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父母很疑惑,原本挺好的孩子突然就變了,處處跟自己對著幹。有的孩子甚至把拳頭揮向了父母。孩子的變化讓父母們猝不及防,他們想不明白,為何自己用盡全力,卻把孩子養成了仇人。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如果你家也有這樣的問題孩子,如果你也感到困惑想找到答案。那麼,建議你看一看央視攝製的紀錄片《鏡子》。片中為我們講述了三個問題少年和他的背後家庭的故事。
家明:16歲,準備上高一,輟學一個月。成天在家上網玩遊戲,不願意去上學。
張釗:18歲,高三學生,早戀,輟學4個月。他把父母趕出家門,自己跟女友住在家裡。
澤青:14歲,初二學生,輟學兩個月。他整天在家上網下軍棋,不願去上學。這些父母說起孩子,都怕被毀掉,於是把孩子送進特殊學校,希望經過三個月的改造,孩子們能脫胎換骨。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問題少年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家明的父母一直想把他們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說起父母對自己的控制和傷害,家明淚流滿面。他說,他想做背包客,就是想證明自己離開父母也能克服困難。
張釗說,父母總說他沒膽。所以他在高二下學期,把所有父母認為他不該做的事都做了,包括踩三條高壓線、逃學、上網、搞對象。他想用行動表示沒啥事是他不敢幹。
澤青說,父母總跟他說家裡沒錢,家裡很窮。一直跟他灌輸除了讀書別無出路。這給了他很大的壓力。父母總是想當然的認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張釗的父親一直認為,早戀才是孩子變壞的真正原因,其他的都是藉口和謊言。
孩子們總是希望被看見,被理解,被重視。他們就會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刺激、輟學、上網、談戀愛,去不斷挑戰父母的底線。他們希望這樣父母能重視他們,看見他們。只可惜父母只看到他們的叛逆,只想著去改造他們。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它將忠實地照出父母和家庭的樣子。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堆問題。父母比起孩子,更應該接受教育的其實是父母。只是讓人無奈的是,很多父母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錯。
家明的父母一直堅持不讓孩子去做背包客,是為孩子好。是對孩子負責並沒有錯,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之所以有做背包客的想法,這是他們給的。因為孩子不想被他們控制,才一心想要證明自己。澤青的父母在給兒子的信中反覆強調,希望兒子能藉此機會反思自己。他們也沒有意識到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他們。澤青的父母認為自己沒有什麼需要調整的。他們並沒有認識到,使孩子變糟糕的重要原因是父母的角色將貫穿一生。
可怕的是,我們為人父母卻並不需要經過學習和考試,直接就上崗了。試問這些父母愛不愛孩子?當然愛他們。年輕時吃過很多苦,他們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希望孩子能過得比自己好。只是這樣的深情孩子卻感受不到。因為孩子沒有被看見,沒有被尊重。正如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所說:看見,情感才會流動。
經過在特殊學校的經歷後,孩子變好了嗎?家明並沒有如父母所願回到學校。他折騰了一段時間的網店和攝影。在滿18歲的時候,做背包客去了張家界,開始了自己人生第一次旅行。張釗參加了高考,但並沒有去考上的學校。他重新復讀高三,準備下一年的高考。澤清說想換個環境,讓父母買了一套新房,但他仍然沒有去上學,繼續上網下棋。這些孩子還在以他們的方式繼續試錯,他們中大多數都沒有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
多年家庭教育的缺失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彌補,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一、看見孩子並回應孩子。電影《無問西東》有一句名言: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在家庭裡,看見孩子並回應孩子,才能讓親子間的情感流動,孩子才會願意跟父母溝通,接受父母的引導,避免誤入歧途。
二、尊重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如果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父母只能把握大方向,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機會去試錯和領悟,即便孩子會因此繞遠路,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和等待。
三、終身學習。把為人父母作為自己一生的功課。片中的三對父母都是大學學歷,但學歷與教育孩子的能力顯然沒有對等。父母的鏡子想讓孩子呈現出更好的樣子,父母先要做好自己。比如修復惡劣的夫妻關係,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比如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片中家明的父親改變了很多。他請假陪兒子散心、看電影,父子關係終於破冰。家明感受到了父親的愛,臉上重新有了笑容。
孩子是我們的鏡子,當我們終於成為合格的父母,孩子就會健康的成長。您認同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關注@樂觀的生活TT 我會帶來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