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為什麼被好萊塢「遺忘」?

2021-02-08 電影雜誌 MOVIE

     

從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上甘嶺》到近日《金剛川》《最可愛的人》《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英雄連》,中國電影人在銀幕上從各方面展現了這場建國初期,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抵抗外辱保家衛國之戰。
相比較於數量龐大的二戰、越戰電影,甚至是近些年海灣戰爭題材,有關韓戰(「抗美援朝」是韓戰的一部分)的好萊塢電影幾乎不見蹤影。某次與從南加州大學回來的小妹妹聊到這裡,她說教授這樣解釋,「我們不談論韓戰,因為它既沒有取得勝利,也不正義,更沒有在國內引發什麼運動……只是一場稀裡糊塗結束了的戰役。」由此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韓戰」在美國是「被遺忘的戰爭」,它不像二戰,是一場勝利之戰,正義之戰;也不像越戰,引發了美國國內規模巨大的反戰運動,遺留下的左翼思想成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美國電影史專家理察·梅爾認為,美國人不知道該怎樣描繪一場看起來勝利,但實際上失敗了的戰爭。他認為,美國人對於韓戰的歷史回顧是極其艱難的,一方面他們面對華盛頓的韓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明顯地體會到戰爭的慘烈和失敗給美國家庭帶來的痛苦;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法理解,在一場佔盡裝備和地理優勢的戰爭中,不起眼的對手怎麼會遏制住自己勢力的擴張。於是,在美國的歷史教材上,韓戰也越來越多地被模糊了本來的面目,甚至悄悄地消失(引自《從電影透視美國人眼中的韓戰》,《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慕非)。其實在IMDB上搜索一下韓戰電影,也有一百多個條目,有人曾做過不完全統計,美國銀幕上反映韓戰的影片約有13部。



這13部電影雖然沒有什麼影響力,但也是從戰爭中另一方看待這場戰爭的視角——

 

主演: 吉恩·埃文斯 / 羅伯特·赫頓 / 斯蒂夫·布羅狄

 

此片是在韓戰爆發半年後,用一星期完成劇本,10天完成拍攝的小成本製作,也是第一部以這場戰爭為背景的影片。導演兼編劇富勒曾是專門報導犯罪事件的記者,二戰期間也當過戰地記者,在軍中積累了豐富的語言素材。這些都對他拍攝這種戰爭片很有幫助。

 

電影以一個帶彈孔的鋼盔特寫畫面開始。鋼盔的主人,美國上士扎克剛剛在敵方的一次槍殺俘虜中僥倖存活,並被父母雙亡的韓國小孩所救。兩人碰上一名黑人衛生兵和一個美國偵查小隊。小隊的任務是找到制高點瞭望觀察,給炮兵部隊提供對方的具體方位以便實施炮火打擊。幾經周折,他們來到理想地點:一座破廟,但遭遇對方的嚴重幹擾和猛烈攻擊,最終在炮兵的支援下,勝利歸隊。

 

此片票房高達600萬美元,因設置了備受歧視的黑人士兵、不想打仗的兵油子、父母都曾被關入集中營的日裔上士和沒有作戰經驗的少尉的角色,被美國軍方說是給軍隊抹黑。

 


主演: 弗蘭克·洛夫喬伊 / 理察·加爾森 / 安妮塔·露易絲

 

1950年11月,美軍在中朝邊境進攻清津水庫地區時,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優勢兵力的猛烈反擊,陷入重圍。海軍陸戰隊史密斯將軍卻公然違抗總部全面撤退的命令,下令反擊,斯提夫上尉率領一個營擔任掩護任務,經過浴血激戰,終於和主力部隊一起衝出包圍圈。

 

影評界認為這部影片是正面描寫韓戰雙方的少有影片之一。一方面以正面手法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初期排山倒海的反擊規模,同時也歌頌了美軍海軍陸戰隊頑強作戰的鬥志。影片中一個美軍下士,剛滿17歲,但是在一次夜戰中身負三處槍傷的情況下堅守陣地,保證了主峰的安全。

 

該片的另外一個獨特之處是大量使用戰場實地拍攝的紀錄片片段。當炮彈在鏡頭裡爆炸時,攝影機劇烈抖動,使觀眾有如臨其境之感。

 


主演: 亨弗萊·鮑嘉 / 瓊·阿利森 / 基南·懷恩

 

講述韓戰期間,鮑嘉飾演憤世嫉俗的軍醫威布少校,與忠於職守的護士邁克卡拉中尉,從彼此討厭到最終相愛的故事。

 

當時便有批評家認為影片過分渲染愛情,與朝鮮戰場的殘酷背景格格不入。但影片中有對朝鮮人民的同情和關注,也揭示了北朝鮮士兵的悲壯命運。

 

《黑豹中隊》Men of the Fighting Lady主演: 範·強生 / 沃爾特·皮金 / 路易斯·卡爾亨

 

講述韓戰期間,美國航空母艦上的飛行員的故事——很多經歷了二戰的老飛行員總是在自問為什麼要來朝鮮打仗。影片中有很多航空母艦上飛機起飛降落和戰鬥機從空中攻擊地面目標的鏡頭。


 

《獨孤裡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主演: 威廉·霍爾登 / 格蕾絲·凱利 / 弗雷德裡克·馬奇 / 米基·魯尼

 

1952年12月,美國海軍77特戰隊飛行員布魯貝克中尉受命炸毀獨孤裡橋。這座橋位於北朝鮮,是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勢險要,防守嚴密。雖然最終炸毀了獨孤裡橋,但布魯貝克中尉的戰機受傷,迫降後被北朝鮮士兵追捕。他和戰友們拒絕投降,最終戰死。

 

除了耀眼的格蕾絲·凱莉,片中出現的埃塞克斯級航母和艦載噴氣機都是真實的,12架戰鬥機輪番俯衝轟炸地面目標的特技表演,既表現戰爭的殘酷,也非常有視覺衝擊力。此片於1956年獲第28屆奧斯卡最佳效果獎。



 

《海空英雄傳》An Annapolis Story主演: 約翰·德裡克 / 黛安娜·琳 / 凱文·麥卡錫 / 艾維·摩爾

 

講述倆兄弟在韓戰末期進入安納波利斯海軍軍校,愛上了同一個姑娘。低配版麥可·貝導演的《珍珠港》。


 

主演: 羅克·赫德森 / 安娜·卡絲菲 / 丹·德亞

 

美國空軍赫斯上校本是俄亥俄州的牧師,二戰中參加美國空軍,因為在一次轟炸任務中,不慎炸了一個孤兒院,導致37名德國孤兒喪生,內心歉疚。他來到朝鮮戰場,為韓國空軍訓練首批戰鬥機駕駛員,並籌建了一間孤兒院,保護和照顧戰爭孤兒。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雖然有評論認為影片帶有宣傳美軍人道的政治目的,但情節感人,片中主人公的這段自白被認為是經典的反省:「也許,我通過戰爭的痛苦,最終作出了我以前一直未能作出的善行。我在超越自我中,找到了自我。」



 

主演: 羅伯特·瑞安 / 奧爾多·雷 / 羅伯特·基思

1950年9月6日。班森中尉率領的排在一次戰鬥中和主力部隊失去聯繫。在撤出敵佔區途中,遇到另外一個排的蒙塔拿上士,他們必須把倖存者轉移到師部所在地465高地。轉移途中,班森中尉和蒙塔拿上士意見不一致,在經過多次驚心動魄的遭遇戰後,他們終於重出重圍,與主力部隊會合。

 

該片與《鋼盔》一起被譽為50年代裡描寫韓戰的最寫實的影片,其獨特之處就是細緻描寫了戰爭中軍人的心理活動。影片通過激烈的戰鬥場面和人物衝突,描繪了絕望中軍人的各種心態:善良、勇敢、自私、絕望、希望、寬慰。

 

主演: 斯科特·布蘭迪 / 伊萊恩·愛德華茲 / 羅伯特·布萊克

美國海軍陸戰隊戴維斯中尉在養傷期間愛上了護士瑪麗。當瑪麗所在的醫院被北朝鮮軍隊佔領,瑪麗和戰友被捕,關押在清永戰俘營。戴維斯中尉率領一個排,經過激烈戰鬥,救出了心愛的護士。

 

老式俗套的英雄救美愛情電影。



 

主演: 格利高裡·派克 / 哈裡·古蒂諾 / 雷普·湯恩 / 喬治·佩帕德 

1953年7月,美軍為了增加和平停戰談判籌碼,命令克萊門斯中尉進攻沒有軍事價值的255高地。一些士兵知道隨時可能達成和平協議,而不願意做無謂犧牲。然而克萊門斯中尉認為這是他們的愛國職責,在他的指揮下,美軍在豬排山陣地上與中朝軍隊進行爭奪戰,甚至進行殘酷的肉搏戰。等到增援部隊到達,135人的連隊只剩下25個人。

 

這部電影的真實感不亞於紀錄片,據說擔任影片軍事顧問的就是當年率兵進攻的美軍連長。影片通過一個黑人士兵的講述,再次對美國參加韓戰「為自由而戰」提出了質疑,更通過殘酷的戰鬥場面,讓觀眾知道為政治權利鬥爭而死去的生命是多麼地不值得。



 

《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編劇: 喬治·阿克塞爾羅德 / 理察·康登 / 約翰·弗蘭克海默主演: 弗蘭克·辛納特拉 / 勞倫斯·哈維 / 安吉拉·蘭斯伯瑞

 

約翰·弗蘭肯海默導演的政治驚悚片,將冷戰時期的政治諷刺與懸疑故事完美地結合,氣氛緊湊逼人,極具戲劇張力。

 

故事背景是韓戰後的美國,勞倫斯·夏威返國時被當作戰爭英雄,榮獲國會勳章,但他的戰友和他的排長法蘭克·辛納屈都不清楚他在戰場上幹了什麼英勇行為?辛納屈時常夢到韓戰的奇怪景象,決定調查真相,終於發現他們那一排的人原來曾被北韓軍隊俘虜並加以洗腦,夏威已變成蘇聯派到美國的洗腦殺手。

 

劇情融合了寫實幻想與象徵,彼此交錯進行,因此影像的處理亦十分複雜,有如一列不斷在變速的火車,對於能夠入戲的觀眾會很過癮。


 

主演: 唐納德·薩瑟蘭 / 埃利奧特·古爾德 / 湯姆·斯凱裡特 / 羅伯特·杜瓦爾

 

講述兩名美國軍醫視戰爭如無物,終日不是泡女護士,就是在營區中打高爾夫球。

這實際上是一部「借古諷今」的電影,在1971年獲第43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以50年代的韓戰諷刺60年代的越南戰爭,本身沒有多少關於韓戰的情節,還對美國以前戰爭片中的愛國主義和宗教虔誠進行了諷刺。



 

 

故事集中在傳奇將軍麥克阿瑟從1942年至1951年的十年軍旅生涯,涵蓋了部分韓戰的背景。

 

格裡高利·派克扮演麥克阿瑟將軍,但是至今可能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這部電影。歸因於影片拍得溫吞不夠精彩,但其中關於韓戰的部分還是很真實的。

喜歡《電影》的寶寶們,

別忘了「星標」電影雜誌MOVIE公號,

我們的每日最新電影推送就會被置頂,

不被時間線打亂哦!

愛你們的,電影君!

往期精彩

▼▼▼



相關焦點

  • 對於韓戰美國為何選擇遺忘?真實答案讓人憤怒
    但是美國的目標並不限於此,其不斷的在中朝邊境動用飛機進行轟炸,企圖把戰火引導中朝邊境,為了捍衛領土的安全,在朝鮮的請求下,中國數百萬志願軍離開家鄉開赴朝鮮戰場,投入到了激烈的戰爭當中,抒寫了一部又一部的悲慘壯歌。
  • 用七十年來忘記一場戰爭:美國對朝鮮半島的往事,為何如此健忘?
    雖然美國人打了很長時間的越南戰爭最終還是灰溜溜地撤軍,但是卻絲毫不影響美國國內媒體等對于越戰的大肆宣傳。相比之下,美國國內對於一二十年前的韓戰的態度卻全然不同,幾乎很少能夠在美國的影視作品中見到,媒體宣傳也是少之又少,似乎成為了一場被遺忘的戰爭。
  • 美國人那麼喜歡拍戰爭片,為什麼唯獨不拍韓戰?
    但美國導演編劇幾乎不會碰韓戰,韓戰在美國政治界、歷史界、文藝界同樣諱莫如深,沒事他們不會提這茬。就連記錄朝鮮戰場傷亡人數的檔案,都莫名其妙失火燒了。韓戰在美國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你去問一個美國民眾,他可能會反問你:「啥?咱們打過仗?美國還沒贏?」美國故意遺忘韓戰,這就是韓戰的影響力。
  • 為什麼當年會有韓戰?
    1945年,朝鮮半島是日本的殖民地,之後被獲勝的盟國解放,北半部被蘇聯佔領,南半部由美國佔領。1948年和1949年,兩國撤出前分別在自己的地盤上支持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政府。1950年6月, 韓戰爆發。當代研究結果表明,共產黨方面的動機是複雜的。1950年4月,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請求史達林同意他統一朝鮮半島,得到了史達林的鼓勵。
  • 【盤點】電影中的韓戰
    韓戰後期,美軍新兵盧米斯新近被調到韓戰前線,他躊躇滿志,一心想當個光榮的英雄。每天晚上和步兵排的戰友出去巡邏。然而,他慢慢發現,在韓戰上當兵沒有什麼值得光榮的地方...6、《實尾島》19、 《被遺忘的戰事:韓戰》
  • 美韓中朝電影中的韓戰
    山姆大叔的「韓戰片」在美國,韓戰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相對於越南戰爭在美國國內造成的巨大反響,韓戰的影響力真的是微乎其微。首先,從電影的數量來看,對戰爭題材非常感興趣的好萊塢,總共拍了上百部關於二戰的電影,以越戰為主題的電影也有六七十部,反觀韓戰題材的電影,總共只有區區十幾部,而且大多根本沒有什麼影響力,以至於七十年代以後,這個題材基本上就被美國主流電影界放棄了。
  • 「抗美援朝」①問劉亞偉:美國「遺忘的戰爭」?
    1950年10月,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揭開序幕。
  • 推薦:20部好看的韓戰電影
    韓戰後期,美軍新兵盧米斯新近被調到韓戰前線,他躊躇滿志,一心想當個光榮的英雄。每天晚上和步兵排的戰友出去巡邏。然而,他慢慢發現,在韓戰上當兵沒有什麼值得光榮的地方...影片講述的是1950年韓戰之際,五名分別來自朝鮮和韓國的軍人以及一名美國空軍士兵流落到一個未受戰火波及的村子—東莫村,並在那裡相識,交往,而後共同作戰的故事。該片於2005年8月4日在韓國,榮膺2005年票房總冠軍併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8、《海岸線》
  • 韓戰給美國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戰爭電影從來不敢涉足朝鮮
    但是在美國的導演和編劇眼中,對有一場戰爭大多諱莫如深,是電影界的禁忌,這就是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打垮了美帝國主義的威風的韓戰。不光是美國的電影界,在美國的文藝界、歷史界、政治界從來沒有人敢主動將韓戰這個話題擺到桌面上。
  • 韓戰中,韓國有超級大國美國的支持,為什麼卻被朝鮮暴揍?
    可是誰能料到,新的戰爭又爆發了,而且就在中國的附近——朝鮮半島。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對朝鮮半島分而治之,以北緯三十八度緯線為分界線。1950年6月25日,曠日持久的韓戰爆發了。無論朝鮮、韓國還是背後幹預的國家,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朝鮮在這次戰爭總共投入二十六萬兵力,韓國投入了六十萬兵力。
  • 韓戰爆發前的驚天大屠殺
    韓戰結束迄今已半個多世紀了。美國人在這場戰爭之前,經歷了席捲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後又經歷了越南戰爭的洗禮,因此他們常將韓戰稱之為一場「被遺忘的戰爭」。但七十年來,政治家、軍事家和研究者並未遺忘這場戰爭,各國陸續解密的檔案成為研究韓戰的重要文獻。美國國家檔案館作為保管聯邦政府檔案的重要機構,保存了大量關於韓戰期間的檔案。
  • 「韓戰」紀錄片收藏目錄
    ,兩支軍隊在決戰爆發的地方再一次形成對峙,在此後漫長的戰爭歲月裡雙方都力圖打破這種僵局,但是都沒能如願,而在影響深遠的1951年的冬春之交,到底發生了怎樣慘烈的戰鬥,志願軍為什麼會停住了南下的步伐?一個普通中國志願軍士兵眼中的韓戰,鳳凰衛視《冷暖人生》欄目,特別呈現——我的韓戰。
  • 大梁子|《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2019韓國戰爭電影
    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是由郭景澤、金泰燻執導,金明民、崔珉豪、金聖喆、金仁權、郭時暘、梅根·福克斯主演的戰爭電影,於2019年9月25日在韓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韓戰中,為了攪亂朝鮮軍隊部署,1950年9月14日凌晨772名學生兵搭乘門山號登陸艦前往慶北英德郡長沙裡登陸作戰的一場真實戰役。
  • 韓戰最大的輸家
    1953年7月27日晚9點,撼天動地的韓戰終於畫上句號。這場戰爭,曾經給無數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痛。60年後的今天,美韓朝都以史上最高規格來紀念韓戰停戰60周年——為什麼缺少中國? 歐巴馬在韓戰紀念60周年上的講話很值得我們深思,美國總統在反省,犧牲了那麼多士兵只籤了一個停戰協定,是不是白死了?我們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反省呢?中國和朝鮮的士兵又死了多少呢?
  • 為什麼說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真相不容遺忘,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70年前,志願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凝成了銅牆鐵壁,幫助了朝鮮人民,也守護了鴨綠江的和平。這70年內,關於韓戰的議論也不斷,但是戰爭的真相不該被人遺忘。1950年6月25日凌晨,一聲槍響挑起了韓戰的序幕,但是這並不是這場戰爭的真正開端。
  • 韓國戰爭電影《長沙裡:被遺忘的英雄們》電影解說文案
    在韓戰中仁川登陸為什麼能成功這離不開一場被人們遺忘的戰鬥長沙裡登陸戰700多韓國學生兵
  • 亞瑟·赫爾曼:韓戰、華為和中國問題
    作為美國第一場沒能取勝的戰爭,韓戰長期處於「被遺忘」的狀態。但在中美博弈的新格局下,還是有些美國學者拾起了它,成了「冷戰思維」的放毒者。本文作者亞瑟·拉赫曼在文中指出,這場戰爭「可以被視為中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起點……」,還認為「我們必須把西方與中國在5G、人工智慧、超級計算機、無人駕駛、量子通信等技術領域的競爭視為70年前韓戰的一種延續」,這背後反映了美國一些智庫學者對中國崛起的焦慮。
  • 韓戰,美國人究竟輸在哪兒?
    電影究竟好不好我們暫且不談,這裡只聊聊故事發生的背景——韓戰。 韓戰過去已經快70年了,年輕一代都快把它給遺忘了。當然,邱少雲、黃繼光這些英雄的名字依舊出現在中小學的課本中,時刻提醒我們這場戰爭對中國人的意義。
  • 曾發生過的悲劇性的戰鬥,為了掩護仁川登陸,至今被人遺忘(下)
    二戰之後,美國人借著勝利的餘威連續在亞洲發動了兩場局部戰爭。五十年代的韓戰和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這兩場戰爭對於二戰之後的美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越戰成為一代又一代美國人反思的對象,而韓戰卻似乎是一場不願被人提起的戰爭。
  • 韓戰爆發時,朝鮮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什麼打得韓國落花流水?
    在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亞洲東部的朝鮮半島幾乎成為一個火藥桶,朝鮮內部各方勢力的紛爭,站在兩國背後的世界兩極美國和蘇聯的角逐,包括與朝鮮半島利益相關的新中國、以及與朝鮮近在咫尺的日本,甚至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國民黨集團,都時刻關注著小小的朝鮮半島。韓戰爆發僅三天之後,韓國的首都漢城就失守。