。甚至於偏愛的原因並非聲學效果和製作工藝,只是因為製作者的名聲或產地的緣由。就如能夠演奏名琴是一些演奏者的奢望,其實使他們獲獎和成名的提琴,正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琴。

由於我們對於古琴原來的聲音沒有太多的感性知識,加上歷代眾多受人讚賞的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用了斯特拉迪瓦裡的提琴,從樂器華麗的琴聲中獲得了他們的名望,但幾乎沒人留下任何關於琴聲和個人見解的文字記載。即使他們寫了自己的傳記,也完全沒有描述和分析過提琴的聲音,也沒有一個字表示對他們的嘉獎。

近代對於斯特拉迪瓦裡琴的聲音的任何定義,都是根據目前尚存的數量很少的琴所作的帶有些主觀臆斷的揣測。又因斯特拉迪瓦裡的成就和名聲,19世紀初期的提琴製作和修理大師,除了對老琴作必要的修改以符合現代音樂發展的需求之外,還按照斯特拉迪瓦裡的琴板厚度,對許多古琴都作了修改。包括瓜爾內裡的小提琴,甚至於他本人的個別提琴也未能倖免。故對各位大師製作的琴進行音色特徵的相互比較,更因為這些不負責任的修改,變成了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小提琴和中提琴音色的區別
    小提琴和中提琴音色有什麼區別?關鍵是在聽交響曲時怎麼區分,還有在小提琴和中提琴合奏時怎麼把各自的音篩出來?  我們時常聽到交響樂隊的演奏,時常聽到電臺廣播的交響音樂,每當我們欣賞這些音樂作品的時候都會感到:從這樣的交響樂隊中不知道會有多少美麗的、雄壯的、激動人心的、熱情橫溢的音樂奔瀉出來。但是,一個交響樂隊到底有哪些樂器?
  • 怎麼分辨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1.從外形視覺上看:小提琴(Violin)和中提琴(Viola)都是橫把位(夾在脖子上演奏),同規格的中提琴比小提琴略微大一點(近看容易比較出);演奏姿勢都差不多,只是對於演奏員來說,把位(簡單的說就是兩手指在同一音高差之間的距離)小提琴小一點,中提琴大一點。帕薩卡利亞 中提琴小提琴二重奏大提琴(Cello):最直觀的,是只能坐著演奏的。
  • 【音樂百科】小提琴和中提琴之間有什麼區別?
    它們看起來很像,但要是把一個誤認為另一個,你就會冒著遇到音樂狂熱者的憤怒的風險
  • 【音樂百科】小提琴演奏史概述
    這個問題現在看來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根據它的名稱「小型古提琴」(Violino),作用有別於中提琴 (Viola),可以判定這種樂器無論如何在16世紀中葉以前已被採用。只是必須承認,從1520年開始就有人提到的這種新樂器,它註定要取代所有在它之前和與它同時出現的一切類型相近或相同的樂器,並在藝術上佔據主導地位。這一點倒是確實可信的。
  • 【音樂百科】爵士樂的藝術特色
    相反,在傳統樂隊中最重要的弦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對次要一些;圓號的濃鬱音色在管弦樂隊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對於爵士樂隊來說,它的氣質太溫順了,幾乎無人使用。在管弦樂隊中,每件樂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儘量溶入整體的音響之中,在爵士樂隊中卻恰恰相反,樂手們竭力使每一件樂器都「站起來」。
  • 【音樂百科】西洋樂器名稱簡介
    b.中提琴(Viola)  由古代中音維奧爾演變而成(viol),中提琴的結構、演奏方式、演奏技巧與小提琴相同體積比小提琴大一些,定弦比小提琴低五度,在樂團中坐於指揮的前方或右前方,由於音域屬中音區,豐潤厚貿且略帶鼻音,通常擔任和聲的角色,琴聲的性質柑當於女低音。
  • Science:古提琴小提琴誰更好聽
    但是一些科學家和制琴師質疑斯特拉迪瓦裡和其他「古義大利」小提琴是有真有無可倫比的音質。數十年來,盲聽對比表明試聽者並不能將它們的音色與其他小提琴分隔開來,聲音分析表明並沒有明顯的音質差別。在2014年,法國巴黎皮埃爾和瑪麗·居裡大學音樂聲學專家Claudia Fritz和美國安阿伯市一流小提琴製作師Joseph Curtin報告稱,在用13個現代樂器和9個古義大利樂器進行的雙盲測試中,10位頂級小提琴演奏者普遍更喜歡新琴而非古琴。現在,該團隊表明傾聽者也更喜歡新琴,至少是一小部分品質上乘的新小提琴。
  • 藝術 | 「音樂貴婦」大提琴
    音樂能傳遞人靈魂最深層處的情感,它用一種獨特的語言連接著演奏者和聽者。因為有音樂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更有意義。從8月份起,Touchbox將會陸續介紹一些世界各式樂器,讓我們走進音樂的殿堂,感受純粹的音樂之美。
  •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中提琴導師毛新光|音樂王國中的隱士
    曾多次參加世界巡演,到訪過美國、加拿大、波多黎各、古巴、英國、德國、法國、奧地利、瑞士、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俄羅斯,捷克、匈牙利、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新加坡、斯裡蘭卡、韓國及香港、臺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並和世界上最具影響力和聲望的音樂大師們多次合作。
  • 乾貨 流行音樂中的樂器音色種類及看法
    每一種樂器必然有其獨特的音色,但每一種音色並不一定都會對應到一件具體的樂器,因為,有的音色是可以用合成器進行合的。現代音樂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新音色的追求,這也是流行音樂有別於古典音樂的方。古典音樂在音色的使用一卜基本上是以真實樂器為主的,這在管弦樂作品中能夠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 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區別與特色是什麼?
    小提琴是一切弓弦樂器中流傳最廣的一種樂器,也是自17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小提琴是最具表現力的樂器之一,演奏技巧極其豐富,作曲家們經常用以引發作品的基調。小提琴在交響樂隊中,分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常擔任樂曲的主旋律,第二小提琴 則擔任樂曲主要聲部的和聲伴奏。此外,小提琴也常在室內樂和小品中常用於獨奏。近年來,小提琴又成為當代流行樂和爵士樂的當家樂器之一。
  • 付瑞金音樂百科知識『器樂學習知識』【說說大提琴在樂隊中的作用】
    付瑞金音樂百科知識『器樂學習知識』【說說大提琴在樂隊中的作用】【介紹器樂學習知識
  • 小提琴音柱與音色之摸索
    � 一、音柱材料與提琴音色:  1、雲杉音色輕柔、渾厚,用於音色偏硬和過於剛亮的琴很合適,但因木質太鬆軟,損失音量,且音色很不穩定;  2、東北松從音色上講較合適,但不及香樟木穩定,安裝後需經一段時間適應後才趨向穩定,且受氣候影響;  3、香樟木音色不錯,較洪亮,很穩定,不受氣候影響,且氣味清香,能防提琴蟲蛀
  • 小提琴顯臉大,中提琴顯臉小?一文教你分辨提琴家族
    圖片來源:《聽音樂——音樂欣賞教程(插圖第六版)》如此重要又廣受大眾喜愛的樂器家族,長得都很像,於是有的音樂愛好者就會以為:中提琴是大一點的小提琴,大提琴是再大一點的小提琴,低音提琴是再再大一點的小提琴。
  • 提琴的聲音——有趣也複雜的話題
    影響提琴聲音的主要因素:聲音在物理學上的三大元素是音調、響度、音色,這>在提琴製作和演奏領域通常稱其為音高,音量,音色提琴的音高(音調)取決於聲音的頻率,是由提琴演奏家控制的,不是像某些有品的弦樂器或鍵盤樂器是固定的,提琴演奏家對音高的控制,是通過嚴格的訓練形成的,一方面取決於對音高的精確概念,一方面取決於演奏時對音高的瞬時調整。
  • 為什麼中提琴老是被黑?可能是「人設」出了問題...
    中提琴的高音沒有小提琴高,低音沒有倍大提琴、大提琴低,音色真的太低調~而且除了音色,它的「體型」也著實太「大眾臉」。當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與倍大提琴(Double Bass)放在一起時,終於明白,為什麼好多人分不清中提琴和小提琴...
  • 這些年我們從無損音樂聽到全損音樂,怎麼move回來?
    總的來說,這些年來音樂播放的發展一直在用質量換體積,雖然音樂的「體積」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低,但是質量也在不斷妥協。一邊是音樂家拿著上百萬的樂器,在追求每一個細小的共鳴、音色和音準。當然,音質會在每一個環節上被損耗,比如播放設備、輸出設備等等。有些人會說,我根本聽不出來音質的區別,我覺得MP3和CD也沒啥區別啊!如果連MP3和CD也聽不出區別的話,就基本上告別音質了,不必浪費時間和金錢……一般來說普通人至少能分辨出千分之一的差別,經常聽音樂的發燒友能分辨出萬分之一甚至幾萬分之一的差別,樂團的指揮、演奏家們應該能聽出幾十萬分之一的差別。
  • 中提琴為什麼總是被黑?
    眾所周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是提琴家族的樂器,而提琴家族的樂器大約起源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最早是應用在歐洲的民間音樂裡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提琴在剛開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時候,其實是分為中音提琴(Alto)和次中音提琴(Tenor)兩個類別的,那時候的作曲家,在很多情況下都把中提琴當作兩個聲部來寫。
  • 「中提琴魔女」和「五弦」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也被稱為「中提琴魔女」她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歷來不走尋常之路,熱衷於各種創新和跨界音樂。憑藉自己的刻苦和專研,她又一次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給聽眾帶來獨特的感官體驗。她曾是德國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中提琴副首席,也是當時全團最年輕的成員。並曾在薩爾茨堡室內樂團、義大利世界青年交響樂團和倫敦獨奏家室內樂團中擔任中提琴首席。
  • 交響樂隊的組別及其音色【件件樂器視頻介紹,孩子學音樂要收藏!】
    高音區明亮秀美,中音區柔和溫麗,低音區豐滿厚實。它在樂隊中常擔任演奏主要旋律部分。     【中提琴】不及小提琴明亮燦爛, 但它的音質圓潤含蓄、深邃內在而溫和。  【大提琴】音色雄渾深厚。高音區清澈開朗帶胸聲特徵,好象是男高音歌唱,激情而富有詩意,中音區豐滿溫和,低音區較深沉。  【低音提琴】音色低沉、深厚。常擔任和聲低音基礎,有時也演奏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