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新視角:東西半球的戰略互動與美國的戰後謀劃

2020-12-23 騰訊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場具有獨特意義的戰爭——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幾次全球參與的,足以決定世界面貌的大戰——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其中,二戰的全面性不僅體現在交戰國傾其所有參與到這場曠世大戰中來,更體現在它的戰場範圍之廣以及其對戰後世界面貌的徹底重塑能力之上。當我們從這個角度重新審視二戰時,會發現我們始終存在一個認識上的盲區——南美洲對戰局的影響。這個盲區的存在直接影響了我們對德美兩國戰略規劃的理解。本文正是以此入手,以地緣政治學美國學派代表斯皮克曼教授的「邊緣地帶理論」為論述基礎,從宏觀視角分析二戰中德美兩國在包圍與反制之間的互動。以期為讀者搭建起一個理解二戰大戰略和戰後世界形成的宏觀框架。

不同於我們對世界的理想期許,現實中的強國總是孜孜不倦的追求相對權力地位的最大化,二戰時期更是如此。德意志第三帝國從建立伊始就開始構思自己的「世界觀」。眾所周知,地緣政治學德國學派的領軍人物卡爾·豪斯霍費爾的「四大泛區」理論是希特勒「生存空間」和第三帝國徵服計劃的地緣理論基礎。可笑的是,希特勒始終自稱是豪斯霍費爾的學生,但是豪斯霍費爾對他的印象非常不好。但是這樣的經歷並不能否定豪斯霍費爾理論在第三帝國徵服計劃中的基礎作用。在「四大泛區」理論中,德國統治著從歐洲一直延伸到南非的巨大區域,將當時世界上工業的精華之地西歐與資源和人力的供給地非洲及中東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單一實體。

相同的原理也適用於由日本統治的西太平洋泛區。此後,日本和德國在實際的行動中,又對豪斯霍費爾的理論進行了適度的修改:德國決心將《我的奮鬥》一書中的規劃付諸實踐,將德國的統治範圍一直東擴到烏拉爾山;同時日本也不滿足於亞太的範圍,而是計劃與德國在印度洋會師。一旦這個計劃成為現實,那就將徹底完成對歐亞大陸的整合。徵服了歐亞大陸,那麼在地緣意義上從屬於歐亞大陸的非洲和澳大利亞也就很容易被囊括進來。這就是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時期的基本戰略構想。

控制了歐洲,德國就擁有了當時世界上的工業精華之地

如果遵照豪斯霍費爾的「四大泛區」理論,西半球將形成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美洲泛區。這個區域將和德國、日本建立的統治區相同,形成一個將北美工業區與南美資源區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整體。但是也許是由於豪斯霍費爾作為一個德國學者對美洲不太了解,也許——更可能——這根本就是一個迷惑性選項。因為這樣的構想正好迎合了美國孤立主義者的想法:將西半球打造成美國自己的半球,拒絕插手西半球之外的事務。為什麼這麼說?這是因為,西半球在地緣意義上並不是一個整體——美洲是被亞馬遜流域分隔開來的兩個大區。美國自身的海軍力量足以控制整個北美和加勒比海,依託巴拿馬運河實現跨洋機動。但是美國對亞馬遜以南的區域卻鞭長莫及。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阿根廷是南美洲一個具有擴張野心的大國,多次在泛美會議上帶頭反對美國的推動美洲一體化的提議。與此同時,南美三大國(巴西、阿根廷和智利)彼此不合,又都擔憂美國在西半球推行霸權。因此,即使沒有來自歐洲的幹預,西半球也不可能整合為一個整體。

分析完政治層面再看經濟層面,「四大泛區」的理論基礎是每個區域都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的經濟。但是這在西半球根本不可能。南美洲由於殖民歷史和自身工業體系的薄弱,其經濟嚴重依賴歐洲的貿易,即使美國工業開足馬力生產,也不能完全取代歐洲,更何況美國和阿根廷在農業上還是競爭關係。因此,即使德國止步於大西洋,那這個所謂的「美國泛區」也必將是一個依附於德國的「二等人」。這樣一來,「四大泛區」實際上就變成了德日同盟對西半球的包圍。

法西斯的擴張規劃

幸運的是,以羅斯福總統為代表的政界和以斯皮克曼教授為代表的學界精英很早就看出了上述問題並積極尋找應對之法。除去二戰,美洲歷史上共有三次遭到東半球嚴重威脅的經歷:第一次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歐洲協調對原西班牙殖民地的幹預計劃。幸好有英國外交大臣坎寧的反對,以及美國隨後發表的《門羅宣言》,這次幹預被化解了。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在西線的攻勢和日本藉機在亞洲的擴張,使東半球包圍西半球的可能呈現在美國人面前,後來美國參戰擊敗了德國。但是,美國沒有批准戰後的《凡爾賽條約》,沒有加入國際聯盟。而德國海軍的繳械,使得英國和日本在歐亞大陸兩端的相對力量大幅提高。同時英日兩國在當時還是盟友。這就又形成了兩大海軍強國包圍美國的可能。隨後,美國利用一戰後各國對軍備控制的期許,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嚴格限制五大強國的主力艦噸位,這次危險才得以化解。客觀的說,不同於二戰中德日的明確戰略規劃。上述幾次包圍都只是美國意識到的危險。我們不能下定論說這些國家確實要包圍美國。但是,這足以證明這種被包圍的危險的存在以及西半球相對於東半球的弱勢地位。

英美同盟是兩國共同利益的體現

讓我們仔細觀察上述幾次危險的化解。不難發現,這幾次沒有一次是美國依靠自身力量對抗東半球而成的。相反都是得到了大西洋的海上霸主大英帝國的有意或無意的合作——這裡之所以說是合作而非幫助,是因為英國這麼做也是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不是發善心。與此同時,大英帝國對大西洋海權的控制也有賴於歐洲大陸上的均勢格局。這就是英國的「大陸均勢」與美國國家安全的內在聯繫。這樣一來,我們就把大西洋兩岸的戰略互動串聯起來了。無獨有偶,在亞洲,日本與英國、蘇聯、法國、荷蘭和美國也形成了一種互相牽制的格局(在這裡,歐美國家是以佔領殖民地的形式存在的)。

這種互動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戰一直持續到二戰。如此一來,我們完成了對美國自身安全戰略與歐亞大陸互動的理解。但是還有一個層面更值得討論。德國面對英國的頑強抵抗和蘇聯的廣闊天地,要想儘快取勝必須要阻斷美國對英蘇兩國的援助。為此,德國利用經濟聯繫、文化宣傳以及南美洲對美國獨霸的擔憂,企圖將南美國家特別是阿根廷拉入到德國陣營中來。這就堅定了美國對自身安全必須依賴東半球的力量均衡而不是孤立自保的正確認識。說到這裡,我們終於將整個東西半球之間的戰略互動的邏輯框架搭建了起來。

戰爭總有結束的一天,但和平卻不一定會到來。原有力量結構的打破,遲早會有新的力量來填補。這是權力關係的運動邏輯。一個統治著從北海到烏拉爾山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和一個控制著從烏拉爾山到北海的蘇聯對於美國來說是一樣的威脅。同樣的思想也適用於亞洲。這也是美國的政界和學界精英在二戰結束之前就開始考慮的問題。一戰的代價已經證明了「打完仗就走」的思維是沒有用的。美國的國家安全必須建立在維持歐亞大陸兩端的力量平衡上。美國也不能寄希望於類似《凡爾賽合約》這樣的規定能夠被歐洲自覺遵守。美國唯一有效的做法就是親自加入進來,維護這個自身安全賴以為系的均衡。這便是我們常說的「離岸平衡戰略」在二戰後的表現形式。這樣,我們又將二戰與隨後冷戰時期的戰略互動串聯了起來。

換個角度,東半球包圍美洲的同時,美洲也包圍著歐亞大陸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理解南美洲在二戰中的作用。南美洲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它卻是德國和美國戰略規劃中的重要一環。二是如何從全球視角看待二戰的戰略互動。地球是個球,歐亞大陸兩端的強國可以從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個防線包圍孤立美國;美國同樣可以立足西半球,支持歐亞大陸上的反對力量包圍東半球。通過本文的分析,我也將英國的大陸均勢、美國的離岸平衡與德日同盟以及二戰後美國的歐亞戰略的聯繫搭建了起來。希望通過本文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相關焦點

  • 冷戰時期美國出於戰略需要,使戰後日本四十年時間內成為發達國家
    日本能從二戰之後的戰敗國,然後在短短四十年時間內成為發達國家,美國的扶持也是和重要。如麥克阿瑟被稱為日本人的「再生父母」。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援助蘇聯,主要也是冷戰時候對抗蘇聯的需要。戰後日本的蕭條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駐日盟軍的最高司令,專門負責戰後日本的重建工作。雖然很多人認為日本在二戰之前,也是一個工業國家。
  • 二戰時,法國被德國閃電滅國,為何戰後法國還那麼牛氣?
    二戰時,只有抵抗的國家才有滅國之痛,而對於法國這樣的連抵抗都很少,在他們心中並沒有留下滅國有戰爭之痛。 即使二戰後,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也沒有進行過更多的戰爭,但在蘇聯及其同盟國的戰略下,德國戰敗,隨即法國重新獨立。二戰後,法國又成了戰勝國。
  • 寒竹:韓戰與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
    這場戰爭不僅改變了亞洲的戰略態勢,同時也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通常,人們談到的戰後國際秩序,是指二戰結束時由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起來的集體安全體系,聯合國是這個國際安全體系的核心,跟WTO(前身關貿總協定)、WHO、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教科文組織等政府間國際組織共同構成了戰後國際的基本秩序。
  • 法國在二戰中,僅僅抵抗了38天,卻為何戰後成為了聯合國五常?
    法國,在二戰中的確有點慘。自1940年5月10日,德國閃擊西歐開始,到6月18日,法國宣布停止抵抗為止,算起來,法國的確是只抵抗了38天。隨後,法德在6月22日籤訂了停戰條約。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如此糟糕,為何還能在戰後成立的聯合國中,位居五大常任理事國之列呢?
  • 二戰德軍為何輸給盟軍?因為三巨頭酷愛一樣東西,而希特勒討厭它
    二戰世界各國元首最愛但唯獨德國元首卻不愛的一樣東西是什麼?潔身自好卻鬥不過惡習滿滿。
  • 從二戰結束後的局面看,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就戰後獲得的利益和付出的代價來講,能夠被稱為贏家的,其實也僅有美蘇兩國而已,而兩國之中無疑又以美國獲利最為豐厚。蘇聯:雖然獲利不少,但代價同樣沉重蘇聯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而蘇聯在戰後獲得的利益,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 二戰中,有如此表現的法國,為何能在戰後躋身聯合國五常?
    那麼,在二戰中表現如此讓人大跌眼鏡的法國,又為何能在戰後躋身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呢?首先,得益於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1940年6月法蘭西國政府戰敗投降,同時戴高樂將軍發表電臺演說發起「自由法國」運動,向法國人民傳遞堅持抵抗侵略的號召。戴高樂還和英國的邱吉爾達成同盟,在英國人的幫助下組織了軍隊並很快投入非洲和歐洲的戰場。
  • ...為何害怕美國黑人?戰後駐紮在日本的美國黑人成為了她們的夢靨
    二戰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涉及範圍最廣的戰爭,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未能倖免於難。這場由人類貪婪而起的戰爭,最終在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結束,人類獲得了新生,而發動戰爭的法西斯則逃不掉被清算的結局。
  • 二戰上色老照片:戰後波蘭可憐的孤兒、柏林廢墟下無家可歸的難民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篇組圖,是來自於二戰戰後的上色老照片
  • 二戰哪國輸得最慘?並不是日本,此國戰后街上基本見不到男人
    我們知道,二戰是人類有史以來作戰面積最大、戰況最激烈、參戰國最多的一次世界大戰。在這場戰爭中,有很多國家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在二戰中有一個國家輸得也是相當慘,那就是這次二戰軸心國之一的納粹德國,比起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納粹德國在這次二戰中損失要多得多。
  • 二戰德國研發的「黑科技」武器,美國和蘇聯竟然成了最大獲益者
    彈道飛彈是指在火箭發動機推力作用下按預定程序飛行,關機後按自由拋物體軌跡飛行的飛彈,彈道飛彈是現代戰爭的最重要作戰裝備之一,世界大國的戰略重器,同時也是現代火箭技術的鼻祖。(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V2飛彈設計師、飛彈奇才馮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到了二戰後期,原本「無敵」的德國也開始遇到越來越多的對手,在東線戰場,迅速崛起的蘇聯坦克部隊就給德國造成很大的負擔。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能擁有軍隊,而日本卻只能成立自衛隊?
    同盟國對德日的處置二戰後德國本土是美蘇盟軍佔領接管的,後又因佔領國的文化觀念不同分為東西德國分別駐軍,東西方陣營冷戰,都保留了被佔領國的軍隊,東西德國合併後延續自然能擁有軍隊。而日本戰敗後本土是美國佔領的,勝利果實由美國獨佔,美國一家不允許保留,因此戰敗國日本只能忍受胯下之辱了。雖然日本沒有軍隊只能成立自衛隊,但這個自衛隊也不是一般的準軍事部隊,陸海空俱全,武器先進,全部按美國的世界戰略要求行事,就是說發展由美國戰略需要制定,日本沒有決策權的。
  • 美國隊長純屬杜撰,鋼鐵俠卻並非空穴來風,看二戰中真實的科技戰
    這也是日本可以在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中取得戰略優勢,中國無力招架的原因。同時德國也在戰爭階段為日本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在中途島之戰後,日本進一步開始武器科技的研發,企圖用「不對等」的戰略戰術改變戰局。在這一時期,德國和日本也有過很多次的科技合作。
  • 二戰前的世界八大工業
    正是憑藉無比超級強大發達雄厚的現代化工業科技經濟軍事人才實力戰略資源蘇聯才在偉大衛國戰爭及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僅憑蘇聯一已之力就完全擋住了德國並徹底消滅了東線戰場上最精銳最具戰力的一千多萬納粹德國主力大軍。
  • 《波茨坦公告》:戰後國際秩序的基石
    這張拼版照片的上圖是記者翻拍的蘇聯、美國和英國三國首腦史達林(右)、杜魯門(中)和邱吉爾參加波茨坦會議的資料照片;下圖是2015年7月23日拍攝的波茨坦會議舊址一角。捍衛《波茨坦公告》,就是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對維護東亞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防止日本重走軍國主義道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波茨坦公告》全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共13條,中國、美國和英國(蘇聯隨後加入)在公告中對日本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指出「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 二戰德意日都是戰敗國,為何戰後只嚴懲了德日,而放過了義大利
    在二戰結束,秋後算帳的時候,義大利一點都不像一個「戰敗國」,而且,他們還被允許參加戰後的第一屆奧運會。 同樣是二戰的戰敗國,其也與德、日同為軸心國陣營的巨頭,為何戰勝國對義大利的制裁力度相比德日會小那麼多呢?
  • 二戰後,法國為何再次進入越南,9年後又為何退出讓給美國?
    我們都知道越南曾是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但二戰法國戰敗後,日本佔領越南,從此法國勢力退出越南。但二戰日本投降後,法國為何再次進入越南呢?一、重振殖民體系二戰期間,法國是一個悲催的國家,該國被德國閃電滅國,而且還鬧了大笑話。
  • 上遊•互動丨馬拉打望丨《二戰紀實影像圖典.美國卷》背後的故事...
    2、圖源《二戰紀實影像圖典》8卷中的美國卷,是張海星最重視的一卷。由於8卷中其他每一卷都跟美國有關,就像月印萬川,百川歸海,真是缺了胡蘿蔔不成席,最後造成在編美國卷的時候,定位非常難。他說:「美國卷之所以是重中之重,首先因為它在在二戰中起的作用最大。所以,美國的照片,其他卷裡面都有:中國卷,必須有;日本卷,絕對有!
  • 八面玲瓏,因勢趨利:二戰期間泰國打的一手好「泰」極|百家故事
    題/八面玲瓏,因勢趨利:二戰期間泰國打的一手好「泰」極文/金色明月,一位熱愛歷史的,喜歡寫點東西的小人物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 《叛國者》一幅英國二戰之後社會的畫像
    看這部片子得了解英國二戰以後的工黨崛起歷史,英國政府當時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態度以及原因(戰後對石油能源的極度依賴),美國戰略情報局OSS如何蛻變為CIA, 戰後蘇聯間諜對英國工黨政府的滲透以及隨之而來的英美兩國反間諜機構對此的走火入魔。總的來說這部片子對這段歷史的再現還是相當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