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裡芬伯爵的戰略構想,最終如何變成名不副實的戰略計劃?

2020-12-23 歷史皇太后

如果說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估計對於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應該都不陌生。該計劃是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在生前制訂,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德軍的作戰指南,人們相信德軍在戰爭初期的戰術完全是根據施裡芬伯爵的計劃來執行。但就是事實上而言,被執行的'施裡芬計劃'完全脫離了施裡芬伯爵的構想,徹底成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施裡芬計劃'。

一、施裡芬的戰術構想

在施裡芬伯爵接任德國總參謀長一職後,他幾乎立刻發現自老毛奇時代遺留的戰略存在巨大隱患。在老毛奇還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德國的基本戰略是在西線與法國呈守勢對峙,集中兵力在東線先一步擊垮動員能力差的俄國。按照老毛奇的思路,法國人不會主動進攻德國,而是會據守防線和德國對峙。反倒是俄國會成為德國最大的威脅,德國應該集中力量先一步摧毀反應遲緩的俄國,之後將兵力調回西線威懾蠢蠢欲動的法國人。

可在施裡芬伯爵的眼裡,老毛奇的思想簡直是不知所謂。首先,如今國際形勢變化巨大,法國和俄國已經形成了合作,逐漸會有成為軍事同盟的風險,一旦戰爭爆發德國就將陷入兩線作戰的危機之中。此時德國要如何去賭法軍不會主動進攻德國?要知道法國人一直對普法戰爭的失敗耿耿於懷,他們必然會先一步發動進攻。倘若德軍主力都集結到東線在爛泥地裡和俄軍死戰,那不是拱手把西線讓給法國人?那樣百萬法軍就會直接殺入德國,西線少量的德軍根本攔不住法軍的攻勢,德國會直接輸掉戰爭!

於是膽大包天的施裡芬伯爵毫不猶豫地推翻了老毛奇的戰略思想,他在1892年的總參謀部會議上指出,德國在未來的戰爭中應該先決戰於西線,東線只能也必須是次要位置,而且德軍要在戰爭時期主動發起進攻,不計任何代價換取快速擊敗法國的機會。這一計劃在當時堪稱是瘋狂至極,因為施裡芬伯爵要求傾其德軍全力和法國這個歐陸強國拼死一戰,在東線反而只有較少德軍抵禦俄國可能的攻勢,只有當德軍獲取西線的勝利之後,才可以回調兵力去東線攻打俄軍。

為此施裡芬伯爵在總參謀部內進行了很多沙盤推演,期間有多個不成熟的方案被淘汰。比如用部隊強行突破法軍在南部的防線,或是從北部殺入法國境內在凡爾登以北和法軍決戰,這些方案都因為損失過大或是時間過長而被施裡芬伯爵放棄。於是施裡芬伯爵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德軍在右翼發動進攻穿過比利時之後,應該由北向南發動進攻,通過迂迴和包圍的方式將法軍在北部的主力吃掉,最終依靠不斷給法軍製造殲滅戰,逼迫法國承認自己的失敗。可以說,這是最接近我們所知道的那個施裡芬計劃的歷史版本了。

二、小毛奇和施裡芬的分歧

當然了,施裡芬伯爵的計劃肯定不是只有這麼寥寥幾句話,實際上施裡芬伯爵是在擔任總參謀長期間,通過無數的沙盤推演和總參謀部會議討論出了一個非常完善的計劃。真正的'施裡芬計劃'在實際上是一次大規模的機動作戰,旨在通過殲滅者來重創法軍的主力,並且要在法國人的國土上不斷的重複殲滅戰,直至法軍承受不住這個傷亡,宣告自己的失敗為止。這個作戰構想堪稱膽大包天,如果能成功的話絕對是歐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戰計劃,那麼這個作戰計劃是如何演變為後來我們所知道的,那個去正面平推法軍主力的'施裡芬計劃'的呢?

事實上,施裡芬伯爵制訂的是一份長達17頁的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裡,施裡芬伯爵寫了很多東西,包括如何應對法軍的反應,包括法軍主動進攻與否,如何應對法軍的進攻,前後超過了18個作戰計劃構想。而針對俄軍的反應,施裡芬伯爵也留下了21個作戰計劃構想,包含了俄軍幾乎所有可能的作戰方案。而在施裡芬伯爵的計劃裡,他構想的計劃僅僅是一個備忘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但重心是不能改變的——德軍必須從比利時殺入法國本土,而且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在法國北部如同一個旋轉門一樣橫掃法國北部,將法軍主力在不斷的包圍戰裡消滅,並最終徹底吃掉法軍的所有主力部隊。

事實上,這份備忘錄的內容是在不斷增加的,1906年初卸任的施裡芬伯爵在同年10月和他的繼任者,俗稱小毛奇的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面談,鄭重其事的將這份備忘錄交給了小毛奇,希望小毛奇能夠善用這份計劃。而小毛奇則表示他理解施裡芬伯爵的計劃,也同意勝負的關鍵應該是在西線和右翼,但是小毛奇對於合圍法軍能取得勝利這一點有了不同的看法。小毛奇堅持認為,戰鬥的重心不在於什麼迂迴和合圍,雖然這些方式卻是必要,但重點還應該是在巴黎地區徹底擊敗每一支法軍部隊,並且要徹底的攻佔巴黎。

小毛奇的說法差點沒把已經73歲高齡的施裡芬伯爵氣到暈厥,已經老邁的施裡芬伯爵不得不再三向小毛奇強調,勝負的關鍵不在於擊敗法軍部隊,或是擊退法軍部隊,重點在於將兵力集中於右翼,對法軍主力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左翼和右翼的兵力對比也必須是1:7。而且右翼的目標也不該是什麼巴黎,而是在運動戰裡消滅法軍的主力。用德軍的命硬碰要塞是絕對不可取的,應該避免硬碰法軍的要塞!同時,施裡芬伯爵最後再三強調,自己的備忘錄不是作戰計劃,它僅僅是一份內含了多個作戰預案的備忘錄。

三、名不副實的計劃

很不幸的是,施裡芬伯爵苦口婆心地教導小毛奇,而小毛奇是一句話都沒聽進去。我們可以看出施裡芬伯爵本意是要把戰爭燒到法國人的土地上,通過不斷的合圍重創法軍主力。這種危險緊張的局勢會迫使法軍不斷的將兵力傾斜至北部,試圖將德軍趕出他們的領土,離他們的巴黎越遠越好。而施裡芬伯爵正是利用法軍的這個念頭布局,將運動中的法軍逐個圈進自己的包圍圈裡消滅。毫不客氣地說,施裡芬伯爵的作戰構想是歐洲軍事史上最為宏大的作戰計劃之一。

但很不幸的是,小毛奇的想法與施裡芬伯爵南轅北轍,他更願意將兵力集中用來和法軍展開決戰,力求在最初期的進攻裡通過決戰消滅法軍主力。小毛奇不願意浪費時間在連續的包圍戰上,他認為過分的迂迴和包圍會浪費時間,並且堅信如果花費如此之多的時間,那麼法軍就有可能突破德軍戰線的左翼。另一方面,小毛奇認為如果拖延太久,那麼東線脆弱的兵力,也難以抵擋俄軍的進攻,會導致東線兵力的崩潰。

由此小毛奇幾乎徹底放棄了施裡芬伯爵的構想,他將西線的兵力從預計的180萬削減到了140萬,這就讓原定的西線左翼和右翼兵力配比從1:7,變成了可能的1:6。更要命的問題在於小毛奇還把左右兩翼的兵力配比徹底顛覆,左翼和右翼的兵力對比也成為了2:5。雖然說這固然是加強了西線的左翼防禦力量和東線的防禦力量,但是卻導致了施裡芬伯爵原本構想中,集中優勢兵力於右翼的構想被徹底放棄。

更關鍵的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小毛奇天才的將自己的兵力徹底分散至廣袤的土地上,與法軍展開了近乎是寸土必爭的戰鬥。這等於將握緊的拳頭完全散開,整個部隊攻擊部隊的鋒線徹底削弱,全線平推時還把自己脆弱的側翼讓了出來。這是個致命的錯誤,幾乎是斷送了德軍在西線的獲勝可能,還讓法軍得到了攻擊德軍側翼的機會。也是因為小毛奇的改動,施裡芬計劃執行到最後就成了得不償失的'馬恩河戰役',整個計劃到此徹底失敗。

結語

可以說,真正執行的施裡芬計劃與施裡芬伯爵本人的構想是徹底的南轅北轍,計劃本身就成了一個巨大的敗筆。小毛奇本人的一廂情願和缺乏判斷力,導致了整個計劃的流產。而事實上,小毛奇所擔心的問題在施裡芬伯爵本人的備忘錄裡有十數個預案來解決,但小毛奇本人的選擇是將備忘錄統統扔到檔案室裡吃灰,採用了一套他自己的方案來執行不說,還冠以施裡芬伯爵的名字來命名,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參考文獻:《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真正的德國戰爭計劃1904-1914》

《德國戰爭計劃1891-1914》

相關焦點

  • 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功虧一簣?德軍的作戰計劃到底有哪些錯誤?
    當然了,這個被冠以施裡芬伯爵之名的作戰計劃,並沒有達成施裡芬伯爵所設想中的效果,僅僅是在突破了法國-比利時邊境後,就迅速在馬恩河戰役中陷入了僵局。那麼,'施裡芬計劃'到底失敗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它最後會變成一個如此不堪的作戰計劃呢?首先,我們要明確施裡芬伯爵在戰爭備忘錄中的作戰意圖。
  • 唐健:建構「敵人」——美國的秩序構想、制度戰略與對華政策
    在美國國內,各有關政治團體就如何達成上述目標,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戰略,但找到共同的「敵人」是它們合作的必要條件。冷戰後,美國聲稱自己代表了普遍性,自由國際秩序在地理範圍上空前擴大。然而,美國學者認為缺少一個「敵人」使得美國國際秩序構想的缺陷充分暴露了出來,國際上戰略透支,國內「路線競爭」愈演愈烈。
  • 中國—西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
    2014年1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海合會代表團時提出中國與包括海合會國家在內的西亞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偉大設想,這是中國政府就跨區域經濟合作一體化進程提出的具體構想,勾畫出雙方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宏偉藍圖。
  • 從戰略上看毛澤東是如何指揮三大戰役的(下)
    早在孟良崮戰役後,粟裕逐漸形成為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的戰略構想。1947年 12 月中共中央根據戰略形勢作出分兵南進的戰略決策,決定從中原戰場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調動中原戰場上的國民黨主力部隊。對此,粟裕通過對中原戰場敵我雙方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地理等得失利弊的認真分析,三次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鬥膽直陳應在中原戰場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議。
  • 二戰新視角:東西半球的戰略互動與美國的戰後謀劃
    眾所周知,地緣政治學德國學派的領軍人物卡爾·豪斯霍費爾的「四大泛區」理論是希特勒「生存空間」和第三帝國徵服計劃的地緣理論基礎。可笑的是,希特勒始終自稱是豪斯霍費爾的學生,但是豪斯霍費爾對他的印象非常不好。但是這樣的經歷並不能否定豪斯霍費爾理論在第三帝國徵服計劃中的基礎作用。
  • 宮玉振+謝絢麗:如何理解中西方競爭戰略的異同
    當然,戰略只是宏大的敘事,它最後畢竟還是要變成可執行、可操作的方案,戰略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也需要具體的工具,在這方面,西方現代戰略管理理論是很值得中國人學習的。立足於中國競爭哲學的基本精神,借鑑西方戰略理論的成果,開發出一套可以操作的工具出來,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方向。
  • 小新書院 | 如何培養戰略思維?這三本書裡有答案
    在他擔任社長一職期間,從不制訂中長期的經營計劃,而只是制訂短期的年度計劃而已。原因很簡單,即便制訂了中長期計劃,也會被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各種變數(譬如經濟環境的波動)所影響、所打亂。碰到這種情況,如果依然故我地強推計劃,只會導致各種異常的出現。可以說,用四個字形容就是——「活在當下」,以這樣的態度來制訂公司的發展計劃,從而使京瓷從一家地方性小企業成長為國際化的大集團。
  • 範冰冰事件暴露出的「奶頭戰略」
    冷戰持續至1986年,他提出了瓦解蘇聯的一整套戰略構想,還發表了一篇戰略綱領:《競賽方案》他甚至詛咒:競賽最後,蘇聯一定會崩潰!這就是那個邪惡的「陰謀」——「奶頭樂戰略」(Tittytainment)。
  • 小米AI戰略:開發者計劃將全面開放
    從2015年初小米正式啟動IoT戰略並對外發布首款小米智能模塊至今,小米IoT業務通過開放、不排他、非獨家的合作策略,僅用三年時間就問鼎全球第一,雷軍宣布小米IoT下一階段的戰略將是將全面開放,此次公布小米IoT開發者計劃就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
  • 美國戰略空軍的核夢想,冷戰時期研製的NB-36H核動力戰略轟炸機
    除此之外,美國還將核能源安裝在了戰略轟炸機上,進行了核動力轟炸機的試驗。眾所周知,轟炸機在當今的世界當中依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如今的轟炸機已經是戰略轟炸機,更是「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打擊中關鍵的一環。目前美俄這兩個國家擁有的戰略轟炸機基本上都是上個世紀冷戰時期的產物,服役了幾十年一直還沒有退役,仍然在美俄兩國空軍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戰略的歷史能告訴我們什麼?(上)| 戰略簡史
    所以,無論是滑鐵盧之戰還是諾曼第登陸,也無論是赤壁之戰還是三大戰役,不管雙方實力如何懸殊,天時地利存在何種差異,戰爭的參與者都不敢掉以輕心。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戰略才展現出了人類智慧的精妙和扭轉乾坤的偉力。在商業世界,戰略概念的出現只有50多年的歷史,仍然相當年輕。雖然人們常說商場如戰場,但事實上商業世界和戰爭世界還是有著很多本質上的差別。
  • 範冰冰事件暴露出的「奶頭戰略」,令人心驚!
    冷戰持續至1986年,他提出了瓦解蘇聯的一整套戰略構想,還發表了一篇戰略綱領:《競賽方案》他甚至詛咒:競賽最後,蘇聯一定會崩潰!「娛樂至死」,這樣近於狂熱的社會現象,儼然已經演變成了尾大不掉之勢!在亞洲,美國的戰略目標,就是控制日本、韓國,允許中國經濟有條件地發展,同時一步一步將美國文化滲透中國,使中國最終淪為美國的附庸。
  • 毛澤東如何處理戰略與戰役戰鬥的關係
    戰略與戰役戰鬥的關係,是整體與局部關係在軍事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如何正確處理這對軍事範疇,毛澤東進行了大量的軍事創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為指導我軍以弱勝強、從小到大的重要因素,時至今日仍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 範冰冰李晨分手,曝光奶頭戰略,令人膽戰心驚!
    冷戰持續至1986年,他提出了瓦解蘇聯的一整套戰略構想,還發表了一篇戰略綱領:《競賽方案》他甚至詛咒:競賽最後,蘇聯一定會崩潰!「娛樂至死」,這樣近於狂熱的社會現象,儼然已經演變成了尾大不掉之勢!在亞洲,美國的戰略目標,就是控制日本、韓國,允許中國經濟有條件地發展,同時一步一步將美國文化滲透中國,使中國最終淪為美國的附庸。
  • 財務總監,要有高瞻遠矚的財務戰略
    1財務戰略的未來財務戰略是為適應公司總體競爭而籌集必要的資本,並在組織內有效地管理與運用這些資本的方略,是企業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戰略總體目標的規劃與定位的立足點是企業戰略發展結構,而財務戰略的未來發展必須遵循企業的總體思路和基本方向。
  • 迷茫:美國的戰略選擇
    這一篇文章我們對美國的戰略問題進行分析,美國戰略選擇才是決定中美關係走向的核心。戰略決定戰術的選擇,具體戰術的實操結果才是發生在最末端的一個個新聞事件。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通過發生在最末端的一個個新聞事件進行反向推導出來所使用的戰術,甚至是所選擇的戰略。
  • 燎原計劃電影戰略發布會 綻放香港國際電影節
    3月21日,時值第四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盛會之際,網際網路電影集團聯合樂投集團,中寶影業,香港無限動力,鐵男本色在香港國際會展中心光劇院正式啟動「燎原計劃電影戰略發布會」。網際網路電影集團總裁,著名導演管曉傑,CEO範江浩,樂投集團總裁曹津偉,中寶影業CEO楊蕾珺,燎原計劃總監製錢人豪,監製劉亭佑,陳建朗,童抒偉
  • 要想計劃戰略過得去,名字都得沾「異域」?
    又如大眾的「2025計劃」,簡單粗暴一點不造作,直接告訴你我們就是要在2025之前搞事情,具體搞什麼事情,還得分著細說。好比旗下高端品牌奧迪就是「Audi.Vorsprung.2025.」戰略,按照最新的規劃,戰略的核心內容就是將在2025年實現年銷售約80萬輛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 20年美海軍戰略:被概念營銷收智商稅,用彎路照亮了後來人
    元旦將至,美國4艘瀕海戰鬥艦退役封存的日子漸近,這型「偽剛需+概念營銷」的成功案例,最終沒有經受住歷史的檢驗,護衛艦的排水量+飛彈艇的火力,典型的「脫實入虛」行為,全球第一的美國海軍被收了智商稅。瀕海戰鬥艦的命運,可說是過去20年美國海軍戰略的真實寫照。
  • 試論國防戰略的影視表達
    關鍵詞:國防戰略;影視作品;核潛艇;核戰略國防戰略是一個國家對國防建設和運用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安全、實現國防目標的總體構想,取決於國家戰略和國家政策,最終體現國家利益。國防戰略有諸多表達與解讀方式,比如發布白皮書等,而影視作品在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感染力,因而通過影視作品宣傳國防理念、展示軍事實力、解讀國防戰略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