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1日,法國知名導演阿倫·雷乃去世,享年91歲。阿倫·雷乃是法國新浪潮運動的中堅分子,也是法國文藝界「左岸派」的領袖人物。在從影的70多年間,他拍攝了《廣島之戀》、《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等代表作,不久前,他的新片《縱情一曲》還入圍第64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終獲得阿弗雷鮑爾獎。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教授葛穎昨天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代表,阿倫·雷乃一生一直在探索電影的各種可能性。」
「形式就是我的風格」
據葛穎介紹,1922年6月3日,阿倫·雷乃出生於法國莫爾比昂省的省府瓦訥市,自幼鍾情文學和心理學的他,在14歲即完成了一部8mm短片。他在33歲拍攝的紀錄片《夜與霧》,記錄了納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暴行,顛覆傳統紀錄片模式。而真正奠定他新浪潮「左岸派」導演地位的,是4年後《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裡昂巴德》這兩部電影。他分別同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和阿蘭·羅布-格裡耶合作,以獨特的電影語言和前所未有的形式,震撼了整個歐洲影壇。
區別於新浪潮時期另一個創作群體「電影手冊派」,以阿倫·雷乃為代表的「左岸派」電影被稱作是「作家電影」。或許是童年時期心理學與文學的雙重影響,他注重形式主義、現代主義在電影中的呈現。他曾說「形式就是我的風格」,所以經常以時間和記憶作為主題,弱化故事情節,有著隱秘而新奇的敘事結構。「例如《去年在馬裡昂巴德》這部電影,就是非常先鋒的意識流電影,採用非線性敘事,充分表現出人的精神的不確定性。」葛穎回憶有一場戲,為展現主人公記憶中非現實的畫面,窗外修葺整齊的植物有陰影,而遊園的人卻沒有陰影。在過去沒有電腦特技的情況下,雷乃利用陰天拍攝,為植物事先畫好陰影,其巧思令人嘆為觀止。葛穎說:「這之前,在銀幕上表現人的內心世界,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雷乃做到了。」這部片子最終令其斬獲1961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這之後,阿倫·雷乃持續在藝術上進行探索。上世紀80、90年代完成了《我的美國舅舅》、《生活像小說》、《抽菸/不抽菸》等一系列電影。他痴迷於在影片中展現「表演之中的表演」,讓劇中角色承擔雙重,甚至是三、四重身份。進入新世紀,他先後推出《你們見到的還不算什麼》、《好戲還在後頭》等片,數度角逐坎城影獎卻鎩羽而歸。外界揶揄曾獲得坎城、威尼斯、柏林三大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的他「可以退休了」。老人家卻不服氣地表示:「這和我的職業生涯有什麼關係?」他用行動詮釋著「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藝術真諦。葛穎表示,雷乃最令人崇敬的便是他對藝術創新不倦的精神,「堅持不懈跟衰老的身體和趨於保守的心態作著鬥爭」。
去年,阿倫·雷乃將英國劇作家阿倫·艾克鵬的作品《縱情一曲》搬上大銀幕。沒有了以往的「戲中戲」和複雜的記憶敘事,這部作品輕鬆幽默,頗有回歸1997年作品《法國香頌》的浪漫傳統味道。雷乃之妻、片中主演薩賓·阿澤瑪曾表示,隨著年事已高,二人都懼怕死亡,希望以電影為武器進行抵抗。而這部將於3月26日在法國上映的作品,最終成了雷乃真正意義上的「遺書」。
阿倫·雷乃最輝煌、最具創造力的時期,便是在他年輕的時候。葛穎表示,「如果要說他的藝術生涯給予中國電影的啟示,那就是中國電影的最大的希望在還沒有出名的年輕導演身上」。雷乃呼籲應該給予年輕人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資源。而要讓藝術電影在中國生根落地,還需要在觀影渠道上作拓展。「國外藝術電影的發展,除了有藝術獎項的肯定,還有藝術院線、沙龍放映、大學校園3條渠道的市場支撐。」葛穎補充道,「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見習記者 黃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