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刷到一個有趣的視頻。
寧波一四歲的男孩,看媽媽和爸爸結婚的錄像後嚎啕大哭,一邊哭還一邊說:「我要跟媽媽結婚的,媽媽怎麼跟爸爸結婚了呢?」
本來是很平常的一件生活趣事,卻有網友「好心」留言說:
「看來,這個娃兒,平時媽媽帶的多,小心以後成媽寶男哦。」
「孩子年齡這麼小,就開始想著「結婚」這種事情,是不是太早熟,太不純潔了?」
其實,小孩子說要跟誰誰結婚,是很平常的一件事,這是他們社交與情感認知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佟麗婭的兒子朵朵,用擺攤賣蘋果掙的錢,給佟麗婭買「鑽石」還表白說「我愛媽媽我要和媽媽結婚。」
霍思燕的兒子嗯哼,也曾認真地對霍思燕說過「媽媽,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曾說過,「孩子說要和某某結婚」是他們進入婚姻敏感期的一種表現。
孩子們在王子公主的童話故事裡、電視裡及現實生活中見識了結婚這件事。在他們的認知裡,兩個人結婚意味著「兩個人就能經常在一起玩,並且永遠不分開」。
所以,當孩子非常喜愛一個人時,就會說要跟她結婚的話。這是他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孩子表達喜愛的方式都是十分簡單和美好的,父母不必用成人世界的婚姻觀、道德觀來對其進行評價。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婚姻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4歲以後,有些在3歲多就會進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階段。
金笛在論文《淺談幼兒婚姻敏感期》一文中指出,幼兒婚姻敏感期的主要特徵表現有以下六種:
想像自己是美麗的新娘。女孩子突然喜歡帶紗的裙子,告訴別人自己也要做美麗的新娘。
他是我的王子,我是他的公主。我們要親嘴、我們要結婚。
討論和誰結婚。經常說起要和誰結婚。看到老師懷孕,馬上提醒老師該結婚了,讓小寶寶有爸爸。CCTV少兒頻道的《周末七巧板》中,曾有一期在幼兒園拍攝的「婚姻敏感期」節目。
六歲的女孩雨雨,非常喜歡六歲的男孩泰泰,總拿零食和泰泰分享,無論泰泰走到哪裡,雨雨都緊跟著,並且跟他說:「我們一起玩吧。」
有時候,泰泰不耐煩,轉身就跑,雨雨馬上就追過去。
甚至在一起坐時,雨雨都會拉著泰泰的手,還會冷不丁地去親泰泰一口。
六歲的男孩皮皮和五歲女孩欣欣在一起玩,看到攝影機後,皮皮非常激動,強烈要求工作人員為他和欣欣拍張合影,並強調這是一張「結婚照」。
遺憾的是,欣欣並不配合,導致「結婚照」拍得並不順利。
雨雨和皮皮的表現,就是典型的婚姻敏感期表現。在孩子的意識裡,我喜歡你,所以我要跟你結婚;我喜歡你,所以我只想和你一起玩。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曾寫道:
婚姻敏感期很大程度上標誌著兒童的情緒、情感是否能達到一個成熟狀態,兒童通過幾個月來發展完成的事情,可能成人十年或者一生都沒有辦法解決。
所以,面對婚姻敏感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正確地認識和對待,這樣孩子成人後才能正確處理遇到的感情問題。
心理學中有個療愈方法,叫「陽性強化法」,說的就是通過強化目標行為,忽視淡化異常行為,進而使目標行為產生或改變。
因此,對待孩子的「婚姻敏感期」的表現,家長以平常心看待,忽視、淡化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就會減少這種做法。
我兒子球球上中班時,非常喜歡跟女同學貝貝玩。每次跟他講睡前故事時,只要裡面有王子和公主結婚的情節,球球都會附和一句,他以後也要和貝貝結婚。
我聽了之後,既沒有阻止他,也沒有嘲笑他,只當是聽他說「他以後還要跟貝貝一起玩。」
後來我就刻意不去講那些涉及王子公主的故事,球球也就很少說要和貝貝結婚的話了。再後來,我再去講王子和公主的故事,球球也不提要和貝貝結婚的事了。
處於婚姻敏感期的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比較簡單純粹,需要父母和老師的正確引導。
父母要告訴這個時期的孩子,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
在《爸爸去哪兒5》中,杜江和劉畊宏兩位爸爸在這方面做的就比較好。
4歲的嗯哼第一次見小泡芙時,就主動找其搭訕,逗其開心。看皮影戲時,還假裝害怕躲到小泡芙的懷裡。甚至,在爸爸的眼皮子底下猝不及防地親了小泡芙一下。
嗯哼偷親了小泡芙後,杜江很認真地教育嗯哼:「你要親人家,需要徵求同意的。」
小泡芙告訴爸爸,嗯哼親了自己,劉畊宏沒有不讓小泡芙和嗯哼玩,而是認真地告訴她:「如果有人要親你,你就告訴他,親你需要經過爸爸我的同意。」
在《爸爸去哪兒3》中,軒軒很喜歡小公主夏天,一直追著夏天玩,而夏天卻喜歡諾一。看著諾一和夏天在一起的身影,軒軒經常很失落,屏幕外的我們都跟著心疼萬分。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過,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他喜歡的人不喜歡他,他是可以重新選擇的。
實際上,當家長告訴孩子他可以重新選擇的時候,相當於幫助孩子選擇了一條出路。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可以重新去選擇時,這種意識會延伸至他成人後對待感情的態度中。
孩子在探索中逐漸地就會意識到:你很好,所以除了我喜歡你,還有其他人也喜歡你。你可以選擇別人,也可以選擇我。我也不差,即便你不選擇我,也會有其他人選擇我。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是依靠對父母的依戀行為,來獲得滿足和愉悅的感覺。父母,是孩子們快樂的源泉,孩子們全身心的依賴著爸爸媽媽。
3-4歲開始,孩子們的性別意識逐漸加強,對父母的性別有了充分的認識,好感度也會急劇上升,所以就出現了女孩子會對爸爸說要結婚,男孩子會和媽媽說結婚的現象。
塞爾瑪·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中提到,如果孩子對父母的這種依戀一直持續的話,日後孩子也將難以用成年的愛情替代童年舊愛,因此明確拒絕是最明智的做法。
當孩子說要跟媽媽結婚時,媽媽可以這樣說:「小寶貝,媽媽和爸爸都愛你。不過媽媽只想和爸爸結婚。而你呢,等你長大了,會有一個很可愛的女孩子和你結婚,就和現在的爸爸媽媽一樣。在這之前,爸爸媽媽都會一直在你身邊,不會離開你!」
說的次數多,孩子會懂得「爸媽是屬於彼此的」。以後,也會更認同爸爸,「童年失戀」也就成了好事。
等孩子長到7、8歲,他就會知道哪些是女孩做的、哪些是男孩做的,自然而然地會回到同性父母身邊,堅定地走向未來的自我。
作者:趙靜,筆名:夢禾,碩士學歷,外貿職員,浙江金華人,軍嫂一枚,倆寶的媽,喜歡文字,喜歡朗誦,喜歡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