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韓戰與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

2020-12-22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寒竹】

韓戰是二戰後各國學界和政界關注的一個重點。

經過近70年的研究,人們對這場戰爭的客觀進程和所有戰役都有了相當詳細的分析,對參加這場戰爭的四方(朝鮮、韓國、美國及中國)派出的軍隊數量和傷亡人數也有了相當準確的統計。

目前,各國學界關於這場戰爭的分歧主要在於政治層面。參戰的四方在戰爭中究竟得到了什麼?四方在戰爭中的利弊得失如何?由於這些問題涉及到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各方觀點並不一致。對於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得失,筆者在過去做過詳細的分析,本文不打算再做分析。

但是,韓戰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朝鮮半島。這場戰爭不僅改變了亞洲的戰略態勢,同時也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通常,人們談到的戰後國際秩序,是指二戰結束時由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起來的集體安全體系,聯合國是這個國際安全體系的核心,跟WTO(前身關貿總協定)、WHO、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教科文組織等政府間國際組織共同構成了戰後國際的基本秩序。

人們常常以為,戰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集體安全體系防止了世界性的大戰爆發,維繫了世界的基本和平。其實,這個說法過於表面化,而且也不夠準確。

事實上,戰後國際秩序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淺表層,這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一系列政府間國際組織,是一個偽裝的集體安全體系;另一個則是深層次的戰略均勢,主要表現為大國之間的力量平衡,包括美蘇兩大集團在冷戰中的對峙和逐漸形成的中美蘇三足鼎立的力量平衡。

戰略均勢分析

筆者以前多次談到,抗美援朝只是韓戰中的一部分,儘管從軍事上看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國以抗美援朝為口號參加的這場戰爭,既與輸出革命無關,也與朝鮮半島的統一無關。從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到8月23日北朝鮮軍隊發動「釜山戰役」,接近統一朝鮮半島時,中國只是作為朝鮮半島的近鄰高度關注。

1950年7月2日,中國總理周恩來對當時的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談話時講到:中國出兵的條件是北朝鮮戰敗,美軍跨過三八線。10月7日,美軍正式越過「三八線」,大舉向北進攻,到了10月中旬,戰火已經燒到鴨綠江邊,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為了保家衛國,中國軍隊於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韓戰轉變為抗美援朝戰爭。經過五次戰役,中國與「聯合國軍」膠著在三八線一帶,雙方邊打邊談,最後在1953年7月27日,中國、朝鮮和美國的代表籤訂了《朝鮮停戰協定》。

視頻截圖

從抗美援朝戰爭來看,中國是勝利者,美國是失敗者。因為中國的戰略目標是打擊侵略者,保家衛國,而非統一朝鮮半島。中國的戰略目標顯然達到了。而美國越過三八線後改變了初始的戰略,試圖幫助韓國統一朝鮮半島,這個戰略目標顯然沒有達到。

對於1950年10月下旬開始交戰的中美雙方來說,戰爭的開始是在鴨綠江邊,停戰時是在三八線,中國軍隊把美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這是評判中國獲得戰爭勝利最主要的根據。後來,時任「聯合國軍」司令官的克拉克上將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韓戰的這個結局震動了整個世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軍隊竟然沒有能夠戰勝裝備簡陋的中國志願軍。中國經此一戰,迅速地走上了國際舞臺,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與國際關係學界的普遍認知不同,筆者認為1945年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聯合國只是一個表面上的國際安全體系。這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在本質上與國聯一樣,並沒有強制性的執行力。

為了防止聯合國像國聯一樣因為大國的退出而崩潰,聯合國在成立之日就賦予了五大國在安理會中的否決權。但五大國的否決權保證了聯合國的存在,同時也使得安理會的決議在很多時候難以達到五大國的一致同意,從而使得聯合國難以成為有效的集體安全機構。

所以,戰後的聯合國體系保障了戰後70多年的和平,這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儘管威爾遜當年試圖建立集體安全體系的理由,是歐洲各國的戰略均勢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二戰後的世界和平仍然還是靠戰略均勢而不是靠聯合國的集體安全體系。冷戰時期東西方陣營對峙的戰略均勢,後來美蘇中三足鼎立的戰略均勢基本上防止了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

1946年2月,美國駐蘇聯外交使團代辦喬治·凱南向美國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八千字長文的電報,詳述了戰後蘇聯的戰略意圖和做法,並主張美國政府採取非軍事手段加以遏制。 1946年3月,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發表演說,公開指責社會主義蘇聯,宣稱歐洲「鐵幕」已經落下,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一年後的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美國把遏制共產主義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這是人們談論冷戰形成過程時的普遍敘事。但是,這種敘事注重的都是西方單方面的電報和演講,而沒有談及東西方在事實上的衝突。

人們往往忽略了《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和兩大陣營的對峙正式形成是在1955年,而發生在1950年到1953年的韓戰對亞洲戰略格局的改變、對兩大陣營的對峙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韓戰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面對的不再僅僅是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集團,而是面對歐洲與亞洲的社會主義聯盟。

從戰後兩大陣營的對峙看,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勝利極大地推動了亞洲社會主義的成長和民族解放運動,形成了亞洲的社會主義國家與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互為犄角對抗西方國家態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東西方的這種對峙雖然時有變化,但基本能夠維持戰略均勢。

1954年3月到5月,中國軍事顧問團協助越軍總部組織指揮奠邊府戰役,取得全殲法國佔領軍精銳部隊及偽軍1.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迫使法國於1954年7月在《印度支那停戰協議》上簽字並從越南撤出全部軍隊,越南北方獲得獨立解放。社會主義力量在印度支那開始迅速發展。

1960年12月,以推翻南越政權為目標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美國再度捲入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戰爭。毫無疑問,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越南的抗美救國戰爭。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東西方對峙的戰略均勢向蘇東集團傾斜,而此時的中國早已退出了蘇東集團聯盟,美國被迫從印度支那撤退,戰後的戰略均勢面臨失衡的風險。

但此時的中國已經逐漸成長為戰後世界秩序的一極。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兩國在對抗蘇聯霸權問題上找到了共同點。美國在全球戰略中藉助中國的力量才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世界舞臺上重新強大起來,最後擊敗蘇東集團。

尼克森訪華(資料圖/維基百科)

所以,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過程絕非是聯合國和一系列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立這麼簡單,而是在局部戰爭和國家間博弈中逐漸形成的,而韓戰在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正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勝利,直接把中國推向了世界政治舞臺,中國開始以社會主義國家面貌和第三世界的重要代表這樣的雙重身份參與全球政治。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聯合國的四個常任理事國美蘇英法決定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一致同意邀請中國參加,因為中國是韓戰的重要參加者。中國派出了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參加。

日內瓦會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以戰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的歷史意義非凡。當時的中國尚未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但由於中國在韓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中國成了日內瓦會議中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如果當年沒有這場抗美援朝戰爭,很難想像中國能夠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這次日內瓦會議。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亞非會議。這是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會議主要是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出席了萬隆會議並在會上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資料圖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萬隆會議是戰後國際秩序形成過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此之前,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峙已經形成了冷戰的局面。而此時的中國雖然還是蘇東陣營的一員,但中蘇在一些重要問題上的分歧已經出現。

這次會議提出的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標誌著獨立於東西方兩大陣營、不選邊結盟的第三世界國家力量開始形成,而中國則是這些新興國家的重要代表。同時,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也標誌著新中國外交摒棄了意識形態的局限,是一切愛好和平、願意和平共處國家的朋友。

萬隆會議預示了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將以不結盟的方式出現在世界政治舞臺上,世界政治格局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萬隆會議之後,毛澤東在1962年提出了「中間地帶理論」,把當時全球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亞非拉地區的眾多國家稱之為「中間地帶」。中國應當率先在「中間地帶」打開局面,獲得兩大陣營之外眾多國家的承認和支持,最後以世界大勢的變化來迫使美國改變對華戰略。

「中間地帶理論」對於社會主義中國來說是一個理論上的重大突破。世界在戰後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中國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也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個成員。但是,這種依照意識形態劃分的兩大陣營並不完全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毛澤東最早看到了這一點,世界政治的格局必須要突破兩大陣營的框架,中國一定要以獨立自主的身份走上國際舞臺跟世界各國進行廣泛交往。

1963年,毛澤東進一步提出「兩個中間地帶理論」,第一個中間地帶是亞、非、拉地區的國家;第二個中間地帶是歐洲,毛澤東希望把這兩個中間地帶作為中國突破封鎖的前沿陣地。

六十年代中期,「兩個中間地帶理論」初步奏效。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決定建立外交關係,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得以突破,這個消息在當時震驚了全世界。

1964年中法建交後,毛澤東進一步擴大了「第二中間地帶的範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中間地帶;歐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中間地帶, 日本也屬於第二個中間地帶。」這個理論事實上把美蘇之外的其它地區都納入了可以爭取的中間地帶。

到了七十年代初,毛澤東把中間地帶理論進一步發展為著名的「三個世界理論」。

結語

顯而易見,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絕非聯合國等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立那麼簡單。以聯合國為核心的集體安全體系只是一個大的框架,在這個框架內的戰略均勢才是決定國際秩序的根本力量。

戰後,社會主義的興起和兩大陣營的對峙和均勢,蘇東崩潰後世界多極力量的博弈和均勢是都跟70年前的韓戰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中國當年沒有出兵朝鮮,沒有把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軍隊從鴨綠江邊推回到三八線,就很難想像社會主義在印度支那半島上的迅猛發展,東西兩大陣營的對峙就可能失去平衡;

如果中國當年沒有出兵朝鮮,也很難想像中國能夠擺脫蘇聯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成為第三世界中舉足輕重的力量,最終形成世界的多極力量的戰略平衡。

在抗美援朝戰爭後的70年,僅以此文紀念這場對形成戰後國際秩序產生過重要作用的戰爭。

相關焦點

  • 《波茨坦公告》:戰後國際秩序的基石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1945年7月26日,德國柏林西南波茨坦,一份為構建戰後國際秩序、確立亞洲和平穩定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文件——《波茨坦公告》誕生。70載流光易逝,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世界各國人民攜手維護戰後和平與穩定初心不變。70年後的今天,凝結著千千萬萬生命和鮮血的正義言辭猶在耳畔。
  • 韓戰最大的輸家
    E、史達林提供給金日成的武器全是蘇軍的現役裝備,而且是免費的;提供給志願軍的武器全部是蘇軍的淘汰裝備,而且是高價的。在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中國農民餓得啃樹皮、吃泥巴,蘇聯卻趁火打劫、逼迫中國償還沉重的抗美援朝軍火債務。 三、韓戰所形成的結局 A、 史達林的如意算盤幾乎全部實現,蘇聯成為最大贏家; B、 日本和臺灣也是大贏家。
  • 為什麼當年會有韓戰?
    1945年,朝鮮半島是日本的殖民地,之後被獲勝的盟國解放,北半部被蘇聯佔領,南半部由美國佔領。1948年和1949年,兩國撤出前分別在自己的地盤上支持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政府。1950年6月, 韓戰爆發。當代研究結果表明,共產黨方面的動機是複雜的。1950年4月,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請求史達林同意他統一朝鮮半島,得到了史達林的鼓勵。
  • 韓戰老兵鏡頭下,漢城百姓的戰後生活
    樸亨洙於1933年出生於朝鮮京畿道的開城。1950年6月韓戰爆發,他加入了南朝鮮的軍隊進行戰鬥。韓戰期間,樸亨洙身處最前線,親眼見證了戰爭的恐怖。他曾經說過,戰爭奪走了很多東西。戰爭結束後,他返回漢城,成為了一名職業攝影師。雖然主要從事廣告和時尚攝影,但他還穿行於漢城的大街小巷,用鏡頭記錄了戰後的南朝鮮進行重建的過程。【圖1】漢城街頭,一名「摩登」的中年女子正優雅地走著。她上身穿著一件毛呢大衣,下身穿著短裙,目視前方,氣質不俗。
  • 巴黎和會中,美、英、法三國是如何構建戰後世界秩序的?
    本篇文章不是分析戰爭或者武器這些,主要是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列強對世界新秩序的基本構想,他們以為一戰即可永久保住自己的霸主領導地位,但當時的政治家過於關注本國利益並沒有著眼於未來,沒有認識到世界巨大的變化也沒有想到生產力能在幾年間再次成幾何式翻倍。因此,世界秩序並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而趨向和平,反而為下次世界大戰埋下隱患。
  • 文史評論| 韓戰是美國難以治癒的「心病」
    美國在朝鮮投入了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近半數,在戰爭中最多時投入兵力47.5萬人,人員損失巨大(美國韓戰紀念碑上的數字為死亡54246人,失蹤8177人,傷103284人,被俘7140人,總計損失17萬多人), 使用了除原子彈之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戰爭耗費830億美元。韓戰是美國軍政要員及其親屬死傷較多的一場戰爭。
  • 韓戰:比利時軍慘敗臨津江
    志願軍188師左翼562團1營,首先以隱蔽突然的動作殲滅了北岸警戒陣地比軍的30餘人,隨後以第2連奪取敵坦克浮橋並與涉水渡江的第1連協同,一舉奪佔了敵南岸主陣地257高地,爾後又以第3連攻佔了167.8高地,對比利時營形成合圍。
  • 在韓國尋覓韓戰的遺蹟
    車站最初建成於1908年,韓戰期間被嚴重炸毀,戰後重建。仁川原名濟物浦。19世紀晚期,在西方的堅船利炮和清政府的被迫支持下,如同隱士一般的朝鮮王國首次向世界敞開了大門,仁川是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之所以選擇仁川,是由於這裡是朝鮮京城的門戶所在,又與中國的山東半島隔海相望,位置最為便利。很多殖民地風格的建築,在這裡依舊能夠找到痕跡。
  • 韓戰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霸權與李承晚的狂妄
    網絡上有很多聲音在說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因為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不顧國際條約,甚至有人說他是為了一己私利擅自發動對南朝鮮所謂的侵略,而我國參戰也是被北朝鮮拉下水的無奈之舉。
  • 李承晚與韓戰
    李承晚這個人,在韓戰中, 扮演的就是一個「攪屎棍子」的角色; 在美蘇雙方劃定「三八線」,讓朝鮮半島處於暫時性和平的時候,他收攏了一幫蝦兵蟹將,攢出個「虎林部隊」,對「三八線」以北地區朝廷滲透,時不時的還打個冷槍、搞個暗殺什麼的, 終於惹毛了金一,韓戰爆發
  • 中國是被金日成拖進了韓戰?你小看了新中國
    所以,無論是僅僅將韓戰解釋為為了中國的國家利益,還是如時下時髦的研究者那樣,以為毛澤東在政治局多數成員不支持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出兵朝鮮僅僅是為了當上東方共產主義領袖,都是以偏概全。如果從較長時段來看,確實可以說,韓戰很大程度上帶有「獨立戰爭」的意味,即一方面向全世界表明,新中國與舊中國的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以這種方式讓自身從歐美主導的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裡獨立了出來。
  • 韓戰,為什麼被好萊塢「遺忘」?
    相比較於數量龐大的二戰、越戰電影,甚至是近些年海灣戰爭題材,有關韓戰(「抗美援朝」是韓戰的一部分)的好萊塢電影幾乎不見蹤影。某次與從南加州大學回來的小妹妹聊到這裡,她說教授這樣解釋,「我們不談論韓戰,因為它既沒有取得勝利,也不正義,更沒有在國內引發什麼運動……只是一場稀裡糊塗結束了的戰役。」
  • 「韓戰」紀錄片收藏目錄
    ;通過六集的宏篇敘事,描繪出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揭示了這場戰爭勝利後形成的全新的國際關係。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影響究竟有多深遠?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發生的一個又一個國際大事件又與抗美援朝勝利有著怎樣的關係?
  • 韓戰美軍失利的原因是什麼?美國教官的回答很公正
    韓戰,又稱韓戰,在國內則是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時隔70年,我們眼中的抗美援朝戰爭究竟是中美對戰的平局,還是美國的失利呢?這裡,我認為抗美援朝戰爭,我們是打贏了!為何呢?今天,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那場二戰結束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韓戰!
  • 韓戰,朝韓兩方到底誰是真正的勝利者?
    1950年爆發的韓戰,是一場改變東亞格局的戰爭。這場血戰整整歷時三年,傷亡數百萬軍民百姓,損耗數百億軍費物資,最終以雙方的妥協而告終。朝鮮停戰協議籤訂後,朝韓雙方都聲稱自己是最後的勝利者,時至今日,他們仍然如此宣傳。那麼,朝韓兩方到底誰是真正的勝利者呢?
  • 看明白這四個原因,就知道韓戰的爆發是歷史必然
    韓戰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因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那韓戰爆發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一、韓戰爆發的禍根朝鮮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
  • 徹底改變中國的一場戰爭,韓戰的真實目的被爆出
    戰爭,從來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戰爭中免不了勞民傷財損失人口,不過有時候當戰爭無法避免的時候,只能選擇主動出擊!當一個國家的脊梁被打彎的時候,就需要一場戰爭來重新挺起腰杆!
  • 馮學榮:電影《金剛川》背後,韓戰的慘烈真相
    金剛山,號稱朝鮮第一名山,位於朝鮮和韓國的交界,其大部分的山體位於朝鮮境內,現在叫做「金剛山國際觀光特別區」,是朝鮮的一個旅遊區。 「金剛川」這條河,發源於金剛山地區,所以叫「金剛川」。 從南韓和北韓看來,韓戰是南北韓為了爭奪朝鮮半島的主導權。 對於美蘇來說,韓戰是美蘇冷戰的一部分,是美蘇兩大陣營劃分勢力範圍、試探彼此底線的行為。 對於我們中國來說,抗美援朝有兩重意義: 第一重意義是國防。
  • 韓戰,朝韓兩方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1950年爆發的韓戰,是一場改變東亞格局的戰爭。這場血戰整整歷時三年,傷亡數百萬軍民百姓,損耗數百億軍費物資,最終以雙方的妥協而告終。朝鮮停戰協議籤訂後,朝韓雙方都聲稱自己是最後的勝利者,時至今日,他們仍然如此宣傳。那麼,朝韓兩方到底誰是真正的勝利者呢?
  • 朝鮮金家,穿行在戰爭天國的天使
    不過,第一個金日成是存在,在日本殖民朝鮮期間,誕生於十九世紀末期的金日成,以其剛烈的抗日事跡,最早流傳於上個世紀20年代早期——其時,後來的金日成時年不過十來歲。在第三國際直接領導和發起的轟轟烈烈的東北抗日運動中,金成柱加入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朝鮮人聯合在一群蘇聯人輔導、領導下建立的黨。後來,這個黨無限榮光,在地球範圍,該黨繼歷史上蘇聯黨後,是黨內抓住壞人最多的政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