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浪潮導演阿倫·雷乃去世 代表作"廣島之戀"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法國新浪潮導演阿倫·雷乃去世 代表作"廣島之戀"

  當地時間3月1日,法國知名導演阿倫·雷乃去世,享年91歲。阿倫·雷乃是法國新浪潮運動的中堅分子,也是法國文藝界「左岸派」的領袖人物。在從影的70多年間,他拍攝了《廣島之戀》、《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等代表作,不久前,他的新片《縱情一曲》還入圍第64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終獲得阿弗雷鮑爾獎。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教授葛穎昨天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代表,阿倫·雷乃一生一直在探索電影的各種可能性。」

  「形式就是我的風格」

  據葛穎介紹,1922年6月3日,阿倫·雷乃出生於法國莫爾比昂省的省府瓦訥市,自幼鍾情文學和心理學的他,在14歲即完成了一部8mm短片。他在33歲拍攝的紀錄片《夜與霧》,記錄了納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暴行,顛覆傳統紀錄片模式。而真正奠定他新浪潮「左岸派」導演地位的,是4年後《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裡昂巴德》這兩部電影。他分別同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和阿蘭·羅布-格裡耶合作,以獨特的電影語言和前所未有的形式,震撼了整個歐洲影壇。

  區別於新浪潮時期另一個創作群體「電影手冊派」,以阿倫·雷乃為代表的「左岸派」電影被稱作是「作家電影」。或許是童年時期心理學與文學的雙重影響,他注重形式主義、現代主義在電影中的呈現。他曾說「形式就是我的風格」,所以經常以時間和記憶作為主題,弱化故事情節,有著隱秘而新奇的敘事結構。「例如《去年在馬裡昂巴德》這部電影,就是非常先鋒的意識流電影,採用非線性敘事,充分表現出人的精神的不確定性。」葛穎回憶有一場戲,為展現主人公記憶中非現實的畫面,窗外修葺整齊的植物有陰影,而遊園的人卻沒有陰影。在過去沒有電腦特技的情況下,雷乃利用陰天拍攝,為植物事先畫好陰影,其巧思令人嘆為觀止。葛穎說:「這之前,在銀幕上表現人的內心世界,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雷乃做到了。」這部片子最終令其斬獲1961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這之後,阿倫·雷乃持續在藝術上進行探索。上世紀80、90年代完成了《我的美國舅舅》、《生活像小說》、《抽菸/不抽菸》等一系列電影。他痴迷於在影片中展現「表演之中的表演」,讓劇中角色承擔雙重,甚至是三、四重身份。進入新世紀,他先後推出《你們見到的還不算什麼》、《好戲還在後頭》等片,數度角逐坎城影獎卻鎩羽而歸。外界揶揄曾獲得坎城、威尼斯、柏林三大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的他「可以退休了」。老人家卻不服氣地表示:「這和我的職業生涯有什麼關係?」他用行動詮釋著「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藝術真諦。葛穎表示,雷乃最令人崇敬的便是他對藝術創新不倦的精神,「堅持不懈跟衰老的身體和趨於保守的心態作著鬥爭」。

  去年,阿倫·雷乃將英國劇作家阿倫·艾克鵬的作品《縱情一曲》搬上大銀幕。沒有了以往的「戲中戲」和複雜的記憶敘事,這部作品輕鬆幽默,頗有回歸1997年作品《法國香頌》的浪漫傳統味道。雷乃之妻、片中主演薩賓·阿澤瑪曾表示,隨著年事已高,二人都懼怕死亡,希望以電影為武器進行抵抗。而這部將於3月26日在法國上映的作品,最終成了雷乃真正意義上的「遺書」。

  阿倫·雷乃最輝煌、最具創造力的時期,便是在他年輕的時候。葛穎表示,「如果要說他的藝術生涯給予中國電影的啟示,那就是中國電影的最大的希望在還沒有出名的年輕導演身上」。雷乃呼籲應該給予年輕人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資源。而要讓藝術電影在中國生根落地,還需要在觀影渠道上作拓展。「國外藝術電影的發展,除了有藝術獎項的肯定,還有藝術院線、沙龍放映、大學校園3條渠道的市場支撐。」葛穎補充道,「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見習記者 黃啟哲

相關焦點

  • 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阿倫·雷乃:絕不墨守成規
    《廣島之戀》劇照    法國當地時間3月1日,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阿倫·雷乃在巴黎去世。  說到阿倫·雷乃影響最深遠的作品,《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裡安巴》是繞不過去的代表,也是影史上公認的「作家電影」開山之作,在其影響下,形成了蔓延影壇數十年至今影響不衰的新浪潮之「左岸電影」。  1959年的5月,阿倫·雷乃攜新片《廣島之戀》來到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猶如一枚重磅炸彈,立即轟動了世界影壇。
  • 《廣島之戀》將時代劈開的現代電影開山之作 24小時內的婚外情
    並連同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和阿倫·雷乃Alain Resnais(1922-2014)的《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1959)成為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 《廣島之戀》:戰爭下的愛情,會是怎樣的?
    在美國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國被稱作「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被稱作「世紀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表現手法都帶著這種時代的印痕。簡而言之,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電影改革運動。清嘉最喜歡的新浪潮代表是特呂弗的《四百擊》。
  • 阿倫·雷乃:法國左岸派電影之魂,記憶、想像與超現實主義
    和義大利足球教練裡皮一樣,法國大導演阿倫·雷乃似乎永遠留著一頭白髮,只不過,沒人稱他為「銀狐」。法國《世界報》曾調侃道,由於他留白髮的時間太長,以至於人們可能會忘記他曾經年輕過。但事實上,直到晚年,阿倫·雷乃依舊保持著和年輕人一樣的旺盛精力。
  • 【電影筆記】法國 新浪潮
    6個月,7位導演,48部代表作,58篇電影筆記。PS:8部沒看代補。
  • About * Film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圖為:讓·呂克·戈達爾導演的電影《精疲力盡》新浪潮是時代必不可少的產物。它產生在二戰之後的法國,這時候的法國面臨著歷史性的審判,它最強力的政治勢力法西斯在二戰中垮臺,隨後,史達林的去世,使得法國的左右派都陷入了絕境。還有失敗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使得中間派開始感到失望。僵化的社會制度讓當時法國的青年人把政治視為「滑稽的把戲」。
  • 廣島之戀 | 愛是痛楚,憶是忘卻
    一座特殊的城市,一場悽美的邂逅,一個法國女人,一個日本男人,一段一夜愛情。《廣島之戀》,這部拍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尾的作家電影也即「左岸派」電影的代表之作,是戰後廣島新生的宣言,亦是無望愛情孤獨的吶喊。
  • 深度解析《廣島之戀》,婚外戀還是一夜情,被吹上天的神作如何?
    如果說用什麼來評價《廣島之戀》比較合適?故事的背景是在1957年,法國女演員來到日本廣島拍攝一部宣傳和平的電影,在咖啡館邂逅當地的建築工程師,兩人在短短的兩天之內,忘記各自的有夫之婦、有婦之夫的身份,產生了一段戀情。
  • 法國新浪潮電影
    法國新浪潮電影興起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派」。
  • 【新秀論壇】張婷:電影《廣島之戀》的文學特徵
    摘要:20世紀50年代末,伴隨著法國「新浪潮」運動,現代主義電影的序幕漸漸拉開。《廣島之戀》是這一運動中極具創造性與創新性的代表作品。詩化的對白與內心獨白、對文學敘事手法的借鑑讓詩意的美學得以在電影中延續;電影運用記憶的閃回、獨特的剪輯、聲畫不同步等技法,實現了對戰爭主題的升華。
  • 「法國新浪潮教母」阿涅斯瓦爾達去世
    時光網訊 據外媒報導,「法國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爾達去世,享年90歲。瓦爾達是與癌症短暫抗爭後於家中離世,去世時家人和朋友都在她的身邊。阿涅斯·瓦爾達以攝影起家,曾當過攝影記者。1954年開始當導演,50年代曾來中國拍攝短片。丈夫系著名導演雅克·德米,全家人都從事電影業。
  • 《廣島之戀》:愛情與戰爭,教會了我們去遺忘悲傷
    《廣島之戀》是由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編劇,阿倫·雷乃執導的法國電影。採用「意識流」方式來讓觀眾沉浸劇情之中。《廣島之戀》講述的是法國女演員艾曼紐麗娃在1957年到日本廣島拍攝一部宣傳和平的影片,在回國前夕偶遇了日本男子罔田英次並發生了熱烈的婚外戀。
  • 新浪潮電影女神逝世,法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剛過去的一年,肯定是讓很多熱愛新浪潮電影的觀眾心碎的一年。2019年3月29日,著名導演、「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離世。2019年12月14日,新浪潮著名女演員安娜·卡裡娜(Anna Karina)也因癌症離開人世。
  • 大師 阿倫·雷乃的電影修煉之路
    代表作:[夜與霧](1955)、[廣島之戀](1959)、[去年在馬裡昂巴德](1961)、[我的美國舅舅](1980)、[法國香頌](1997)普通影迷對阿倫·雷乃的定位,似乎永遠都是將白髮蒼蒼的他置於青天之上。雷乃在普羅眾生心中,仿佛一位始終穿著道袍,握著拂塵,以手為鏡,以影為爐,煉天地之丹的世外高人。
  • 【乾貨】阿倫·雷乃的電影修煉之路
    代表作:[夜與霧](1955)、[廣島之戀](1959)、[去年在馬裡昂巴德](1961)、[我的美國舅舅](1980)、[法國香頌](1997)雷乃在1943年考入了法國高等電影學院,卻在1944年決定退學。
  • 樸樹、莫文蔚同臺合唱《廣島之戀》:這一次樸樹沒哭,但車禍了...
    《廣島之戀》乍一提起,不禁發現,這還是一首1997年就收錄在莫文蔚專輯裡的歌,由張洪量填詞,也就是合唱中的男主唱。有人說《廣島之戀》的歌詞,就是分手版的情話教科書,歌詞中幾乎都是露骨直白的表達。況且編劇杜拉斯和導演阿倫·雷乃的這對組合,所以已經奠定了這部影片必將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廣島之戀》已經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一首歌曲,就像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一樣,那反覆被提起的「鳳梨罐頭」就是代表了「現代都市的快餐愛情」。
  • 法國為何屢遭恐怖分子襲擊,從法國電影《廣島之戀》說起
    二戰之前的法國,面積1290萬平方公裡,其亞洲領土包括:敘利亞、黎巴嫩、越南、寮國、柬埔寨等。 「你早就該拒絕我,不該放任我的追求……」,張洪量和莫文蔚的這首歌,在KTV裡點唱率甚高,不過,大軍從來不唱這首歌,因為,意頭不好,明顯是分手的歌,只是,張洪量實在是帥,九零年,大軍在西賓,以張洪量的一首《你知道我在等你嗎》,開始了稱霸KTV的進程,直至現在,稱霸仍在繼續,在此,對洪量兄致敬一個先。
  • 黃鶯朗誦:《廣島之戀》(節選)
    《廣島之戀》是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
  • 經典影片解讀|「左岸派」與《廣島之戀》
    「左岸派」作為法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重要電影流派,由於深受二十世紀以來,哲學、心理學、文學和戲劇等現代主義新的觀念和新的創作理論的影響,因而在美學特徵和風格上表現出與傳統相異的特點。考試大綱明確指出要求考生掌握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電影的美學思潮、代表導演與作品。
  • 6部必看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帶你漫遊巴黎
    戈達爾的《精疲力盡》打破了所有的電影規則,實景拍攝的本片展現了真實的、流動的巴黎街景今天小編就推薦幾部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如果還沒有看過,快把它們加入你的電影清單裡吧本片席捲了影壇,同時令法國新浪潮成為當時最熱門的電影話題。然而當戈達爾的《精疲力盡》在次年問世之後,新浪潮運動顯示出了不同的走向。戈達爾崇尚技術創新,而《四百擊》則可在某種程度上被看作20世紀40年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在法國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